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人文类纪录片的突破与创新
——以《人生第一次》为例

2022-02-10 13:24黄小琦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4期
关键词:纪录片人文受众

黄小琦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人文纪录片是较为重要的类型纪录片,它将人物作为主要的记录对象,以人民生活中的零碎生活事件为主要记录内容,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加工,通过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呈现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或传递人文情怀,使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深刻感悟,同时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新媒体既为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未来人文纪录片应与新时代元素相融合,在创作理念、创作内容、选材视角、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1 我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1.1 质量与数量同比增长

2021年,新媒体平台的纪录片产量创历史新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制作的纪录片时长达8.87万小时,同比增长1.95%;播出时间达74.07万小时,同比增长19.28%。由此可见,纪录片得到了创作者和大众的极大关注。

在纪录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文纪录片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类型。如人文类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从主题、内容、拍摄手法到后期制作等方面都赢得了广大受众的一致好评,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优秀作品。《人生第一次》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的荣誉,该片通过蹲守拍摄,选取展现了12个对中国人意义重大的“人生第一次”,从出生到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参加工作、第一次走向社会,再从成家、立业到养老,许多个“第一次”串联起人生的重要节点。该片让人们看到了当下社会语境的整体面貌,用特殊的拍摄手法描绘出中国人真实的一生[1]。该片不仅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还为其他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创作借鉴。

1.2 市场化发展迅速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审美观也在不断提升,如今传统的节目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所以创作优质的纪录片显得尤为重要。

纪录片以真人真事为基本表现对象,以真实事件或者还原历史事件为表现内容,其承载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民族人文情怀的独到体现,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时代缩影。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影视及娱乐行业已然成为时代的新潮,而纪录片作为影视行业的重要分支,已成为影视生产制作的重要力量[2]。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一系列高质量纪录片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显示着中国纪录片已朝着专业化及商业化方向不断迈进。

1.3 与国际接轨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时代的缩影,它承担着对外传播文化的任务和使命,同时也承担着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任务,具有较强的人文意义及历史意义。近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日渐凸显。2020年,新媒体平台的纪录片产能创历史新高,如爱奇艺、优酷、腾讯、哔哩哔哩等平台制作的作品深受大众喜爱,并在海外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近年来,中国也有多部纪录片入围戛纳电影节,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和喜爱。例如,人文社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特别大,该节目登录海外多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平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的配音版本进行播放,海外影视创作者也深受启发,纷纷效仿这种拍摄手法。高品质纪录片的广泛传播,不仅搭建了各国交流的舞台,增进了各国文化交流和沟通,也意味着中国纪录片正走进“大片时代”[3]。

2 《人生第一次》创作的突破与创新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于2020年1月15日上线,一经播出便获得一致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2分。该片采用蹲点的拍摄方式,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意义重大的重要时刻,聚焦“出生、求学、上班、告别”等12个人生不同场景(见图1),勾勒出中国人鲜活的生活图景。笔者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该片在创作上的突破与创新。

图1 《人生第一次》宣传海报

2.1 多元化的叙事手法

2.1.1 配音嘉宾深情讲述

《人生第一次》作为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纪录片,有一个非常出彩的设计:在每集的片头,节目组都邀请到一位明星嘉宾作为本集的“故事讲述人”,嘉宾们首先要在录音棚里观看纪录片,在看完每集拍摄的内容后,对故事的旁白进行配音和情感诠释。“讲述人”观看完后,有的激情澎湃,有的潸然泪下,通过这种方式讲述故事,将观众带入每一个故事情节中,有效地在节目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交流和互动。同时,通过一个个普通个体和群体的塑造,使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产生可视化的心理共鸣,启发人们思考。

在第一集《出生》中,故事以“新生”为话题,记录了新生命的来到和面对世界的第一次挑战。请来的讲述人是演员涂松岩,他有一个儿子,看完之后就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并深有感触。本集讲述的是一位患有心脏疾病的孕妇,在生育过程中面对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却依然毫不畏惧,最终顺利生产的故事。片中妻子属于高危孕妇,医生告知其手术过程中存在各种未知变数,希望其家人做好思想准备,丈夫的紧张期待、父母的害怕忧虑、医生的沉着专业以及其他不同人物的情感表达,扣人心弦[4]。配音嘉宾既是讲述者、观察者,也是观众,结合对故事的感悟思索,更能与纪录片中等待妻子顺利生产的父亲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有感情基础的配音,更能诠释蕴藏在纪录片中的世态万象和情思波动。

2.1.2 递进式的叙事方式

递进式的叙事方式是指按照事件的进展情况或以认识事物的顺序来安排层次,使整部作品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循序渐进、层次递进地揭示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发展趋势。

《人生第一次》以“人”为探索目标,记录人一生中每个阶段的高光时刻。创作者以生命线为时间轴,按照事件线索来整合材料,展示出人物命运的轨迹、事件的发展部分或全部过程。《人生第一次》将人的一生分为12个阶段并串联起来,通过一个清晰的逻辑线条,在保留创作者初心的同时还能有效带动观众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较严格的生活逻辑,内容完整清晰,影响深远。

2.2 合理运用镜头语言

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是反映其作品内容及核心精神的重要材料。随着电视纪录片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的镜头运用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表现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正确、合理地运用好镜头语言有助于将纪录片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传递给观众,这一点对于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来说至关重要。

纪录片拍摄中常用的有全景镜头、长镜头、特写镜头、空镜头、仰拍镜头、主观性镜头等,每种镜头的艺术表现和作用各不相同,合理使用镜头语言能为纪录片增加艺术魅力。例如,特写镜头一般是对人物、事物进行局部特写,它的合理运用能有效地展示情感细节,并能准确地表达出内心最细微的心理活动,引起观众情感共鸣[5]。在《人生第一次》第三集中,表现女孩在篝火晚会写诗歌的眼神时运用到了特写镜头,完美地诠释出女孩内心的孤独。在出生篇中表现父母对新生命期待的神情,当兵篇中表现小徐和母亲在军营里相见时的激动表情,相守篇中表现老徐微笑着给瘫痪在床的妻子喂饭的神情时,也都合理有效运用了特写镜头。通过每一处镜头的精心设计,细微的人物情感和主题思想得以完美体现,同时传递出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如经典电影《楚门的世界》结局,男主角楚门对观看节目的观众致以谢幕礼时,在天空处,导演运用了虚拟的特写镜头然后切换为全景镜头,这一幕的镜头切换堪称完美,给人一种向往自由的画面感。交叉蒙太奇的运用也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在《人生第一次》第一集中,拍摄者运用了交叉蒙太奇剪辑方法,对手术室内和室外两个时空发生的事件进行交叉剪切,镜头以客观沉稳的拍摄姿态,含蓄委婉地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和强烈的节奏感,视觉冲击感强,给观众不同的情绪体验。

2.3 原声和音乐完美结合

纪录片中,在合适的场景中插入符合主题的音乐,能够有效地体现主题思想和价值导向,从而带动观众的情绪。但若运用不当,很可能会造成不切实际的失真感,所以旁白解说和背景音乐的完美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纪录片,为了渲染气氛、突显主题、带动观众情绪,都会将背景音乐贯穿在片中,将音乐和主人公情感进行完美融合。

除此之外,为提高作品的质感,有效地突显主题和传达情感,《人生第一次》还专门邀请了12位明星嘉宾作为“故事讲述人”。12位讲述者用深情的嗓音演绎,搭配与主人公命运相符的音乐,成功将千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与节目中的主人公相串联,使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对于自身所处环境的深刻感悟,同时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柔和的背景音乐与原声完美搭配,不仅展现了人性之美,还将艺术效果做到了最大化。

3 新媒体时代人文类纪录片的创新突围

3.1 以内容为王,革新创作理念

新媒体为各大媒体平台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竞争。同质化现象一直是困扰并阻碍纪录片发展的一大难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革新创作理念,将优质的内容与新时代元素相融合。

如今,纪录片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大同小异,严重影响纪录片的发展。怎样拍好一部纪录片,怎样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怎样将纪录片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媒体时代是属于青年的时代,数据显示,纪录片受众年轻化趋势明显。基于以上因素,纪录片创作者首先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做到贴近受众,准确定位青年受众的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需求;其次,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制作水平,以内容为王,重视作品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同质化和低俗化现象的出现,创作出更多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的高质量作品。

3.2 创新选材视角

在新媒体时代,人文类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分支,在市场中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创新选题上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视角切入;二是独到的人文发现。创新选材视角,指对同样的人和事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从新视角切入挖掘选题并与时代接轨,才能创作出高品质的纪录片作品。独到的发现指的是已存在但未被发现的人或事,通过挖掘一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呈现出一个“大”事件。譬如历史人文类纪录片《李焕之与国歌》,以小切入刷新大题材,不仅有效地满足了大众的好奇、探索心理,还传递了人文精神价值[6]。

再如,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从全新视角出发解读中华文化,用拟人化的处理方式让文物活了过来,这种“小而美”的创作思路获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因此成为一款现象级的网红纪录片。

3.3 增强互动,多元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想要增加受众与纪录片的关注度,创作者必须重视纪录片的传播新方式,通过深化合作模式打通传播渠道,不断提高纪录片的视听性和品质,如此才能更好地吸引大众。传统纪录片遵循的是单向传播途径,缺乏与观众交流互动的环节,不能及时了解观众的喜好,更不能及时掌握观众观看纪录片时的情感需求。《人生第一次》打破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界限,不仅在央视网等主流平台播出,也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哔哩哔哩等各大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多元化的播出形式,不仅能持续吸引受众的关注,还极大地满足了大众不同的收看习惯,同时为受众提供线上线下多种交流互动。要想稳固人文类纪录片的受众,需要创作者抓住受众的心理需求,全方位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使受众产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促进纪录片的传播和发展。

4 结语

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以多元化的叙事手法、创新的视角和独特的镜头语言,生动、深刻地记录下人情冷暖、人生百态,传递出世间的善良与美好,诠释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但当前人文纪录片的创作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创作者们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创作出更加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优质作品;其次要融入更多的新时代元素,挖掘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素材;再次要注重创新化表达,多元化传播。只有这样,才能使纪录片不断朝着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纪录片人文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