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川 :爱是永不止息张凯晨

2021-12-12 07:41张凯晨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厦门市华语华文

张凯晨

人物简介

黄雅川,1934年11月生,祖籍福建漳浦。曾任厦门市日光幼儿园园长、福建省幼儿教育研究会顾问、厦门市学前教育研究中心高级教师、厦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厦门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厦门市婴幼儿早慧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菲律宾华文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

从事幼儿教育事业70余年,黄雅川致力于结合教育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在国内外学前教育界享有一定名望。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改革必须从婴幼儿教育开始》《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幼儿多动手有助于脑力的开发》等文章30余篇,多次参加全国教育学会和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并参与交流;还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驗,编写出版《我的第一本自然漫画书》《幼儿科学小实验》《幼儿感官训练》和《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等10多本图书;曾多次被评为市、省、全国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先后被收录在《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教育专家名典》中。

家庭熏陶,投身教育事业

1934年,黄雅川出生于金门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金门沦陷,遂随家人举家逃难经厦门鼓浪屿辗转至海澄县(今龙海市)白水营定居。黄雅川出身教育世家,其祖父、叔父曾任中、小学校长,其父亲是牧师,兼任过一所小学的校长,其母亲和姑姑都毕业于怀德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并入厦门师范学校)。黄雅川的父母共育有八个孩子,她排行老三,为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又因母亲和姑姑两位长辈的言传身教,黄雅川自小就深知幼儿教育对于一个人能力、人格、品德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再加上由衷地喜欢孩子,于是1949年从漳州进德女中毕业后,毅然报考鼓浪屿怀德幼师,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幼教工作者。

大胆变革,荣誉激励前行

1952年,黄雅川从厦门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厦门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任教。1954年调任为厦门师范附属幼儿园(现厦门市日光幼儿园)园长。日光幼儿园始建于1898年,曾被称为厦门鼓浪屿怀德幼稚园,素有“中华第一园”之称。黄雅川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光幼儿园成为当时全国幼教系统的一面旗帜。1958年,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生产需要,解放妇女劳动力,黄雅川积极学习苏联经验,将原本半日制的幼儿园改为全日制,增设寄宿制、临时制,延长幼儿在园时间,又将幼儿入学年龄从4岁提前至3岁,让母亲们能放心离家工作。同时,她还发动街道力量大力增设幼儿班,培养街道妇女参加幼教工作,以日光幼儿园为中心,为各个街道的幼儿园提供培训和教材。这些举措在当时都极具开创性、引领性。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让更多幼儿入园,黄雅川还从园内挑选了5位优秀的年轻教养员支援郊区创办幼儿园,为郊区幼儿教育播下爱的种子,辐射闽东、闽西等地区。

黄雅川任职期间,台海两岸关系紧张,市民常会面临炮火袭击,但就算这样,日光幼儿园也未曾停课——为了幼儿安全,黄雅川带头在民房内分散上课,确保幼儿安全的情况下不让教育中断。厦门市教育局、市妇联积极推广其经验,号召其他厦门幼教工作者坚持在炮火中做好保教工作。1958年12月,黄雅川被评为“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并代表厦门市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北京出席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期间还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的奠基活动。《人民日报》评价此次大会“是全国妇女优秀代表的大会师,是全国妇女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各种成就的检阅大会”。会议第二天晚上是全国劳模联欢会,会上黄雅川有幸与周恩来总理跳舞,并在周总理的询问关切下介绍了厦门幼教情况。回忆起这段往事,黄雅川动情地说:“这次经历一直激励着我,学习周总理鞠躬尽瘁的伟大品格,为幼儿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脚踏实地,实现从无到有

1959年10月,黄雅川调到福建省教育厅初教处工作。因为大部分时间要坐在办公室写材料,她一开始很不习惯:“我的耳朵没听到孩子的声音,总觉得少点什么。”那时候,她最开心的就是有机会到福建全省深入巡查,了解各地幼儿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了解到大部分老师的每日活动基本上都是临时去想、素材也是临时去找和做,幼儿园的课程更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为了让幼儿教育更加科学化、体系化,福建省教育厅抽调全省优秀教师,由黄雅川带头组织,共同编写了福建省幼儿园教育大纲、各科教材和游戏教学法,积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寓教于乐”为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最终推广到全省应用,填补了当时福建幼教的大块空白,解了教师们的燃眉之急。

源头活水,筹办幼教大专班

1982年,黄雅川调任厦门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年近五旬的她在幼儿教育这块园地上依旧不遗余力地耕耘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地位和职能随社会历史发展不断变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作为解放劳动力、服务社会发展的福利事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时期,各国都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国提出了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系统工程,幼儿教育的本体价值才开始被充分认识,担起了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第一棒。

当时厦门市幼儿园教师多是中专幼师毕业,还有部分是高中毕业代课后转正的。为了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提升全市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园长的水平和学历,厦门教育学院向福建省教育委员会申请创办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班并获得批准。为了保证师资培训质量,院长漆竞余牵头向外积极争取优质资源,黄雅川负责对外院系联络,最终获得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力支持,联合举办了厦门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大专班,邀请了唐淑、张慧和、楼必生、虞永平等著名幼教专家到厦门授课。上课期间,黄雅川任班主任,她始终尽心尽责,主动向学生了解学习情况,积极提供支持和引导,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该幼教大专班不止面向厦门幼儿园的园长和骨干教师,还辐射到闽西、闽北、闽南甚至安徽、云南等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幼教骨干,为推动福建及周边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黄雅川表示:“幼教工作者在培养21世纪人才的系统工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更要有时空观。今天就要想到明天,明天就要想到未来;站在厦门岛就要心系现代化,放眼世界和未来。祖国把未来的人才交给我们培养,我们定不能辜负国家和人民的信任。教师需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来培养下一代,其自身素质水平自然不能低。尽管我们只是普通的幼教工作者,但也需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努力让自身具备教育家的风度,全力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用心浇灌,播撒爱国爱家乡的种子

20世纪80年代,随着厦门经济特区不断对外开放,除了促进经济繁荣外,一些不良思想正悄悄在部分民众中滋长,幼儿的思想品德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厦门对外开放后的幼儿思想表现,黄雅川率领几位老师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对外开放后,很多幼儿都认为香港、国外样样好,不少幼儿表示长大后要到国外去,对家乡的美好事物却漠然置之,对祖国的了解和自信更是贫乏。

此时,向幼儿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已是刻不容缓,黄雅川带领团队围绕“家乡美祖国好”主题,结合厦门特区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各科教学和幼儿生活活动之中,让幼儿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与游戏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比如:教幼儿学唱儿歌《我爱我的厦门》《从小爱中华》,学跳《祖国多美丽》,组织幼儿用沙、泥土、积木等游戏材料搭建厦门特区的重要建筑和优美风景,学习小记者访谈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厦门的历史名人、体育健将……使“家乡美祖国好”这一抽象的概念,活生生地印在幼儿的脑海中,唤起了幼儿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让他们由衷地为自己能做中国的小主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心系热爱,成立婴幼儿早慧教育研究会

退休后,黄雅川还是一心扑在幼教事业上,从未停下脚步。1994年黄雅川联合几位退休的骨干教师,成立了以专门从事婴幼儿早期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厦门市婴幼儿早慧教育研究会,她被其他核心成员共同推举为第一任会长。尽管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第一环,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但其专业化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该研究会旨在研究幼教理论,结合幼儿教育实践探究婴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特点,总结厦门市婴幼儿早慧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培养早慧儿指明方向、提供方法,为青年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驾护航。从成立至今,厦门市一批又一批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者、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在这里同心协力、积聚成塔,为推动厦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着光和热。

此外,黄雅川曾先后协助香港、台湾同胞在厦门、漳浦等地筹办秀德幼儿园、育苗幼儿园及长桥幼儿园等园所,担任顾问并传授经验。其中,在她的家乡漳浦创办的长桥农村幼儿园,后来被评为省农村示范园。

驻园“诊脉”,解决棘手难题

黄雅川一直十分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交往,并在该领域颇有建树。1994年,厦门警备区幼儿园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同伴冲突非常严重,故邀请她入园解决难题,当时已退休的黄雅川欣然前往。经过现场观察和分析,黄雅川了解到:该幼儿园大部分幼儿都是部队子女,近来有了部分地方子女入园。军旅生活使部队子女有机会与父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但参与地方的社会活动少,而且喜欢攀比谁的爸爸职位高、军衔大,还会嘲笑朋友,缺乏同情心、好争斗、易吵闹;而地方的子女对本土文化【了解更多,但表现得更娇气、胆小、爱哭,缺乏互助、合作、分享的意识。正是这一情况,导致部队子女和地方子女在园行为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在社会化方面,冲突明显。

面对这一情况,黄雅川带领警备区幼儿园的老师们积极开展了“社会性游戏”系列教育活动,设计了多种亲社会行为教育方案,创建了一个大型的社会缩影场所,包括娃娃家、医院、服装店、超级市场、理发厅等,采用情境迁移教育法,打破班级界限,开展全园范围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大量的社会性游戏情境中学习遵守游戏规则,学习分享、互助和合作,学会克制自己的冲动、意愿和行为。课题结束后,黄雅川将实践过程及成果进行了进一步总结、提升,撰写了《社会性游戏與幼儿交往技能培养》,发表在《上海教育》1994年第6期,对探索部队幼儿教育和幼儿社会性教育产生了深远意义。

赴菲讲学,重振华文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菲律宾华文教师多次组团到厦门交流,黄雅川被聘为华文教师访华团学习班特聘教师,学员都被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动有趣的讲座内容深深吸引。1993年10月,菲律宾举办“华语教学研讨会”,黄雅川应邀前往马尼拉讲学。当时菲律宾华文教育面临种种困境:华文教育水平亟待提高,华文学校的好多学生小学毕业了还讲不好华语,使用华语交流的人越来越少,老一辈华侨担心后代子孙忘却华语、忘掉自己的“根”,华语教学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她分享的学术报告《浅谈幼儿园华语教学》以生动活泼的具体案例讲述“怎样根据幼儿身心生长特点进行华语教学”,在马尼拉引起热烈反响,当地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其讲学内容连续9天在菲律宾《华文教育报》登载。

随后,为了进一步促进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黄雅川先是亲率幼教四姐妹飞抵马尼拉指导华文教学工作,后又选送了 14 位有办学经验的幼儿教师赴菲支援,并协助菲律宾侨中学院开办了马尼拉第一所华语日托幼儿园——侨中学院附属幼儿园。黄雅川带领她的团队结合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完整、科学的华语早期教育课程,帮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生活和游戏场景中学习华语、使用华语,其幼教思路和方法受到菲律宾华文教育界的一致认可。后来,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还委托她们制定了《菲律宾华校幼儿园教育大纲》。黄雅川为推动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被菲律宾华校华语教学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热情授予“如坐春风”牌匾。

捐资兴学,用爱守望

2009年2月,黄雅川用她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工资,慷慨捐赠12万元成立了漳浦第六中学“雅川奖学奖教基金”。漳浦第六中学是黄雅川的家乡——福建省革命老区长桥镇的一所普通中学,已有60多年的历史,是漳浦内山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黄雅川深知知识对这里的孩子们的意义,她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漳浦的孩子们争取多一点机遇,让他们不因为眼前的贫穷、困苦而轻易放弃学业,更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整个社会都来关心教育事业,扶持农村教育,帮助更多的穷苦学生走出大山,走向更宽阔的人生道路。

从2013年开始,雅川奖学金每年至少追加1万元,至2021年,捐助总额已达38万元。谈及这一善举时,黄雅川笑着说:“老年人都有自己的享受之乐,有的是到处旅游,有的是买好的衣服来穿,有的是没事打打牌……对我来说,助学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在黄雅川的帮助和鼓励下,漳浦六中走出了许多优秀学子,有学生考上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一位考入空军军医大学的学生在感谢信中写道:“您关爱学子的这份大爱,让我树立了人生标杆,为成为拥有家国情怀的人民解放军而努力。”

后记

2021年11月,黄雅川刚刚度过自己88岁的生日,回望她的生命历程,你会发现幼儿教育早已是她生命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1988年的退休也仅是她70余年幼教生涯中的短暂停顿而已,85岁那年,黄雅川仍在不辞劳苦地伏案编撰一本针对幼儿动手能力的手工书。从19岁那年名字第一次登上报刊,到蝉联三届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到多次应邀出席全国教育学术讨论会并发言,到编撰丛书、各地巡讲,再到先后被录入《中国教育专家名典》《中国高级专业人才辞典》……黄雅川为幼教事业始终身体力行地热爱着、敬畏着、努力着,数不胜数的荣誉让她的幼教之路更显璀璨。

她说:“从事幼教看起来是一份平凡的职业,但其实也是一份伟大的工作,肩上扛着的是教书育人、关乎国家兴亡的重任。身为幼教人,不能虚度年华,要有激情,要去奉献,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业上。这样,等到老了回头看,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在被要求用一个字来概括自己的幼教生涯时,黄雅川选择了“承”这个字并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首先是“承载”的“承”,她认为自己作为幼教工作者,承载为21世纪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的重任,是时代交给她的使命;其次是“继承”的“承”,出身教育世家,继承家族优秀的教育品质,是她的自我要求;再次是“承前启后”的“承”,幼儿教育事业在前人的努力下已有了初步成果,后继的改革与发展,是她不容懈怠的责任;最后是“传承”的“承”,心系幼教、心怀家国、扶贫助教,是她从未止息的追求……这就是黄雅川,一个用生命和爱书写着与幼教的故事的人。

猜你喜欢
厦门市华语华文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第十四届华语青年电影周在武汉举行
出神入“画”
“Double-subjects” at PWP Stages in English Class at Junior Stage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An Analysis of The Building
文艺范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