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研究
——以海东市乐都区X村为例

2021-12-31 17:56拉毛措
青海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村民旅游发展

◇拉毛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以河湟地区的X村为个案进行简略考证,挖掘和总结青海农村实施乡村振兴的经验,积极寻求可复制和可借鉴的模式,观察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成效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个案村基本情况

(一)调查区域的界定

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指出,“村庄是一个社区,其特征是农户聚集在一个紧凑的居住区内,与其他相似的单位隔开相当一段距离,它是一个由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其特定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上的社会单位。”社会学家A·拉德克利夫-布朗教授、吴文藻博士和雷蒙德·弗思博士一致认为,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根据上述理论,选择地处河湟地区的X村为个案村。

(二)个案村基本情况

X村隶属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G镇,村民沿卯寨河两岸居住,有公路横穿村内,地处兰(州)青(海)铁路、109国道甘(肃)青(海)公路、G6京藏高速公路北侧。距西宁约83.8公里,乐都区15公里。

全村耕地面积为508亩,牲畜存栏总量为450(头、只),多为散养。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X村人多地少,地处沟岔,村民收入主要以务工和种植二茬露地蔬菜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种植绿色蔬菜、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格局。村里有两个村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分别成立于2017年和2018年。X村作为卯寨旅游景区核心村庄,依靠景区,带动了乡村发展。现全村共有五个社,208户,786人,常住户数186户,684人,其中劳动力396人,劳动力转移187人,妇女320人,育龄妇女105人,残疾人19人,重度残疾8人。村里有许多外来经商的年轻人,主要经营餐饮业和蔬菜种植等。

选择X村为个案村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X村是乡村振兴示范村。2018年X村被乐都区委区政府评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貌。通过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取得较大成效。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其中100万破零资金中40万用于整合修建卯寨大院,其余60万用于修建水上乐园。村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15800元增长为19800元,人均纯收入增加4000元。带动2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另外,新庄村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先后制定出台《X村村务公开制度》《X村财务公开制度》等9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为实施X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二是村庄变化十分明显。过去受地域地理环境影响,X村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特别是水资源十分缺乏,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姑娘嫁到新庄子,挑水挑成弓腰子”,表明X村历来十分缺水。1980年之前,X村还未解决温饱问题,民间有“羊过清明马过夏,人过小暑再不怕”的说法,表明当时村里贫困的生活状态。国家实施农村土地承包制后,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后,村民丰衣足食,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大幅改观、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优化,种树植树使东、西山绿意盎然,贫困的X村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X村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家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青海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台了乡村振兴规划,先确定了乡村振兴示范点,旨在探索和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予以复制或推广,加快推进青海省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X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开辟乡村振兴之路的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坚持党建引领始终是关键“密码”

X村现有党员28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11名,女党员8名,流动党员2名。X村两委班子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把党建引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工作始终,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抓党建工作落实,有序开展各类学习,突出作风建设,特别是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先后修建村党员培训基地(接受全市各地区和部门的培训,村支部书记经常给参加培训的人员讲党课)、强化村民的红色记忆和爱国爱党情结,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使村支书的“领头羊”和党员队伍“先锋队”的模范作用在全村得到很好发挥,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党建引领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

(二)能人效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X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能人效应”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任X村的L书记,出生在本村,1980年,他去省外打工,历时30余年,积累了一些资金后,于2012年返回X村创业首先率先义务植树,先后植树50万株,约3000亩。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干部群众逐渐意识到生态的价值和意义,渐渐加入植树的行列。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东、西两山已郁郁葱葱,绿树成荫,有效改变了X村的生态环境。2017年当选村支书以后,他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抓住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有利时机,通过自筹资金、流转土地等方式,带领村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乡村振兴、改变家乡面貌的一个突破口。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X村在景区的打造中获益,改变了贫困面貌,改变了人们的陈旧观念,有效调动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三)产业优势是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产业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乡村振兴能否持续推进的重要因素。X村的传统产业是种植业,主要以户为单位经营,村集体现有塑料温棚(14座,20亩)、露天仙女果园(20亩)、樱桃园(20亩)、菜地(15亩,110个小区块,可认领种植)等,初具规模。此外,X村作为卯寨景区的核心村庄依附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解决了X村基础设施、民生问题等关键问题。卯寨景区总投资8000余万元,目前已建成传统民居大院1座;养殖基地1处(供游人观赏);小园林廊桥景观1处;健身房1处;鱼塘1处;传统民居3处;砖窑1处(供游客直观了解砖的制作工艺流程,部分计划改做窑洞餐饮);蔬菜棚5栋(可供游人采摘瓜果蔬菜);樱桃园1处;杂果园1处;绿化荒山2000余亩;文化广场1处、文化长廊200米、游览滑道300米、游览索道和游步道1公里。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12.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60万元,解决周边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乡村旅游初具规模。目前景区正申报国家A级景区。在种植业和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带动下,乡村振兴的初显成效。

(四)激发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内生动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要素之一,有效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X村全村现有住户208户,786人,常住户数186户,684人,其中劳动力396人,劳动力转移187人。这些人力资源是X村振兴发展的宝贵财富,他们中的大多数从事种植业,仍扮演着传统的农民角色,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文化和农耕产业。新一代农民喜欢从事餐饮、旅游等工作,或走出山沟外出打工,已脱离了传统的农耕产业,逐步进入新的产业领域。X村两委班子为了积极调动村民的内生动力,通过分批带农民外出观摩先进村事迹、举办技能培训班等形式,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引导村民积极融入市场、融入旅游、服务等行业,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主动接纳新业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中,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X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青海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青海的省情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更多发展优势和空间,同时,也有许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X村也是如此。

(一)缺乏合格接班人的问题较为突出

X村的振兴离不开国家和省市级层面提供的发展机遇,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和全体村民的齐心协力,特别是“领头雁”和“能人效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才问题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在X村仍客观存在。在调研中发现,X村无论是村两委班子,还是村民都有一个共同的担忧:创业容易,守业难。守业难的关键是缺少优秀的村两委班子接班人。现在的两委班子年龄偏大(村支部书记61岁,村委会主任55岁),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后,多数都不愿回村创业,造成人才断层。仅X村二社自2002年以来考出去60余人,都没有回村创业。同时,由于年轻人生育观的变化,都不想多生孩子,导致人口减少。此外,年轻人出去打工的比较多,村里的留守人越来越少,多以老少为主。因此,村两委班子的接班人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问题。

(二)具有DNA要素的文化资源匮乏是短板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文化自信是乡村文化振兴之根本。X村所在的G镇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内涵丰富,多姿多彩,其中传统经典社火节目在省内外社火表演中流行较为广泛。但在X村,过去由于受地域、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缺乏文化底蕴,村民的文化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具有DNA要素的传承性和特色性的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文化危机现象比较突出,缺乏乡村文化的挖掘和打造力度不够。据村民介绍,一直以来X村禁止耍社火、敲锣鼓,老人们认为,敲锣鼓耍社火会激怒老天爷,遭遇干旱等灾难,影响庄稼生长。现在,村两委班子逐步打破了这个规矩,允许别的村的社火队到X村来表演社火,而本村依据传统仍然不组织社火表演,形成只看不参与的规矩。目前,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旅游产业发展,该村经常组织篮球比赛、花灯展、节目演出等娱乐活动,极力营造文化氛围。

(三)缺乏具有规模性和优势性的传统产业

X村受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耕种技术、资金缺乏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村民在种养殖业方面的收入不高,村集体经济规模小,传统产业的优势不突出。村民自己种植的西红柿、樱桃、土豆、辣椒等农产品,基本处于自产自销状态,收入不高并且不稳定,同时,村民的种植也在某种程度上在迎合市场的需求,导致传统种植产业萎缩(如青稞、小麦、油菜等)。目前村里没有电商,农产品外销的途径还未开通,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条件也没有形成,本土人才严重缺乏,传统种植产业的规模和优势还未形成,依靠传统种植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条件还远远不成熟,这是制约X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较大

X村的基础设施在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美丽乡村建设初步显现成效,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已成熟。但是,从乡村振兴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去衡量,X村仅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而言,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一是带动乡村旅游业的旅游项目相对单一,目前只打造了夏季版项目(网红桥、滑道和花海只适宜6-8月),没有冬季版和全域旅游的项目(冬季乡村旅游处于歇业状态,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二是村里至今没有污水管道,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影响村民生活和旅游产业发展。三是随着人们需求的多元化,许多基础设施需要提档升级、娱乐项目需要不断更新。四是电商平台需要建立。五是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探索引进。六是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加强科技支撑逐步提升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等等。这是X村发展振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X村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各省区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意见。这些顶层设计和落实意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创造了发展的历史机遇。X村应抓住机遇,科学有序推动乡村振兴,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一)进一步丰富“党建+”品牌内涵

X村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力推进“党建+”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可持续、健康有序发展,X村仍需始终坚持党建为引领这个关键“密码”,进一步丰富“党建+”品牌内涵,在党建+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创新党建方式,寻求更多的融合发展目标,不断拓展发展路径,依托景区建设的契机,高标准打造集“党建+乡村产业”“党建+乡土人才”“党建+乡土文化”“党建+绿色生态”和“党建+基层组织”等为一体的乡村协调发展新模式,特别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为实现振兴奠定坚实的党建引领基础,为全省党建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二)着力培育打造乡村产业优势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一要扩大村集体经济规模,推进村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培育提升农业品牌,积极推进农村“互联网+农业”模式,注重发展电商,加快优势农产品与电子商务等新兴市场对接,开拓农产品市场,为村民增收拓展渠道,努力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方向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要进一步提升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积极探索“旅游 +”模式,树立全域旅游概念,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优势品牌,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为实施“旅游+”战略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撑,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短板问题,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助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三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着力打造安全饮水及排污工程,注重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形成农产品加工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三)注重挖掘培养各类乡土人才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人才匮乏是乡村发展振兴的巨大障碍之一,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要高度重视各类乡土人才的培养。一要注重培养和发挥村里致富带头人的“能人效应”。“能人效应”是很多先进村的成功经验所在,要注重激活能人资源,释放能人效应,实现“能人”带众人,众人变“能人”,让他们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更多的村民致富并为乡村振兴多作贡献。二要抓紧改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存在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带动能力逐渐减弱的现状,注重培养具有强烈党性原则、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三要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如种植能手、经营能人、养殖能人等,吸引更多社会人才投身新村建设。四要根据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求,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激发和吸引年轻人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逐步解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难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四)倡导和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

培育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软环境内容,倡导和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必将会提升乡村振兴的实际内涵。要着力改变文化建设滞后问题,弥补乡村文化存在的短板。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摈弃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抵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共建文明生活习惯,引导广大村民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形成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

猜你喜欢
村民旅游发展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