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中心城区镜台山公园景观提升树种选择与设计

2021-12-24 15:20
林业勘察设计 2021年4期
关键词:树种景观公园

张 玲

(宁德市林木种苗站,宁德 蕉城 352100)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面积不断扩张,旧城区内的山体逐渐被新城区包围,把山体改造为城市公园屡见不鲜。镜台山公园位于宁德市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蕴藏着丰富、独特、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蕉城中心城区的名山名园,是俯瞰全城的最佳观景平台。2018年蕉城区发生松材线虫病,以马尾松为优势树种的镜台山先后出现了松材线虫感病植株,被列入重点防治对象进行松林改造。松林改造的同时进行了景观提升,树种选择与配置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景观提升主要是以原有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将景观效果差的林相,改造提升成树种多样、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群落稳定性高、生态功能强的林分。景观提升是树立宁德城市新形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增强市民福祉的重要举措。

1 镜台山公园现状

1.1 区域概况

镜台山公园位于宁德蕉城区,东临福宁高速及东侨新城区,南面与老城区相接,西侧为104国道,北面为金函新区,公园总面积507.85 hm2。104国道从公园的西南部向北部穿过;福宁高速公路从其东部向北延伸;西、北部有金涵溪和兰田溪环绕。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49″~119°33′02″、北纬26°40′14″~26°41′24″,地貌以丘陵为主,整体走势为东西向,分布有二十余座山头,坡度12~30°,间杂有山间较平缓凹地。公园最高点为公园向阳村东南向300 m处山头,海拔247.9 m;最低点位于公园东端农耕地,海拔3.2 m。镜台山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4 ℃,极端最高气温39.4 ℃,极端最低气温-2.4 ℃,多年平均降雨量2 045.6 mm,年均日照时数1 686 h,无霜期240~310 d。灾害性天气主要为台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7—9月为台风雷雨季节。公园内土壤主要为红壤土,部分山体坡地属于黄红壤土,肥力一般。

1.2 镜台山公园植被现状

公园植被繁茂,物种丰富。受人为活动影响,现境内原生植物多被次生植被或人工林所替代。境内林地面积占90%以上,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经济林等植被类型。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北坡,为近三十年来封山育林形成,多为幼龄林。溪口村西向山坡的风水林建群种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分布有壳斗科、樟科、冬青科、山茶科等植物,林相景观优美。公园北向巨尾桉林为近年人工栽植,呈斑块状分布。

针阔混交林以人工营造的马尾松、杉木为主,伴生有壳斗科、樟科等常绿阔叶树种,分布于公园南向及东南山坡,多为中龄林,部分马尾松已防疫采伐,郁闭度较高。

经济林主要分布于公园西面、东北向及山脚林缘地带,有茶、柑橘、柚、李、柰、梨、桃、板栗、杨梅、龙眼、绿竹、毛竹等,多为村民散户种植。

1.3 镜台山公园植被存在问题分析

公园内现存的上层乔木多为中亚热带低山较为速生的树种,马尾松居多,林相的花化、彩化效果不够丰富。山体绿化与茶园用地存在矛盾,区域中较平坦的土地基本为茶园,导致景观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较差,生长缓慢。主要节点区域的绿化以自然植被为主,因缺少规划而显得杂乱无序,毫无特色。重要景区内彩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已有的彩化植物分布零散,群落规模小,结构简单。

2 镜台山景观提升措施

(1)点、片提升:主要运用自然式配置的手法,局部节点结合规则式种植手法,营造多层次的植物景观类型,突显植物景观美学。主要提升的地点是马尾松间伐后在坡面上形成的林中空地、林隙窗口等,种植景观树种,形成形状不规则小块状种群;主要提升面是靖海楼、凉亭、寺庙周边等。

(2)线状改造提升:主要是登山步道、山路两侧、人工栈道周边,以及沿主山脊设置的防火林带等。

(3)面上改造提升:主要是坡面上马尾松间伐后采取荒山无林地造林、林冠下套种等措施。

3 树种选择原则

3.1 适地适树

根据场地具体情况,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规律的差异,以当地常见的乡土树种为主,选用适应性强,成景效果明显的树种。适当引进外地优良的景观树种,增加绿化的新意。

3.2 丰富性

根据场地现状及功能需求,尽可能保留现状大树和较好植物群落,结合建设的山地植物绿化,运用多种植物景观类型,丰富空间氛围。选择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合理搭配,达到主体景观效果。植物配植应注意各种树形树姿的合理组合搭配、花色和花期的季相变化、落叶与常绿的结合、香化与美化、彩化的结合等,营造四季有景、四季有花的景观效果。

3.3 抗性好

充分考虑沿海气候环境,选用抗风、抗病虫害,并能适当抗盐碱性树种,同时考虑树种在抗寒、抗冻、抗旱、抗贫瘠等方面应表现较好。

3.4 适合文化性特色

在不同的地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如在日月镜台、靖海楼、金光寺等地适当种植桃花、杜鹃等。部分节点以观花、观叶、观果树种为主,乔灌草搭配,营造独具文化性的生态绿色长廊。

4 布局设计与树种配置

4.1 布局设计

镜台山总体布局分为东南林相改造提升区、山顶靖海楼文化中心景区、北坡山林区、西及西北经济林区。东南林相改造提升区面对市政府、东侨新区,视野广阔。山下正在建设镜台山公园东入口、及上山步道;山上2018年底完成松林防疫采伐,坟墓众多,林地裸露严重,需进行林相改造与景观提升。山顶靖海楼文化中心景区即靖海楼-金光寺景区,是公园的核心区,有靖海楼、金光寺、日月镜台和四条上山步(车)道。北坡山林区现为低郁闭度的杂灌和人工林,以马尾松为主,属松材线虫病发病区。西及西北经济林区果树、茶叶、绿竹分布较多,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分布部分杂灌和人工林。

4.2 树种配置

树种配置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现有绿化为基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构造四季缤纷的绿化景观效果。一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每个片区及节点确定各季节的最佳彩化效果,合理搭配,保证其他季节也有一定的彩化景观。二是片区内原有生长良好的天然林予以重点保护,人工促进幼龄林生长,保护较好的原生生态景观。三是合理利用现有茶园、果树、竹林景观配置树种,如茶园可配置高大乔木增加湿度,果园配置同高度景观树。四是区内农田、菜地生态化经营管理的引导,可配置小型灌木,如种植商品桃花、月季、玫瑰、黄栀子等观花观叶植物。

5 山体景观提升树种设计

5.1 东南林相改造提升区

该区主要采用面上改造提升。重点是松材线虫防治采伐后进行林相改造,同时移除长势弱、有病虫害、树形不佳的乔木。全面补种天竺桂、红叶石楠、枫香、乌桕、香樟、木荷、卷荚相思等阔叶乔木,并尽量利用现有林木在整体上形成一个有层次变化和季相景观的阔叶林。点、片提升重点在凉亭、山坡突出部、山际线、城市视角明显的位置,种植紫玉兰、刺桐(象牙红)、福建山樱花、无患子、黄山栾树等色彩鲜艳的观花观叶树种。近景在阳光较好的地方,可以种植美花红千层、月季、杜鹃花等开花灌木丰富色彩。线状改造提升主要为一条车行道、一条登山(环山)步道。主干道采取规则和片段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护林路和遮荫林,以香樟、黄山栾树、火力楠、深山含笑和天竺桂等常绿阔叶树为主。登山步道两侧沿线强调景观的多样性,营造舒适、季相变化明显的带状景观,可补植部分观花观叶植物,如福建山樱花、美花红千层、枫香、杜鹃等。防火林带建议种植台湾相思、木荷。

5.2 山顶靖海楼文化中心景区

该区景观提升以点、片状为主。南向植被较杂,郁闭度较高,骨干树种有人工马尾松、杉木及绿竹等。抚育同时进行疏伐、间伐,补植彩叶树种,逐步改造更替区内植被。空窗处配植福建山樱花、黄山栾树、深山含笑、玉兰等大花乔木,突出林相景观。景区周边山体种植枫香、银杏、无患子、洋紫荆、黄连木、槭树类等形成秋色叶景观,适当配植香樟、桂花等常绿植物。空地及停车场四周绿化小乔木采用福建山樱花、黄金宝树、茶花、红千层等,灌木选择球含笑、四季桂等以起到隔区作用。

5.3 北坡山林区

以面上改造为主,区内所有森林按风景林经营,严禁采伐。通过封山育林、积极护林、有意识的人为干预,营造层次分明的四季森林景观效果。风景优美的观赏类景观树种可以选择枫香、无患子、黄山栾树、紫玉兰、白玉兰、乌桕等。沿沟谷区域结合群众意愿可规划为竹林景区,以毛竹为主要竹种;重点保护区内北坡山林区保存良好的风水林可适当配植雷竹、刚竹、桂竹等中型散生竹。

5.4 西及西北经济林区。

引导群众根据农业生态园的标准对现有的茶园、荔枝、龙眼等果树及竹林进行经营管理。区域景观提升以点、片状为主,对林间空地进行整理,以零散形式配植,提高园区景观质量,配植福建山樱花、油桐、千年桐、紫花泡桐、紫薇等落叶观花乔木树种。部分茶园及其他园地可零散增植碧桃、杜梨等,成片种植各品种桂花、茶花,形成花林景观。

6 结语

中心城区公园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公园建设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遵循差异化、特色化原则,突出地域文化元素,打造各具特色和个性的城市公园,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

猜你喜欢
树种景观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基于GC-MS流苏树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树种的志向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树种的志向
《景观平面图》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