原生艺术视域下的儿童美育实践

2021-12-09 12:09冯兰胡泊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美育创作儿童

冯兰 胡泊

素质教育深化发展以来,儿童的智力教育、身心教育、创造思维培养、德育、美育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其中儿童美育作为幼儿教育、社会美育的交叉融合领域,其教育观念、任务、目标、内容、方法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探索中获得了新的变革性的发展。长期以来,儿童美育大多是从外部向内部的教育形态,较多地从成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出发来进行美育目标与内容的设计,虽然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规律,满足了儿童自身成长的要求,但在教育原生性、自由度、创造性和开放性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近年来,强调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原生艺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与儿童美育的融合也吸引了许多专业学者、幼儿园、幼儿教师的关注与支持。支持者认为,原生艺术与儿童美育的结合有助于儿童天性、原生性的释放,真正以儿童为中心,呵护儿童的“赤子之心”,给予儿童更多原生性的发展空间,让儿童能够在非干涉的原生艺术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深度满足儿童在自我情感表现和个性生命成长上的内在需求。

一、原生艺术与儿童画

原生艺术是20世纪40年代,由现代艺术家让·杜布菲提出的概念。原生艺术以强烈的自发动机、创造性、奇异视野等为特征,将儿童、通灵者、精神病人、业余艺术家等群体不经过艺术训练,不受功利化世界影响,纯粹从本我的情绪出发,满足自我内心需要而创作的艺术作品称为原生艺术作品。原生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发动机,“完全只是凭借自己内在的驱动力”,想表达什么就创作什么,真切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形象化地展现出来,在视觉上形成奇异的、别具一格的、本原的冲击力。按照常规思维,原生艺术作品可能是无序的、疯狂的、不讲道理的、不属于任何流派的,但是它却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具有神秘、纯粹、瑰丽、粗犷、创造性、颠覆性的生命力,是世界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原生艺术的实践中,儿童是重要的主体之一。与成年人相比较,儿童是未经社会文化价值观规范的群体,儿童的天性、本我相对完整地融合到儿童的言行举止与情绪心态当中,因此儿童能够在艺术创作中真正地表露本我,不受外界干扰,自发自觉地呈现出他们眼中的世界和他们心中的世界,进而创造出以儿童畫为代表的原生艺术作品来,包括素描、彩绘、手塑品等。

原生艺术与儿童美育的融合是儿童画备受关注下的一大趋势。无论是出于对儿童天性的呵护,还是出于对儿童创造性的激发,或是出于对教条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原生艺术的应用符合当下儿童美育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能够和谐创新地融入儿童美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之中。具体来说,原生艺术的形象性与儿童美育的形象性原则十分契合。“儿童美育必须特别强调形象性原则”,这里的形象至少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儿童美育的内容与过程需要引导儿童去接触和体验形象化的事物,关注事物的形态、色彩、线条、结构、味觉、触觉等,从而在生动形象的体验中获得基础性的审美经验;其二,儿童美育的目标与任务需要引导儿童将抽象化的事物、个人化的情绪、认识世界的过程、创新化的念头等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在感受与表达中保留内心的、原生的个性、自由和本能,促进自身审美经验的丰富与发展。由此可见,儿童画能够从原生艺术的创作模式出发,调动儿童原生艺术的自发动机,遵循儿童美育的形象性原则,既帮助儿童形象化地探索世界,也帮助儿童形象化地表达自我,实现儿童美育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儿童涂鸦式的作画方式与原生艺术的创作模式能够较好地保留儿童的性格,激发儿童的天性和创造力。在生活中,儿童的涂鸦往往不拘于画纸、材料、绘画手法、社会规则等,它们能够最大化地保留儿童身上蓬勃的、纯粹的个人意识,让“真实”能够剥除掉更多的他者色彩,包括社会文化等,用儿童的视野去重新构建一个私人化的真实的世界,提高儿童在审美中的主体地位,为人们提供一种不一样的、创造性的艺术审美视角,让儿童美育能够真正地做到以儿童为中心,满足儿童个性审美需求。

二、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中的应用价值

“他们大多数能拿笔就画,无所顾忌地画,不善于构思、布局和按比例画,只凭兴趣画。”原生艺术与儿童美育的融合是现代儿童教育的一次创新性的尝试,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在审美活动中的个人意愿,让儿童能够从自身的心理年龄特征、审美情绪和个人表达出发,直接化、形象化、创造性地进行艺术的审美和创作,释放儿童自身的天性、个性和想象力,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中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原生艺术能够更好地秉承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儿童在美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儿童更多地参与到美的体验、美的感受和美的创造当中,释放儿童的天性、个性和创造性,提高儿童美育的有效性。保护儿童的纯真、天性和个性是现代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让儿童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顺应自身身心的发展规律,实现健康的、长效的、可持续的发展。但是现有的儿童美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大多是从成年人的视角出发的,揣度儿童真正需要什么,儿童内在的审美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儿童眼中的世界是如何构建的。这种揣度方式虽然有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作为支撑,但在儿童美育的实践中仍存在着明显的偏差。要想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释放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美育活动中感到快乐、自由,儿童美育可以借鉴原生艺术的呈现与创作方式,不强求儿童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经验基础,而是让儿童在当时当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的欣赏、理解和创作当中,把自己当时的感受、状态、情绪表达出来,提高儿童在审美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儿童能够从自身出发去感知、体验和表达。除此以外,“儿童的审美想象是把感受到的审美对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加以改造,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改造出新的审美意象的心理过程”。原生教育在儿童美育中的运用能够提高“创造”在儿童美育中的地位,尊重儿童的一切自我想象和创造,让儿童能够在由外至内的“输入”教育中找到自内而外的“输出”路径,创造性地用线条、色块、画纸、材料等来呈现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表达自身的审美偏好、审美需求和审美方式,让儿童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体。

另一方面,原生艺术能够在内在美学秩序和外部美学秩序之中不断寻求平衡,让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能够在线条、色彩、结构、叙事等的统一发展中逐步搭建起从自我到社会的连接桥梁,兼顾儿童美育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与原生艺术的其他创作者,比如精神病人、通灵者不同,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必然包含社会化的一面,儿童会不断接受来自社会、他人的影响,并在模仿、创造中逐渐地与社会、他人构建更紧密的社会关系,儿童的思维模式、创作理念、创作想法也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很难说儿童的涂鸦是纯粹的原生艺术作品。鉴于此,人们可以将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中的运用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动态化发展的过程,“根据儿童涂鸦期的发展水平,可以推测出他们的认知与心智的发展水平”,也即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儿童原生性的艺术创作和表达了解儿童内在美学秩序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外部美学秩序的接受情况。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原生艺术的创作是出于自发的创作动力,它较多地呈现了儿童内在本我的创作意图、想象力和创作力,其中的审美叙事、审美偏好等也都带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但同时,儿童对社会化没有排斥,其创作也并没有颠覆或舍弃的意图,相反地,“随着儿童思维组织能力的发展,成年人的观念对他们的影响逐渐加深”,儿童会通过自身的原生艺术创作作品来感受自己内在的审美秩序,并将其与他人的审美秩序、社会的审美秩序进行比较,从而在不同秩序体系的比较中,促进自身审美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对此,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实践中的应用有助于儿童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并帮助儿童架构起从自我到社会的连接发展桥梁,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实践中的应用符合现代儿童美育变革的发展目标与需求,也能够给儿童美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笔者认为,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实践中的应用可以将原生艺术创作家、原生艺术作品或原生艺术教育案例等相关内容引入课堂中,转变幼儿教师与儿童的审美观念,让儿童能够意识到自我、本我的重要价值,进而在审美创作活动中更尽情地融入自己、展示自己和表达自己。原生艺术是极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类型,其创作的理念与现代儿童教育的创新理念有一定的契合度。要想推进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实践中的应用,幼儿园或幼儿教师不妨在儿童美育的课程内容规划中引进原生艺术创作家、作品、原生艺术教育案例等内容,让儿童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本原性的、创造性的且不同于其他规范性艺术风格的审美内容和形式,开阔儿童的審美视野,引导儿童接受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审美理念,进而在审美鉴赏和创作中重视自我的体验、感受和情绪,并将其作为自身重要的艺术创作来源和动力,释放自身的天性和个性,实现儿童原生美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实践中的应用可以借鉴原生艺术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方式,激发并鼓励儿童充分发挥自身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开展审美活动,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原生艺术的创作动机来说,它强调了创作者内在的自发性动力,并意图将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行剥离,展现创作者原生化的创意内容,且不拘于创作的材料、形式、技法。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中的应用可以从这一创作动机出发,更多地强调儿童的主体性意图,引导儿童听从自身的直觉来直观地展开审美活动,更个性化地表达真我。同样地,就原生艺术的创作方式来说,儿童美育的审美创作活动也可以借鉴原生艺术创作模式。幼儿教师有意识地减少对儿童的经验性引导和帮助,儿童完全依据自身的基础来进行创作,进而通过“教”部分的减少和“学”部分的增多,促使儿童成为儿童美育的主角,增强儿童美育的有效性。不仅如此,因为幼儿教师指导的减少,儿童将更需要不断挖掘自身的能力来达成美学实践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知识、经验、技术、想象力和创作力等也将随之得到充分的锻炼,实现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三,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实践中的应用可与其他儿童美育内容、形式相结合,依从儿童审美的形成原则和规律,实现儿童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创新性发展。原生艺术要求创作者较少地受他人、社会、传统艺术文化等的影响,强调“对社会文化的反叛和这反叛的坚决与有力”,继而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新奇、瑰丽、反叛、颠覆的视觉体验,但是在儿童美育中,原生艺术的审美取向只是审美体系中的一部分。换言之,儿童美育需要保留天性、保留个性,但同时也要在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学习知识、技术技巧,积累经验,拓宽自身的社会化认知等,所以原生艺术在儿童美育中的实践需要与其他儿童美育内容、形式相结合,互相补充和促进,让儿童能够建立起多元化的审美体系。实践表明,在当下的儿童美育实践中,人们很容易走极端,推崇个性,便将传统、规范一棍子打死,这显然是不对的。儿童美育应当建构起多元化的审美体系,引导儿童在原生艺术与其他艺术类型之中寻找平衡,兼顾儿童审美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让儿童美育观念能够更好地与自我相处,与世界相处。

参考文献:

[1] 杨彬.浅析原生艺术[J].魅力中国,2009,000(028):18-24.

[2] 杜卫.儿童美育概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24.

[3] 何丽,郭成.儿童美育的心理功能[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7, 023(010):13-15.

[4] 谭飞.探析绘画教学策略发展儿童美育素养[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

[5] 朱桂梅.浅议学前儿童审美教育[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2):19-22.

[6] 张凌飞.浅析原生艺术对儿童绘画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8,031(010):279.

[7] 李超.浅谈儿童绘画中的美学价值[J].学理论,2011(13):234-235.

[8] 杨彬.杜布菲原生艺术研究述略及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024(003):11-15.

作者简介:冯兰,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胡泊,福建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美育创作儿童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Jazz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美育教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创作失败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