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劳模文化工匠精神协同化培育探索
——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为例

2022-03-29 09:14李兆芳秦雅囡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模工匠协同

李兆芳,尚 可,秦雅囡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劳模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弘扬劳模文化,践行工匠精神是高职类院校学生担当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劳动文化教育不重视、对工匠精神宣传力度不大的情况,因此要开展劳模文化工匠精神协同化培育,将劳模文化工匠精神内涵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领悟力和践行力。

一、劳模文化工匠精神

劳模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经过劳动模范这个大集体长期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创业精神、助人风尚、劳动品格的总和。劳模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经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文化丰富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劳动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李克强总理在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工匠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之一[3]。

劳模文化与工匠精神之间即有内在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之间的统一性体现在二者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总结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要将劳模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工匠精神是劳模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劳模文化中包含着工匠精神。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实践中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最后将劳模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二、高职院校劳模文化工匠精神协同化培育模式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4]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和工匠精神,对于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乘风破浪,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继续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在目前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其一,工匠精神和劳模文化教育的成效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协同化培育模式过于单一,形式简单,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其二,劳模文化工匠精神协同化培育尚未有成熟的制度模式,仍然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课堂实践成效不明显,缺少理论性指导。其三,当前培育模式中有着形式主义倾向,突出体现在组织学生听讲座,搞参观,看视频,“三板斧”式教育非常普遍。其四,“工匠型”教师缺乏,师资队伍建设能力不足[5]。职业院校承担着多种教学科研任务,劳动教育作为专题教育内容之一,没有和学生专业结合,没有与学生的考评和就业教育结合,难以持续深入开展,没有实现持续化,没有和学生日常化管理相结合,没有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化。

三、劳模文化工匠精神协同化培育模式设计思路——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为例

针对当前劳模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不能停留在以前零打碎敲式的点式教育模式中,而是必须建立一种劳动精神教育培养模式,这一模式需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青年学生身心特征,满足地方经济产业升级和工业技术更新的时代需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校、企业、地方政府部门的能动性,规模化培养具有劳模和工匠精神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实践中具有普遍适用性,这就是协同化教育。

劳模精神协同化教育模式内容是什么呢?下面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为例,来详细分析一下这种教育模式。2019 年以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依托“大连新时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研究基地”这个平台,立足本校现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协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校际协同、学校和企业劳模宣传和学生培养协同,政府主管部门和校企协同,最终实现大劳模、大工匠培育模式。其具体内容见图1。

图1 劳模文化工匠精神协同化培育模式示意图

四、劳模文化工匠精神协同化培育模式的现实路径

在实践中,应该注意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协同化培育模式有几个阶段性重点工作是。

(一)立足思政教学课堂

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还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思政教师应当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勤于思考、积极探索,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叙述方式和新颖活泼的授课形式,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活跃课堂氛围,甄选富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内涵的案例,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教学中注重营造学习劳模、劳动光荣的大氛围,用听、看、讲、写等不同形式,培育学生的劳模情怀[6]。让青年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关注身边蕴含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师或学生,并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现实问题讨论,有讨论、有辩论、有争论,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兴趣和思考。同时立足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加劳模精神教育方案,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实现一系一方案。我院(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目前有六个教学系,分别是经贸管理系、纺织服装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艺术设计系、航空服务系,每个系均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可根据每个系的专业特色制定相应的培育方案,增开大国工匠等选修课。

(二)积极推进课程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7]。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举措。课程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最基础的元素,也是最重要的育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能脱离课程教学。要深入落实“三全育人”的任务,务必要梳理专业技能类课程,要挖掘和甄选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中隐性的思政教育目的显性化,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技能背后的价值意蕴,明白“我要学什么”与“我为什么而学”和“学成后做什么”的终极意义。思政部作为主导者要协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研究基地的组织下,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培育劳动精神教育的大思政环境。

(三)言传身教,榜样示范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注重对学生进行“劳模文化”教育,利用辽宁地区涌现出的劳模事迹和劳模精神,让劳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一方面,定期聘请劳模担任学院的德技辅导员,亲自走上讲台给学生们讲述劳动故事和奋斗历史,用精神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工匠精神意识。注重形成劳模进课堂的体系化建设,完善劳模进课堂的相关制度化条例。另一方面,让学生走近劳模,走进劳模工作室,计划组织学生分组分批采访劳模,听劳模讲述真实事迹,写人生感悟,推动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8]。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使劳模文化工匠精神协同化培育融入网络,打造一门具有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的专业网络课程。通过劳模进课堂的课程建设,有助于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工匠精神的内涵在学生们的心中不断生根发芽。

(四)活动育人

校园文化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要通过举办各类校园活动,将劳模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自觉地成为劳模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宣传主体,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正确职业价值观真正实现入脑入心。通过开展学习劳模精神演讲比赛和微视频大赛,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发地去了解更多有关展现劳模精神的事例。通过组织学生成立劳模精神宣讲团,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和企业等活动,让学生敢讲敢言劳模故事,使学生心中所感化成实际行动,主动在社会中传播、弘扬劳模文化,在高职院校中掀起一股向劳动模范学习的良好氛围[9]。

在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一名在工作中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为什么能够受到企业的青睐,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强化自身的职业能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五)文化育人

高职院校要努力创新劳模文化工匠精神协同化培育的课堂形式,尝试以点带面,加强院校间交流合作。我院计划加强与艺术类院校合作,编写融合劳模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典型先进人物舞台剧本,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组织学生撰写剧本,将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专业课堂。计划组织“百场劳模话剧进百个校园”系列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一股学习劳模文化的积极氛围。根据前期进校园活动的组织安排,吸取经验,及时改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将活动计划不断完善,逐步推广至中小学、社区、企业等,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加强高职院校和社会的交流,不断扩大劳模文化工匠精神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引导作用。传统宣传手段和新媒体平台优势互补,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将正面报道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宣传劳模文化,计划举办“讲述我身边的劳模故事”短视频大赛等活动,借助新媒体社交平台扩大劳模文化的宣传范围,不断增强劳模文化的认同感。

(六)实践育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特色办学理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修养。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计划开展校企合作,在大连中华职业教育社、大连社科联的指导下,由点及面地开展职业技能比赛。组织大连地区职业类院校联合相关企业,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由企业的先进工作者担任专家指导,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先进工作者进行直接的交流,体悟工匠精神的现实内涵和在实践中的积极意义,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在实践中锤炼学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劳动品格[10]。

猜你喜欢
劳模工匠协同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90后大工匠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工匠风采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工匠神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