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脓毒症Th17/Treg免疫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2-05-06 08:55李鹤然刘雨默于佳琪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4期
关键词:介素免疫抑制抗炎

李鹤然 梁 群 刘 洋 刘雨默 于佳琪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脓毒症是一种感染导致的严重全身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疾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1]。临床尚无有效手段及药物能延缓其进展、提高其生存率。很多研究证实[2],免疫应答失控是脓毒症的主要发病机制。Th17/Treg是脓毒症时调控免疫抑制和免疫激活平衡的一对重要免疫调节细胞,在其发生发展全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3]。“脓毒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外感发热”“风温”“脱证”“暴喘”“脏衰竭”等范畴。中医药调整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优势突出,许多研究者就中医药对脓毒症Th17/Treg失衡作用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1 Th17细胞及其功能

初始CD4+T细胞在被抗原刺激后会分化成不同亚型的T细胞,如受IFN-g与IL12的诱导分化Th1,分泌IFN-g,参与免疫应答;Th2细胞是由IL4诱导而来,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和白细胞介素-13(IL-13);而Th17是在白细胞介素-6(IL-6)和TGF-b的共同诱导下分化而成,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反应等[3]。Th17是一种可控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性的T细胞亚群,是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对抗细胞外细菌及霉菌的免疫反应。Th17细胞的特征是分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7A(IL-17A)、白细胞介素-17F(IL-17F)、白细胞介素-21(IL-21)和白细胞介素-22(IL-22)、白细胞介素-26(IL-26)等[4]。IL-17是Th17细胞的主要促炎因子,具有促炎作用,可在机体各部位表达,并通过与其跨膜受体相互作用而发出信号。IL-17可诱导中性粒细胞的合成和促炎症介质的产生,IL-17异常增加能够使促进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募集,从而导致炎症的发生。IL-17A和IL-17F构成同源二聚体或异源二聚体激活其受体IL-17R,该受体广泛分布于宿主体内。Th17细胞与系统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系统免疫反应激活宿主对各种微生物感染的广泛防御,并参与自身免疫和自身炎症性疾病[5]。脓毒症时Th17过度活化增殖,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促进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活化,使其聚集到炎症部位,引起过度或失控的炎症反应[6]。

2 Treg细胞及其功能

T淋巴细胞是机体中的免疫细胞,T细胞亚群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种以表达Foxp3、CD25、CD4为细胞表型特征的T细胞亚群。1995年时Sakaguchi第一次将其报道,约占外周血CD4+T细胞的5%~10%。Treg是一种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亚群,免疫抑制和免疫无能是Treg细胞的两大特征[7]。Treg在TCR介导的信号刺激之后可以抑制CD4+CD25-CD8+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Foxp3被认为是Treg的标志性分子,在调节机体免疫稳态中起关键作用。Foxp3作为一个转录调控因子,通过直接调控多种基因来调节Treg的活性[8]。Foxp3不仅能作为CD+4 CD+25 Treg的标志分子,还是决定其功能的关键因子。Foxp3的细胞群为CD4+CD25+CD127-Treg可分泌与免疫调节功能发挥相关的细胞因子:TGF-β和IL-10等。研究表明,脓毒症患者的Treg细胞比例高于非脓毒症患者。在脓毒症的发展过程中,Treg细胞能够抑制炎症和组织损伤,也可能导致免疫功能障碍,如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抑制CD4+/CD8+T淋巴细胞功能,调节Th1转向Th2,通过表达CTLA-4和TGF-β+以及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TGF-β进行免疫催化[9]。

3 Th17/Treg免疫平衡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脓毒症是重症医学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表现为炎症介导的组织损伤、器官衰竭、免疫抑制[10]。其发生发展与脓毒症早期促炎反应与抗炎反应失衡、血管内皮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免疫抑制与细胞凋亡、肠道细菌或细菌内毒素易位、基因表达的特异性等有关。免疫应答失控作为其主要发病机制,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机体进入免疫抑制的状态,从而发生脓毒症休克。

Th17/Treg是一对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可调控脓毒症时机体免疫抑制和免疫激活的平衡。研究认为,Treg与Th17具有相反的功能,Th17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引起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Treg细胞可将其抑制并维持机体免疫稳态[11]。脓毒症初期,Th17持续活化,Treg数量下降,机体表现为代偿性防疫状态,机体以表达Treg细胞为主;随着炎症反应不断增强,Th17不断增多,机体进入免疫抑制状态,Th17的数量下降,Treg数量逐渐增多,机体以表达以Th17细胞为主[12]。

综上,Treg介导的免疫抑制,与Th17介导的免疫激活共同存在,同时参与了脓毒症的发生。因此维持Th17/Treg的平衡是防治脓毒症的关键[13]。

4 中医药在脓毒症Th17/Treg失衡中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专家利用现代技术研究中医药对脓毒症Th17/Treg平衡的影响。中医学认为正虚毒损、络脉瘀滞是脓毒症的基本病机[14]。其发病基础责之邪毒内蕴;发病关键在于正气不足、邪毒内蕴、络脉瘀滞导致机体气血失于运化,致使脏腑、四肢、百骸失于濡养;病机之本则是气阴两虚甚至阴竭阳脱,主要病机变化以正虚毒损、脉络瘀滞为要[15]。在中医药对脓毒症Th17/Treg免疫平衡影响的研究来看,主要涉及的有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中药复方、中成药等。

4.1 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 治疗脓毒症的中药主要以益气扶正、散寒止痛、清热解毒为主。见表1。

表1 单味中药治疗脓毒症作用机制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张丽君[16]对黄芪中的黄芪甲苷进行研究,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等作用。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动物模型,用流式细胞术等检测脓毒症小鼠Th17细胞、Treg细胞等的表达。结果显示,应用黄芪甲苷可以通过下调炎性应答、阻止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来防止毒症的发生,提高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率。Foxp3是Treg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IL-17是Th17主要的炎症因子,黄芪甲苷可以下调Th17,还能通过增加Foxp3的表达水平,使Treg的表达上调,释放适量的抗炎介质,从而起到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起到抗脓毒症的作用。

高乌头辛、苦、温,有毒,可祛风、散寒、止痛。高乌甲素是从高乌头中提取而来,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作用。郭鸿等[17]对高乌甲素进行研究,将8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以及加用肌肉注射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的观察组。结果显示,无论是从机械通气时间、应用抗生素治疗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时间还是患者死亡率,观察组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在免疫指标的表达方面,在治疗7 d后两组患者Th17、Treg表达率及Th17/Treg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高乌甲素可以提高IL-2、降低IL-6等,推断高乌甲素可能通过多种细胞因子而影响初始CD4+T细胞向Treg或Th17细胞分化,而保持Th17/Treg平衡。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穿心莲中的穿心莲内酯可抗炎、抗病毒、影响免疫功能等。杨敏华[18]进行动物实验,探究穿心莲内酯对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与心、肺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穿心莲内酯可以降低脓毒症大鼠的TNF-α、IL-6等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减轻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和心、肺损伤。

4.2 中药复方 经过查阅,应用复方、经方、验方治疗脓毒症的医家有很多,都在不同程度对疾病有改善的作用。见表2。

表2 中药复方治疗脓毒症作用机制

犀角地黄汤记载于《外台秘要》清热剂,包括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芍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效。研究表明[19],犀角地黄汤可降低脓毒症患者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住院率,缩短住院时间。陈怀宇等对脓毒症模型大鼠进行研究,采用RNA-seq-对大鼠脾组织RNA进行基因检测,研究表明,应用犀角地黄汤组大鼠基因表达下调数为1 149个,上调数为972个,犀角地黄汤可能主要通过调节Th17细胞分化相关通路、IL-17、TNF等信号转导相关通路等表达改善免疫平衡,缓解炎症反应[20-21]。

升降散源于《伤寒瘟疫条辨》,由桑蚕、蝉蜕、姜黄、制大黄组成,可升清降浊、散风清热。Th17和Treg细胞在感染、免疫紊乱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朱亮等[22]用升降散治疗脓毒症,旨在发挥其升降并用、寒热兼施、表里双解、透泄并施的作用,桑蚕可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蝉蜕具有细胞免疫作用,还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姜黄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抵抗病原体;大黄可以降低TNF水平,可抗炎止血。升降散可能通过调控Foxp3、RORγ等特异性转录因子,下调Th17,上调或维持Treg细胞水平,干预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来维持Th17/Treg的平衡,从而阻止了脓毒症的发展,但其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究。

茯苓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回阳益阴之功效,包括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研究表明,茯苓四逆汤的应用可以提高脓毒症心肌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可以提高IL-10、CD4+/CD8+水平,降低IL-6表达水平。Th17细胞以分泌IL-17为主,还可以产生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IL-6等,参与促炎反应。Treg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分泌IL-10等抑炎因子,Th17和Treg共同维持机体免疫稳态[23]。

4.3 中成药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而成,性质稳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在脓毒症的治疗方面,中药注射液效果颇佳,主要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扶阳救逆、复脉固脱为主,可改善微循环、抗炎、升压等作用。见表3。

表3 中成药治疗脓毒症作用机制

生脉注射液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的功效,丹参注射液则可血化瘀,通脉养心,对于脓毒症过程中,患者出现的缺血、缺氧等微循环障碍有积极的正向作用。李然等[24]应用丹参注射液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脓毒症,实验结果显示Th17/Treg升高,提示抗炎反应优势。说明丹参注射液与生脉注射液联合使用可以通过IL-23/IL-17轴使Th17细胞比例降低,达到调节Th17/Treg平衡的效果,减轻脓毒症早期炎症反应,说明两药的联合使用确有辅助增强抗炎反应的作用。血必净注射液是从赤芍、红花、当归、川芎、丹参等多味中药中提取而成。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炎症反应。詹雪芳等[25]应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亚胺培南治疗脓毒症,临床研究发现,血必净组T-bet、ROTrt mRNA的表达下调、Foxp3 mRNA的表达上调,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两药合用可以调控Th17/Treg的平衡,从而对脓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干预。参附注射液源于古籍《济生方》中的参附汤,由人参和附子组成,可回阳救逆、扶正固脱。现代药理研究显示[26],参附注射液有一定的抗炎、抗内毒素作用,还能减轻疾病对器官的损害、降低毛细管渗漏造成的损害。赵锋利等[27]进行小鼠实验研究发现,参附注射液可以恢复Th17/Treg的平衡。参附注射液可以抑制促炎因子的过度表达、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同时促进抗炎因子的产生,从而达到维持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平衡的作用,避免过度炎性反应和免疫抑制的发生。丹红注射液由丹参、红花组成,可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常青等[28]对120例脓毒症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乌司他丁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应用丹红注射液,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5%,从临床有效率来看,丹红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等确有改善作用。通过观察两组患者Th17和Treg的表达率发现,治疗组的表达率改善优于对照组,乌司他丁和丹红注射液协同使用,可有效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及Th17/Treg的平衡。丹红注射液的加入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以通过下调JAK2和STAT3蛋白的表达,使抗炎因子上调,促炎因子下调,改善脓毒症造成的心肌损伤[29]。

5 总结与展望

综上,中医药的加入可以下调脓毒症患者Th17的表达水平,上调或维持Treg细胞水平,有利于维持Th17/Treg的平衡,降低脓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减轻各组织器官的急性损伤,保护重要器官。中药作为脓毒症防治领域的新途径,具有独特的优势,既可作为现有主流治疗脓毒症西药的有效补充,也可单独作为脓毒症治疗药物参与临床治疗。中药的应用到目前为止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成分非常复杂,作用原理尚未完全发掘,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不管是单味药物、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还是复方制剂都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在未来防治脓毒症药物的研发与开拓进程中,必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介素免疫抑制抗炎
免疫抑制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毒清除时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血清白细胞介素-37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厚壳贻贝低分子质量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桂附地黄丸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中药复方提取物对IBDV感染SPF鸡抗氧化和抗炎能力的影响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两种血竭凝胶抗炎抗菌效果比较
脐血白细胞介素6水平对早产儿脑损伤程度及后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影响研究
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对家兔血常规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25和白细胞介素—7在湿疹患者中表达特点及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