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的修路功臣——常德山

2021-12-28 03:43陈亭宇
兰台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常德桥墩老乡

陈亭宇

中国人民志愿公路工程大队的功劳簿上记满了无数修路功臣模范。而在这些功臣模范当中,获得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战士荣誉二级勋章的只有一人,他就是公路工程第一大队二中队四分队分队长常德山。

带着劳模的荣誉入朝

常德山,辽西省三江口人,时年(1951)37岁,小学四年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建筑工人。

1948年沈阳解放后,常德山立即投身到东北的建设工作中,并从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升任东北公路管理总局监工员。1949年被派往辽东省公路管理局,参与安东——通化线王甸桥的修筑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因成绩显著,年终被评为模范工作者。

1950年,常德山调回东北公路管理总局,担任海城大桥工程监工员。在认真做好监工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参加工会工作,成为工会的积极分子。由于他工作上积极肯干,思想上要求进步,党组织着重加强了对他的培养与教育。他的阶级觉悟迅速提高,不久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劳动模范。1950年4月,他代表东北公路管理总局,参加了沈阳市第一届劳模代表大会。

1950年10月,他积极响应东北公路管理总局的号召,以劳模的身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公路工程大队,担任第一大队二中队四分队分队长。

三杆滑降法被传为奇谈

入朝以后,天气很冷,可常德山却以火一般的热情迅速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处处发挥劳模带头作用,在抢修清川江木桥时,开动脑筋发明了三杆滑降法,用简便的方法解决了架设桥墩的难题。

清川江桥在太平面附近,原桥低矮坍塌,汽车往来非常困难,经常堵车,而敌机又不间断地轰炸扫射,给修桥造成了极大困难。为了减少损失,提高运输效率,公路工程队第一批先遣队一行15人在常德山的带领下迅速赶到这里,全力配合朝鲜道路局进行抢修。

当时正值数九寒冬,滴水成冰,而河宽、水深、流急,水寒刺骨更是成为架设桥墩(木笼)面临的头等难题。前些天在这里架桥的朝鲜同志,由于涉水都冻得生病了。如何不下水就能把桥墩架好,这一难题使常德山陷入了沉思。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突然想到一个简便的办法——在桥台的一边搭上三根一孔长(二个桥墩间的距离)的木杆子,在杆上浇水,让杆子表面结上一层冰,然后把事先做好的桥墩(木笼)绑在结冰的杆子上,顺势往下一推,桥墩(木笼)便稳稳地到达指定的位置。这样逐孔去做,不用一人下水,就把一座桥架好了。这种办法让现场的朝鲜老乡看傻了眼,一时被传为奇谈,都称赞中国同志不用人下水就把桥修成了。不久,朝鲜人民军军用道路局局长得知了此事,还特意嘉奖他4000元朝鲜币。后来,他的这种办法也被其他工地借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废汽车架和短木桩都是架桥筑路的好材料

1951年的夏季,洪水把道路破坏得十分严重,工程人员在抢修新溪桥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以往架桥所需的木料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山林砍完就用。而此地的山林远在七八十里以外,路途遥远且运力不足。没有木料,尤其没有当作桥梁用的大木料,工程停滞不前。一天,一辆被扔到沟里的废旧汽车引起了常德山的注意。他端详了一会,突然想到可以使用废旧汽车架代替木料来建桥。经过试验,他的想法不但可行,而且比原来的建桥方法更高效,桥也更坚固。用废旧汽车架代替梁木架桥,汽车6.5米的钢架两端加上托梁可架成净空7.5米的桥梁,而一般木便桥的孔距最长只有6米。他的这种办法不但解决了缺乏梁木的困难,同时孔距加长,使桥梁下部的迎水面减小,上部钢梁又比木梁结实,增加了桥梁的坚固性,解决了工程方面的一个大难题。

新溪附近由水口台洞至鸟巢洞之间的500多米公路,宽度只有4.5米,一边靠山,一面临沟,路面又是黄泥地,雨后泥泞路滑,错车困难,同时敌机又经常轰炸扫射此处,极易堵塞交通造成事故。为了减少国家财产损失,提高行车速度,常德山主动率领队员从1951年7月11日开始,对这一段路进行彻底整修和加宽。因受地形限制,加宽的方法除了开山就是填平靠山的排水沟。可是开山的工程过于浩大,而填平排水沟的办法也不太合适。如果填平排水沟,雨后会使道路更加泥泞,造成陷车危险。经过常德山多次研究,创造了两种办法:一种是用短木桩顺着路旁排列,把排水沟架成盲沟;另一种是在道旁加钉木桩,上面盖土。结果这两种办法都成功了,而后者比前者更省工省料。他们采用这两种方法,迅速整修好了这段路面,并全部加宽到6.5米的有效宽度,使汽车畅行无阻。

义务疏通200多台汽车

常德山不仅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感。他们分队在水口台洞至鸟巢洞间施工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雨后泥泞,道路湿滑,加之道路狭窄,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速度缓慢,不长时间便在他们施工的路段上堵满了200多台汽车。此时已临近午夜,距离天亮只有3个小时了,并且还有40多辆榴弹炮车要经过此地。

看到此种情景,常德山立即派人去指挥堵塞的汽车,另一方面去劝说炮车,让他们马上在此地寻找隐蔽地点,不然等到天亮就会被敌机发现,造成巨大损失。由于他的建议合理,态度诚恳,炮团团长表示赞同常德山的建议,并由常德山指挥,将40多门榴弹炮车在黑夜的掩护下安置到隐蔽的地方。

隐蔽好炮车,常德山马上又回到塞车的地方,开始疏导交通。此时司机们还在争吵,互不相让。他耐心地解释,强调抗美援朝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汽车都是国家的财产,如果互不相让,等到天亮了敌机来轰炸,国家财产就会遭受很大的损失,所有人的任务都不能完成。经他调解,司机们停止了争吵。他指挥旁边的一个道奇车司机帮忙把掉到沟里的车拉出来。在他的指挥下,道奇车一口气拉出了19台车。路打开了,上行下行的车辆都顺利通过。最后只剩4台车掉在沟里,此时天已大亮,一时又拉不出来,他不顾一夜疲劳急忙将车伪装好。下午又派人把车上的大米、弹药卸下,把车拉出来之后又将货物装好,使车上的物资和武器安全地运到了前方。

秋千比赛见证中朝友谊

常德山以身作则,经常教育队员要时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注意搞好中朝关系,发扬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在朝鲜施工期间,他们分队80余人从未发生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主动帮助老乡扫院子、挑水、劈柴火、干零活等,在生活和工作上都十分融洽,好似一家人。因此,他们无论在哪里执行任务,都能获得驻地老乡的爱戴。

如在新溪三巨里施工时,正赶上端午节,按照当地的风俗,每年都要举行打秋千比赛。常德山得知这一风俗后,立刻接受了当地百姓的邀请,选出优秀的选手同朝鲜群众进行比赛和表演。最生动的是一位73岁的朝鲜老太太也参加了,她打得虽然没有年轻人那样活泼,但也非常稳健,大家给她评了第一名优胜奖,奖品是一条手巾。老太太拿着奖品,握着常德山的手,激动得泪光闪闪,一时说不出话来。

后来队伍执行新任务,移驻到河对岸。临走时,老乡们个个难舍难分,争相询问志愿军同志走了以后是否还回来。全村的人都出来把他们送到沟口,部分老乡忍不住热泪盈眶。此后,老乡们还经常拿着青菜、小桃子等食物过河去看望他们,他们也不时过河看望老乡,虽然隔着一条河,但与朝鲜老乡的心依然是紧紧相连的。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战士荣誉二级勋章

入朝以来,常德山分队一直走在公路工程第一大队的最前头,执行最紧张的抢修任务。在敌机活动频繁、供给不及时、住宿困难等情况下,他带领队伍一直坚守在涟川、三八线、汉蒲江、铁原、新溪一带,圆满地完成了每一项抢修任务。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他不忘教育战士,从未发生一次事故。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他的坚强领导,与他沉着、积极、勇敢、带头的工作精神也是密不可分的。为此,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批准,他荣立一等功,成为志愿公路工程大队的功臣。

1951年10月25日,常德山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召开的抗美援朝一周年纪念大会。授勋典礼上,他荣登主席台,接受了朝鲜中央最高委员长金枓奉亲手颁发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战士荣誉二级勋章。光荣归队时,志愿军后勤总部、后勤一分部和公路工程第一大队先后召开盛大而隆重的欢迎大会,庆贺与分享他获得的荣誉。

猜你喜欢
常德桥墩老乡
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的串列双矩形截面桥墩绕流流场特性研究
《老乡系列》之八
《扶琴》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银色的常德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
不同截面形式的低配筋桥墩的抗震性能分析
《清溪雅集》
冒充桥墩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