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障碍与跨越路径

2022-03-17 12:13陆周浩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高职

陆周浩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劳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成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并对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因此,开展和加强劳动教育既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所需,又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之要求,也是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高职教育具有突出的实践特性,与劳动的关系更为密切,更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深入分析其实施障碍,精准探索跨越路径。

1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劳动是人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外在客观对象的实践性活动,也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和唯一手段。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社会价值,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2]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融合,劳动既是为了劳动本身,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功能,因此,成为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担当着立德树人的重要时代使命。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是与德智体美并列的育人方式,是根据时代需要,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核心,对学生开展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日常生活、学校教育、工作实践等途径培养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体悟劳动价值观,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活动。由此来看,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可促进深入理解新时代劳动内涵,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和繁衍所需的物质财富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推动了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人通过劳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界,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人通过劳动才能体验到自身之于社会的价值所在。劳动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也是追求人性美、善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广大劳动者持之以恒地劳动,需要代代青年有志者接续奋斗。高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其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何为劳动,认识劳动之于人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3],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劳动都是幸福的源泉,是劳动创造了世界上所有的美,要珍惜劳动成果,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看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也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大环境下,抵制错误思想的有力手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二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养成新时代劳动精神。劳动是人类的一项历史性活动,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劳动精神,不同时代的劳动精神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的发展性。劳模是最广大劳动者的优秀代表,集中体现了劳动者真诚的劳动态度和不懈的奋斗韧性,“‘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3]工匠精神集中体现了劳动者一丝不苟、潜心专一的执着,代表着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具有深刻内涵,体现了“艰苦奋斗、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形成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好”的劳动观。这些优秀的劳动精神和品质无论在高职学生个人成长的微观层面,还是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观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开展科学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内心悦纳和真诚尊重劳动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从中汲取不畏困难持续奋斗的坚强力量。

三可通过参与具体劳动,加深对劳动的体悟。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主要涵盖思想价值观养成与知识技能培育两个方面,这使得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其他四育辩证统一于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中。因此,“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它是既兼有脑力和体力劳动,又兼有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既有自我服务,也有公益性活动等的劳动”[4]。劳动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有效途径,是美好生活最重要的源泉。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实践可引导高职学生养成脚踏实地的劳动习惯,学会更加尊重劳动,培养通过劳动来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能力,使其善于以劳动为媒介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实现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无缝衔接。这也是对劳动内涵、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深化认识的唯一途径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

2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实施的障碍

劳动教育一度被弱化和被边缘化,成为我国教育的突出“短板”。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被重新纳入教育的视野,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出现一些新成果、新成效,但由于历史因素和惯性思维,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依然存在诸多障碍,造成劳动教育效果欠佳。

2.1 社会价值观念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背景下,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范式对我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在当代社会有一定“市场”的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滋生了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心理,一些人丧失了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敬畏心、自食其力的荣耀心和劳动收获的喜悦心,日渐遗忘劳动对人类自身及社会的作用,出现了劳动价值观偏差等问题。这一状况导致劳动教育的社会氛围较弱,劳动教育被淡化,反映在高职教育领域,则是“重智育、轻劳育”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学校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放在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劳动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在一定程度上虚化了劳动教育,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使其进一步丧失了教育的意义和功能;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师资缺乏、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劳动教育的弱化问题,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正常、顺利开展。

2.2 学生成长环境因素

在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劳动教育被窄化为思想改造、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的工具,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是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劳动中的教育,“教育”才是劳动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指向。劳动教育本真的意义被遮蔽,造成教育与劳动之间的割裂,以及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偏离。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往往被忽视,部分学生因而对劳动产生厌恶、反感等不良心理,其对劳动价值的判断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也受到负面影响。同时,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传统相对独立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日趋融合,颠覆了人们对劳动的传统认知。学生成长环境中劳动与教育的割裂使其对劳动的认知仍停留在利用工具进行劳作层面,未能深刻认识劳动具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二重属性,未能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劳动既应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劳作式劳动,也应包括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新形态劳动,因而对自身是积极的劳动主体认识不到位,对劳动教育的认同度和积极性也不高。

2.3 劳动教育机制因素

当前,全国各高职院校正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开设了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使劳动教育有了载体。但多数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依然缺乏系统性,机制不健全成为制约劳动教育成效的瓶颈。首先,劳动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健全直接导致劳动教育所需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物质保障困难、设施基地难以落实;劳动教育课教师多由思政课、德育课及专业课教师兼任,专业化、专职化的队伍尚未建成,难以开展专业化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组织实施部门及组织架构不明确,管理低效。其次,劳动实践机制未建成。劳动具有实践的先天属性[5],因此,基于劳动的劳动教育同样具有明显的实践特性,缺少实践的劳动教育是残缺的。但目前的劳动教育实施,重理论、轻实践是普遍问题,即使有劳动实践安排也较为随机、零散,缺乏顶层设计和具体指导。最后,劳动教育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多数学校未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层面考核范围,即使将其列为学校年终考评的指标之一,也往往流于形式,对劳动教育责任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及劳动教育教师的考核目标、项目、内容、细则等缺少明确规定,对学生的考核依据往往是日常考勤情况或社会实践报告,无法真正检验劳动教育的成效,也无法激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跨越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综合考量时代特征和高职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精准施策。当前,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劳动与教育融合和建立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等三个方面发力,实现思想转变、微观实施、机制健全的全方位推进。

3.1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首要解决的是高职学生思想观念问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观念是一个具有多维内容的概念,需要综合把握。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育者要以举国上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为契机,引导高职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新时代意义和新时代的劳动内涵,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上适配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劳动形态,通过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劳动收获,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其次,要树立劳动平等观。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引导高职学生摈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旧思想、旧观念,明确劳动无贵贱之分,任何一种职业都应视为光荣的事业,学会尊重每一份劳动、善待每一位劳动者。

最后,要树立劳动幸福观。“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6]教育者应明确,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劳动的真正意义,通过劳动实现价值目标,体验到躬身劳动所带来的幸福。因此,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考核要能引导高职学生通过劳动来追求自我幸福,并能将实现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有机结合,学会回报他人和社会,在奉献中提升劳动幸福观的层次。

3.2 促进劳动与教育融合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观,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思想根基。有“教”无“劳”的单纯劳动理论教育及有“劳”无“教”的单纯劳动实践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加强劳动实践,坚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做,在劳动实践中学,在劳动实践中悟,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实现劳动育人的教育目标。”[7]因此,教育者应结合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使教育融入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深化对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理论的体悟,增强对劳动习惯、劳动制度和劳动过程的认知,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实现知行合一。例如,教育者可有机结合当前广泛开展的“双创”活动,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理论和劳动教育实践形式,开辟劳动与教育融合的新途径,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其劳动主体意识。

3.3 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是劳动教育系统化实施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首先,应创新劳动教育规划设计。高职院校要以大教育的全局视野,统筹制定劳动教育实施、管理、考核制度,构建科学稳定的制度体系;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使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配置劳动教育资源和师资队伍,明确各实施主体的职责范围,解决劳动教育实施的随意性、零散性问题。

其次,应完善劳动教育实施机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能与社会职业劳动教育连贯对接,因此,应做到定位精准、有的放矢、时代性强。例如,发挥职业教育优势,通过产教融合有效整合社会实践资源,并将学科教育、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三者有效联结,共同发力,构建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联合体系,使高职学生获得全面的劳动价值认知和劳动体验。

最后,应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准确反馈劳动教育实效,并给劳动教育后续开展和改革提供参考,形成不断自我诊改的效应。鉴于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其教育评价体系应破除“唯成绩论”的传统藩篱,将评价重点聚焦到劳动价值观、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综合评价上,将劳动综合素养纳入职业素养范围,推动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4 结束语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新的内涵和内容,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新型劳动形态出现,使劳动内容进一步丰富。为此,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要加强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教育成效。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