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本如何进入经典
——《四部丛刊》影印缪氏抄本《慎子》始末

2022-03-23 22:34李艳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影印刻本藏书

李艳

(福建警察学院 基础课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007)

张元济先生主持编印的《四部丛刊》,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籍影印典范之作,初编、续编、三编陆续出版之后,宋元旧椠、旧抄名校化身千百,成为学人书斋中的常用版本,流布广泛,影响巨大。《四部丛刊》初印成经史子集四部之书三百二十三种,共八千五百四十八卷。1926 年至1929 年重印时,抽换其中二十一种版本,冠以“初编”序次。1934 年又印成“续编”,收书八十一种,一千四百三十八卷;1936 年又出“三编”,收书七十三种,一千九百一十卷。[1]《印行四部丛刊启》中提出《四部丛刊》有“七善”,即所印皆属四部要籍、皆为未经剪裁的原本、较多旧本秘籍、便于求书、便于庋藏、编印清雅、便于购买等,其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选择版本的精善。然而因书囊无底、商借不易等多种原因,也有若干品种选择底本不甚理想;如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中所举,将《盐铁论》明刻本误认为弘治间涂祯刻本[2];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选择底本失当举例”中所举,明黄省曾注《申鉴》用嘉靖覆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所用非真金晦明轩本;《欧阳文忠公集》所用元刻本实际是明天顺刻本;《高太史大全集》用所谓明景泰刻本实际是正德、嘉靖间重刻本等[3]。其中尤以《慎子》所用缪荃孙蕅香簃抄明万历间慎懋赏刻本最为人所诟病,使得明人伪造之本经过改头换面被影印入《四部丛刊》。本文依据各家记载,考索《慎子》影印始末,以为今日整理古籍的镜鉴。

一、缪荃孙抄校明慎氏刻本《慎子》的来源

《慎子》原是先秦古书,旧题周慎到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4]《汉书·艺文志》:“《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5]《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均著录十卷,《旧唐书》著录有滕辅注。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卷,云“今麻沙刻本才五篇,固非全书也”,“《崇文总目》言三十七篇”[6]。宋末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云:“今三十七篇亡,惟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7]则至宋代仅存五篇。

至于其传世版本,主要有以下数个系统及重要版本:其一、明万历间,无锡人周子义等辑刻《子汇》,所收《慎子》一卷,即传世五篇,又附辑自《意林》佚文十二条。万历间又有冯梦桢辑绵眇阁刻 《先秦诸子合编》,收入《慎子》一卷五篇。清《四库全书》本一卷五篇,提要云“此本虽亦分五篇,而文多删削,又非陈振孙之所见,盖明人捃拾残剩,重为编次”[8],除《意林》外,又自《文献通考》辑得佚文二十条。其二、清嘉道间,严可均、钱熙祚从《群书治要》中辑出《知忠》《君臣》两篇,且依据唐宋类书对于传世五篇多所校正,钱氏本后刻入《守山阁丛书》,严氏所辑稿本今藏上海图书馆。其三、元末陶宗仪辑《说郛》一百卷,近人张宗祥据明抄本六种汇校后,民国间由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内有《慎子》一卷五篇,有滕辅注。

然而又有明代吴县人慎懋赏(字云台)于万历六年(1578)刻《慎子内外篇》一种,内容较传世之本增加更多。慎氏刻本流传甚稀,未见清人著录,检《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该本完整者仅著录上海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两家之藏。近人陈乃乾也曾藏有一部慎氏刻本,后经缪荃孙抄写影印入《四部丛刊》。陈乃乾(1896—1971),浙江海宁人,系藏书家陈鳣后人。早岁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预科,民国间曾任职于上海进步书局、古书流通处、中国书店、大东书局、开明书店等,偶或参与经营,印行古书。编有《清名家词》《室名别号索引》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任职中华书局,主持古籍影印工作,印行过《永乐大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汉唐地理书钞》《清人考订笔记七种》等。

陈乃乾所藏之本,自称是其家旧藏,大约1914 至1916 年间售于藏书家张钧衡。张钧衡(1872—1927),字石铭,乌程(今湖州)南浔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经营商业,性喜藏书,藏书处名“适园”,辑刻过《适园丛书》《择是居丛书》等。按清代以来,自钱曾《读书敏求记》开古书版本鉴赏风气,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兼载序跋、各为解题的藏书志出现,晚清藏书家不仅多喜编纂藏书目录,也颇多效仿前人编撰藏书志者。此风到民国时期仍未衰歇,或为藏家自撰,或延请目录版本学者代撰。代撰者如叶昌炽代潘祖荫撰《滂喜斋藏书记》,缪荃孙代潘宗周撰《宝礼堂宋本书录》,缪荃孙、董康、吴昌绶代刘承幹撰《嘉业堂藏书志》,其中尤以缪荃孙(字筱珊,又作小山,藏书处名“艺风堂”“云轮阁”)代人编撰最多。陈乃乾《上海书林梦忆录》云:

筱珊晚年以代人编藏书目录为生财之道,人亦以专家目之,造成一时风气,如今之翰林先生为丧家点主题旌然。已刊行之丁氏《善本书室藏书志》、《适园藏书志》,自撰之《艺风堂藏书记》,及未刊之《积学斋藏书记》《嘉业堂藏书志》皆出其手。然筱珊对于此事,实未经心,仅规定一种格式,属子侄辈依样填写而已。[9]

陈氏所举各藏书志代撰情况并非全近事实,如南陵徐氏《积学斋藏书记》并非缪氏代撰[10],钱塘丁氏《善本书室藏书志》缪氏仅为编纂协助者[11],其中《适园藏书志》确为缪氏所代撰。

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中有较多代张钧衡编写书志的记载。如乙卯(1915)二月九日甲寅:“交《还山遗稿》与石铭。刘翰怡来。石铭订编书之约。”[12]其中所记“订编书之约”即指约定代撰《适园藏书志》。此后张氏时常送来所藏珍善之本,请据以一一撰写书志。如《艺风老人日记》丙辰(1916)五月十八日,“石铭送书来。即编《适园书目》”[12];二十日、廿三日、廿四日、廿五日、廿六日,也均有“编《适园书目》”的记载,所云《适园书目》即《适园藏书志》。当时为求迅速成书,撰好的书志即交付刊刻,以流水线形式作业,才能在两年内编毕刻成。《艺风老人日记》丙辰(1916)十二月八日,“腊八日壬寅,雨。还适园末单书。勘《书目》毕。代撰序言,自撰序言”。十日,“校《适园藏书序》及《适园自序》”。十二日“《适园藏书志》十六卷成,送石铭并书”。十七日,“石铭送编书志修来”。[12]缪氏代撰书志的过程中,遇到佳善之本或罕觏秘籍,常加以传抄。明万历慎氏刻本《慎子》,就是在1916 年五、六月间抄自张钧衡藏本。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丙辰五月廿三日辛卯,“石铭《慎子》甚佳,是旧本”。六月八日乙巳,“校《慎子》”。九日丙午,“校《慎子》”。十日丁未,“校《慎子》”。十一日戊申,“校《慎子》。” 十四日辛亥,“再校 《慎子》”。[12]所谓“校”,当指缪氏对抄成之本略作校勘。十八日乙卯,“送弟五单书六十八与石铭。又还 《慎子》《平圃遗稿》,发刻之;未还《隋志》《五代史补》;又《陆谨庭年谱》、“月泉吟社”六本、《西吴里语》交刻。《滋溪集》三部。”[12]即将原书及《慎子》书志交还张均衡。

当时缪氏据明万历慎氏刻本《慎子》,曾取《守山阁丛书》本相校勘,以为高出各本之上,所撰《适园藏书志》(民国五年南林张氏刻本)卷八子部三杂家类著录此《慎子内外篇》明刻本,云:

周慎到撰。赵人慎子之学,观庄周《天下》所称,近于释氏,然《汉志》列之法家。《汉志》作四十二篇;《唐志》作十卷,滕辅注;《崇文总目》作二卷三十七篇;《四库》作一卷。此本作内外二篇,明湖人慎懋赏刻本,较《四库》本、守山阁本均不同。守山阁据《治要》《御览》各书辑为逸文者,此均有之,虽互见《鬻子》《庄》《老》等书,亦诸子之成例,似高出各本之上,而各家书目亦未著录。懋赏号云台,渊博嗜古,读书扬文坞中,广采百家,为之汇正,并为音释两篇。

因诧为秘笈,缪荃孙乃请抄胥抄写一本。该本即《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的“《慎子》内篇一卷外篇一卷逸文一卷,缪荃孙辑,稿本”[12],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该本用“蕅香簃钞”格纸,内篇为抄胥所抄,《知忠》《君臣》两篇及《慎子逸文》可能为缪氏手抄。书中有“荃孙手斠”“云轮阁”印,书末有民国五年丙辰(1916)缪氏手跋,略云:

《隋书》《唐志》均十卷,《子钞》《慎子》一卷,《崇文总目》二卷三十七篇,《书录解题》则称麻沙刻本五篇,愈传愈少。《四库》据明人刻本,只有五篇。严铁桥据《群书治要》,有七篇,已多于明本。守山阁刻之,又辑零句四十二条附于后,亦以为搜罗略备矣。今得明慎云台懋赏本,刻于万历戊寅,分内外二篇,内篇三十六条,外篇五十三条,严辑零句,有二十一条在内。雄深雅健,是法家言。与环渊、许犯、田系问答语,楚襄王、孟子、赵王、齐王问答语,均收之。至于字句与他子书相似,则古书旧例,不足为怪,惟无篇目耳。严铁桥、张啸山均未见此本,亦可谓惊人秘笈矣。急为录副,而以《治要》二篇附之,并附逸文于后。岁次丙辰,江阴缪荃孙识。

该跋后编入《艺风堂文漫存》乙丁稿卷四,文字略有修改。

二、《四部丛刊》影印缪氏抄本《慎子》的经过

《四部丛刊》自1915 年酝酿,1920 年开始陆续出版。①第一期58 种于1920 年6 月出版,至1923 年3月分六期出齐全部323 种,即后来所称的《四部丛刊初编》。其中《慎子》在《四部丛刊》第二期于1920 年11月印行②,牌记作“上海涵芬楼借江阴缪氏蕅香簃写本景印原书叶心高营造尺六寸三分宽四寸八分”。影印缪氏抄本后,又附铅字排印之《慎子逸文》《慎子内篇校文》及孙毓修跋。孙跋述此本原委云:

《慎子》刘向校定四十二篇,《隋》《唐志》皆十卷,《崇文总目》二卷三十七篇,是其文代又散佚。《书录解题》称麻沙本五篇,则宋末通行之本已与今同。江阴缪氏蕅香簃藏写本,盖从明万历间吴人慎懋赏刻本钞录者,其书分内外篇,内篇三十六事,外篇五十事,较《四库》本、守山阁本均不同。守山阁据《治要》《御览》各书辑为逸文者,此均有之,似高出各本之上,而从未见收于著录家之目,亦可谓惊人秘笈矣。艺风先生又据《群书治要》补出二篇,并附《逸文》于后,毓修更以《艺文》《御览》及《治要》、守山等本校其异同,缀于简末,《慎子》善本当推此矣。刻成,先生已归道山,辄诵海岳“赏物怀贤心不已”之句,为之慨然。庚申十月无锡孙毓修跋。

可知《慎子内篇校文》 乃孙氏所撰。孙毓修(1871—1923),字星如,号小绿天主人,无锡人。清末廪贡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曾任苏州中西书院教习,三十三年(1907)年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高级编译。宣统二年(1910)年开始协助张元济辑印古书,对商务出版《涵芬楼秘笈》《续古逸丛书》等多有贡献。孙氏对于《四部丛刊》的贡献较大,据乐怡《孙毓修版本目录学著述研究》 总结,主要有六个方面:“即选目初稿的拟定,已印、未印、拟印、拟购书目的分类与统计;影印底本的选择审定,缺卷配补;用纸、版式等印刷事宜;与提供影印底本的公私藏家互相联络,商借古书及讨论版本等;受商务印书馆委托,赴各地阅书;对影印底本进行校订,整理或撰写校勘记;撰写解题等。”[12]缪氏抄本《慎子》影印成书是在1920 年,缪荃孙逝世于1919 年12 月,并未及见,所以孙跋有“刻成,先生已归道山,辄诵海岳‘赏物怀贤心不已’之句,为之慨然”之语。至于借书的时间,检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己未(1919)六月十三日癸亥:

来人陈石遗、孙莘如、刘聚卿,上楼长谈。孙莘如借影钞《孝经》、明刻《子华子》《亢仓子》《鹖冠子》、新钞《慎子》五种。聚卿借影钞元《草堂雅集》去。[12]

则知是在该年六月经孙毓修借给商务印书馆的。按缪氏蕅香簃抄本《慎子》实际有两部,其一是撰写《适园藏书志》时请抄胥抄写之本,即《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此后缪氏据抄胥所抄之本又手抄一部,所谓“新钞”,即指后者。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缪氏蕅香簃抄本《慎子》,题缪荃孙辑《慎子》内篇一卷外篇一卷逸文一卷,正文中有较多校改,其抄写笔迹与校改笔迹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校改笔迹与《四部丛刊》影印本相似,当同出缪荃孙之手。孙氏借到缪氏新抄之本后,以《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及《群书治要》、守山阁本《慎子》等,校其异同,撰成《慎子内篇校文》,再与该批所借缪氏藏本数种一并于七月交张元济定夺。《张元济日记》民国八年(1919)7 月10 日记此事云:

星如交来向缪小山处借到 《鹖冠子》(明板)、《孝经注》(影宋抄)、《亢仓子》《子华子》《慎子》等,拟先照前两种。至《慎子》只照原书,不印校勘云。[12]

张元济所谓“《慎子》只照原书,不印校勘”,应非不印孙毓修《慎子内篇校文》,当是将缪氏过录《守山阁丛书》本之校勘等删除,仅印缪氏“新钞”本中的正文。

缪氏抄本影印前,孙毓修曾将其与绵眇阁本、守山阁本相校勘,也因其多出的“外篇”而产生怀疑。孙毓修《留庵读书记》之《慎子》条云:

绵眇阁本止存 “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守山本从《群书治要》补“知忠”“君臣”二篇,惟此明慎懋卿本多外篇,但郑渔仲所见已止五篇,此盖杂取《鬻子》《墨子》《韩子》《国策》诸书附益为外篇也。③

由“此盖杂取《鬻子》《墨子》《韩子》《国策》诸书附益为外篇”一句推测,孙氏可能是将“外篇”视为慎懋赏辑佚之作,并信从缪荃孙“似高出各本之上”的判断,以为所辑超出他本。

此外,孙毓修应当未见到缪氏所据之明万历间慎氏刻本。比勘慎懋赏刻本与国图藏缪氏抄本、《四部丛刊》本,缪氏在抄写时,已经做了较大改动。一是将慎氏刻本中的慎懋赏序、王锡爵序、汤聘尹后序,及慎懋赏所作《慎子传》《慎子考》《慎子评语》《传补》《外篇直音》等删除,仅留《慎子》内外篇。二是将慎氏刻本的注释删去,如慎本内篇首句“天有明不忧人之暗”有双行小字注解云“天之明无私,照而何忧于暗”;“地有财不忧人之危也”句,注云“地之利,足以养民而何忧于贫”;慎本外篇“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句,注云“天下清宁少事,故车旗无所用,民命无所残也”,并因此将“明吴人慎懋赏解”,改题“明吴人慎懋赏校”。三是过录钱氏《守山阁丛书》本之校语,如该本《民杂》篇“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下”句,过录钱氏校语云:“原刻务作独,依《治要》改。”缪氏又云“此本不误”。四是将《守山阁丛书》本所附《慎子逸文》删减若干条目,附于外篇之后。《守山阁丛书》本《慎子》钱熙祚跋云:“旧本后有《逸文》,不知何人所辑。内有数条,云出《文献通考》,今检之不可得,且郑渔仲所见已止五篇,安得《通考》中尚有《逸文》?寻其文句,盖杂取《鬻子》《墨子》《韩非子》《战国策》诸书,以流传既久,姑过而存之。”可知《慎子逸文》来源已久。五是将《守山阁丛书》本中《知忠》《君臣》两篇补于慎氏刻本外篇之后。此两篇原是钱氏从《群书治要》中辑出的,《四部丛刊》本孙毓修跋所谓“艺风先生又据《群书治要》补出二篇,并附《逸文》于后”云云,当是误读缪跋中“而以《治要》二篇附之,并附逸文于后”之语,遂将所补两篇、所附《逸文》均误归于缪氏名下。此外,缪氏抄本也并未全据慎氏刻本抄录,内篇“桀、纣逆天暴万物”以下七事,慎氏刻本所有者,缪氏抄本却无之[17];“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以下三事,慎氏刻本所无,而缪氏抄本却有[17]。缪氏增补三事,大概是从《艺文类聚》《文选注》《意林》《太平御览》引《慎子》中辑出。

三、各家对《四部丛刊》影印本《慎子》的辩伪

《四部丛刊》编印之初,曾将拟印书目向多位治目录版本之学者征求意见,《慎子》被叶德辉质疑,理由是“《鬻子》《慎子》本非完书,又非古本,无关考证,可以删除”[18],但最后仍被收入。《四部丛刊》影印缪氏抄本《慎子》后,起初尚少异议,傅增湘曾在1927 年6 月27 日建议商务重印《四部丛刊》时调整若干底本,其中《慎子》建议改用傅氏自藏明刻本,即以明慎懋赏刻本替换缪氏抄本,并未对慎氏刻本产生怀疑。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八子部二著录该本,云:

《慎子内外篇解》二卷,明慎懋赏解,明万历慎懋赏刊本,九行十六字,注双行。前王锡爵序,次慎懋赏序,次《慎子传》,次《慎子考》。每篇后附直音。钤有“松陵范氏安礼堂收藏图书印”。(余藏)[19]

然而当时商务已经又据缪氏抄本重印过,商务经办人向张元济报告时称“已印,不及改”,故张元济回复傅氏函谓“《诗外传》《盐铁论》《中论》《慎子》《杨仲弘诗》则均已印成,不克更换,甚为可惜”。[20]

学人指出缪氏抄本所据明刻本系慎懋赏伪造的,首先是梁启超。梁启超在1927 年发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演讲时提及:“再如《慎子》,《汉志》有之,后佚。《百子全书》本乃宋以后人零凑而成,其中一部伪托,一部由古书中辑出。近《四部丛刊》有足本《慎子》,系缪荃孙家藏书,说是明人慎懋赏传下的,显系慎懋赏伪造,为同姓人张目。缪氏是专门目录者,居然相信这种伪书,我们看见之后,大大失望。”[21]此后又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中说“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例如最近忽发现明钞本《慎子》一种,与今行之《四库》本、守山阁本全异,与《隋》《唐志》《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等所记篇数无一相符,其流传之绪又绝无可考。吾侪乍睹此类书目便应怀疑。再一检阅内容,则可定为明人伪作也。”[22]直接指出其为伪作,但将缪氏钞明刻本称作明钞本,是偶一失察。

慎氏刻本被指为伪书后,最初收藏该本的陈乃乾,又在1929 年以“中国学会”的名义影印《慎子三种合帙》,包括《慎懋赏注慎子内外篇》《子汇本慎子》《守山阁本慎子》三种,各书牌记有“共读楼校印书”字样。其中《慎懋赏注慎子内外篇》有陈乃乾跋,云:

《慎子》内外篇各一卷,明吴兴慎懋赏云台辑并注。万历戊寅自刻于武康,而附载首尾者,有传有传补,有考有评,有直音有序跋,其致力于是书,可谓勤矣。顾《慎子》原本四十二篇,自宋已散佚,后世所传仅五篇,且脱略不相属。今云台所刻,虽不逮原本,然校通行五篇者,固倍蓰矣。其何自而得之耶?明人选辑古书,皆不著所出,非独云台也。今去云台之世又三百载,其将何所据而究其源。余家藏此书,缪艺风先生叹为秘笈,尝假录正文,而删其注及附录。商务印书馆即以缪钞印入《四部丛刊》中者。墨本既布,学者哗然,指为伪书。余曰:书而伪,其责在云台,无与艺风事。若泯云台之名,而以艺风当之,不可也。夫辨伪书者,其识力有至有不至,非一人一言所得裁定也。且伪书之传世亦多矣,苟其文雅驯,亦足资文章博洽之士,而云台爬罗剔抉之功可念。予故影印此书,将与当世学者共论之。

此篇跋文为《陈乃乾文集》所未收,故全录于此。因跋中有“余家藏此书,缪艺风先生叹为秘笈,尝假录正文,而删其注及附录。商务印书馆即以缪钞印入《四部丛刊》中者”之说,缪氏抄本的来历才得以清晰。

《慎子三种合帙》出版以后,原来仅依靠缪氏抄本的辨伪工作更进一步,直接针对之前难以见到的慎氏刻本。梁启超弟子罗根泽撰成 《慎懋赏本 〈慎子〉辨伪》,1929 年12 月发表于《燕京学报》第六期,后收入《古史辨》第四册。该文从八个方面进行证伪:一来历不明,宋元人及明人所见皆剩余五篇,而慎氏本多出十数倍;二与先秦子书所载慎子思想矛盾;三抄袭《韩非子》《战国策》《墨子》《鬻子》《新书》《吕氏春秋》 等;四据《意林》及他书所载《慎子》逸文而略有附益;五与唐修《群书治要》所据古本《慎子》不合;六混慎子为禽滑厘;七有晋人所造孟子之字;八尚有严可均、钱熙祚所辑逸文轶出慎氏本。[23]慎懋赏注《慎子内外篇》明刻本影印之后,罗根泽又于1931 年在《国学丛编》第一期第四册发表《慎懋赏〈慎子传〉疏证》,进一步证明明人慎懋赏刊本《慎子》全系伪书。其文小序云:“近中国学会印《慎子三种》,亦收慎懋赏本,较《四部》本增多慎懋赏序、王锡爵序、汤聘尹序,及慎懋赏所作《慎子传》《慎子考》(《慎子》 书之著录)《慎子评语》《传补》《外篇直音》;由是此惊人秘笈始全暴于世。《序》《考》《评语》皆无关宏恉,《慎子传》全非事实,而与《内外篇》相依为命,故不嫌辞费,再为疏辨驳正之。罗根泽,二十年三月二十五日识于北平。”[24]

其后又有方国瑜撰《慎懋赏本〈慎子〉疏证》,1934年11 月发表于《金陵学报》第四卷第二期。文中将慎懋赏钞袭群书编成该本的来源于每事每段一一寻出,方氏自序云:

予暇时读周秦以下诸子百家之书,见其余此本合,辄随手记诸简端。久之,日益多,乃复缮为清本。虽予之所摘,是否即懋赏之所取,不敢自必;而懋赏之所剽窃,与其以意为之增损,予未能悉发其覆而纠其谬者,亦或往往而有;然固已得其十之八九矣,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此书初拟仿孙志祖《孔子家语疏证》例,概括言之。然就其文以证其事,则多为诸子常语,往往互见于各家书,难于质言。盖懋赏钞诸子书,间有附益删节。故具载慎本原文,而录其所出者于下,条举而件系之,一一注明所据本之卷页,以便覆案。其间稍有异同,览者自能知之,不待一一校雠。至钞袭他书而文过长,其书习见者,则于疏证颇加删略,惟校其异文而已。[17]

经过此番疏证,慎懋赏本作伪痕迹昭然若揭,作伪方式得以破解。此后学人研读《慎子》时对慎氏刻本、缪氏抄本更为慎重。如1935 年,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所选《慎子》则用《守山阁丛书》本。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中列举《四部丛刊》底本选择不当的例子,说:“《慎子》 用缪荃孙蕅香簃传抄明万历时慎懋赏刻本,这个本子大部分出于慎懋赏伪造,即慎氏万历时原刻亦无足取,何况是个新传抄本,如一定要用旧本,本可以用明绵眇阁刻本或《子汇》本,如要足本,则不如用《守山阁丛书》本。”[3]间接地也将中国学会影印《慎子三种合帙》的客观意义揭示出来。

四、余论

缪氏抄本之底本、陈氏影印之底本《慎子》明刻本,后随张氏适园部分藏书一起,在1941 年经郑振铎介绍,售与当时的中央图书馆,1949 年随该馆迁台。《“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甲编卷三子部杂家类著录《慎子》两部:其一为一卷一册,旧钞本;其二为《慎子》二卷附传补一卷二册,旧题周慎到撰,明慎懋赏注,明万历七年武康慎氏耕芝馆刊本。[25]后者当即张氏适园旧藏。而《四部丛刊》所据的缪氏手抄本《慎子》,则最有可能在缪氏卒后藏于孙毓修处。孙氏亦好藏书,其藏书处名“小绿天”(又作“小渌天”)。《小渌天孙氏鉴藏善本书目》著录《慎子内外篇》,云:“周慎到撰,一册,钞本,有校。”当即缪氏“新钞”本影印入《四部丛刊》者。《小渌天孙氏鉴藏善本书目》有民国间排印本,据王绍曾先生推测,当是孙毓修生前自定藏书目录,著录善本书凡489 种,“其中收入《四部丛刊初编》者十七种,除少数几种未见书目著录外,绝大多数均见孙氏《鉴藏书目》。其身后如果系归涵芬楼所有,则1932 年‘一·二八’之役恐已成为灰烬”[26]。孙氏卒后,其藏书逐渐散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家人委托张元济主持出售。初由修文堂孙实君、修绠堂孙助廉与孙伯渊三家书商合力收购,后来 “陆续为沪上、北京、南京等地藏家购去,故孙氏遗书目前较为分散”[14]。由此推测,缪氏“新钞”本《慎子》如果不是在1932 年日人炸毁商务印书馆附设东方图书馆被时被毁,就是在五十年代被售出,是否存世,尚无线索。

至于绵眇阁本等为代表的旧本、《守山阁丛书》本为代表的足本《慎子》,则以其流传有绪,且能与出土文献相印证,而愈加受人重视。[27]

当前古籍影印事业承近代《四部丛刊》等余绪,出版规模更大,影印技术更为先进,但在影印底本的选择上,仍存在不够理想的情况。认真总结近代以来古籍影印的成绩,反思古籍影印失误的例子,对于当今的古籍整理而言,无疑是有益的。

注释:

①张人凤、柳和城《张元济年谱长编》1915 年5 月29 日条引《商务印书馆股东会会议记录簿》(未刊本):“现在并拟刊印旧书,定名《四部举要》,计万余卷,积高约百尺以上。”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412 页。《张元济年谱长编》1920 年5 月8 日条引《商务印书馆股东会会议记录簿》(未刊本):“从前筹备之《四部举要》(现已改名《四部丛刊》)卷帙浩繁,因连年中国纸张缺乏,价值增涨,故不敢贸然从事。现在本公司备存中国纸张较为充足,拟分期印售一千部,定于本年阴历四月间第一期出书时发行预约券,分连史纸、毛边纸两种。全部共计二千数百册,一售六百元,一售四百八十元。此为保存国粹一方面所用者。”第593 页。

② 《申报》1920 年11 月20 日第二版《商务印书馆发行〈四部丛刊〉第二期书目》:“第二期各书计共六十一种、三百六十六册,月内可以出版,兹将书目列下……《慎子》一册,钞本。”

③孙毓修《留庵读书记》,上海图书馆藏稿本。此承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乐怡老师检示。

猜你喜欢
影印刻本藏书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