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研究
——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29 09:14王久成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职业

王久成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一、“三纲九目”素质教育育人体系的提出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素质教育育人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丰富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话语体系,并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推进素质教育“课堂革命”。学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技高品端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逐渐形成了以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三纲”为引领,以雷锋精神、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以“三念”、“三要素”和“三能力”构成“九目”,以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大国工匠培养平台和优雅学子熏育平台为载体的“三纲九目”素质教育育人体系(见图1)。该体系突出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强化实效性与针对性,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平台载体,运用信息技术,选树示范典型,注重“抓关键群体、促全体参与”“抓重要环节、促全线贯通”“抓有效载体、促全面协同”,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

图1 “三纲九目”素质教育育人体系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三纲九目”素质教育育人体系

(一)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全员育人

1.做好“五个结合”,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2]。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全面实施思政课改革,通过多轮集体备课、专题式设计教学内容及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堂”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青春正当时,坚定跟党走”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通过“基因式”融入专业课程,确保“双课程”体系协同育人。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通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等文艺活动、“一二·九”长跑等体育活动、“读党史、颂党情、跟党走”诵读会等诵读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形成与第一课堂优势互补的融合机制。将校内与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功能。与抗美援朝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张氏帅府等签订《红色教育共建基地协议》,依托学院独有的原日本南满陆军造兵厂技能者养成所旧址建成“侵华日军南满陆军造兵厂陈列馆”,作为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接“点亮红色地图”项目。

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发挥模范引领作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曲建武,“长江学者”田鹏颖等走进校园;“继承者”“红船红色讲堂”等马列理论学习小组宣讲团走入社区进行理论宣讲,实现“知识教育”向“知行合一”转变[4]。将实践教育与沉浸式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育人功能。与企业联合开发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实景VR 体验,通过“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爬雪山过草地”场景模拟体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载体。

2.抓实“五大教育工程”,强化学生道德观念知行

抓实法治教育工程,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微电影大赛、“宪法晨读”、普法讲座等牢固树立学生法治观念和意识。抓实诚信教育工程。新生入学建立“诚信档案”,记录从入学到毕业的行为表现;开展征文、演讲、辩论赛等诚信教育系列活动,设置诚信考场,引导学生明礼守信。抓实文明礼仪工程,从仪表端庄、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基本行为抓起,通过讲、学、练、评、表彰活动,促进学生礼仪习惯的形成。抓实感恩教育工程,打造“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母校、感恩父母、感恩自然”品牌活动,通过“红色之旅”、升旗仪式、“父母供我上大学,我上大学做什么”演讲、文明校园行等系列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抓实模范引领教育工程,开设“道德模范大讲堂”,开展“百佳团员青年和团体”评选及表彰等系列活动,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

3.夯实“一个载体”,校准学生价值理念判断

以雷锋精神为核心,夯实“志愿服务载体”,打造全员专业志愿服务之校。构建四级志愿服务体系,利用“志愿沈职”APP,实现入校即入“志”,保证学生学业生涯与志愿服务充分结合。以2020 年为例,以学院“志愿者服务基地”为核心的社会实践平台组织我院2000 余名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他们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将个人与国家、集体、他人紧密联系起来,志愿服务成了新时尚。聘请荣获中国博物馆协会优秀志愿者称号的汤振宁老师定期开展志愿服务讲座;在法库县柏家沟镇刘家沟村等地建立志愿服务基地。5 年来,参与志愿服务学生11 258 人次,累计志愿服务超过50 万小时,服务对象超过275 万人次,学院成为沈阳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第三届理事单位。依托雷锋学院建设校外雷锋精神研学基地,构建新时代常态化、长效化知行强化模式传承雷锋精神。做实“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第一书记扶贫帮困项目”,带领学生走入乡村,开展“精准扶贫助农采摘”等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追寻·青团沈职国情观察团”荣获辽宁省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二)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实现全过程育人

1.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时时处处蕴育职业精神

创新工匠精神“六入”模式。成立大国工匠职教联盟,建立大师工作站,聘请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将工匠理念融入课堂、工匠精神纳入实践、工匠模式引入本土、大国工匠请入校园、工匠元素嵌入环境、工匠精神深入人心,筑牢“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工匠品格[5-6]。5 年来聘请各类客座教授254 名,授课500 余次,听课学生超6 万人次。

营造“双创”赛事“明星效应”。以“互联网+”“挑战杯”竞赛为导向,以专业社团、社企社团为依托,营造双创氛围,强化双创精神,选树“十佳创业之星”和“十佳就业之星”,举行“梦想启航”明星事迹展播和分享会,举办“我的职业偶像”演讲比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立业观。5年来我院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各类职业素质大赛奖项200 余项。

2.深入挖掘行业发展实际需求,方方面面培养职业意识

产教融合,打造现代学徒制新模式[7]。在“米其林班”等4 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带动下,学院实现了现代学徒制校内专业群全覆盖,形成了“2611”沈职特色模式。用“双元制”模式培养现代工匠。中德学院与宝马公司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严格执行6S 管理,实训室植入宝马公司生产元素和文化特征,实现职业岗位与学习环境深度融合,增强学生职业体验;宝马公司为“宝马班”学生举行“全新职业教育项目素质拓展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培育现代工匠。5 年来“中德班”采用了CSCI(定制、共享、互补、创新)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全部进入德资企业工作。建筑工程学院依托校园建设项目,采用“CSCI”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场教学,与施工、监理、造价等单位合作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对接造价员、监理员、质量员、技术员等岗位,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职责深度契合。建筑工程专业216 名学生全部直接参与对接校园建设项目。

3.深刻把握技术进步前沿趋势,点点滴滴淬炼职业能力

注重在实习实训中提升技术水平,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结合,形成“2535”(双主体、五层级、三结合、五管控) 顶岗实习管理体系[8]。倡导在技能赛项中练就高强本领,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念,倡导在比赛中检验学习效果,练就过硬本领淬炼职业能力。5 年来,学院承办省市级职业技能赛事50 余项,学生荣获省级以上奖项269 项,学生刘佳琦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学院努力在岗位培训中增强就业能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双方在企业人才需求、岗位人才标准、岗位技能培养等方面合作,为企业培养先进智能制造生产岗位高技能人才,目前已有“鞍钢班”“宝马班”“米其林班”等多个“订单班”,学生毕业即就业。推进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缩短企业录用后的培训周期,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

1.健全人格、服务发展,提升学生社会能力

专业教育与人格培养相结合。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明确了“懂管理、能运营、会照顾、善服务”是专业能力,“爱心、细心、耐心和信心”是人格品质,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专业教育与技能服务相结合,酒店管理专业服务全国“两会”、会展专业服务国际农业博览会、休闲服务管理专业服务沈阳旗袍文化节等。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承办省市职工技能大赛,承接市人社局、团市委等社会培训项目,开办“职业体验营”中小学生服务项目等,润物无声中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2.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加强美育课程建设,开设人文素养类通识选修课,目前已有古诗词鉴赏、影视作品赏析、歌剧赏析、摄影与设计、社交礼仪等课程。社交礼仪被评为辽宁省首批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做好文化书院建设,打造“一院一品”特色书院,依托书院开展书法学习、“书香溢满校园”读书月、“学国史 知家训 传美德”宣讲、“薪火匠心 感知华夏”传统文化嘉年华等活动,凸显文化特色,发挥育人功能[9]。优秀毕业生赵聪卓创办明月剪纸书画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精品活动建设,连续15 年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依托大学生合唱团、艺术团等开展多彩文艺活动,与老艺术家共同“歌唱青春”、诵读经典、演绎精彩,提升艺术素养。

3.关爱心理、强健体魄,提升学生健康能力

完全学生人格,首在体育。依托准军事化训练,开设“晨跑”第一课;增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体育社团、群体赛事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举行健康类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学院多次获得“阳光体育校”、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制。我院专项培养心理咨询师百余名,建立心理危机四级网络预警系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利用“5·25”心理健康节开展心理委员培训、情景剧展演、微视频大赛、幸福工坊等活动,建设了“幸福密码”省级在线精品课以及省级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

总之,新时代、新形势、新契机,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三全育人”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0]。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技术技能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融入课程教育、课外教育和线上教育各领域,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实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终身服务学习意识”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职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