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老英雄”孟泰

2021-12-28 03:43
兰台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鞍钢鞍山高炉

王 越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否则这个民族就不会强大。当国家危难之时,懦弱者选择了逃避、妥协甚至投降,英雄们却挺身而出,用热血捍卫民族的尊严、人民的幸福。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奋进史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就有这样一位:他可以在高炉炉皮烧穿,铁水顺炉皮而下与冷水相遇产生爆炸时,置生死于度外,冲上炉台抢险;他可以在寒冬夜晚,高炉水门被堵的情况下,不顾冰冷刺骨的冰水,踹碎水道表面冰层,跳进去俯身抠除堵塞物,使高炉循环恢复畅通;他可以在东北寒风刺骨的三九天,整天从那些被冰封雪埋的废铁堆中翻掘一切可用材料,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节省资源。他就是爱炉如命、爱厂如家,用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和行为激励全国职工的,被誉为“鞍钢之魂”的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老英雄”孟泰。

旧社会在屈辱与苦难中煎熬

孟泰,原名孟祥瑞,曾用名孟宪刚。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山王寨村一个贫农家庭,祖祖辈辈为地主扛活。孟泰从六七岁起就从事家务劳动,到12岁时才读了3个月私塾。他从16岁起为地主做长工,因难以忍受地主的刻薄,不得不回到家中,靠打零工帮助家里维持生计。

1916年,丰润一带遭遇特大旱灾。为了找活路,18岁的孟泰一个人闯关东,到抚顺栗子沟煤矿当小工。在日本人管理的煤矿里,矿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每天都有死人的事情发生。不久,在几位好心的技工师傅的帮助下,孟泰几经周折到抚顺日本人开的机车修理厂当学徒、做铆工。在这期间,日本工头看孟泰年轻,不但逼他多干活,而且还把他当成奴仆使唤,让他刷饭盒,打扫房子,搬运东西。1926年,孟泰又流落到鞍山,进入日本人开办的鞍山制铁所炼铁厂当配管工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全境被日本侵占,日本政府在军部支持下将原定在朝鲜新义州兴建的昭和制钢所改建在鞍山,在兼并原有的鞍山制铁所的基础上兴建了制钢厂、轧材厂,形成钢铁联合企业。

在昭和制钢所,孟泰在高炉上做配管工,劳动条件更加恶劣。苦难的生活磨炼了孟泰的意志,培养了他坚强、勇敢、勤劳、朴实的品德。1936年,38岁的孟泰才与出身贫苦的乔世英结婚。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孟泰和工友们本以为好日子终于来了,可是没过多久,身着美式军装的国民党军队进驻鞍钢。鞍钢一下子成了这些强盗的摇钱树,钢材、生铁、焦炭成车往外拉,撒得满地都是,大量库存钢铁半成品被运往上海、天津等地出售,获取暴利。

解放后爱厂如爱家建立“孟泰仓库”

1948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鞍钢,解放军送来的粮食使饥寒交迫的孟泰一家总算吃了顿饱饭,50岁的孟泰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的军队。当年4月,鞍山钢铁厂成立后,需要组织一批政治可靠、有技术专长的工人向后方抢运器材。当时,有人对共产党能不能坐稳江山表示怀疑,而孟泰却态度坚决地表示:“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

孟泰积极抢运重要器材,全家随解放军辗转来到通化。在通化,为了修复两座高炉,孟泰顶着暴风雪,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每天早晨5点钟赶到工地,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在他的带动下,原定80天才能修复的两座高炉,只用35天就修好了。

1949年春天,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出“鞍山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恢复生产”的电令。鞍钢恢复生产的序幕就此拉开。面对当时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修复高炉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和器材全部依赖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现状,在既没有组织号召,也没有领导指派的情况下,孟泰不声不响、自觉自愿地做起了回收和修复废旧器材的工作。他在东北寒风刺骨的春天,跑遍10里厂区,翻遍所有冰封雪埋的废铁堆,寻找一切可用的材料。就这样日复一日,他将能用的材料分门别类保存起来。破旧的,利用业余时间修理;没有汽油除铁锈,他就捡碎玻璃砸成粉末来磨。起初,回收来的器材用几个小箱子来盛,渐渐地堆满了一间屋子。在孟泰的带领下,很多工人加入了回收工作。不久,孟泰就带领工友准备了足够修复四个高炉用的器材,足足堆满了两间屋子。

当鞍钢高炉修复委员会计划修复高炉时,苦于没有零件和器材,孟泰便将厂领导带到存放器材的厂房。厂领导深受感动,当场将其命名为“孟泰仓库”,还聘请孟泰为高炉修复委员会委员。就这样,“孟泰仓库”在修复高炉的过程中创造了奇迹,发挥了巨大作用。修复高炉期间所用的冷却管、风管、气管等零件都出自“孟泰仓库”,仅三通阀门一种就在3000件以上。从开始修复到1950年,材料科没接收一次领料单,没花国家一分钱。

1949年6月26日,随着首先修复的2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孟泰仓库”成为了鞍钢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它标志着鞍钢从一片废墟中崛起,中国钢铁工业从此站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危急关头舍生忘死获“老英雄”称号

1949年7月9日,在鞍钢开工庆祝大会上,中共鞍山市委、鞍山市总工会和鞍山钢铁公司授予孟泰一等功臣称号。1949年8月13日,孟泰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15日,在鞍山市人民纪念“八一五”东北光复4周年暨鞍钢立功竞赛运动庆功大会上,孟泰又获得特等功臣的称号。不久,孟泰晋升为工人技术员、工人技师及修理厂厂长,但他在工人心中仍是“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永远冲在生产的第一线。

第一个高炉开火不久,气温骤降,高炉防寒设备还没安好,又出现冷却设备断水问题,高炉即将出铁,断了水的风口和扁水箱已烧化了七八个,如不及时抢救,将严重影响生产。面对如此突发情况,孟泰不顾个人安危,纵身跳进两三尺深的已经结了冰的水道中。水道里水很急,站不住脚,孟泰就蹲下去检查,刺骨的冰水淹没了他的腰部,孟泰咬紧牙关终于找出事故源头,并排除故障。等到抢修好了,他全身已经失去知觉,连话都说不出来。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孟泰的妻子乔世英带着五个女儿疏散到了弓长岭,孟泰则主动报名参加了护厂队。他将行李搬到了炼铁厂,誓与高炉共存亡,用生命守护高炉。在改装高炉冷却系统的工作中,工人们随时都会被弥漫的瓦斯烟熏倒,只要停止工作一刻钟,冷却系统就会被烧坏。面对这种情况,哪里瓦斯烟最浓,孟泰就冲锋在哪里,有时他一天被熏倒两三次,被抬下高炉,可是只要一清醒,他就马上奋不顾身地冲上去。

1950年8月,高炉突然发出一连串巨响。孟泰意识到,这是发生严重事故了。他毫不犹豫,将生死置之度外,顶着浓烟,冒着不住喷射在身上滚烫的水柱寻找事故原因。原来炉皮被烧穿,上千度的铁水顺着漏口涌出来,与炉外的冷却水相遇不断发生爆炸。孟泰奋不顾身地跑上前,用铁板和耐火泥封住已烧穿的口子,险情被迅速排除,避免了一起炉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孟泰冒着生命危险排除险情的事迹在工人中间广为传颂,于是孟泰有了“老英雄”的称号。同年9月25日,孟泰作为全国工农兵英模代表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孟泰精神”传遍神州大地

1952年8月,鞍山市召开第四届劳动模范大会,孟泰被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53年5月,孟泰出席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委员。1954年,被鞍山市人民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此,孟泰的社会活动随之增多。1956年春天,孟泰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7年11月,孟泰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同年12月,孟泰出席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当选为执行委员;1959年4月,孟泰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年10月,孟泰参加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孟泰先后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从此,孟泰的名字和“孟泰精神”传遍神州大地。

孟泰将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鞍钢,奉献给了新中国的钢铁事业,他为恢复鞍钢生产建设和发展我国钢铁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初期,鞍钢人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创造了中国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作为鞍钢乃至全国工人的光辉典范,孟泰身上集中体现出了工人阶级爱厂如家、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显得更加珍贵。孟泰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企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它代表了鞍钢的奉献精神,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风貌。孟泰的名字不仅铭刻在共和国的发展历史上,也深深地铭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猜你喜欢
鞍钢鞍山高炉
鞍山嘉阳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昆钢2500m3高炉开炉快速达产实践
昆钢2500m3高炉停炉及开炉快速达产实践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玉钢3#高炉强化冶炼实践
鞍山烈士纪念馆
高炉前
《鞍钢故事》创作谈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教学纪实
网友:“鞍钢桥梁钢厉害了,我的鞍钢,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