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征精神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的运用

2021-12-27 01:04樊星宇
理论经纬 2021年0期
关键词:挫折长征精神

樊星宇①

挫折教育指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个体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受挫能力的教育。②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这就要求青年一代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才能,还要有战胜挫折的信心和能力。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由于无法正确对待挫折而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已然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同时彰显了党在曲折探索中的顽强品质。总的来看,大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紧迫性和长征精神的典型性,使二者的融合成为可能。

一、长征精神对大学生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

大学生虽然能对自己的生活作出规划,并投入时间和精力为之努力。但是当遇到关键问题需要亲力亲为时却容易感情用事,以消极态度应对挫折,或冲动草率,或自暴自弃,对意志的管理处于失控状态,心中的信念很容易被摧毁。①杨跃民:重视挫折教育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4期。一些高校出现了学生寄脏衣服回家清洗的现象,这不禁让人为大学生的自立素质和社会生活能力捏了把汗。同时面对名利的诱惑,少数学生疲于应付挫折,会出现急功近利的念头,通过走“捷径”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舍弃了道德底线和原则。为了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干扰中依然能有所担当、坚守正确方向,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到:“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可见,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是获得胜利的基础,这种坚韧的信念在长征途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红军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艰难前进,徒步横跨十余省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多次翻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这一切超越了生理极限、难以置信的奇迹背后是共产主义理想和顽强的革命精神在支撑。心中有信仰,脚下才能有力量。长征作为理想信念的一次伟大远征,不仅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在挫折教育中引入长征精神,可以配合思想政治课的其他内容共同帮助学生了解、认同、形成共产主义理想,在止步不前时能够用理想信念鞭策自己,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抗挫折的信心

如今许多大学生被冠以“玻璃心”的称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总是包揽了本属于学生能力范围内的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会使学生盲目乐观地看待生活,形成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轻而易举的错觉,所以难以适应困难和压力。还有一些父母的确意识到了挫折教育对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意义,却也陷入了另一个误区。他们为了防止孩子骄傲并提高耐挫力,对于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无论取得了什么成绩,都很少给予肯定,反而对不足之处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一些教师试图用嘲讽的语言激励学生等行为,也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①张骞: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及其探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10期。“打击式”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激发斗志的一剂猛药,但也可能是扎进心里的一根刺,一直影响着今后的生活,使他们陷入强烈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难以脱离,缺少抗争的勇气。引入长征精神,对于建立大学生的自信心十分有帮助。长征时期我党身陷内忧外患的困境,不仅要在严酷复杂的环境中应对敌人的追击,还要同党内分裂主义作斗争,然而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一群平凡的人用血肉之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红军用行动诠释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长征精神,这座人类历史上的精神丰碑,一次次地支撑着中华民族在磨难中砥砺前行,它不仅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同时还鼓舞着学生在挫折面前要化被动为主动,敢于挑战不可能,增强克服挫折的勇气。

(三)有助于为大学生挫折教育开拓新思路

由于挫折教育在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课程安排和师资力量,所以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碎片化的讲授理论、树立典型榜样、创设情境等方式完成的,很少将课堂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因此难以对学生的实际运用进行指导。①方鸿志、李辰媚: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6期。此外,一些家长简单地将挫折教育理解为吃苦教育,所以强迫学生通过长跑、到农村体验生活、参加夏令营的方式锻炼耐挫力。但是这种硬性的教育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将其置于了被动接受的地位,会让学生产生反叛心理而拒绝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挫折教育中运用长征精神,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新鲜的体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觉内化形成正确的挫折观,提升对抗挫折的能力。例如:长征题材的记录片、影视剧可以用生动的画面和红军老兵及后辈的真实讲述,最大限度还原历史事件,带领学生走入四渡赤水、突破腊子口等情境,体验到长征的不易与红军迎难而上的精神,与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为之后的理论教育铺垫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长征纪念馆、长征故地也为挫折教育提供了场所,父母在与孩子一起重温长征旧址时,不仅可以在旅途中增进感情,还能在情景体验中,通过体力上的辛苦付出,逐渐认同和传承长征精神。这样,挫折教育的课堂就可以从教室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在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还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进一步加深对挫折教育的认同感。

二、长征精神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一)长征精神为挫折教育提供了优秀素材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最重要的是帮助受教育者发自内心对学习的知识产生认同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能够辨别和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最终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不能仅依靠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可以通过适当地结合现实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从生动的案例中学习他人应对挫折的方式,感悟出对待挫折的积极态度。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含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史,是社会主义艰难探索和伟大飞跃的缩影。其内容的丰富性为挫折教育的进行开辟出了更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更鲜活的素材,其中,历经重重困难的红军长征一直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①徐永健、李盼:试论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在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无论是敌人的前后夹击还是匮乏的物资供应都给红军带来了重重危机。虽然红军在湘江战役等交锋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是面对暂时的黑暗,红军战士依然凭借顽强的意志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创造了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等军事奇迹,最终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党的革命事业积蓄了蓬勃的力量。聂荣臻同志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八十四年前的长征是中央红军克服险阻、开创崭新局面的壮阔史诗,也是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宝库,其中的英雄人物、革命事迹和革命遗址为大学生接受挫折教育提供了学习榜样和教学场地。

(二)长征精神的内涵与挫折教育目标的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长征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质。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人才储备,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享受时代进步带来的优越条件的同时,也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因此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受挫力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成为社会中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①张学昌、谷照亮:长征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6期。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是曲折前进的。这就意味着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前进的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过一些挫折和考验,才能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能力。这一规律在长征中就得到了检验,党成立之初由于受“左”倾教条主义影响,党的事业遭受了巨大损失。长征作为党从不成熟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虽然布满荆棘,但一路上红军凭借着敢于斗争的精神和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及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绝境重生,创造了奇迹。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扭转了党的危险局面,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艰难困苦中孕育出的长征精神,包含着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等优秀内涵,这与挫折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期待不谋而合。

(三)长征精神为挫折教育提供内在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思想品德教育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耐挫力而言,既需要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也需要通过思想层面的引导形成促进知行转化的情感支撑。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挫折教育中可以运用启发法、情境创设法、情感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塑造稳定的意志品质,从而对个体行为提供目标导向和内在约束,顽强的意志力可以为个体在面对挫折时提供强大的内驱力,促进心态的调节和行为活动发生积极改变。②赵乐:近二十年来长征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综述,《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年第3期。长征精神作为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重要载体,在帮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同时,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与敌人作斗争的艰苦过程也能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磨难、来之不易的,从而暗示自己学习长征精神,形成坚韧的品质。长征精神一旦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就会沉淀在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中,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给予学生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推动挫折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大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人际间的交流互动频繁

一方面,多数学生在步入大学前,普遍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培养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而对于如何应对挫折知之甚少。另一方面,他们很少有住校经历,在长时间与父母生活的情境中不免养成人人为我、不顾及他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而且这种思想带来的影响是持久的,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得到纠正。当他们与多个室友生活在一起时,可能由于脾气秉性、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产生矛盾,逐渐地还会产生小团体各自为营。同时,大学生拥有的课外时间更加丰富,因此对社团和学生会等组织的参与热情也更高。在这些集体中,学生接触到的人群分布更为广泛,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当许多个性强烈、富有激情但却冲动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时,既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会产生摩擦。例如:职位竞选、评优评奖、小组合作意见相左等等,都会使多方利益陷入冲突。冲突的结果往往会使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失,而对于自尊心强的大学生特别是部分追求完美的学生而言,在面对失败时容易出现自我否定、自信心受损等心理落差。在自我认同感降低时,由于距离的限制他们无法及时得到家人的安慰与关心,又不愿向同学、老师吐露心声,所以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独自地消化挫败感。在缺少积极引导的条件下,学生的自卑感会加强,容易产生厌学、焦虑等情绪,同时对待竞争也会出现患得患失、求胜心切等偏激心理。

(二)学业就业压力难以适应

在中学阶段,不少老师、家长都会用“高中苦三年,上大学就轻松了”来开导高考压力下的学生,所以会使许多学生误以为大学生活是十分轻松的。然而,事实上大学的学习压力相较于中学的确有所降低,但同时学习的精度和深度也有所提高,对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新生初入大学时,面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与期待不符的学习任务,一时间会无法尽快适应,摸索不出合适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学习时会遇到阻碍。并且相较于高中而言,在大学中同辈群体各方面的素质更高,学习的竞争也会相当激烈,一些高中时的佼佼者到了大学可能会被更优秀者的光芒所遮盖。所以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很容易出现落差感,质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对于高年级大学生而言,挫折还可能来自于考级、考证、考研的过程。随着教育政策的出台,我国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本科学历在就业中的优势已远不如以前,所以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许多大学生都希望通过考取证书、研究生为今后的就业增添敲门砖,尽管他们在备考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结果可能还会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不尽如人意,付出与回报间的差距会导致他们产生无助感,进而萌生出“努力无用论”甚至堕落的念头。①范正平、唐晓英: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新探,《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18期。从考试失败中体验到的自卑感和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带来的压迫感使他们对毕业后离开父母的羽翼,独自求职的生活产生迷茫和恐惧,这也成为了网络成瘾和“啃老族”现象的一种诱因。

(三)情感问题的处理缺乏经验

在家庭和学校要求放宽的条件下,多数大学生对美好的校园爱情产生了期待和憧憬,十分渴望体验到爱情的甜蜜,甚至一些人将“在大学谈恋爱”列为大学生必做的事情之一。但是由于情感经验的缺乏和思想的不成熟,大学生往往较为看重爱情带来的幸福体验,而忽视了其中各种各样的困扰,在确定伴侣时容易不经过理性思考而冲动决定,所以当爱情出现矛盾时通常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难以走出情感的漩涡。对于大学生而言,多数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所以希望在爱情中获得安全感,填补内心的空虚。因此在恋爱中,对方的呵护和关心很容易让自身产生过度的依赖,一旦恋爱关系结束,常常会认为自己被抛弃,无法正视感情挫折。同时在社会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许多不良思潮也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辨别力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一些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蒙蔽双眼的大学生,在爱情中经常会超出能力范围内的追求物质享受,以金钱为标准评判爱情的价值,出现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功利想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满异性对于自身外形的评价,而选择用极端的方法改造自己,对身体产生了不可逆转的伤害,这些都不利于正确的恋爱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爱情,是大学生一次重要人际关系的构建,也是思想塑造的关键时机,挫折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对大学生的品质发展做出正确引导。

四、长征精神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

很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可以为无法克服挫折的学生提供疏导,但是学生出于害怕被嘲笑、隐私被泄露等顾虑,大多不会主动求助,所以心理咨询中心的利用率十分有限。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与其他学科相比在进行挫折教育时更具专业性,同时可以通过授课的方式,主动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挫折观和对抗挫折的方法,消除了学生的戒备心理,可以让受挫折困扰的学生在十分隐私、放松的环境中接受疏导,因此,思政课堂成为了大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所以在进行挫折教育时,不能仅仅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挫折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了使挫折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虽然在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方面的难度较大,但是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挫折教育的运用产生亲切感和真实体验感。①胡宇南、罗映光:大学生挫折教育及阳光心态培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期。例如:在对理工科学生教学时,可以把每一次实验、数据的演算当作自己的长征,在失败时,鼓励学生想象红军遇到困难时会怎样做,引导学生勇敢面对失败,发扬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对艺术类学生教学时,可以把创作、排练的过程想象成长征,引导学生要稳扎稳打专业功底,不要好高骛远,过于计较得失,创作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可以通过讲长征故事、欣赏长征文艺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发现红军对待挫折的态度,以及通过对比长征前后党的转变,启发学生理解挫折对红军成长的意义。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印象,也可以深刻领悟到挫折的积极作用。

(二)建设校园文化加强隐性教育

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检验,挫折教育同样需要受教育者掌握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由于挫折教育包含着一定的理论知识,如:挫折的含义、什么是正确的挫折观等较为抽象的内容。而运用显性教育可以直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主要采取的是口头讲授的方式传授挫折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显性教育在实际课堂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随着大学生们接受到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许多理论知识他们很容易就能独立获取,这就使得常见的授课方法已不足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一些生活中微小的事物,则可以在不经意中对他们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挫折教育还需要补充一些隐性的资源加以配合,以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从精神文化看,教师可以从平时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师生关系出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遇到挫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还应加强师德修养,通过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学生,构建迎难而上的班风、校风。面对高年级中即将考研、就业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将人生看作一次长征,在征途中一定会经历挫折,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要用平常心看待,不要因为失败而否定自己,红军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都能坚持下来,我们有什么不能呢?从制度文化看,考评制度可以适当放宽评价标准,对成绩一般但同样付出努力、品行优良的学生也要提出肯定,给予他们改进不足的信心。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揭示出了,外界的期待和肯定对于学生的进步和潜能的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物质文化看,可以利用学习角、公众号、宣传栏等方式,宣传长征的感人事迹和英雄人物,通过课后和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做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打通校内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三)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家长作为学生最亲密的人,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思维、人格的养成产生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当学生遇到挫折无法调解时,不能完全将责任推卸给学校,应当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是否存在问题。无论是抗拒挫折的溺爱式教育还是磨灭自信心的打击式教育,都是一种畸形的教育观,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都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此,家长作为非专业的教育者应当积极与学校展开沟通,双方将学生的校内外表现做一交流,就可以在学生的思想状态上占据主动,及时发现不良心理的苗头并进行干预,减少挫折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家庭氛围的塑造上,家长也需要和孩子定期谈心,用和谐、换位思考的方式消除心理隔阂,成为孩子可以信任的人,同时规范自身行为,在要求孩子之前自己率先垂范,为子女做出好的表率。在教育方式上,应该对挫折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在遇到挫折时,既要看到进步,也要冷静下来与他们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让挫折成为学习的途径。同时,不能急于求成,一味地让孩子体验挫折而不收集反馈信息,只会消磨他们的自信心,失去对挫折学习的兴趣。家长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可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在双方身心放松的时候,通过参观纪念馆、重走长征故地等方式,让孩子融入挫折教育中,在寓教于乐中提升耐挫力。

猜你喜欢
挫折长征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Holism in Education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挫折
拿出精神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长征七号——让长征火箭实现脱胎换骨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