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位手法配合针刺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所致急性眩晕疗效观察

2022-05-06 08:55刘汉山焦光娟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4期
关键词:椎动脉针刺手法

刘汉山 焦光娟 丁 鹏

(山东省日照市中心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

寰枢椎半脱位所致急性眩晕属于“颈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范围,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头晕头昏,常伴有头痛、颈痛、斜颈、恶心呕吐、心慌心悸、视物不清,部分发作视物旋转、耳鸣耳塞等症状,严重者出现猝倒晕厥[1-2]。发病机理目前尚未有定论,当前研究认为主要与寰枢关节半脱位引起寰枢段椎动脉牵拉扭曲,或局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兴奋引起椎动脉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亦有认为与寰枢椎紊乱后引起上颈部软组织本体感觉传入异常相关[3]。本病多因外伤或长期头颈部姿势不良导致[4-6],易与耳石症[7]、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相混淆,导致漏诊、误诊、失治,致使病情延误,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本研究通过复位手法配合针刺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所致急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和潘之清主编的《实用脊柱病学》[9]拟定。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患者体质良好;患者及家属自愿接受并配合本研究安排的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服药物患者接受本实验前已停药3 d以上,且研究中未服用其他药物及接受其他治疗。排除标准:年龄大于65周岁及小于18周岁者;各种原因所致不能坚持完成试验,采集数据不全者;治疗前及治疗中不配合既定试验方案,接受其他治疗者;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脏器衰竭、神经质等不能耐受刺激者;中重度骨质疏松、骨结核、骨折、颈椎先天畸形、肿瘤致骨破坏等不宜手法治疗者。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于日照市中心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18~65岁,平均(44.86±9.89)岁;病程1~9 d,平均(4.80±1.81)d。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19~65岁;平均(45.29±10.71)岁;病程1~8 d,平均(4.66±1.95)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日照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19-03]。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仰卧位针刺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仰卧位针刺基础上行寰枢椎半脱位手法复位。70例患者均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033)500 mL静滴,每日1次,视病情应用3~5 d;并口服强力定眩片(陕西汉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61020139)6片,每日3次;氟桂利嗪胶囊(山东方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3094)10 mg,每日1次,视病情应用5~7 d。两组均给予心理护理、观察病情、生活工作习惯及治疗后护理[10];病情稳定后给予米字操、颈椎微动、耸肩等颈椎康复操指导,每日1次,每个动作各10个循环。针刺治疗:患者采取垫枕仰卧位,双上肢自然放于躯体两侧,使双手掌面朝上。常规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头维、太阳、列缺、神门、三阴交、太冲;恶心呕吐者加内关、中脘、足三里;猝倒、晕厥者酌情加用掐揉水沟、攒竹,十指尖放血,针刺涌泉穴等疗法。头皮、颞部穴位、列缺穴采用平针,风池穴、完骨穴针尖朝向鼻尖方向斜刺,余穴均采用直刺,刺入适当深度得气后行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以针下产生酸麻胀感为宜。选用0.30 mm×25 mm和0.30 mm×40 mm中研太和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后接G-6805治疗仪(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生产),选取头维、太阳两组,采用连续波,治疗频率约120次/min,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疗程之间休息1 d。传统推拿治疗:患者取去枕仰卧位,术者坐于患者头侧上方,双肘自然屈曲,双手平托于患者后颈部。术者先用食、中指、无名指三指腹行点揉手法在风池、颈椎夹脊穴施术,再按揉两侧颈肌,力度由轻到重,时间3 min;然后点按、拿揉肩井2 min;继之运用开天门、抹前额、拿五经、偏峰推、扫散法进行头面部推拿5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疗程之间休息1 d。复位手法治疗:患者取去枕仰卧位,术者坐于患者头侧上方,先行传统推拿治疗进行颈肩部放松3 min,然后结合触诊及辅助检查结果,以右旋转寰枢椎半脱位(左侧齿状突与侧块间隙增宽、右侧齿状突与侧块间隙变窄,且C4、5左侧弯)为例,以左拇指顶在左侧颈3、4横突间、余四指扶持于左下颌处,右手掌紧贴右颈部上段,嘱患者颈部左侧屈最大幅度,术者左拇指、右手掌快速反向用力,左拇指下有松动感或听到咔嚓声为度;然后双手掌托住颈后部、四指托住下颌做轴向牵拉,后右拇指顶在右侧枢椎横突处、余四指扶持于右下颌处,左手掌托住左面部及下颌处,令患者头部右侧屈最大幅度,术者右拇指、左手掌快速反向用力,右拇指下有松动感或听到咔嚓声为度,如第1次无松动感,可行第2次,再无,无须再做。手法复位后嘱患者颈下垫枕平卧休息15 min后再缓慢起身,用颈托固定。3 d治疗1次,共治疗5次。

1.4 观察指标 1)症状体征积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晕、头痛、颈枕部压痛、肌肉紧张、颈椎旋转度等症状体征分别进行记录并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分[11-12]。2)影像学检查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颈椎正侧位+开口位DR片,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寰齿前间距(ADI)及寰齿侧间距差值(VBLADS)。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和孙传兴主编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订[13]。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DR片示寰枢椎中轴线重合,齿状突居中,齿状突距离寰椎两侧块间距相等,寰枢椎两侧间隙等宽,症状体征积分改善度≥90%。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明显改善,DR片示寰枢椎中轴线基本重合,寰齿间隙基本对称,寰枢椎两侧间隙基本等宽,改善度≥75%,<90%。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有改善,寰枢椎中轴线未重合或成夹角,寰齿间隙欠对称,寰枢椎两侧间隙欠等宽,改善度≥30%,<75%。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DR片较前无明显改变,改善度<30%。积分改善度=(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治疗组(n=35)对照组(n=3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头晕6.11±1.37 1.20±1.76*△5.83±1.22 2.17±2.14*头痛2.74±2.43 0.63±1.17*△2.57±2.20 1.09±1.40*颈枕部压痛4.80±0.99 0.86±1.22*△4.57±0.92 1.60±1.59*肌肉紧张4.46±1.20 0.74±1.09*△4.23±1.17 1.49±1.48*颈椎旋转度4.40±1.17 0.80±1.21*△4.34±1.24 1.54±1.69*

2.3 两组治疗前后DR片情况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ADI、VBLADS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DR片情况比较(mm,±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DR片情况比较(mm,±s)

组别治疗组(n=35)对照组(n=3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ADI 3.55±0.41 1.65±0.36*△3.46±0.44 2.29±0.43*VBLADS 2.30±0.18 0.85±0.51*△2.27±0.20 1.78±0.50*

3 讨 论

寰枢关节半脱位所致急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项痹”“骨错缝”“筋出槽”范畴[11,14]。风寒湿外邪侵袭、跌仆外伤或劳损、肝肾亏虚是引起眩晕的病因;中医经络学说则认为颈项部为脑髓与躯体脏腑连接的枢纽,多条经脉在此循行分布,其中以督脉、膀胱经、肝胆经与本病关系密切。颈项部关节不利、积劳损伤、外邪侵袭、肝肾亏虚可导致局部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引起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窍或头部气血壅阻不通,而出现眩晕、头痛、眼花、耳鸣、斜颈等症状。故《灵枢·口问篇》曰“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口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于督脉会于巅”;《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淤滞,为肿为痛”。可见,本病的治疗应以通利关节、疏筋活血、疏散外邪、补益肝肾等为要法。

现代西医临床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寰枢关节处的解剖学、组织学特点密切相关。寰枢关节是寰椎和枢椎之间的连接,它由两个寰枢外侧关节及寰枢正中关节组成,无椎间盘连接,依靠肌肉、关节囊、韧带、筋膜等组织维持稳定,这一特点使得寰枢关节与寰枕关节联合可以使头部做前屈、后仰、侧屈、旋转等多轴运动[15],也意味着维持寰枢关节稳定的韧带、筋膜、关节囊等组织容易发生外力性或慢性积累性损伤以及炎症[16]、外邪侵扰等,均易出现寰枢关节半脱位等寰枢关节失稳的情况。而椎动脉V3段在寰枢及寰枕间隙存在多处生理弯曲,寰枢椎半脱位会对椎动脉造成牵拉和扭曲,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短暂性脑部供血不足而致眩晕[17-18]。且寰枢椎附近及椎动脉周围布有丰富的交感神经丛,寰枢椎半脱位会引起周围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或机械性压迫刺激交感神经丛,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而致眩晕发生。再者,寰枢椎半脱位引起的化学炎性刺激及机械性刺激会使寰枢椎周围软组织的神经本体觉感受器向小脑及大脑皮层下的中枢前庭神经核传入兴奋信号,使机体产生平衡和定向功能障碍,亦导致眩晕发生[19]。可知,恢复寰枢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消除寰枢椎局部软组织紧张及炎症,提高寰枢关节周围组织的稳定性,是治疗本病的正确方向。

本研究治疗组采用了仰卧位复位手法配合针刺的治疗方法,应用盐酸倍他司汀静滴、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可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供血而缓解急性眩晕症状。通过复位手法可调节紊乱的寰枢关节,使寰枢椎恢复正常对位,实现“骨归位、筋回槽”,纠正导致急性眩晕的致病根源,实现“治病求本”的治疗目的。复位前行传统推拿治疗,通过各式推拿手法起到疏筋活血、疏散风寒的治疗功效,可以消除风寒湿外邪袭扰,改善局部软组织痉挛紧张,并促进软组织炎性吸收,减轻对局部椎动脉、交感神经、本体感觉神经等的刺激,从而有利于眩晕症状改善。两者并用则可使“骨正筋柔”,气血调和,体现了中医学“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治病原则[20-21]。

针刺疗法通过局部与远端取穴结合,既可以调节头颈部局部气血,又可调节各密切相关的脏腑、经脉之气血,实现辨病与辨证治疗的统一。百会为督脉要穴,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配合经外奇穴四神聪可以有效缓解头晕;头维为阳明经穴,可调头部气血;风池、完骨、太阳为胆经经穴,胆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配合肝经原穴“太冲”,可疏畅肝胆之气,发散外邪,通行头颈部气血,可缓解头晕、耳鸣、眼花等症状,且风池穴、完骨穴深部分布有上颈部短小肌群、寰枕筋膜等软组织,通过局部针刺可释放局部压力,促进炎性物质代谢吸收,从而缓解椎动脉痉挛,减轻对交感神经、本体感觉神经等的刺激。列缺穴为治疗头项部疾病的要穴,神门穴可镇静止晕;三阴交穴可以补益肝肾,健骨强筋,是治疗慢性积劳型寰枢椎半脱位所致急性眩晕患者的要穴。可见,针刺疗法作为复位手法的补充,在本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刺及复位手法均采取仰卧位可以使患者颈部肌肉完全放松,有利于针刺得气及术者进行复位手法,且避免了患者抵抗所致术后不适感,对保证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患者实施系列护理可使其心理放松、全力配合治疗,保持正确工作生活姿势可提高疗效及避免病情复发,在稳定期给予颈椎康复操指导,可以增强头颈部肌肉力量,提高寰枢椎周围韧带肌肉稳定性,有利于维持寰枢椎关节及颈椎整体稳定性,预防头晕症状反复出现。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证实,仰卧位复位手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在临床疗效、改善症状体征及DR片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推拿疗法,表明该疗法可以恢复寰枢椎的正常解剖结构,消除寰枢椎半脱位导致的局部软组织紧张、炎症刺激及动脉扭曲痉挛,有效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所致急性眩晕。

猜你喜欢
椎动脉针刺手法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层递手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