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当代价值

2022-05-10 06:53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

◇ 文/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 海 群

一、“和合”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其中的“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礼之用,和为贵。”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都要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张岱年先生重视研究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对天人合一思想作了深刻剖析,他指出:“合有符合、结合之义。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统一可以说是同义语。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他还说:“近来许多同志宣扬‘和合’观念,这是有重要意义的。‘和合’一词起源很早。用两个字表示,称为‘和合’,用一个字表示,则称为‘和’。……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谓之和,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

季羡林对中华“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作了深入研究和新解,甚至认为“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而且亦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他指出:“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并揭示了在西方文化的主宰下,世界范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酸雨到处横行,淡水资源匮乏,大气受到污染,臭氧层遭到破坏,海、洋、湖、河、江遭到污染,一些生物灭种,新的疾病冒出等等,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这些灾害如果不能控制,人类势将无法生存下去。面对危机,他提出挽救的办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

汤一介先生十分重视中华“和合”文化中的和谐观念,并对此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争取“和平共处”,必须实现“共同发展”。要达到此目的,就要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扩而大之,就是要调整好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的关系,同时也要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为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和谐’观念的资源。”他还认为,中国哲学的和谐观念由四个方面构成,“这就是说,由‘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普遍和谐’的观念”。这四种和谐构成的“普遍和谐”观念,即是“太和”观念。所谓“太和”,《周易·乾·彖辞》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即是说,天道的大化流行,万物各得其正,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

二、“和合文化”的独到之处与传承发展

中华文明能绵延不绝持续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和合”文化强大的凝聚力与亲和力。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文化思想,即和平、和谐等概念并非中国所独创,其他国家也是有的,合作、联合等概念也是如此。但将“和”与“合”两个单独的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演进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尽管有民族冲突,但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以至不断融合,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汉族是今日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总人口的93%,其本身就是多种民族融合而成的。历代史学工作者都注重书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尊重少数民族所建朝代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理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和合的范例。“一国两制”就是“和而不同”。

1405—1433年,郑和七次率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远航,访遍数十个国家,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夺取他国一份财宝,只是展示大国的繁荣雄伟而已。英国退役海军军官孟席斯为了研究郑和航海的事迹,到过120多个国家的900多个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收集有关资料,历经14年的调查研究写成《1421:中国人发现世界》一书。孟席斯在书中这样评论:“与以后西方的航海家征服性、侵略性的远征根本不同,郑和是和平文化的象征。”

和而不同,贵在创新,和是创新的源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才能取长补短,产生新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踏步不前,永远停留于原有的状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早在1990年就提出“和合学”思想,后来又发表专著《和合学概论》。张立文指出:“所谓和合,是指自然、和合、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以及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的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就从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道德观方面揭示了中华“和合”文化的深厚底蕴、核心思想及独到之处。

三、“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

“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正确弘扬中华“和合”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合”文化不是不讲矛盾、斗争和冲突,而是既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又解决矛盾、冲突,使诸多因素、各个不同的事物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求同存异,达成平衡、和谐、合作的状态,把斗争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包容合作,促使事态向各方有利方向发展。这种“和合”思维方式取代了单纯的“斗争冲突”方式,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付出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成果的思维行动方式,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我们现在搞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就会有竞争存在,就会有矛盾冲突。妥善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矛盾与冲突,是我们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推进,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竞争发展,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条件。我们说竞争是为了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有竞争就会有矛盾冲突,妥善解决改革开放、市场竞争中的矛盾冲突,用中华民族的和合思想协调好个人与社会利益关系、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各方的利益统筹协调考虑,共谋发展和合相处,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矛盾冲突,在“和合”思想、“和合”文化的影响下,矛盾得以化解、冲突得以消除,使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始终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持续发展、不断前进,取得更大的成绩。

四、“和合”文化在解决当今国际国内矛盾冲突的重要作用

当今国际社会进入到纷繁复杂、异常多变的时代,由原来单一的军事竞争转变为多头竞争,不仅是军事竞争,还有经济竞争、技术竞争、思维方式竞争、价值理念竞争、话语权竞争等。贸易保护、贸易壁垒抬头,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仅要坦然面对世界的巨变及竞争,还要积极运用中华民族优秀的“和合”文化、“和合”思想,化解世界上复杂多变的矛盾和冲突,和合共生、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共同的家园,让亨廷顿提出的所谓“文明冲突论”融化在中华优秀“和合”文化及“和合”思想的智慧之中。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论”强调西方文明应防范儒学与伊斯兰两大文明,旨在用西方文明排斥其他文明,排除各种文明相互间的交流、吸收、融合,将文明的不同极端化,以西方文化及价值理念作为模板来规范当今世界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这违背了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现状及方向,必将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目前,地球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千个民族,多种不同的文明及文化。世界上各种文明文化应相互交流、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繁荣;不能只强调一种文化、一种模式、一个样板,世界的文明发展应该是多文明多文化的共同发展,相互融合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冲突又有交流。国与国之间有冲突、有矛盾,实属正常,应用“和合”的思维理念及方法去化解消除,不应该诉诸武力去解决。中华优秀的“和合”文化提供了合理解决世界上各种矛盾、冲突的智慧和方案,能为人类文明进步、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中华民族优秀的“和合”文化也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战略思想提供了智慧和方案。邓小平为了解决香港的回归及台湾的统一问题,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合”文化及“和合”思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思想,让我们完美顺利地解决了香港问题,并为圆满解决台湾问题做出了战略构想及指导方针。中国人民正在不懈奋斗,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按照“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及方案积极努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战略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合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创新,“一国两制”可以理解为“和而不同”即“一国”为“和”,“两制”为“不同”。不仅承认“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而且又以“和”的思想来进行统一,和合统一。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和合”文化的思想精髓在当代的传承、创新、运用及发展,得到了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共同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及方案。

五、“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中华文化共同体基础上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包括大陆范围内的中国公民,也包括港澳台、侨居海外的中国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解决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而这个关键的基础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集成,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的总称。中华各民族都对中华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的贡献是错误的;把少数民族文化排除在中华文化之外也是错误的。中华文化包括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凝练出的优秀文化、价值理念、思想智慧、和合统一等共识,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表现形式就是团结统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合共生等。

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以汉语(包括语言文字)为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交流手段、历史纪录等,是中华各民族共同认可、共同使用的交流交往交融的工具或手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点是“多元一体”,无论是作为各民族的共同体,还是作为中华文化的共同体,都是“多元一体”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多元一体”。“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一体”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交流、交融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中华文化的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即是中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经过历史演进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也是中华大地上各地域各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只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六、传承弘扬“和合”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传承发扬“和合”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以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牢固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要牢固树立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在国难当头、救亡图存、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之时,是中华各民族儿女共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最后取得胜利,建立了民主、统一的多民族共同享有平等权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各民族在近代共同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加强并深化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今天,中华民族正致力于实现伟大复兴,更需要中华各民族儿女凝心聚力、携手并进、共同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加强和促进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让中华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团结一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携手并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传承发扬“和合”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涵盖“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创新、进取的力量源泉及精神支柱。传承发扬中华文化及其“和合”文化,就是要加强树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在华夏这块土地上,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及影响世界的中华文化。华夏这块闻名遐迩的土地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也是中华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的精神家园。树立全体中华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意识,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

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积极推动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共享,从中凝结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意识、凝聚意识、归属意识。牢固树立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使中华各民族之间建立起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关系,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