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上的湖鲜
——岔河大米

2021-12-15 09:39唐万敏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农业农村局
江苏农村经济 2021年8期
关键词:洪泽秧田稻米

唐万敏/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农业农村局

《江苏农村经济》微信订阅号向您推送即时且有价值的“三农”图文消息、视频、评论文章,敬请扫描杂志封面下方二维码或添加微信号jsncjj1984进行关注,还能与编辑在线互动哦!

我的故乡洪泽区岔河镇,以盛产“岔河大米”名闻遐迩。

岔河东临白马湖,西依洪泽湖,一条浔河贯通东西连接两湖,是一块漂在水上的粮仓,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老家在陈庄村,原先的老屋早已不在,但脑海里的印记根深蒂固:“四夏”大忙后水田里一株株秧苗横竖成行,乡村成了碧绿的草原。一场雷雨过后,秧田里的草鱼、长鱼、蚯蚓四处游弋,秧田成了孩子们逮鱼摸虾的竞技场。可不是吗?家里的晚饭菜、开学的学费都在这一望无际的秧田里。盛夏之夜,萤光里、蛙声中听大人们讲过去的故事。正是原生态的水乡环境、视稻如子的农人、农耕种植的传统品种共同培塑了“岔河大米”原始口碑。集水乡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融农人之匠心,让“岔河大米”修成精品,声名远播。

好土好水出好米。白马湖畔的唐圩、二圩、三圩、四圩等自然村庄,原本就是围湖造田形成的,这些湖洼田集多年野生植物之沉淀,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被誉为“淮北黑土”,是生长水稻得天独厚的上佳土壤。同样的大米长在岔东岔西品质有区别,正宗的“岔河大米”即指岔东大米,岔东大米尤以沿湖的唐圩(唐圩陈庄合并)、南街(头圩二圩合并)、东陈出产的大米更为地道,是当仁不让的地理标志产品。要想庄稼收成好,罱泥搲渣篙水草。记忆中,老家的父老乡亲种地有罱泥搲渣、河泥稀浇的习惯,他们在炎热的夏季会开着机板船成群结队地到白马湖去篙草搲渣,放在自家猪圈里生产自制有机肥——猪脚粪,还田种植水稻。小麦种植后冬季来临前,他们会将河道的淤泥罱上船,一桶一桶抬下田泼浇在麦苗上,一来御寒二来肥田。这些传统的种植习惯,让岔河原本肥沃的土壤一年更比一年肥。这样的母土种出来的水稻兼有湖鲜之鲜美和稻米之本香,自然清香扑鼻。俗语说得好:岔河大米绵香柔软,无菜刨三碗。

“岔河大米,湖水天成”,白马湖水的浸润、洪泽湖水的浇灌,让岔河大米一骑绝尘。

一代一代稻米人的传承发扬,更是让岔河大米香飘四海。江苏国瑞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淮安市洪泽岔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在白马湖畔建起千亩有机稻米示范基地,前茬种植红花草,淹青后人工栽插有机稻,沿用多年前的稻田养鸭生态种植方式,全程禁用化肥农药,推广种植南粳9108、南粳46等食味稻米优良品种,设立监控追溯系统,推行生产标准化,建造稻米加工厂,打造的“禾采”和“岔东”有机稻米品牌在全国稻米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基地举办插秧节、收割节,延伸产业链条,挖掘稻米文化,讲好现代“岔河大米”故事。

以米为媒、以米为魂,故乡岔河正全力打造大米小镇,振兴稻米产业的蓝图徐徐展开。不久的将来,天南地北的游客定会慕名来到岔河,相互问候:吃岔河大米了吗?□

猜你喜欢
洪泽秧田稻米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夏荷(新韵)
洪泽『蟹』逅
感怀
长江图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