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共同富裕示范 续写“强富美高”新华章

2021-12-14 13:18吴海瑾
群众 2021年22期
关键词:强富美高共同富裕南京

吴海瑾

新时代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不断实现物质、精神、生态全面“富裕”的包容性增长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现全社会“共同”享有的均衡发展过程。南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民生幸福的发展导向,切实走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京提出了“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将以更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路径,在包容友好、共同富裕上争做示范,以共富新格局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民生幸福标杆顺应人民之盼,续写“强富美高”的新华章。

共同富裕是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的根本遵循。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追求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了对新发展阶段内在要求和人民需求的精准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不仅需要深厚的经济基础,还需要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上建构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的社会基础,实现富裕内容和富裕主体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让“强富美高”成为南京最鲜明的标识,为启航共同富裕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抓住关键问题、关键环节,进一步彰显城市的发展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上锻造出自身的硬核实力。因此,必须以持久恒心抓创新,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创新,创新已成为南京鲜明的城市特色和坚实的发展根基。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聚力富民生,共享发展成果。要坚持富民优先,推行各种惠民生举措,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要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统一,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建设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致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示范窗口,凸显美丽古都的时代内涵、特色风范,探索特大城市治理新路子,拓展“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内涵外延。

在新发展阶段,南京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发展目标,致力在全市域更高质量的发展中提升共富能力、创造公平条件,让人民群众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现代化成果,全面提升生活品质。

一是要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畅通循环,探索经济更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上做示范。畅通经济循环促进高质量发展,彰显双循环枢纽优势。把握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核心脉络,强化南京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供给、需求双升级,维护与全球价值链的多元联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实施数字南京发展战略,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创新策源地。顺应消费升级、产业升级、需求升级趋势,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促进跨界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引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促进更高层次开放合作。坚持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链、平台共享、生态共治、文旅共建,加强城市间协调联动,提升整体竞争力、聚合力、连接力、扩散力。优化发展空间,高标准实施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强重点行业全产业链深度协作,提升内外互联互通、互济互保能力。开展自贸区南京片区新一轮改革试验,高水平规划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

二是要进一步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探索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路径,在实现全市域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上做示范。覆盖全生命周期,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建成学前教育、公共卫生、养老照料等“15分钟公共服务圈”。

降低人力资本生活成本,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以降低生活成本为目标,强调住房在保障民生、调节收入差距上的作用,针对流动人口、新市民及新就业大学生等群体,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和供给能力,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构建面向共同富裕的住房新模式。

推进优质均衡,构建全市域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泛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形成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

探索“全龄共享”,促进普适性幸福与特殊群体照护更紧密。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在提升全域市民幸福感的同时,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发展各个环节,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的每个细微处,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南京城市的温度。

三是要进一步突出农民、农业、农村共同富裕,探索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路径,在彰显共同富裕和谐之美上做示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乡村农旅融合发展。鼓励乡村实施全资源开发,持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增收。深化农村以土地为重点的农村集成改革,充分释放要素活力。探索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农村土地资源收益,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坚持走高质量城镇化道路,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常住地,调整完善以居住和社保缴纳年限为主要指标内容的积分落户政策,畅通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循环,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乡村治理基本单元,开展未来乡村建设。打造多功能、复合型、亲民化的未来乡村社区生活场景,迭代升级未来邻里、绿色低碳、乡村善治等场景,试点建设一批示范性乡村新社区。

四是要重点突出“扩中”、“提低”改革,探索缩小收入差距路径,在优化共同富裕分配格局上做示范。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在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拓宽就业空间,扩大更多中高收入岗位需求,提升就业质量。以实现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核心,带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加快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社会结构和分配格局更加合理。激发基层职工、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企业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活力,不断拓宽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渠道,巩固拓展低收入群体增收成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力度,增强全社会人力资本竞争力。实施新时代南京工匠培育工程,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五是要突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明典范城市,探索精神生态文化共富路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做示范。提升文化软实力,涵养城市品格。以文化创新推动思想进步、以文明提升推动社会进步,用伟大建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涵养崇德向善、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用好用足城市文化资源优势,以南京的红色文化、古都文化、文学之都气质润泽城市灵魂,丰富城市文明内涵。推动落实与南京特大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市民行为文明素养提升战略,将南京建设成为市民文化元素更加活跃、文明素养显著提升的文明典范城市。

(作者系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包咏菲

猜你喜欢
强富美高共同富裕南京
南京比邻
共同富裕
“南京不会忘记”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以发展新理念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