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2022-03-23 22:34张娴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共同富裕慈善

张娴

(北京联合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01)

2021 年8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强调:“促进共同富裕,需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体系。”[1]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同开展。从当今社会贫富差距的现状来看,初次分配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再分配依照公平原则对其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力度仍然不够,需要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第三次分配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一)第三次分配的概念

初次分配是在市场的作用下、根据要素贡献进行的各个要素获得要素报酬的过程,受到利益驱动,目的是使要素总体贡献最大化,注重分配效率。再分配是在政府的作用下根据国家意志进行,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实现再平衡,是由公平正义等国家价值导向下的强制性行为,注重分配公平。第三次分配是社会力量受到道德因素、文化因素和习惯因素的驱动,在扶贫济困、为公乐施等社会价值观念和法律政策的引导下,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的分配方式,是对再分配的补充。三次分配并没有固定的时间顺序,而是在过程中交错进行。

与第三次分配不同,初次分配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考虑,追求效率优先;再分配是现代社会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强调公平的原则。第三次分配的根基在于其高于效率和公平的道德情操和里仁良知,根植于超越了财富的公益热情和慈善文明,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扬弃。第三次分配中蕴含着从传统的扶贫济困到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和造福全人类的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价值内嵌。

(二)第三次分配的理论来源

1.共同富裕理念

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2],“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所系。

从宏观角度分析,共同富裕致力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根本目的是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微观角度分析,共同富裕内在包含着“富裕”和“共同”两个方面的内涵,两者在逻辑上紧密相连。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属于生产力范畴,是“共同”的前提条件。“共同”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富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共同”是对“富裕”的强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结合,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如今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在生产力层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实现共同富裕的下一步任务就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让“先富”拉动“后富”,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在当今社会,共同富裕为第三次分配提供了思想引领与理论滋养,需要一以贯之坚持下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友爱互助理念和慈善传统

第三次分配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文化因素都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更迭的几千年间,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就蕴含着友爱互助理念和慈善的传统。基于文化的传承性与连续性,在现代被创造性转化为现代公益慈善理念,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友爱互助。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提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子认为“兴天下之利,去天下之害”,人与人相爱则相利,人与人相恶则相害。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现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友爱互助理念和自古以来的慈善传统与现代发展实践不断融合,凝聚成为强大的道德力量,为第三次分配提供了理论滋养,成为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强大助力,不断推动着第三次分配的实践。

3.现代经济学理论

第三次分配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首次提出第三次分配的概念,并合理展望其对国家经济领域发展将起到的作用。1991 年厉以宁教授在《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影响收入分配的三种力量”,包括市场机制、政府和道德力量。道德力量是超出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的力量之外的又一种可以影响收入分配的力量。道德力量对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发生作用,即影响已经成为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使用方向,包括个人间的收入转移、个人的某种自愿的缴纳和捐献等。[4]

在1994 年出版的《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一书中,厉以宁进一步阐释了“三次分配”的概念。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是“第三次分配”。[5]收入不应只有市场、生产要素进行首次分配,而是要政府加强调节、引导慈善事业的“三次分配”,通过“三次分配”可解决收入分配难题。[5]1997 年在《关于经济伦理的几个问题》中,厉以宁认为,在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之后,第三次分配是存在的,这就是在道德力量影响下的收入分配。第三次分配是指人们完全出于自愿的、相互之间的捐赠和转移收入,比如说对公益事业的捐献。尽管第三次分配目前在经济中起的作用不大,但它显然是很有前途的,而且将来的比重会越来越大。[6]

二、第三次分配实践的必要性

第三次分配是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的分配方式,其作为社会治理概念下的一种自调节的机制,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效补充,是缩小贫富差距、激发共同富裕以及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助推器,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第三次分配的实践具有深刻的必要性。

(一)民间捐赠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途径

民间捐赠作为第三次分配中一种基础形式,直接作用于经济领域,对缩小贫富差距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19 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9 年中国内地接收捐赠共计1509.44 亿元,其中企业捐赠931.47 亿元,占捐赠总量的61.71%,其中民营企业占一半;个人捐赠398.45 亿元,占26.90%。这些数据显示,民间捐赠在第三次分配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先富者群体到后富者群体的财富流通通道正在有序建立。通过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捐赠,可以及时解决现有的困境,比如对山区小朋友捐赠书本、衣物的行为,缩短了财富流通过程,增强了时效性。特别是在与新冠疫情抗争的过程中,民间捐赠发挥了临时保障的作用。在近期上海疫情中,全国各地纷纷向其捐献物资,及时缓解了上海人民的困境,可见民间捐赠的形式不仅作用于扶贫济困,在各种突发性危机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二)慈善事业是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第三次分配是依靠社会机制调节的资源分配,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有助于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共同富裕虽然强调人人享有,但是并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发挥社会机制的调节作用。第三次分配中的慈善事业是依靠社会力量组织形成的扶贫济困活动,它内生于社会,对共同富裕的推动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友爱互助思想和慈善传统,这一思想理念与历史传统早已植根于人们内心,到了现代社会转变成为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富人群体和中产阶级所占比例日益增长,人们参与慈善事业的经济实力日渐增强,慈善事业逐渐发挥出其内在的强大力量,推动着共同富裕的进程。

(三)志愿服务是推动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三次分配对精神文明发展的推动主要是源于其中蕴含的道德性因素,志愿服务作为其重要载体,能够充分发挥道德在第三次分配中丰富精神文化、形成乐于慈善的社会风气的作用。截至2022 年6 月1日,中国志愿服务网上的数据显示,全国实名志愿者总人数达到5.03 亿人次,志愿队伍总数达到283 万,志愿项目总数达到2111 万,服务时间总数达到890002 万个小时。志愿服务成为一项全民参与、覆盖领域广泛的活动,其服务类别涵盖扶贫减贫、应急救援、疫情防控、社区服务、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志愿服务蕴含着奉献精神、志愿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逐渐潜移默化,转变为公众心中的信念,在全国范围内筑牢公民的慈善意识,将公众的价值观念与国家的治理观念有机结合,形成全民慈善的社会风气,推动着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建立起和谐友爱的社会秩序。

三、第三次分配面临的挑战

我国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捐赠总额数量较小,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发挥的作用不足,第三次分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规模需要继续扩大,在发展过程中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现有的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首先,目前关于第三次分配的法律主要以《慈善法》为主,其对慈善事业和民间捐赠起到强制性保障作用,但是目前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已经出台的法律规章数量还是较少,法律的内容不够细化,覆盖范围不够广泛,以致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难免成为“空中楼阁”。其次,在体制机制方面,社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等机构进行监管与督查。慈善组织在捐款中存在的贪污问题屡禁不止,捐赠流程不够透明化,带来的后果就是社会公众捐赠的热情减退,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降低。

(二)政府对第三次分配的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近年来致力于把握好再分配的问题,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提到第三次分配时也只是强调第三次分配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补充作用,缺乏一些软性的政策鼓励与支持第三次分配的具体实践。制定完善法律等硬性手段和软性手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欧洲一些国家通过确立遗产税的手段,试图用利益驱动社会资本,这种软性手段能够发挥强大的内在激励作用,但是国内暂时还没有制定相关税法,因此政府对第三次分配的软性支持力度稍显不足,需要加以完善。

(三)社会慈善氛围不够浓厚

出于多年来教育和宣传的因素,我国公众对于慈善的理念、途径和价值并不十分清晰。在对公民的价值观教育中,没有使公众认识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性,使得一些公民在经济富裕时没有选择造福社会,而是错误地认为慈善是一种政府实施的行为,受到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洗脑、无节制的挥霍财富或是将“小家”放在比“大家”更高的位置、将其财富留给子孙后代。媒体对于第三次分配的宣传工作也没有实施到位,报刊、网站上对慈善行为的宣传文章数量较少,对捐赠途径的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公民对慈善捐赠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四、第三次分配的合理流向及对策

第三次分配作为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分析其合理流向及提出相应的应对之策关乎其整体效能的发挥,应当加以重视。在流向领域方面,第三次分配主要流向科技、教育、扶贫与发展领域。其对策实施需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层面探究,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解决矛盾,推动第三次分配稳健发展。

(一)科技领域的对策探究

通过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而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是第三次分配的关键一步。因此要使第三次分配在科技领域落地生根,就要抓好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这一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方面,科技创新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颠覆性意义,因此在科技创新领域掌握主动权,推进科技产业转型升级,能够使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一步,两者相互推动,相辅相成,共同助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在切实推动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能不断催生高水平科研成果,推动国家高强度战略的形成,面向国家战略直接实现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高收入人群从这一角度出发,投资有潜力的科技项目,能够切实推进第三次分配的实施,有力提升第三次分配的效能,实现物质层面上的共同富裕。

(二)教育领域的对策研究

教育领域一直以来是公益慈善的主阵地之一,公益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形式,推动教育公益慈善的发展,能够有力助推第三次分配的实施。新时代以来,教育公益慈善的发展应当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深化教育公益慈善的供给侧改革。不断完善教育领域的公益慈善机制,从制度层面上切实保障教育公益慈善的有效推进。现如今各种教育慈善基金会纷纷成立,提升慈善基金会的专业能力,增强慈善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处理好基金会与受益人、基金会与捐赠人、基金会与捐赠财产、基金会理事会与各执行团队之间的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公益慈善的需求侧改革。深入实地调查乡村、学校的切实需求,建立起完善的合作帮扶机制,在提供公益资助的同时,有效激发被资助者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从“助学”到“助心”,充分发挥教育的深层内在价值,展现出新时代教育公益慈善发展的蓬勃生命力,使得第三次分配与教育相辅相成,相互助力,实现精神层面上的共同富裕。

(三)扶贫与发展领域的对策研究

扶贫与发展一直是我国近年来的工作重心,也是第三次分配的重中之重。推动第三次分配在扶贫与发展领域的落实,要将重点放在机制与法律上。首先基于对其他国家经验的借鉴,通过改革税制,出台对慈善主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进行调整,对社会主体开展理性的利益驱动,加大对社会主体参与慈善事业的经济支持力度,从社会层面激发民间资本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其次,在第三次分配的实施过程中,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机制。通过国家制定政策、社会公众参与监督、企业执行的模式,有效解决慈善事业发展中信誉不高、矛盾频出的问题,深化我国慈善事业的内部治理,共同提升我国第三次分配的治理水平。此外,还要对《慈善法》这一基本法继续修订完善,使国家在慈善发展中产生的新需要不断在法律层面上落实,及时应对不断衍生的慈善新挑战,发挥《慈善法》作为根本依据的作用。通过对《慈善法》不断细化,使其覆盖范围更广,内容更加全面,对社会主体的激励作用更加强大。大力推动第三次分配在扶贫与发展领域的深化,能够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

五、结语

第三次分配是社会力量受到道德因素、文化因素和习惯因素的驱动,在扶贫济困、为公乐施等社会价值观念和法律政策的引导下,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的分配方式,主要来源于共同富裕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友爱互助理念和慈善传统以及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践行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阐述第三次分配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所面临的挑战,探索第三次分配的合理流向及相应对策,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共同富裕慈善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慈善之路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慈善义卖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