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小脑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误诊病例报告

2022-05-09 01:56张霞余正阳于丹丹田德财杨中华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查体下腔小脑

张霞,余正阳,于丹丹,田德财,杨中华,刘丽萍

1 病例介绍

1.1 病例1 患者男性,52岁,因“突发头痛伴意识障碍6 h”于2021年4月1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患者入院前6 h晨起后如厕,突然出现眩晕及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有剧烈头痛、嗜睡症状。发病后1 h就诊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破入脑室(图1A~C),行头颅CTA检查示右侧小脑前下动脉、左侧椎动脉颅内段和左侧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多发动脉瘤(图1D),故转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进一步诊治。

图1 病例1的头颅CT及CTA影像结果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年,不规律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降压治疗,血压未监测;患者存在发作性头痛病史4~5年(具体性质不详),间断口服止痛药对症治疗;无过敏史,否认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入院查体:体温36.6 ℃,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6/78 mmHg(1 mmHg=0.133 kPa),内科查体正常。神经系统查体:嗜睡,构音障碍,高级皮层功能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双侧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向运动充分;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大致正常;四肢、躯干浅感觉查体不配合,双侧Babinski征阳性,Chaddock征阴性,颈部强直4横指,双侧Kerning征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改良Fisher分级为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评分3分,GCS 13分,NIHSS 9分。依据患者发病形式、症状及体征,外院影像检查结果,急诊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可能性大)收入院。

辅助检查:入院后血液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分析未见异常。DSA检查(2021-04-10)结果示后循环未见动脉瘤(图2A~B);存在右侧岩动脉、右侧脑膜中动脉参与供血的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通过脑干前静脉引流入颈静脉(图2C)。

诊疗经过:确诊后于2021年4月13日给予患者介入微创手术治疗,术中通过右侧岩动脉缓慢推注液体栓塞材料(Onyx-18)成功栓塞小脑幕DAVF(图2D)。术后患者病情逐渐改善,术后7 d神清语利,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复查头颅CT结果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基本吸收,患者住院20 d后基本康复出院(GCS 15分,NIHSS 1分)。

图2 病例1的头颅DSA影像结果

1.2 病例2 患者男性,56岁,因“双下肢无力2个月”于2021年3月15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劳力性双下肢无力,行走约1 km后出现跛行,以右下肢为著,休息后缓解,无晨轻暮重。在当地医院行头颅+颈部MRI检查(2021-03-07)结果示延髓下段及颈髓上段T1WI序列呈低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改变(图3A),故当地医院考虑为脊髓脱髓鞘疾病,未予相关治疗,于3月15日转入北京天坛医院进一步诊治。

图3 病例2的头颅+颈部MRI及CTA影像结果

既往史: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10年,有吸烟、饮酒史;无过敏史,否认家族史。

入院查体:体温36.2 ℃,脉搏68次/分,呼吸15次/分,血压139/80 mmHg,内科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利,皮层高级功能基本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双侧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未见眼震;面部对称,伸舌居中;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躯干深浅感觉正常,四肢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腰椎穿刺检查结果示颅内压力为120 mmH2O(1 mmH2O=9.78 Pa),脑脊液常规、生化、抗核抗体谱基本正常,脑脊液寡克隆带呈阴性,24 h免疫球蛋白G鞘内合成率在正常范围。头颅MRI增强检查(2021-03-23)示延髓下端信号欠均匀,不排除脱髓鞘病变,颈椎MRI增强成像(2021-03-23)示延髓-颈2段髓内呈斑片状T2WI序列高信号,边缘模糊,注入对比剂后脊髓表面可见血管强化,髓内未见异常强化影,提示炎性脱髓鞘病变可能性大。入院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

诊疗经过:入院后因病情较重,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50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3 d冲击治疗,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改善。完善颈部CTA检查(2021-03-30)结果示脑桥前方-颈4段椎体水平椎管内可见线样迂曲强化影,脑桥水平局部血管瘤样扩张(图3B)。头颅DSA检查(2021-04-02)示右侧颈外动脉分支脑膜中动脉、右侧小脑上动脉参与供血的DAVF,通过乙状窦及脊髓静脉引流(图4A);2021年4月2日给予患者介入微创手术治疗,通过右侧小脑上动脉缓慢推注液体栓塞材料(Onyx-18)行DAVF栓塞术,术后DSA结果示畸形团大部分栓塞(图4B)。术后患者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至5级,住院20 d后出院。

图4 病例2的头颅DSA影像结果

2 讨论

DAVF是一类复杂的颅内血管畸形,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表明小脑幕DAVF呈急进性发病患者占92%[1],出血发生率为58%~91%,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为79%~92%,是最危险的一类DAVF[2],故对于该病应及早确诊及治疗。

小脑幕DAVF是指位于小脑幕或其附属结构上的异常动静脉短路,位置较深,供血动脉和回流静脉均较复杂。小脑幕DAVF的临床表现与窦口部位和静脉引流方式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或漏诊[3]。由于小脑幕DAVF多伴有脑皮质静脉引流,在长期颅内静脉高压作用下,患者常出现继发的进行性脑部症状,包括出血性和非出血性症状,若伴有向脊髓静脉引流,则可能出现脊髓功能障碍[4-5]。

本病例报告中病例1为中年男性,发病前存在3~4年头痛症状,考虑可能由于动静脉瘘所致大量供血动脉血直接进入回流静脉,使静脉窦压力升高及颅内压升高所致。由于患者的头痛症状被认为是躯体形式障碍症状,故延误了诊断。患者的Borden分级为Ⅲ级,右侧岩动脉、右侧脑膜中动脉为供血动脉,经脑干前静脉引流到颈静脉,动脉血流的高压力导致脑干前引流静脉明显扩张,出现动脉瘤样改变的静脉瘤,这在CTA影像学表现上不易区分。此例患者急性发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症状就诊,在外院进行的头颅CTA检查中将动脉瘤样改变的DAVF误判为多发动脉瘤,后在北京天坛医院进行了DSA检查后明确了诊断。

病例2同样为中年男性,亚急性发病,以肢体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结合MRI结果提示延髓及颈髓均存在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初步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患者脑脊液及自身抗体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并且应用激素等免疫调节治疗无效,进一步阅片后发现头颅MRI增强成像显示颈椎椎管腹侧可疑条状强化,随后行颈部CTA检查进一步证实脑前方-颈4段椎体水平椎管内异常强化,考虑血管畸形。行DSA检查证实为小脑幕DAVF,右侧颈外动脉分支脑膜中动脉、左侧及右侧小脑上动脉参与供血,通过乙状窦及脊髓静脉引流。患者出现颈髓水肿是由于脊髓引流静脉压力升高导致,故在水抑制序列FLAIR或T2WI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

本文2例小脑幕DAVF确诊后均给予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的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经动静脉瘘的供血动脉入路成功应用行液体栓塞材料栓塞(Onyx-18)治疗,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疗效较好。

总结上述2例病例分析,病例1尽管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但幕下动脉瘤破裂常见出血部位是大脑大静脉池,本例患者出血部位为小脑实质、脑室及脑桥小脑角池,故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血管畸形。这例误诊病例提示对于不典型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早期进行高阶(如DSA)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病例2仅仅关注患者存在典型的脊髓缺损临床症状,联合延髓-颈2段髓内异常信号,误诊为脊髓脱髓鞘疾病。这例误诊病例提示延髓或高颈髓纵向长节段病变,相关抗体阴性者,有可能存在脊髓血管疾病,应尽早行颈椎CTA检查,结果阳性建议进行DSA检查,以便及早明确病因,及早治疗。这2例患者误诊的教训在于部分神经科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诊断思路仅限于常见疾病,提示临床医师要在不断学习中积累知识,拓宽诊断思路,从错误中总结经验。

猜你喜欢
查体下腔小脑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剧烈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双胞胎在这儿呢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老年男性单膝关节炎误诊为痛风1例
审计一“查体”医院一身“病”
小脑共济失调的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