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措到位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探讨

2022-02-11 06:02罗志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罗志敏

【摘要】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使学生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校运用好施教的融洽点,举措到位,才能培养出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生。而最佳成效的达成则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用正能量的实际案例拓展心育的空间,创造性的优化心育过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

【关键词】举措到位;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使学生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德曼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幸福大厦的基石。它有利于提升人的美德,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感。

何为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认知、积极感情和积极行为,表现为个体在人际关系过程中的亲和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仁慈和善、团队精神、公平正义、爱与被爱、真实真诚、领导力、宽恕、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是迥然不同的,它会显露出对现实和周围世界持有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也会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流露的言行举止之间。积极心理品质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创新能力,影响到人际关系的糅合,影响到事业成就的发展,影响到道德品行的优劣,影响到生活空间的质量。为此,我们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显得非常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要拓展心理教育空间

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就说明了要想让学生拥有开阔的眼界,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全面发函。在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互相沟通、交友互动的过程中,化解学生不良情绪,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形成健全人格做铺垫。例如,在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来拓展心理教育空间,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习小组,进行人际交往,如以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主题,可以引导学习小组从良好性格培养发展进行交流引导,利用教育戏剧,围绕生活实际展示生活中,演绎不同性格特征的同学在与人交往时的情绪、状态和发展情况,让孩子角色代入充分思考。同时鼓励学习小组,就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主题活动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合作、交友,拓展心理教育空间,在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增强主动社交的意识,引导其掌握化解不良情绪、烦恼的方法,从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灵动的生命享受一种健康、智慧、自由自在的生活,体验生命的和谐与尊严,享受人性的舒展与自由。学校的教育还应该积极地给学生创设走进彼此心灵空间的感化氛围。只有教师能长期践行有温度,有力度,有遐度的心育沟通,所产生的“同频共振”效应就会给学生增添无限的福流,必然会在学生的生命中绽放春晖。

二、形成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要优化教育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促使其形成积极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认知。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在自主参与、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加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劳动实践活动,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认真体验劳动实践过程,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劳,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在真实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使其形成积极心理品质。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感受,在此环节,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参与实践情况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在学校平台共享,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其对此次实践进行评价,在信息反馈中,使其认识不一样的自己,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和谐发展,形成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此外,励学生根据群体的讨论,大胆归纳问题的结论,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个体的思维方法,尊重个体的生活经验,尊重个体的性格个性,尊重个体在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中露出的短板,尊重个体在探究问题时大胆创设的情境,尊重个体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不同路径,这些尊重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格保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绝不可忽视。

三、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要建立立体教育模式

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仅靠学校的日常教育是有限的,还要家校形成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决定了家长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发动家长的力量,形成良性的家校互动,打造校园-家庭-社区三方联动的教育体系,改变原来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家校联动,针对学生成长中生活习惯、社会交往、学习问题、家庭关系、成长规划五大方面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创新家长教育理念,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促使家长关注培养孩子积极心理品质,为孩子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生活氛围。学校还可以开展亲子活动,向家长灌输有关亲子关系的重要性,鼓励家长以良好的心态对子女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学校与家庭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以“啐啄同机”为动力,推进联手合营,最后达成“借力共鸣”效应的有机融洽点。

中小学教育要关注通过拓展心理教育空间、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建立立体教育模式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才能促使其在交际中认识自我,在活动参与中促进自我。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參考文献】

[1]苏珊·凯恩.高洁 译著,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张能秋,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N].中国人口报,2021-1-7(3).

(责任编辑:梁慧婵)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浅析初中生政治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