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地适树原则在林木种植中的应用

2022-03-23 20:13郑祖林蒋义良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公益林栽种林木

郑祖林 蒋义良

(龙口市国有龙口林场,山东 龙口 265700)

在林木种植过程中,栽种地的地形条件、气候环境、土壤肥沃程度均会影响林木长势,且所栽种树种的生长特性、营养需求,也与林木栽后成活率存在直接关联。一般而言,林地及树种的匹配度越高,林木越易成活。基于此,林业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林木种植工作的关注度,应结合森林资源发展现状,科学引入适地适树种植原则,增强栽植种树及林地土壤条件、气候环境之间的适应性,通过林地严选、树种优选,保障林木栽种后有效成活,进而推动林业产业的长效化、持续化发展。

1.林木种植中适地适树原则应用的重要性

林业生态建设中一项关键要求是保障林业的生态性,因而林木种植中适地适树原则的应用是此要求满足的重要路径。由于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征存在差异,其对种植地的生态条件具有不同的要求。适地适树是将树种栽种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中。结合园林绿化的立地条件,筛选与林地生长条件相适应的树种,可确保树木生长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加快成林速度。在林木种植中,适地适树原则的有效应用,利于促进树木生长发育,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林木种植时,适地适树的林业生产模式与生态化特征更为契合,可结合生态环境的特征科学筛选林木品种,或是根据土壤条件改良树种抗性,也可结合树种生长需求调整种植地的温湿度及土壤条件,进而保障林木正常生长,促进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因此,林木种植中需要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科学栽种林木,进而奠定林业产业稳定、长效发展的根基。

2.适地适树原则在林木种植中的应用标准

作为林木种植所必须坚持的原则,适地适树原则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造林地的实际情况,但立足客观层面分析,适地适树原则的应用也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

2.1 立足艺术角度、优化林木栽种视觉效果

在林木种植过程中,需要从艺术层面分析园林建设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呈现出苍劲挺拔的林木生长效果,并非仅是所栽种林木品种适合林地土壤及气候条件即可,而是应从美学角度提升林木的美观性,确保林木栽种后能够摄取充足的营养、可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培育出长势旺盛、体型壮硕的优质林木,确保树木存活寿命可达到此树种的平均寿命,如此方是有效地践行了适地适树原则。

2.2 注重生态科学性、营造利于林木生长的环境

在林木种植时,除了要直观性表达艺术行为以外,还需要提高对生态科学性的重视,应立足景观建设的角度,合理设计园林绿化工程,应立足全局,以树种作为重点,提升林木种植工程设计的科学性。需要严格筛选树种,结合树种的生长需求针对性调整部分林木的种植方式,进而打造一个更利于林木生长的良好环境,从而驱动林木的健康成长,提高林木种植后的总体成活率。

2.3 分析林木耐水性、科学选择栽植树种

在栽植林木时,需要科学分析树种的抗水性能,同时需要将遮光情况纳入考量,并且需要确保栽种地季节性水位的最高值不会高于林木种植的综合标准,防止林木栽种后,由于其自身抗水性不足,遭遇水淹后出现枯萎或死亡现象。

因此,适地适树原则应用的过程中,应将树种的抗水性分析作为重点,通过科学筛选栽植树种确保林木种植后能够有效成活。

3.林木种植中适地适树原则的具体应用路径

3.1 综合性评价林地、选择适合林木生长的栽种环境

在适地适树原则应用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林地的具体情况,通过综合性评价的开展,明确林地中对林木栽后成活率可能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林地的地形条件是林木种植中最为关键的立地因素,造林地海拔高低、坡向等条件存在差异时,树种生长态势并不一致。

3.1.1 分析海拔高度

海拔的高低会影响造林土地的气候温度及降水量,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200m海拔高度的温度差为1℃左右。同时,海拔越高的情况下,空气湿度下降幅度越大。立足降水量的层面分析,海拔与降水量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即海拔升高时,降水量会有所增加,但达到相应海拔高度后,会形成最大降水带,而若海拔高度高于这一降水带,海拔继续升高时降水量则会出现明确的降低现象。

3.1.2 考虑坡面条件

为了保证建筑设计质量、降低建筑安全隐患、确保国家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97年建设部在上海、武汉、苏州、合肥等城市进行施工图审查试点工作[2],并于2000年开始实行了施工图审查制度。但传统的审图方式效率低且漏审、错审的概率高。2014年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 号文件要求:“改进审批方式,推进电子化审查,加大公开公示力度,推进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与诚信体系建设,推进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提高综合效益,探索开展白图替代蓝图、数字化审图等工作” [3]。

坡面条件不同,栽种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阳坡通常日照较为充足,因而阳坡区域温度相对较高,由于太阳辐射强,霜降时间来临较晚,且土壤解冻时间早,并且空气湿度并不高。而阴坡则与阳坡正相反。因此,林木种植时需要科学分析地形条件,根据树种的抗风抗寒能力、喜温特点选择栽种地,即喜温植物应栽种于低海拔区域的阳坡面,而抗寒抗风能力较强的树种则可栽种于高海拔地区的阴坡面。

3.2 优选栽植树种、提升树木成活率

3.2.1 选择优质乡土树种

在生态林建设工程开展中,应通过选用本地优质乡土树种,确保适地适树原则的有效落实。林木栽种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详细分析栽种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状况,针对地区实际情况,分析各种乡土树种的具体生长特性,进而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确保所选树种的生长特征、营养需求契合栽种地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在筛选乡土树种时,还需要将各个树种的生态效益纳入考量,除了要符合种植环境以外,还应尽可能选择能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树种,确保林木可展现出良好的空气净化能力,或是具有极佳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而提高林木种植的价值效益,打造优质的生态林建设工程,在履行适地适树原则的同时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有效满足。

3.2.2 引进优质外地树种

在林业生态建设时,除了要优选乡土树种外,还需要对外地引进树种进行严格筛选,以确保所选树种能够适应造林地的土壤环境以及气候条件,进而保障外来树种栽种后的成活率。引进外地树种,既有利于提升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也可丰富树种资源种类,是有利于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林木种植实践过程中,往往林业内部具备相对复杂的土壤条件,会影响植树造林效果,并且种植单一树种的情况下,易因病虫害侵蚀等多方面原因降低林木生长态势,或是导致林木死亡。此外,部分特殊的造林地需要引进外地树种,以改良林业结构。为此,外地树种引进过程中应选择适合本地土壤状况及气候条件的优质外地树种,进而在林业生产效益提升的同时,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保障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确保林木种植过程中适地适树原则的有效践行。

3.2.3 优选商品树种

在林业生产中,经济林建设时需要以商品树种为主,是林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林木品种,同时也是生态林建设的关键树种之一。为此,培育经济林时,也需要结合林土的实际情况,科学筛选商品树种,进而确保适地适树原则的有效落实。在此过程中,除了要科学分析林区种植环境与商品树种之间的适合性以外,同时也要将市场需求纳入考量,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市场需求选择所栽种的商品树种,进而满足市场需求,取得良好的林木种植经济收益,然而在关注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生态效益的提升,所选树种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经济价值外,还要兼具一定的生态保护功能,从而通过其生态保护价值的最大化展现,为林业生态建设产生有益驱动。

3.3 科学改良树种及土壤条件、增强树种与土地适应性

在适地适树原则落实时,需要实施改树适地举措,即结合栽种地条件改良树种,进而提升林木栽种后的成活率。主要是对树种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改良,如采取抗性生物育种方法促进树种生物抗性提升等。在林木种植过程中,也可通过适地接树的方式践行适地适树原则,即在抗盐碱性强、抗寒抗旱性高的砧木上嫁接树木,使树种可栽种于盐碱地、寒冷地区或缺水地区,进而扩大林木品种的种植范围。

3.3.2 调整温湿度条件

部分树种栽种时要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方可健康生长。为此,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应结合树种生长过程中科学调整温湿度、光照等条件,以此保障林木能够健康成长。例如在适宜温度下,有充足的光照及水分,枸杞树会快速生长。然而夏季阴凉天气下会因受潮而影响其结果率。为此,在枸杞树种植中,要防止阔叶树或林带长期遮荫问题,应及时修剪枝叶,提升林间通风性及土壤排水性,保持良好的采光性与透气性,防止生长环境湿度过大导致枝叶干枯或结果率受到影响。

3.3.3 调节土壤状况

在栽培树种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控制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吸收利用条件。应以供水要求为依据,结合地下土壤的含水量变化情况,及时做好节水排灌工作。防止由于土壤湿度过大对树种的正常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需要应结合树种的抗盐碱性特征,调节土壤盐碱度,进而增强树种及土壤条件之间的适应性,确保林木栽种后能够健康生长。

4.林木栽种中适地适树原则科学运用的保障措施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土壤沙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林产品质量不断下降,因而适地适树原则应用时要求更高,需要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应用,科学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二者的平衡、和谐发展。

4.1 加强公益林建设、提升林木种植质效

在适地适树原则合理化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立足公益林建设的层面,探寻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现阶段,林业管理中部分林木种植人员对于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较为关注,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建设公益林时占用农业用地的情况也时有出现,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与公益林建设的目的不相适合。因而,在适地适树种植原则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状况,综合分析林木的种植优势,建设特色化的公益林,进而促进林木种植质效的有效提升。

4.2 推动两高一优林业发展、定向培育商品林

在科技发展与进步的同时,林业生产过程中融合应用了多种新型技术手段,并且林业生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化解商品林综合发展的滞后性问题,需要立足优质商品林项目打造的层面,提高商品林建设规模,对优质商品林展开针对性的开发与培育,提高商品林建设质量、扩大商品林培育品质,进而推动优质商品林项目的高效、高产发展。通过商品林综合发展速度的提升,为人们多样化森林生活需求的满足提供支持,确保林木种植中适地适树原则的科学应用,从而推动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4.3 优化林种及树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影响与破坏问题逐步加剧,林业生产中由于部分地区木材产量较低而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其他地区却出现了林木大量积压现象。为此,在林木种植过程中,需要结合各个林区的实际情况科学调整树种结构。具体做法是科学调整公益林及商品林的栽种比例,结合栽种地实际情况调控比例,例如平原地区两种林木品种的栽种比例应分别为70%与30%,而山地丘陵地区则应为60%与40%,如此方能确保适地适树原则的有效落实。通过林区结构优化降低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与破坏,并且需要选择适宜的栽种品种,确保市场需求的有效满足。

4.4 推行公益林有偿经营制度、保障适地适树原则有效落实

目前,部分地区公益林建设时存在未做到适时种地、适时栽种,影响了公益林的发展,制约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出现此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公益林有偿使用管理制度未有效推行。由于有偿承包经营未能有效实施,人们参与公益林建设的动力不足,加之部分林区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更是削弱了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会对林区林业公共系统的全面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且无法有效践行适地适树原则。为此,在林业生产中,应建立与完善公益林有偿利用经营管理体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且政府部门需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或政策优惠,推行示范试点基地,确保公益林有偿经营制度的顺畅实施,进而驱动适地适树原则的有效落实。

4.5 引入高新技术、科学改良树种促进林业发展

林木种植过程中高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林业生产过程科技含量的提升。可通过保护地栽培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确保适地适树原则的顺畅实施。此种技术可通过光温调节,开发反季节树种,或是培育适合跨地区栽种具备较强时令的树种。通过这些高新技术的运用,可通过树种性能的有效改良,增强其与栽种地的适应性,提升树种栽种的适应范围,满足部分地区的林木种植需求,能够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及生态效益,进而为林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产生有利驱动。

5.结语

林木种植中适地适树原则的应用可通过栽种地及林木树种间的适应性提升,提升林木长势、加快成林速度、优化林区结构,充分展现出林木种植的生态性、经济性功能价值。在林木种植过程中,需要综合性评价林地、选择适合林木生长的栽种环境,优选栽植树种、提升树木成活率,科学改良树种及土壤条件、增强树种与土地适应性,通过这些可行性路径应用适地适树原则。同时,应加强公益林建设、推动两高一优林业发展、优化林种及树种结构、推行公益林有偿经营制度、引入高新技术,在这些保障措施应用的基础上,促进适地适树原则有效落实,进而助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公益林栽种林木
北方落叶果树最佳栽种时间及栽植技术要点
“凭空”栽种的绿色宠儿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林木移植的注意事项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