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

2022-05-28 07:17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偏瘫神经功能康复

张 红

(长江航运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湖北 武汉 430010)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运动与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偏瘫是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偏瘫主要是由中枢神经受损所引发,有研究发现,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生理自理能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及消极心理状态的概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康复治疗能够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常规的药物治疗与基础康复训练仅注重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但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效果不佳[2]。而综合康复治疗一方面进行进食、运动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强制性运动疗法与针灸治疗,可有效调节患者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并调动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组织,以发挥代偿作用,从而实现神经功能的重塑,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以更好的恢复[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及健康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7月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35~66岁,平均(59.32±6.44)岁;体质量指数(BMI)19~27 kg/m2,平均(24.15±0.25) kg/m2;偏瘫部位:左侧25例,右侧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4~66岁,平均(59.29±6.61)岁;体质量指数(BMI)19~26 kg/m2,平均(24.19±0.19) kg/m2;偏瘫部位:左侧26例,右侧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5]中关于脑卒中偏瘫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者;首次发病者;无意识功能障碍,且能够配合进行运动训练者等。排除标准:伴有癫痫或脑外伤疾病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伴有糖尿病性、药物性等周围神经病变者;依从性较差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标准医学流程进行血压控制、早期抗血小板及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并监测患者神经功能情况。给予对照组患者基础康复训练,早期训练包括上肢上举、内旋、外展及下肢屈曲、抬高、内收、外旋等肢体活动,25 min/次,1次/d,后期肌肉恢复较好时进行刷牙、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能力训练,30 min/次,1次/d。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不同运动姿势的反射水平和运动神经的发育顺序,进行翻身、坐位平衡、站立平衡及步行等功能训练,同时穿插刷牙、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能力训练,要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合适强度的训练,由易到难逐级进行训练,1 h/次,1次/d。②强制性运动疗法。通过佩戴强制性手套,限制患者健侧上肢的使用,强行使患者使用患侧上肢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并在短期采取集中强度的重复训练对患侧进行锻炼,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和耐受程度调整动作的重复次数和强度,2 h/次,3次/周。③中医针灸、理疗。结合“提、捻、转”等手法在头部、颈部及受累部位肢体取穴进行针灸,30 min/次,1次/d,5次/周,并用红外线理疗仪(重庆医用设备厂有限责任公司,型号:HWY-34)进行局部加温、热疗,波谱调节为2~25 μm,功率为230 W,使用治疗板正对裸露的患肢进行照射,距离保持在20~30 cm,每隔15 min换1个部位,1次/d,5次/周。两组患者均持续康复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Barthel指数(BI)[6]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满分为100分,其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强;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7]评估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好。②周围神经形态学。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南京左右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Digi-Lite IP)于偏瘫侧正中神经腕横纹处进行横断面扫查周围神经宽度(W)、厚度(T)及横截面积(CSA)。③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8]。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SF-36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健康状况,包括精神健康、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活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8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健康状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 与治疗前比,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BI、FMA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BI:Barthel指数;FMA: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组别 例数 BI评分 FMA评分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 60 18.45±4.35 51.37±8.02* 50.63±3.57 70.32±7.42*观察组 60 19.53±3.86 87.58±5.32* 50.82±3.42 83.26±6.43*t值 1.438 29.144 0.298 10.209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周围神经形态学 与治疗前比,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正中神经腕横纹处周围神经W显著增大,且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周围神经T、CSA水平,以及对照组患者组内周围神经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周围神经形态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周围神经形态学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W:宽度;T:厚度;CSA:横截面积。

组别 例数 W(cm) T(cm) CSA(cm2)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 60 0.57±0.07 0.58±0.08 0.31±0.04 0.30±0.04 0.08±0.01 0.09±0.04观察组 60 0.56±0.06 0.67±0.07* 0.30±0.05 0.31±0.03 0.08±0.03 0.09±0.02 t值 0.840 6.558 1.210 1.549 0.000 0.00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SF-36评分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精神健康、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活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评分等SF-36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s, 分)

表3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SF-36:简明健康测量量表。

组别 例数精神健康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 生理功能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 60 54.64±5.87 64.53±8.76* 35.45±3.31 54.24±6.78* 24.67±5.32 47.65±9.02* 51.43±4.87 64.35±6.58*观察组 60 54.54±4.35 72.65±8.43* 35.41±3.29 61.47±6.98* 24.52±5.46 56.74±9.21* 51.45±4.86 72.35±7.32*t值 0.106 5.174 0.066 5.755 0.152 5.462 0.023 6.29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社会功能 活力 生理职能 情感职能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 60 42.54±3.65 59.35±8.01* 37.68±3.89 61.75±8.12* 54.76±5.76 63.86±7.51* 51.35±4.67 64.75±8.57*观察组 60 42.51±3.71 68.57±8.95* 37.52±3.92 68.64±8.23* 54.61±5.91 74.65±8.46* 51.56±4.59 73.42±9.54*t值 0.045 5.946 0.224 4.616 0.141 7.388 0.248 5.23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血管破裂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康复训练是临床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主要方式,可促进未受损区域的运动皮质功能的重组,恢复患者运动功能,并且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预防患者出现肌肉萎缩,但单独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平衡能力和神经功能方面的改善效果不够理想[9]。因此,亟需探究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效果。

综合康复训练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使患者乐于进行反复训练,重塑肢体运动功能,同时重复的肢体运动和强化训练能够扩大控制患肢对侧皮层代表区,以及同侧皮质的募集,从而使功能依赖性皮质重组;另外,强制性运动疗法针对患者自身的运动功能缺陷设计重复性训练,增加患肢的活动次数,使患者大脑的使用- 依赖性脑功能重组,克服“习得性废用”,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10]。针灸能够活血化瘀、补气益血及疏通经络,调节经脉气血,促进外周组织和脑部的血液循环,并且可以刺激大脑皮质产生点活动,增强患肢感觉向大脑的信息传入,激活感觉功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11]。红外线理疗仪利用电磁波辐射到皮肤表面产生热效应的原理进行治疗,使皮肤局部温度升高,加快血液的流动,改善病灶区域的血液循环,提高患肢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BI、FMA、精神健康、肌体疼痛、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活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综合康复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

脑卒中患者的皮质脊髓纤维束出现退化,运动神经元发生神经性紊乱,发生瘫痪后,支配患侧肢体的运动神经元停止运作,并且中枢神经受损会使轴浆运输手足,导致下行纤维的营养中断,从而使周围神经缺少营养[13]。中枢神经受损后,周围神经必须进行适应性的变化,需要更为纤细的神经才能更好地维持神经传导冲动,因此偏瘫侧正中神经腕横纹处周围神经W相对较小[14]。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抬高、外旋等肢体活动训练,在此基础上,综合康复治疗通过利用患者正常的平衡反射与姿势引导患者进行正常的运动,有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刺激可延缓肌肉萎缩,进一步增强肌力,并改善偏瘫患侧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组织再生[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正中神经腕横纹处W显著大于对照组,提示综合康复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周围神经形态,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综上,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及健康状况,并改善患者的周围神经形态,疗效确切。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可能导致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故临床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获得更加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猜你喜欢
偏瘫神经功能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