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究生趋同化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022-03-29 09:14高天智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校友研究生质量

高天智

长安大学 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064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8 年的全国教育会议中表示:“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让‘留学中国’成为中国教育的‘金名片’,争取让我国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留学项目的国家。”[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来华留学人数量逐渐增多,其中的研究生占比也逐年增大,仅2019 年,留学研究生已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3.47%。当国际研究生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国际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就会暴露出大量的问题[2]。展望未来,国际研究生教育如何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企业“走出去”战略、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东风勇立潮头,打造一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国际研究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出中国声音,亟需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国际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国际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学者意识到原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国际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的需求,他们立足自身岗位,理论联系实际,对新时代下如何做好国际研究生培养做了大量研究。

汪丽琴[3]基于8 年来师范院校国际研究生的相关数据对国际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展开了深入分析,得出师范院校学科优势不突显、管理制度不健全、招生宣传不到位的结论。张宪国[4]通过对石油专业国际研究生的培养课程体系调研,发现核心课程教材建设滞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石油专业国际研究生的发展。佟运祥[5]具体分析了材料科学专业的国际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发现其课程设置单调,实践环节单薄,没有将理论联系实践,国际研究生的趋同化培养遇到了极大的阻力。程伟华[6]分析了农科类国际研究生的特点,认为影响国际研究生教育因素主要包括语言水平、师资力量、培养体系、管理制度等。翁敬农[7]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科优势,针对卫星导航专业制定了“拓基础、重应用、勤实践”的培养方案。

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国际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学院、特定学科,得出的结论不具备普适性,且研究焦点大多放在现阶段国际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对如何解决提出具体而微的措施。因此,本文以国内高等院校为切口,探索构建一种常态化、长效化、普适性强的国际研究生趋同化质量保障体系,为我国国际研究生趋同化培养提供新思路。

二、国际研究生培养困境分析

随着《留学中国计划》的出台,2015 年,我国完成了跻身世界八大留学目的国中的目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技能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在助力全球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了中国贡献。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益增多的国际研究生,国内高校国际研究生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一)外因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暗流涌动,部分别有用心的言论严重影响了中国国际形象。

1.国际舆论环境复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部分心怀叵测的国家,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动摇,通过多种途径公开发表中国威胁论,试图妖魔化中国。

自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际舆论战愈发激烈,一些国家的政客推卸责任,目光短浅,用双重标准给中国施压。从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利于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机遇论,到“福克斯新闻”主持人卡森的中国道歉论,再到美国共和党议员麦卡锡叫嚣新冠病毒是“中国冠状病毒”,完全置科学于不顾,传播“政治病毒”[8]。其不实之言、造谣之举、嫁祸之心严重扰乱了国际舆论风向,对正在我国求学的国际研究生产生潜在负面影响[9]。境外留学生对中国实际情况缺乏客观了解,易受不实的负面国际舆论影响,对中国产生本不该有的误解,进而以点到面在当地传播开来,严重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2.传统的国际研究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留学生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传统的国际研究生教学模式以面授为核心,老师把事实性、概念性的知识点加工组织归纳,通过讲授、研讨、实验等方式输出给学生,学生把老师输出的内容消化后再加工和创造。其因目的明确、直观高效的优点被广泛使用;缺点是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受国际形势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各分布一定数量的国际研究生,国外学生网络质量参差不齐,线上线下同步授课难以实现,学生的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二)内因

随着来华留学生中研究生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国际研究生人数剧增,国内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培养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招生录取机制不优

在招生宣传阶段没有对生源国国情进行详细的了解,无法把控生源质量,没有做到“知彼”。在录取考核阶段缺乏严格的面试笔试机制,无法判断来华留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盲目扩招的“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现象。

2.培养过程管理不优

一是缺乏完备的汉语预科教育机制,国际研究生因语言不通交流不畅极大影响到其在校的学习效率和生活体验。二是缺乏国际研究生指导老师注册机制,使得一些没有资质的教师满足不了国际研究生的学业需求。三是缺乏完善的国际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不能体现院系学科优势。四是缺乏“趋同化”培养机制,没法真正做到同窗学习、同室创新、同台竞技,中外学生互相隔离,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3.毕业考核监管不优

缺乏国际研究生毕业考核监管机制,没有建立针对性的毕业辅导与培训机制,加上留学生语言能力有限,难以领会学位论文答辩整个流程的规范要求,造成毕业生质量不理想。

4.校友跟踪反馈不优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校友信息跟踪反馈制度不完善,缺乏专门面向留学生而建立的校友信息网络平台,与国外校友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不利于高校全面掌握毕业生在国外的发展动向,也无法有效获取对校友真正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

三、探索构建国际研究生“三位一体”趋同化培养体系

针对上述国际研究生培养所遇四方面困境,要探索构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位授予单位—第三方单位”“三位一体”趋同化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见图1),打造中国特色、世界顶尖的“留学中国”品牌。

图1 “三位一体”趋同化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外部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国际研究生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明晰国际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明确中央、地方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职责,以及国际研究生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确保国际研究生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细化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做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与信息平台搭建工作。

推动国际研究生教育质量认证和评审制度化。根据行政主管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三方单位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行业部门加强需求分析、质量认证、质量监督等工作,社会机构参与质量检测。确保学位授予单位自觉开展常态化国际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自我评估。

(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创新发展“生源—预科教育—培养—毕业—校友发展”全过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特色,从生源、预科教育、培养、毕业、校友发展等方面严格落实质量要求。

1.健全生源质量保障机制

首先,在招生阶段要对生源国国情、生源特点和教育情况等做足研究,建立优质生源信息库,做好“知彼”,为高校录取高质量生源提供有力帮助。其次,扩大宣传渠道,通过招生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将高校自身特色真实全面地宣传出去,做好“知己”。最后,从面试、笔试等各方面严格要求,选拔一批思想道德高尚、语言能力较强、专业基础过硬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2.健全预科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根据教育部要求,开展国际研究生预科教育,需为国际研究生创造使用汉语的外部条件,使国际研究生完成学业的同时掌握一门语言技能。积极联手孔子学院和国内预科教育中心对其进行辅导培训,提高国际研究生的汉语水平。

由于我国留学生多数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与国内学生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为保证其后续培养质量,高校应成立专业基础强化班,根据专业方向,分层次、分类型组织其参加专业基础摸底考试:考核优秀的学生直接开始专业学习;考核成绩相对较差的,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短期集中培训;对确实无法达到专业最低标准的予以劝退。

3.健全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现阶段,我国针对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分布极不平衡,侧面反映出我国教育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亟待提高。为擦亮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人才培养项目“金名片”,我们要健全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具体从以下四点着手。

一是创新培养模式。对国际研究生采取因人而异的“差别化”培养方式,把分层分类培养出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国际化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二是提升培养技术。高校要充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理论联系实际、多开展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的实践活动,用实践绘就教育蓝图,将国际研究生培养成思维敏锐、动手能力强、适应各种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质量建设。通过扩大宣传途径、提高人才准入门槛,促使国际视野广、科研水平高、师德师风优的优质师资成为国际研究生的主要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同时,健全优质师资培养和引进机制,内外相结合,一方面“培养”校内年轻骨干,另一方面向外“吸引”优质大师,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提高国际化培养内生动力。

四是注重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质量。在“通识通修”“学科专业”和“开放选修”的基础上建立优质课程库,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心怀“国之大者”,打造一批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国际人才培养学科项目品牌。

在中国元素框架下,增设中国传统文史类通识课,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新时代要求纳入课程。同时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理念并在同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课程上传至网络,力求更多人在听过课后就可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灵魂,把传统优秀文化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传播出去。

开展工程专业类教学。首先,学术型综合能力较强的大学应该在全球通用学科上开设适合更多国际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如工学、理学等,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全球化,从而使得更多理工农医各领域的教学成果达到全球一流水准。其次,应用型高校可以从国家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 需求出发,结合特定行业领域需求有针对性地根据国际研究生国别制定课程体系。甚至可以尝试“企业提需求、高校来培养”的“订单式”培养,让国际研究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更精准施力。再次,文化类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学科优势,如汉语言、中医、美学等,努力挖掘一些有中国特色、具备一流水准的专业课程资源,以此吸引更多国际留学生来我国求学,感受中华魅力,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

4.健全毕业质量保障机制

针对研究生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毕业要求,细化答辩过程,提升问答品质,防止毕业论文流于形式。规范实施论文评阅、送审、答辩、查重、盲审、抽检等环节,确保学生毕业和学位论文达到质量要求。制定学术不端处罚+权益救济机制,以提高国际研究生的毕业质量。

5.健全国际学生校友发展质量保障机制

各所学校的校友不论来自哪里,都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宝贵财富和隐形资产,国际校友更是“中国教育”的最好宣传者。高校首先要建立起毕业生去向信息库,实时掌握国际校友发展动态,积极挖掘国际校友在工作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典型事例,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把这些杰出校友的故事讲出去,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其次,搭建国际校友服务平台,创建国际校友网站,实时公布企业招聘信息,开设网上论坛,供校友交流研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献言献策。最后,为国际校友提供学术与生涯指导,如有需要,为校友提供回母校的机会。邀请国外优秀校友回访母校,根据其兴趣安排相应活动。助力国际校友良好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我国留学生教育市场。

总之,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提升国际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质量,关系到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以及在国外的中国形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面对逐年增长的国际研究生数量,提质增效是当前发展阶段各高校国际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任务。趋同化管理是保证国际研究生培养质量和高校的国际声誉的关键措施。高校应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国际研究生发展坚持质量第一,严格规范管理。为此,本文分析总结了国际研究生趋同化培养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三位一体”趋同化培养体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全面、系统的国际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确保我国国际研究生培养处于健康的大环境。通过健全生源、预科教育、培养质量、毕业校友发展等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可有针对性地解决国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猜你喜欢
校友研究生质量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质量”知识巩固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校友风采
质量投诉超六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