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戏曲鉴赏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究
——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为例

2022-02-04 08:15钟秋红
中国音乐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旦角选段梅兰芳

钟秋红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其中,中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和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然当下,流行音乐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西方音乐成为当前的“主旋律”,外来音乐的冲击势不可当,国人对传统艺术的淡漠甚至鄙夷,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排斥,成了难以言说的民族之“殇”。那么,戏曲教学之难,到底难在哪?

一、戏曲鉴赏教学的痛点与症结

(一)教师层面

首先,一线音乐教师本身不具备戏曲所谓的“基本功”。这里的基本功,主要指的是戏曲中的四功,即唱念做打,尤其是唱做打,非一朝一夕得以学成。因此,没有专业戏曲基本功作为音乐教学的支撑点,容易使教师们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其次,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教师们在戏曲内容的教学上反复“炒冷饭”,不断重复相似的知识。例如,戏曲四大行当是什么?戏曲的四功是什么?对此,教师们大多泛泛而谈,未能触及戏曲的精神内核,导致教学停留于浅层化、表面化,无法走向深度学习。

(二)学生层面

学生层面则主要存在思想固化等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戏曲是几百年前的“老爷戏”,是爷爷奶奶辈的专属,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既不入流、不时尚,也不能和当下的流行音乐文化相媲美,因此从心底抵触、排斥传统戏曲。再加上戏曲艺术欣赏门槛较高,专业性较强,而学生的戏曲基础知识储备较少,又缺乏专业教师的引导,久而久之,戏曲与学生之间便产生了一道无形的“鸿沟”,难以逾越。

(三)音乐本体

戏曲音乐大多速度较慢,生活中几秒钟能说完的话,在戏曲表演中有时要半天才能唱完,慢条斯理、娓娓道来,不适应当下的快节奏生活。相较之下,短平快的快餐式音乐文化则显得更加“实用”。因此,在紧张的高中生活中,学生难以真正静下心来体会戏曲之美。再加上戏曲音乐韵味浓厚,装饰音较多,且唱腔方法等较难把握,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此外,引子、过门、过场等专有名词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深奥,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二、戏曲鉴赏教学实例分析

根据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对于《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梳理了本课例的五大特点,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声”临其境,直击课堂主题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因此,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这是音乐教学的特殊属性。人们常说“听戏”而非“看戏”,便道出了其核心实为“听”而非“看”。当前,鉴赏课堂导入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便是铺垫过于烦琐冗长,有时课堂开始十分钟了,音乐还未介入,导致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今日主题所云何物。实际上,音乐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三分钟之内一定要切入主题、听到音乐,否则就违背了音乐课以听为主的课程“属性”。因此,笔者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截取了30 秒梅兰芳先生1931 年的原版录音作为导入环节的内容。这30 秒钟的时间设定,不长不短,既是致敬大师,又还原了真实;既拉近了学生与大师之间的距离,直击课堂主题,又刻意不充分满足学生的听觉需求,激发学生对梅兰芳唱腔强烈的探究愿望。众所周知,梅派唱腔婉转清朗,落音厚重达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不追求某一局部的特点,而是在平衡的腔法中追求“大味、大美”的风范,可谓当之无愧的“中国好声音”,具有中正平和、端庄娴雅的音乐特点。大家都知道英语学习中“磨耳朵”的重要性,同样,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如果能常给学生这样原汁原味的浸润,经常“磨一磨耳朵”,那么传递强有力的“民族声音”并非难事。

(二)先“声”夺人,激发学戏热情

在没有录音设备和技术支撑的前提下,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往往是依托祖祖辈辈们的口口相传才得以传承至今。如今,尽管大多数的教材歌曲都有相关的配套资料,其中范唱、伴奏等应有尽有,但这样的拿来主义显然学生是“不买账”的。网络时代,各种音频、视频资源早已不足为奇。因此,笔者在实践中力求亲身示范,抓住“念白”易于“唱腔”的学习特点,以“念”作为突破口。例如,在模仿“大王睡卧帐中,我不眠去到帐外,且步一会!”这一段念白时,由于音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节奏错落,音韵悠长,一下子便在学生中激起了一番波澜,他们信服的表情溢于脸上,一个个跃跃欲试。随后,在集体模仿和个别学生上台示范的小高潮中,笔者紧追不舍,转“念”为“唱”,和学生共同表演第一句唱腔“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在声情并茂的范唱中,师生的情感与戏曲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了课堂情感。而笔者仅仅选取戏曲片段中的一个乐句,也是有所考量的。戏曲唱腔的学习之难众所周知,要想在一堂课中学完全曲,那就得争分夺秒地“满堂灌”了,而笔者之所以选取一个乐句,是因为该乐句虽短,却小而精,对于40 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来说,是可以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的,课堂预设的教学目标也易于达成。

图1

(三)凝练切口,找准课的落脚点

在常规的戏曲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以下提问:京剧的四大名旦是谁?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京剧中的生、旦、净、丑分别有何特点?包含了哪些分类?京剧的起源是什么?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极具典型性、普遍性,几乎所有中学的戏曲课堂都千篇一律地围绕类似的问题进行。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鉴赏能力的提高、知识架构的丰富,这样浅层思维的提问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就显得空洞且单薄,既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产生深度的思考。无论是从小学到初中,还是从初中进入高中,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固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上,戏曲教学内容上也应该有梯度的纵向发展。(见表1)

册别 单元主题 课时主题 剧目来源 知识点初中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京腔昆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京剧《定军山》选段)《我不挂帅谁挂帅》(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唱脸谱》(京歌)京剧京剧的唱腔梅兰芳京剧的板式京剧的行当京剧的场面京剧传统戏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京剧《空城计》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京剧《霸王别姬》选段)《忽听得万岁宣包拯》(京剧《打龙袍》选段)《蒋干盗书》(京剧《群英会》选段)京剧京剧的行当京剧的流派及代表人物京剧四大名旦京剧现代戏《望人间》(京剧《圣洁的心灵——孔繁森》选段)《家住安源》(京剧《杜鹃山》选段)京剧音乐京剧现代戏

在浏览梳理了“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从初中至高中阶段的京剧教学内容之后,我们就要避免“炒冷饭”的现象再次发生。高中音乐课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个人能力,都要求有质的飞跃。因此,笔者将落脚点设在四大行当中的“旦”这一行当,缩小了范围(只有小切口,才能做大文章),并对提问进行了调整。

案例1

问题1:在京剧四大行当中,梅兰芳主攻什么?(旦角)

问题2:旦角的划分有哪些?(短视频结合四功听辨析:青衣、花旦、老旦、刀马旦和武旦)

问题3:在旦角分工中,梅兰芳主攻什么?(青衣兼演刀马旦)

问题4:在青衣的唱、花旦的做、刀马旦的打的基础上,梅兰芳首创了什么行当?(花衫,结合短视频)

问题5:在1927 年北京《顺天时报》评选的四大名旦中,梅兰芳位列四大名旦之首。为何四大名旦均是男性?(重男轻女,女子不可登大雅之堂等深刻的社会原因)

片段总结:男旦在中国京剧史上的地位,以及梅兰芳对京剧旦角的贡献。

随着学生对旦角的不断挖掘和探究,这样的“穷追不舍”是课堂深入、有效开展的动力源,是将浅层思维引向深层思维的有效提问方式,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落脚点。这种追问是一种本质的、批判性的。在了解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情况的基础上,把握追问的深度,是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学习更有效的途径。在教师的“步步紧逼”之下,学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由此看来,只有将问题细化再深入,凝练再提炼,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并进入一次次的深度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走向真正的深度学习。

图2 学生学戏场景

(四)视听结合,调动多重感观

在导入环节的30 秒预听,新授环节念白、唱腔的学习之后,再让学生一饱眼福,亲眼观看梅兰芳先生1931 年的珍贵视频资料,就会让学生感到如获至宝。此刻,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被充分激起,都想一睹大师风采。尽管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梅兰芳和旦角已有初步了解,但笔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紧接着展示了梅派的眼神示意图、53 种梅派旦角指法等,从他们惊叹的表情中,显然可以看出有一股敬佩之情在心底缓缓升腾。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大师”不再是一个空洞虚幻的标签,而是一个可观、可听、可看、可感,且立体、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聆听、鉴赏,戏曲知识的普及和欣赏梅先生各种“绝活”的铺垫,从知戏——赏戏——唱戏——爱戏,在“进”与“出”之间,掀起了学生学戏的第二次小高潮;通过读读念白、吊吊嗓儿、甩甩水袖、做做表演、模仿神态等实践活动,在欢声笑语间带给学生们一场戏曲艺术的“大餐”。这种短平快的体验式教学成效立竿见影,改变了许多学生对传统戏曲刻板、无生趣的印象,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

(五)五大贡献,串联核心关键词

浏览本课教学设计图,笔者将核心关键词定义为——“大师”二字。何谓“大师”,在众多京剧名角中,梅兰芳之所以能流芳百世,自有不同于其他京剧名角的原因,而他对京剧的五大贡献就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有机串联起了本堂课。至此,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至纯至善、至真至美且真实可感、饱满立体的艺术大师的形象。常言道,“未先学艺,先学做人”,这是戏曲教师们经常提到的。通过大师的作品和人品,以戏化人,立德树人,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这,正是音乐教育“德育”“美育”的真实意义之所在。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教学线索贡献一:梅兰芳发展并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表演风格1.人物简介2.三大贡献(背景音乐:《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入“梨园”阅读导言,大师印象(3 分钟)贡献二:梅兰芳先后赴日本、美国等地演出,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贡献三: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辨“梅派”辨别旦角,了解特点(6 分钟)1.旦角包括哪些门类?2.看视频,辨行当3.比较发声特点4.了解花衫行当5.了解四大名旦贡献四:“梅派”花衫行当的产生闻“梅香”剧目赏析,深入探究(15 分钟)1.剧情简介2.视频欣赏思考:(1)虞姬属于哪个行当?(2)虞姬内心情绪如何?(3)学念白(4)学唱腔贡献五:从听戏到看戏,由听觉到视觉,了解梅兰芳在京剧唱腔、造型、身段、扮相、眼神、手势方面的重大改革,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京剧四功——唱念做打的理解和感悟品“梅韵”梅派艺术,视听盛宴(10 分钟)1.扮相2.眼神3.手势评“梅风”歌舞鉴赏,升华主题(6 分钟)鉴赏《江山美人》,配乐:京剧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升华主题:蓄须明志,民族气节(关峡以现代交响乐技巧创作的京剧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于2006 年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首演,继而又在芝加哥交响音乐厅等处公演,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在本课的最后,通过对《江山美人》的欣赏,让学生在歌、舞中感受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并通过教师画外音“蓄须明志”史实介绍,增强学生对艺术家梅兰芳崇高民族气节的敬仰,升华本课主题)

三、小 结

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既有横向的时间发展,又有纵向的内容深入。入“梨园”、辨“梅派”、闻“梅香”、品“梅韵”、评“梅风”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直至最后“蓄须明志,民族气节”塑造大师的人格魅力,升华了本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学生们充分感受了戏曲的唱腔美、造型美,并在了解梅兰芳大师的抗日事迹后,对大师德艺双馨的人格美有了更深入的体悟,最终达到“以戏化人”的崇高境界,如此这般有梯度的深度学习的课堂才可能真正发生。

戏曲,绝不仅仅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戏曲课堂就如搭起的一座桥梁,既让学生了解了戏曲,又让学生与大师、与时代一起同频共振,从骨子里植入民族精神,有力地传承了中华文化基因。

猜你喜欢
旦角选段梅兰芳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梅兰芳评传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选段精读角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戏曲旦角的表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