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22-03-17 08:42刘蕴琼张桂兰
关键词:抗疫志愿防疫

刘蕴琼,张桂兰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艺术创意系,福建 漳州 363000;2.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今年以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伟大抗疫精神重要性日益凸显。伟大抗疫精神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核心要义、价值取向。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结合抗疫背景中凝练出的伟大抗疫精神,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准性、时新性、全析性。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中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上。”[1]大学生作为青年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领悟践行程度,关乎道德水平、精神风貌、甚至民族的素养。高校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有渠道、有效路径,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养成。

一、伟大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高度契合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动体现。伟大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价值取向、深刻内涵高度契合。具有强大道义正能量的伟大抗疫精神和具有强大精神动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根植于具有广泛感召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伟大抗疫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渊源

当下,开放包容的思想文化和多元共生的价值观念相互冲击、竞争且交融。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而稳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牢固的根本可追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的血液、中华民族的基因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汲取其精神养分发展壮大并不断升华完善。习近平指出:“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仁智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均能找到对应的点,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和公民层面的追求目标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国泰民安”意蕴。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需求的催化下,不断注入新内涵、新意义,不断发展、创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独有偶,伟大抗疫精神较好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己安人、仁者爱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特质禀赋和文化根基。伟大抗疫精神传承和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丰富。伟大抗疫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有利于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伟大抗疫精神诠释真善美的公德品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

面对疫情,生死抉择,逆行而上的伟大抗疫精神是高尚公德品质和真善美人间大爱的集中体现。今天,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个人越来越自我,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社会道德受到严重冲击,倡导社会公德是社会亟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外化于社会公德,“文明”外化于行为举止礼貌,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社会互帮互助的助人为乐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内涵外延相一致。对公民遵纪守法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相一致。而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的伟大抗疫精神超越基本的文明、助人、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体现了最高层面的真善美公德品质,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由此可见,社会公德的深刻内涵是伟大抗疫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有的内涵元素,伟大抗疫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的契合度很高。

(三)伟大抗疫精神蕴含逆行担当的家国情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选择

价值选择是指人民把某种价值作为行动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是对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是价值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从政治保障方面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从社会条件方面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外部环境;从个人行为方面构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规范。在抗疫背景中,伟大抗疫精神一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二是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英勇战斗精神,三是顾全大局、壮士断腕的“一盘棋”精神,四是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五是充满信心、敢于胜利的积极乐观精神[5]。在抗疫过程中,一个个坚守岗位的白衣天使和一队队临危受命的最美逆行者展现了逆行担当的勇气。我们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用十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十六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六百多个集中隔离点,十九个省区市对口帮扶湖北除武汉以外的十六个市州[2]。这些壮举彰显了同心“战”疫,保家卫国的深厚情怀。伟大抗疫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致力于凝聚各族人民正能量、精神力量,为实现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伟大抗疫精神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认知是产生情感认同的前提,而情感认同又是形成实践自觉的基础。这是从认知系统知、情、意、行的一个递进过程。心理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行为三个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必经阶段。首先通过不断强化学习到的事物基本情况,内化为情感认同,然后不断加强内化的情感认同,最后演化产生在实践中的自觉行动[6]。大学生以志愿活动参加防疫抗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最直接的价值成效。

(一)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内化认知

在理论认知阶段,主要是认知主体对事物认知的过程。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一基本认知问题的准确把握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标层面的追求,是高度凝练全面性的价值体系,相对比较抽象,不容易让大学生落到实际行动中。借助抗疫背景,让防疫抗疫志愿服务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立根铸魂,引导促进大学生体悟、践行。首先,参与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直观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么落实到具体生活中,青年大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怎么做,但提到伟大抗疫精神,参与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大家就不陌生,很自然就会想到“奉献”精神、“逆行”精神、“舍生忘死”大义精神,会联想起抗疫的各种场景。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形成可通过大学生参与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在多元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冲突中,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大学生经受的诱惑多,价值选择冲击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形成统一思想和价值共识,把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上来。最后,大学生通过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将个人选择与社会价值、家国情怀相统一。大学生在防疫抗疫志愿服务中,从服务点滴中体悟感动,从善行义举中思考升华,不断升华个人的思想境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选择的认识,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家国意识、奉献意识,把个人追求融入到社会、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国家追求相统一。

(二)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归属认同

情感认同是认识主体在认知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所形成的主观态度[7]。其一,在抗疫背景下,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亲身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防疫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必须的行为,防疫抗疫志愿活动也作为一种校园实践活动、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各类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中。其二,大学生参与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帮助熟人,也走进社区帮助不认识的人。这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与防疫抗疫的交错中细腻地体会团结、互助、温暖、友爱的人文价值内涵,同时也在承担风险与奉献服务的过程中激发了大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心、正义、善良、怜悯,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与防疫抗疫的更迭中深入地体察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现实、国家的现状。大学生真实而细腻的感触、深入而实在的体察是领会外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情感基础。其三,大学生抗疫志愿服务是亲自实践、情感共鸣、磨砺意志的过程,也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悟过程,是“知”“情”“意”深化转换过程,是教材中学不到、悟不来的。在疫情震荡下,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到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转化形式之一。

(三)转化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用养成

如何把情感认同最终转化到日用养成,这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核心目标。习近平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8]。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形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现实模式之一就是组织师生参与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其一,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防疫抗疫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位大学生对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非常熟悉,很大程度上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是在用鲜活的行动实践伟大抗疫精神,这也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案例。其二,在防疫抗疫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浸润身边的亲戚、同学、朋友,不自觉地成为身边的先进典型与正气榜样,传播抗疫正能量。先进典型事迹在高校社群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吸引了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其三,大学生参与防疫抗疫活动,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在服务社会中,大学生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实践着高准则的道德规范,向社会传递无私奉献的担当大义和深厚情怀的爱国爱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伟大抗疫精神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体现在理念层面,更应具体化到行动中。高校通过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当下实践,构建大学生全析式参与防疫抗疫的日常活动,用日常实践参与的方式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蕴含,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伟大抗疫精神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当下性

疫情当下和后疫情时代,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其一,全面解读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意义,让伟大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习近平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2]疫情进入“倒春寒”,伟大抗疫精神时代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受西方腐朽文化和不良思潮冲击,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纷繁的文化、思潮成为棘手问题。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更需要传承发扬伟大抗疫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不断丰富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内涵。伟大抗疫精神产生于疫情背景、现实问题、精神需求的叠加之下。习近平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9]9伟大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鲜明标识,是中国当下应对疫情最为闪亮的精神风向标。伟大抗疫精神在气壮山河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考验中应运而生,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大局中破土而出,更将在中国道路自信、世界格局变化中发扬光大。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内涵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色。最后,深入挖掘伟大抗疫精神的大爱传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蕴更浓厚。疫情之下,伟大抗疫精神彰显英雄本色、大爱传承。习近平在战“疫”关键时刻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0]。“非典”的十七年后,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带领医疗科研团队依然不舍昼夜、无私奉献战“役”。李玉华是2003年山东抗击“非典”的医务人员,而他的女儿李蕊是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护士。十二年前,汶川大地震让一个年仅十二岁的汶川女孩佘沙目睹了来自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的无私援助,而今学成为医的她心怀感恩与同事们一起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奋战在抗疫一线。东院区的叶曼护士长正是当年支援汶川地震一线的志愿者,她万万没想到十二年后,曾经帮助过的汶川女孩如今却来支援自己的家乡。伟大抗疫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大爱传承,生生不息。伟大抗疫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当下性。

(二)构建大学生全析式参与防疫抗疫的日常活动,用实践参与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蕴含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外化,成为大学生防疫抗疫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日常、最方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全析式参与防疫抗疫的日常活动。

其一,网格化记录大学生日常防疫抗疫行动。高校协同社区建立大学生网格化日常防疫抗疫行动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追求检验大学生防疫抗疫行动的落实情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防疫抗疫日常生活。其二,组织大学生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可以通过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呈现的效果和有效的经验,提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模式。首先要统筹设计规划。高校加强统筹设计规划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通过概括总结凝练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方案,将学生有效开展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成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领过程,让学生在防疫抗疫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象化、具行化。其次要实行规范化管理。实行防疫抗疫志愿服务登记、注册,建立防疫抗疫志愿服务的信息互联化。同时,结合校园防疫抗疫实际需要,发布防疫抗疫志愿服务的各项要求,实现防疫抗疫服务信息在管理、操作的互联化。最后要开展交流分享。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高校定期开展防疫抗疫专题讲座、座谈会、分享会等,推广伟大抗疫精神,扩大防疫抗疫正能量的传播,让学生在防疫抗疫志愿活动中升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抗疫志愿防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豪华防疫包”
抗疫之歌
我志愿……
团结抗疫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