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融合研究
——以闽南文化为例

2022-04-21 10:17郑春霞李艺玲郑雅文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闽南文旅旅游

郑春霞,李艺玲,李 敏,郑雅文

(1.闽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文化旅游一体化是一场跨时代的旅游改革,将中国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文化、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出了要求[1]。基于文旅融合的发展,旅游业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渗透,且没有将人才培养方向与旅游业发展方向相结合,从而导致旅游人才的知识系统滞后,客观上形成了旅游市场文化人才稀缺的现状。本文在对闽南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合理建议,以进一步完善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闽南文化是由古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构成的一种特殊地方文化,也是台湾的主流文化,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以闽南文化为例,调查研究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一方面为高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借鉴;另一方面可以塑造地方文化特色旅游品牌、促进闽南文化交流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国内外关于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不少,但能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却很少。在文化旅游一体化背景下,要调查研究地方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高校旅游专业教学和就业中的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文旅融合为背景,以闽南文化为例,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研究地方高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地方文化融入现状,分析高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全方位的培养措施,不仅为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还丰富了相关的研究理论。

一、文旅融合的解读

“文旅融合”是国家新制定的发展方向,目前尚未有专著明确文旅融合的定义。其中朱桃杏、陆林分别从广义和狭义方面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2]。关于“文旅融合”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实践层面,主要探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这两种业态的实际结合方式,其中,厉建梅基于文旅融合,提出文化遗产可以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3]。桂拉旦,唐唯将“文旅融合”应用于新时期精准扶贫,其扶贫模型框架内包涵文化特色、运营模式、产品定位、参与主体等方面[4]。基于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的背景,学者们从文化身份、流动性与场域、文化空间生产等方面重新审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其中张朝枝从身份认同方面提出旅游者、民族、国家对文化身份的追求是旅游与文化关系的根源[5]。马勇、童昀提出文化互动的主要渠道是旅游的流动性,文化场域是文化旅游整合的空间载体[6]。陈怡宁、李刚指出,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空间生产[7]。冯健提出,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内在动力,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外在动力是文化发展的需求[8]。2018年出版的《旅游与文化协同》提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基本动力之一是教育的发展。另外,文化旅游整合的另一重要推动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效应[9]。

关于“文旅融合”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少,研究多数集中于实践层面,主要探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这两种业态的实际结合方式。且自2018年将“文旅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于文旅融合的研究更新还未跟上。依据国家政策、旅游市场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把“文旅融合”下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还比较单薄,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二、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文化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指向标,文化与旅游的持续融合受到游客的追捧。然而,目前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没有依据市场需求转变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因此,基于文旅融合的背景,将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结合起来,提出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具有现实和迫切的意义。

(一)满足旅游市场高素质旅游人才需求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不仅要求“崇技尚能”即具备旅游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服务技能,更要求“好学乐业”即综合素质高、融会贯通能力强,能够运用各种资源、手段挖掘文化内涵并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因此,提出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从人才培养上满足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意义。

(二)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个性化旅游人才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这也对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高文化含量的个性化旅游人才迫在眉睫。旅游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环境。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标识,也是旅游发展的特色文化资源,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可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环境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个性化旅游人才。

(三)促进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变革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应该推进旅游专业人才变革。石培华、李成军认为,旅游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够的。遵循旅游人才发展规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配置机制,推进旅游人才培养改革,建立应用型旅游教育体系[10]。高校作为人才输送基地,培养的人才与旅游市场存在需求错位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变革传统的育人模式,促进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变革。

(四)提升高校竞争力和学生就业率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往往忽视旅游专业理论体系的构建、综合素质及科研素养的培育,片面追求专业技能的教育理念导致人才供需两端存在结构性矛盾[11]。高校将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解决人才供需两端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从供给方来看,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增强旅游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从需求端来看,目前旅游市场急需高文化水平的旅游人才,对于精通地方文化的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通过有效解决供需两端的结构性矛盾,可以提升高校竞争力和学生的就业率。

(五)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应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一所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大学必然会在建设过程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引入本土文化,从而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办学文化,凸显优秀地方文化的教育价值。位于地方文化丰富地区的高校具有自身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而在这个过程中,它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本研究以闽南文化为例,通过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研究闽南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了解闽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地方文化的情况以及闽南地区高校培养文化旅游人才存在的问题,为最终提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路径提供现实依据。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掌握程度;第三部分是闽南地区高校旅游人才培养问题。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闽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向泉州师范学院、华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集美大学、厦门大学等六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放于2020年10月20日至2020年10月23日共收到样本587份,其中有效问卷536份,无效问卷51份,有效率为91.31%。剔除无效问卷的依据是:重复填写以及填写时间超过180秒。

(一)受访群体基本情况分析

受访群体中女生占比高达67.35%,男生占比32.65%,可见,闽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女生多、男生少,男女比例大约3:7,符合旅游专业学生男女比例情况。受访者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在校学生以及已毕业学生都有反馈,受访群体比较全面。从总体上看受访群体,受访者来自外省的较多,占比70.9%,省内的较少,占比29.1%,因此,高校如何让外省同学更好地了解闽南地区的地方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并且需要解决的难题。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群体基本情况分析

(二)闽南文化掌握程度分析

1.对闽南文化的了解程度

17.91%的闽南人中,熟知闽南文化的占比6.72%,了解不多的占比11.19%,82.09%的非闽南人中,对闽南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占比37.87%,不了解闽南文化的占比44.22%。可见,对于闽南人和非闽南人来说,总体上对闽南文化的了解不是很多,且存在较大比例的非闽南同学对闽南文化完全不了解。因此,如何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当地地方文化的了解是当前需要重视并且解决的问题。表2。

表2 对闽南文化的了解程度分析

2.闽南文化了解的类型及获取渠道

了解类型:从闽南文化了解的类型来看,被了解最多的是饮食文化,占比高达65.11%;其次被了解较多的是方言文化和戏曲文化,占比分别为39.93%和36.57%;被了解较少的是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和家族文化,占比在20%左右。可见,高校应该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巩固加强学生对饮食文化、方言文化和戏曲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宗教、建筑、家族等闽南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闽南本土文化有更好、更全面的了解。

获取渠道:从获取渠道来看,学生从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占比高达73.13%,通过课堂学习和他人介绍了解的占比分别为45.34%、41.04%,阅读书籍报刊的占比34.33%,听讲座的占比13.81%。因此,高校应该遵循学生获取人文知识渠道的习惯,利用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课堂学习等渠道,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学习。

3.地方文化对日后生活和工作的帮助

93.47%的受访者认为掌握地方文化对自己日后生活和工作有帮助,仅有6.53%的人认为没有帮助。可见,掌握地方文化对人们的日后生活和工作有积极影响,高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地方文化的渗透性,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表3。

表3 闽南文化了解的类型及获取渠道

根据上述分析,闽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存在较大比例的学生不了解闽南文化。且对闽南文化的了解类型不是很广泛,被了解最多的是被大众广泛接触的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其他文化的了解较少。从学生了解闽南文化的获取渠道来看,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的占比不是很高,说明高校课堂学习地方文化的渗透性不强,需要加大地方文化融入课堂学习的力度,促进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学习闽南文化。从地方文化对日后工作和生活的帮助来看,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掌握地方文化对自身日后生活和工作有积极影响,但缺乏学习地方文化的客观条件,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地方文化的融入性教育。

(三)旅游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1.地方文化类课程开设情况

闽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一门地方文化类课程的占比48.51%,开设两门的占比13.43%,开设三门及以上的占比19.4%,没有开设的占比18.66%。可见,总体上开设地方文化类课程门类太少,高校应该调整课程设置体系,增加地方文化类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对于学校开设的旅游类人文课程是否满足学习需求,48.51%的受访者认为开设的旅游类人文课程开设门类和课程学时太少,26.68%的受访者认为基本满足,而对此表示无所谓态度的受访者占比24.81%。可见,目前高校开设的旅游人文类课程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应该增加旅游人文类课程的开设门类,延长课程学时,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关于学校增设有关闽南风土人情的旅游类课程,有意愿参加此类课程的同学占比76.68%。可见,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文化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一些有关闽南风土人情的旅游类课程,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87.87%的同学希望课程更具有趣味性,57.09%和51.12%的学生希望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知识性。说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和知识性。愿意在上课及大部分课外时间学习旅游类课程的同学仅占比5.97%,其余大多数同学都只愿意在上课时间学习旅游类课程。可见,高校应该合理安排旅游类课程,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高效地学习。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地方文化类课程对闽南文化的学习有作用的占比92.72%。可见,高校应该重视地方文化类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加强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学习。表4。

表4 地方文化类课程开设情况

根据上述分析,闽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地方文化类课程较少,大多开设一到两门课程,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学校没有开设地方文化类课程。学校的旅游人文类课程开设门类和开设课时太少,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对于学校增设闽南风土人情旅游类课程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持支持的态度,表示有兴趣参加。关于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数学生希望课程更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对于学习时间的安排,大多数学生只愿意花费课堂时间学习地方文化知识,不愿意占用课外时间去学习地方文化类知识。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地方文化类课程对闽南文化的学习很有作用。因此,学校需要从地方文化类课程的开设门类、开设课时、课堂教学方法以及课外实践等方面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让地方文化从方方面面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地方文化。

2、地方文化与师资队伍

91.05%的学生认为培养地域文化特色旅游人才与师资力量有关系,其中,58.21%的同学认为非常密切,对于旅游管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学生认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教学能力、行业实践经验、密切关注行业热点和趋势、良好的行业关系和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且呼声高达70%左右。可见,建设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应该重视并解决的难题。如表5所示:

表5 地方文化与师资队伍情况

综上所述,大部分学生认为培养地方文化特色旅游人才与师资力量有密切关系,且旅游专业教师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多个方面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人才旅游专业教师所需的基本素质要求,建设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

3.高校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建议

对于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人才,约50%~70%的学生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实训基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办学水平硬件设施等是高校最需要做的事情。高校应将以上建议参考进旅游人才培养,培养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专业人才。约70%的学生希望地方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形式是幽默课程、课外实践课、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因此,学校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0%左右的学生一致认为目前高校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地方文化渗透、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培养力度不大等。可见,高校应重视以上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就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建议来看,大多数同学从开设课程门类、实践机会、体验地方文化、教学生动有趣、创新力度、学校培养力度、政府投入、课程改革、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可见,高校如何将学生反馈的建议融入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表6。

表6 高校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对于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好工作。关于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大部分学生希望是幽默课堂、课外实践课、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地方文化渗透、课程体系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强度低等。为了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学生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创新、增加课外实践课、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扩大政府投入等方面提出建议。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人才,高校应该结合以上建议提出新的培养路径,培育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人才。

四、文旅融合下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本研究以闽南文化为例,拟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为核心,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提出融合途径,形成具有文旅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将地方文化以细胞的模式全方位渗透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中,形成一套适用于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这一模式无论是从整体还是细分内容看都具有较强的现实适用意义(图1)。

图1 地方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考虑到地方文化融入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是为了培养在旅游市场中,能够从事地方文化旅游交流和地方文化资源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为区域旅游经济、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高层次应用创新人才,为促进地方文化交流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所以学生需要掌握管理学、旅游学、民俗历史学、艺术学、地方文化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培养目标为——培养熟练掌握旅游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丰富的地方文化知识,对地方文化进行利用、开发与管理的地方文化知识型旅游应用人才和地方文化创意型旅游管理人才。

1.地方文化知识型旅游应用人才

地方文化知识型旅游应用人才是将地方文化知识与旅游业相结合,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直接与游客交流为主的从业人员,重视培育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闽南地区高校培养地方文化知识型旅游应用人才应该将当地的特色闽南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如闽南特色饮食文化、闽南特色民居建筑、闽南特色景区景点、闽南特色旅游产品、闽南特色娱乐活动等,让学生掌握闽南文化知识,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接待和服务。

2.地方文化创意型旅游管理人才

地方文化创意型旅游管理人才是将地方文化创意与旅游业进行结合,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旅游业发展日益显现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12]。文化旅游整合要求旅游从业者发挥文化大使的作用,对当地优秀的文学、历史、地理、建筑、艺术、民俗等有丰富的了解;能够将文化与当地旅游市场需求相结合,创新出融合地方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因此,闽南高校应将闽南文化、闽南历史印记、闽南特色民居、闽南民间艺术、闽南民俗文化等优秀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学习和了解闽南特色文化,从而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当地旅游的高品质发展。

(二)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研究拟从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适用于高校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人才的课程设置方案。一方面将旅游人才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地方文化作为内涵,更新知识系统,增添文旅产业所必需的地方文化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考虑到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的提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课外实践课程,从多个角度促进旅游专业人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可适用性(图2)。

图2 课程设置系统

1.专业知识

从地方文化类知识、旅游专业知识和文旅产业知识三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全方面地加强旅游专业学生对地方文化内涵的学习。

(1)地方文化类知识

地方文化知识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特色文化资源。高校应该深入挖掘和筛选地方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选修课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参考书籍与材料内容、设置恰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地方的优势资源,使得学生在旅游专业基础上,掌握地方文化。比如,闽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挖掘闽南地区的闽南民间文学、闽南方言、闽南宗族文化、闽南民间信仰、闽南民俗节庆活动、闽南特色民居建筑、闽南民间工艺与曲艺、闽南特色服饰、闽南特色食品小吃、闽南商业物产等闽南特色文化编入教材作为专业选修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闽南文化的学习。

(2)旅游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基本,也是旅游专业学习的重点,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强调对专业知识的延伸和补充,不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应注重将地方文化融入专业教材和教学过程中。作为旅游教学中宝贵的“乡土资源”,应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补充和拓展。例如,闽南高校可将南普陀寺、永定土楼、漳州三平寺、鼓浪屿等闽南特色景区景点介绍纳入专业教材,整合富有闽南文化的旅游项目,如闽南古镇、闽南民俗文化进专业课程。这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增加他们对闽南文化的热爱,为今后闽南文化在旅游服务过程中的推广和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文旅产业知识

文旅产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属于旅游专业课程的特色。主要包含对于文旅产业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进行学习。比如闽南地区的高校可以选取闽南地区旅游业中,已经开发或者正在开发的闽南历史遗存遗迹如闽南红砖古厝、漳州明清古街,闽南民族民间艺术如漳浦剪纸、南音,闽南宗族民俗节庆活动如中秋节博饼、中元节普度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利用这些内容丰富学生的闽南文化知识层,使学生在旅游专业的学习中,初步了解、利用闽南文化。

2.专业实践

旅游行业涉及面广,服务对象复杂,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要求较高,而实践是对地方文化知识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融合运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人才的过程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将专业教学实践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校内实践的理论阶段和校外实践阶段。

(1)校内实践理论

在实践理论阶段,高校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专业核心课程应与独立的实践理论课程相匹配,并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比如闽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利用闽南文化开设旅游开发的实践课程,扩展教学。具体例子有:闽南文化的导游讲解词、闽南特色的伴手礼——“闽南异兽志”系列文创产品、Q版惠安女旅游文创品,闽南文化特色街区与民宿开发——厦门曾厝垵与石狮永宁民宿开发、漳州明清古街、泉州西街开元寺的旅游管理、石狮永宁的民宿开发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理论过程中充分了解闽南文化内涵、闽南文化资源开发和创新情况,促进学生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2)校外实践实战

在校外实践阶段,高校要积极寻求与当地特色文化旅游单位、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开发公司等深度合作,并建立长期的实训基地,定期由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实践,让学生体验当地文化旅游服务和产品,从而实现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如闽南高校可与鼓浪屿国家5A级旅游区、闽台边境博物馆、东山关帝文化旅游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林语堂纪念馆等合作。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这些地方,了解闽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现状,明确闽南文化的现状、开发利用的途径。

(三)校企合作

学校要重视校企合作,一方面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依托于校企合作模式,由旅游专业教师和文旅企业从业人员对旅游专业学生展开教学,促进学生对旅游知识和地方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重视实训基地的构建,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学习、体验地方文化提供实训基地(图2)。

图3 校企合作

1.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让专业教师走进旅游企业,体验旅游企业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变更知识结构,并将所学的地方文化知识融入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引进文旅企业从业人员,让文旅企业从业人员就地方文化旅游活动项目案例对学生进行授课,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

(1)专业教师

承担核心课程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深厚的地方文化知识。为了培养精通地方文化的旅游专业人才,旅游专业教师应该积极走进旅游企业,学习旅游企业的地方文化特色旅游项目,了解地方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情况。比如,闽南地区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应该到当地特色旅游企业挂职,参与地方文化特色项目的开发和管理,如参与石狮永宁古街、厦门曾厝垵的民宿开发项目,学习、了解、感受地方特色文化形成的自然和社会等原因,并理解地方优秀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将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学习。

(2)文旅企业

高校应引进文旅企业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授课,一方面将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所接触到的地方文化旅游案例对学生展开教学,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特色文化旅游景点参观、调查,两者结合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理解和运用。例如,与闽南地区高校合作的旅游企业,可以以闽南异兽志文创产品、Q版惠安女旅游文创品等闽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为案例,对学生展开教学,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闽南古镇、闽南文化街区参观、实践,进而促进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学习。

2.双边人才培养基地

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性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增加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体验和实践机会,学校应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本土文化。

(1)校内实训基地

高校应根据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和改进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教学设施,推进如3D模拟导游、旅游虚拟仿真实训等硬件设施建设,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模拟体验地方特色旅游文化。比如闽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建设3D模拟导游实训室,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对闽南特色文化旅游景点进行模拟导游讲解,如对漳州古城进行模拟讲解,从而促进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学习。

(2)企业实习实训基地

基地建设是实现教学特色的主要保证。高校旅游教师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需求,与当地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体验乡土文化。如闽南高校旅游教师可与厦门老院景区、闽南古镇景区、闽南古民居建筑博物馆等景区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参观、考察、体验闽南文化,促进闽南文化的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式

本文针对培养地方文化旅游人才的目标,通过流程再造,创新教学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地方文化素养的培养,尝试开发出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图4)。

图4 教学方式变革

1.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专业教师和文旅企业的授课人员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地方文化和专业知识的效率。

(1)专业教师

专业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地方文化特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翻转课堂、案例、情景、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本土文化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闽南高校旅游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将闽南旅游文化节策划方案、石狮永宁古街民宿开发、厦门增国龙等整合起来,促进学生思考,理解闽南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为闽南文化旅游产业服务。

(2)文旅企业

文旅企业的授课人员,应该结合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业发展需求,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利用演示法、谈论法、情景化模拟、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所接触到的地方文化旅游活动实例对学生展开教学,让学生对实际案例进行思考和解决。如与闽南高校合作的文旅企业授课人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整合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表演,五店市传统街道的元宵节氛围建设、安海镇的歌曲、南音等专题演出,以及福建省古镇、丝绸名城第三届灯会艺术展,让学生对闽南文化旅游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

2.实践教学

只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旅游专业教师和文化旅游企业的授课人员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当地文化,增强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和掌握。

(1)专业教师

专业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模拟导游、景区、酒店模拟培训等教学方式,通过撰写旅游调查报告、撰写导游词、公开演讲等互动方式,将当地文化融入其中,并积极利用现场培训室,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当地文化。例如,闽南高校旅游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模拟导游的方式,让学生模拟讲解福建土楼、鼓浪屿、集美学村、厦门大嶝岛、厦门老院子等独具闽南特色的景区景点,促进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2)文旅企业

文化旅游企业要积极利用旅游基地,采取参观法、调查法、实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当地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镇和景区实践,促进旅游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体验地方文化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旅游文化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了解地方旅游文化的精髓。比如,与闽南地区高校合作的文旅企业可以采取调查实践方法,组织学生去调查漳州明清古街、泉州五店市、厦门沙坡尾等闽南民间特色聚居地,通过在这些地方进行参观、调查,了解具体的闽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存在状态,明确开发、运用的途径。

五、结论与建议

经过调查发现,闽南地区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落后、实训条件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等问题。建立明确的专业目标、校企双边人才培养路径有利于深度挖掘文旅融合的地方文化内涵,并从文化层面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创造双师型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旅游人才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地方文化;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旅游人才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掌握,获得更多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知识,从而对于职业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近几年文旅融合作为学术界研究的一大新兴热点,学者们以文旅融合为基础,对文化和旅游部分相关概念进行了丰富和补充,但目前尚未有学者将文旅融合这一概念运用到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因此,文旅融合的内涵亟需深入研究。同时目前高校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较多弊病,院校应积极构建文旅相关专业和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成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功能的全面升级。针对文旅产业对于地方文化旅游人才的稀缺现状,应加快旅游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内涵的结合。旅游专业在实际中不够引起重视,院校应该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改进的方式,将旅游专业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改进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提升人才的实践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闽南文旅旅游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闽南文化传承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