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后路内固术式治疗后相关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干预

2022-04-06 02:14张晓虎刘自明马海珍
宁夏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后路白蛋白出血量

张晓虎,刘自明,马海珍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手术器械的发展,脊柱外科治疗原则、方法、原理的不断完善,使目前临床治疗更加科学、合理化[1-3]。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大量内固定装置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中,可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而脊柱后路内固术式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术后易产生感染,导致患者愈合不佳、病情加长、神经功能受损、二次手术[4-5]。国内外对此进一步分析表明,术后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吸烟喝酒、营养状态等密切相关,结论尚未得到统一,因此有效预防尤为重要,相对减少手术损伤,加速康复进程[6-8]。本研究选择400例手术患者,探讨感染高危因素以及采用围术期治疗策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采用脊柱后路内固术式治疗的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2组,其中感染组39例,非感染组361例。感染组男19例(48.72%),女20例(51.28%);年龄≤60岁17例(43.59%),>60岁22例(56.41%)。非感染组男181例(50.14%),女180例(49.86%);年龄≤60岁218例(60.39%),>60岁143例(39.61%);感染组>60岁患者比例高于非感染组(χ2=4.098,P<0.05),其余2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术后3~4 d,切口疼痛感加强,体温(38 ℃)、白细胞及心率升高,切口出现红肿、热痛以及脓性分泌物,涉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细菌为阳性或显示存在感染[9]。

1.3 纳入标准:①均进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脊柱力学不稳定者,如脊柱过伸性损伤、屈曲压缩损伤、创伤性病理性骨折、无神经压迫症状不稳定性爆裂骨折等;②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术后随访6个月;④后路固定的脊柱椎管均进行减压。

1.4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患者;②既往脊柱手术史患者;③免疫系统异常者;④具有结核病史;⑤脊柱原发感染者。

1.5 方法:2组患者均由1名高年资医师完成手术,切口均属Ⅰ类。手术前0.5 h 静脉滴注头孢唑林,如无因青霉素、头孢过敏采用其他抗菌药物。对于手术出血量在1 000 mL以上,手术时间在3 h 以上者,追加1次头孢唑林,术后1 d 停止抗生素的使用。浅表感染者(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术后<30 d 发生感染),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药敏;结合临床经验对其进行局部引流、增加换药频次,等待期间可先根据临床经验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药敏结果出来后,调整抗生素种类,培养3次均为阴性方可。患者体温正常,持续7 d 无疼痛,血液检查结果正常,且切口无红肿、压痛时,可停用抗生素。深部感染患者(深部切口引流/穿刺抽到脓液;切口裂开或经医生打开内有脓性分泌物;发热≥38 ℃,并伴随局部压痛或疼痛)采用清创手术冲洗,清理明显感染坏死组织,利用生理盐水、碘伏、H2O2反复彻底冲洗,感染处给予万古霉素,对深筋膜进行严密缝合,留置冲洗管、引流管。6 h 后利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同样进行送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2 d后引流正常(小于50 mL)拔出引流管,患者体征正常,且血液相关检测指标恢复正常后改为负压引流。必要时可多次冲洗或采用持续对流冲洗,保证清创彻底。术中有内固定松动、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尚可,应及时将内固定移除,从而控制感染发生,同时检查其血液相关检查指标正常,且2周内体温正常,且切口无红肿,可停止静脉抗生素输注,口服利福平2~3个月。

1.6 观察指标: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资料,包含患者的年龄(是否超过60岁)、性别、融合节段数(是否超过2节)、手术持续时间(是否超过3 h)、体质量指数(是否超过30 kg/m2)、白蛋白水平(是否低于35 g/L)、术后引流时间(是否超过2 d)、出血量(是否超过1 000 mL),是否存在贫血、糖尿病、异体输血、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其他部位感染。患者均在脊柱后路内固术后第2 d,采集患者痰液、尿液、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其中白蛋白水平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组间计量资料用t检验,单因素分析高危因素,同时以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的项目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比较:细菌培养结果表明,400例中发生感染39例,其中感染铜绿假单胞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6例、大肠埃希菌5例、绿脓杆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4例,见表1。

2.2 感染高危因素:2组患者性别、融合节段数、体质量指数、术后引流时间、是否存在贫血、异体输血、其他部位感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年龄(>60岁)、白蛋白水平(<35 g/L)、手术时间(>3 h)、出血量(>1000 mL)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对比(P<0.05),见表2。

表1 39例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

表2 单因素分析相关感染高危因素[n(%)]

指标感染组(n=39)非感染组(n=361)χ2值P值降钙素原(ng/mL) <0.526(66.67)220(60.94)0.758 >0.05 >0.513(33.33)141(39.06)白蛋白水平(g/L) <3527(69.23)303(83.93)5.270<0.05 ≥3512(30.77)58(16.07)C反应蛋白(μg/L) >8 00028(71.79) 244(67.59)0.634 >0.05 ≤8 00011(28.21)117(32.41)

2.3 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超过60岁、白蛋白水平低于35 g/L、手术时间超过3 h、出血量大于1 000 mL以及合并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多因素分析

2.4 预后:观察组感染患者均于末次随访痊愈。

3 讨论

脊柱是人体的重要结构,其生理解剖结构复杂,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中常用于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骨折治疗,但内固定物属于异物,会增加感染风险,导致病情绵延甚至恶化加重患者医疗经济负担,且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10-11]。流行病学显示,脊柱术后感染发生率在0.70%~11.90%,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及泌尿道感染,约占院内感染的15%,且相关感染中约2/3为切口感染[12]。为了有效预防感染事件的发生,对其高危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以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

3.1 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联合多种方式,对于切口感染患者应及时进行引流,定期换药,进行敏感抗生素治疗,而在此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细菌培养结果表明,39例感染患者主要携带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阳性检出率为100%,这一点表3已证实,与上述表述一致。药敏试验+细菌培养可以预防患者耐药菌产生以及患者体内菌群的变化,对深部感染患者及时手术清创,并利用万古霉素粉末预防感染,对抗革兰阳性菌所致的严重感染效果较好[13-14]。

3.2 危险因素分析:本研究中对2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组间患者年龄大于60岁、白蛋白水平小于35 g/L、手术时间大于3 h、出血量大于1 000 mL、合并糖尿病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其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其年龄大于60岁、白蛋白水平小于35 g/L、手术时间大于3 h、出血量大于1 000 mL、伴有糖尿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上述因素是脊柱术后内固定术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年龄较大者机体功能退化、合伴多种基础病,免疫功能退化局部抵抗力减少,因此术后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增加了感染概率,而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毛细血管病变,降低抗生素的药效,因此易引发感染。手术时间越长,患者伤口暴露越久,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多,机体损伤较大,其不可控因素越多,越易感染。白蛋白水平较低时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胶体渗透压下降,易出现渗出,形成局部水肿、炎性浸润,减缓切口愈合速度。

3.3 治疗对策:本研究中感染组患者均于末次随访痊愈,与杨剑等[15]学者研究具有一致性,提示本研究防治对策有助于控制感染。本研究中对浅表层感染患者主要是根据细菌培养+药敏实验结果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抗生素滥用,同时更具有针对性。而深层感染者则需要手术冲洗+抗生素+负压引流主要是为了清除感染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有效局部减少炎症反应,万古霉素采用局部给药的方式,药效极强,可以快速抑制局部炎症,而术后负压引流可进一步确保手术清创的疗效。针对该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手术治疗进行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①术前详细对其进行检查,制定合理、精细的手术计划,尽可能地缩短手术时间;②术前检查各项相关血液指标,各项指标正常方可手术;尤其需维持患者蛋白状态正常,如患者存在低蛋白状态,可通过临时补充或食补进行调节,保证营养状态;③采用口服药物、胰岛素注射等方式,控制患者术前血糖水平稳定;同时调节其心理状态、保证其睡眠质量,以减少术前应激反应,减少血糖浮动;④术中操作时,注意及时止血,降低术中出血量;⑤注意手术、换药等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仔细观察术后引流量及分泌物的颜色、量,对其进行药敏实验、细菌培养以便于及时干预。

综上所述,年龄>60岁、白蛋白水平<35 g/L、手术时间>3 h、出血量>1 000 mL以及合并糖尿病是感染高危因素,围术期应积极采用治疗策略,降低术后相关感染的发生。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是回顾性地分析选取患者样本量、时间范围,因具有时间跨度,部分患者临床资料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应进一步展开前瞻性研究,增加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以增加研究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后路白蛋白出血量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什么时候用白蛋白
什么时候用白蛋白
蚕宝宝流浪记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白蛋白不可滥用
珍惜今天才有“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