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性阅读,突出阅读的个性追求

2022-05-30 14:06李烨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繁漪鲁侍萍周萍

高中生思维趋于成熟,对阅读文本有个性看法,这是极为正常的诉求。教师要有呵护“异论”的主观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阅读、展开个性申诉、推动互动交流、延伸阅读思维,在充分讨论和深度思考中完成阅读认知内化。曹禺笔下的《雷雨》,以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为背景,展示一众人的个性特点,特别是纷乱的矛盾纠葛,将剧情推向高潮。学生阅读鉴赏这部话剧时,因为所处角度不同,对剧中人物、剧情发展、作品背景等因素有个性看法。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造更多深入交流和探索的机会,无疑能够有效保护学生阅读心理,也能够有效提升其阅读品质。

一、鼓励质疑,整合阅读问题

质疑性阅读的基础不是以求异为目的,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进而建立有创意的阅读认知。高中生阅读思维比较活跃,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趋于理性,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质疑阅读时,需要有更多提示,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提出个性阅读问题,突出问题的创意性和探索性,为后面的阅读讨论奠定基础。学生阅读进行过程中,质疑问题不断涌现,教师需要做整合筛选处理,建立问题集锦。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有分类、分析、归结的意识,形成不同类别的质疑问题。

曹禺笔下的《雷雨》,其戏剧冲突设计最为经典,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大胆质疑,将质疑问题提交到学习小组,然后进行集体梳理。学生对质疑性阅读比较熟悉,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做出一些阅读提示:这部剧人物集中在八个人身上,其矛盾冲突错综复杂,阅读时,要先理清这些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梳理剧情、分析剧情,找到疑惑的地方,列出个性阅读问题。学生进入阅读环节,开始对主要人物个性特点展开深入研读,很快就列出一些质疑性问题。

学生质疑问题集中到一些人物身上。如周朴园,这是一个资本家,其生活荒淫无耻,却要伪装成珍视过往的君子,其嘴脸极为丑恶。围绕这个人物,学生质疑问题比较集中:周朴园年轻时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后来却非常怀念这段往事,当鲁侍萍出现在他眼前时,他的表现却是避之不及,这是极为不正常的表现,周朴园是不是有妄想症呢?周朴园的大儿子和继母乱伦,作为精明过人的周朴园却没有丝毫察觉,这符合常理和逻辑吗?周朴园思想陈旧,固守其封建道德,为什么自己的生活如此迷乱呢?……

關于鲁侍萍这个人物,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多是同情和怜悯,也有学生提出一些质疑。如这样的问题:鲁侍萍经历那么多苦难,为什么还这样脆弱?三次展示她痛哭,让人有些难以理解,虽然亲情最动人,但作为见证过人间苦难的鲁侍萍,这些场面的设计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她应该没有了眼泪,更不应该“大哭”。鲁侍萍当年被弃,她选择接受,如今再度与周朴园见面,居然没有丝毫的仇恨,这也是难以理解的事情。是这个周朴园毁掉了她的生活,她为什么没有了仇恨呢?

关于四凤这个角色,学生给予的是同情和爱怜,但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作者设计太无情,居然让这么单纯的姑娘与自己的亲哥哥恋爱,这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作者哗众取宠的设计。如学生的问题有:四凤是无辜的,她不该承受父辈们的孽债,让这个善良的姑娘接受这样的残酷现实,是对人性的亵渎。这看上去是社会造成的,也是家庭造成的,还有作者造成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令人不能接受。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对剧中人物进行集中梳理,围绕主要人物设计质疑问题。学生回馈积极,设计的问题有更鲜明的个性特点。学生有自己的阅读视角,教师适时做引导,可以成功激活学生阅读心理。剧情发展跌宕起伏,这是创编剧本的现实需要,作者故意设计更多矛盾冲突,符合文学创作的要求。学生从人性、理性的角度展开阅读思考,提出一些个性观点和问题,体现其阅读思维的顺利启动。无论学生质疑问题有多少合理性,教师都要给予积极鼓励,让学生展开深度研学讨论,通过问题解析,达成更多情感共鸣。

二、个性申诉,启动阅读思维

教师设计质疑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申诉的机会,个人阅读和集体阅读相结合,学生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个性阅读问题,或者是利用读写机会进行自我梳理和归结,也能够形成阅读申诉。学生对文本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有不同感知,提出的阅读问题呈现个性化、差异性,教师为学生个性申诉提供平台和机会,能够形成更多启动点,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到阅读核心,在深度思考和互动讨论中启动阅读思维。展示个性阅读问题,其目的是引起更多关注,形成阅读交流机会,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其助学效果更为显著。

学生阅读剧本有不同感知体验,教师刻意设计一些学习思考机会,要求学生主动申诉个性阅读观点,也能够点燃学生思考主动性。《雷雨》这部作品展示背景是封建社会,教师利用媒体手段展示相关材料,推出一些影视片段,学生阅读和观看过程中,结合剧本阅读情况,提出不少个性阅读观点。如繁漪这个人物的讨论,学生看法呈现较大差距。有表达同情的,也有表达痛斥的。同情的观点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来自周朴园的强力管制,如强迫繁漪喝药,周朴园认为繁漪有病,采用威逼手段,让大儿子周萍下跪,繁漪无奈之下,喝下了汤药。这个过程看上去太过荒唐,繁漪有没有病、喝不喝药,根本与周萍没有关系,但这个周朴园却要硬扯上关系,其用心何在呢?难道是他发现了繁漪和周萍的奸情吗?也有学生表现出不屑一顾的表情,认为这个繁漪,自己不能掌控命运,却要毁掉继子周萍,采用多种手段,威逼利诱,这个人物具有严重的性格障碍问题。

学生有阅读体悟,教师要创造更多申诉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不是没有申诉的机会,而是缺少申诉的勇气,教师要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展示,将个性观点及时展示出来。同样的面对繁漪这个角色,学生大多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见解,而是被一些教辅材料所束缚,教师带头解读个性观点:繁漪这个人物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她是一个女人,出身特殊,受制于周朴园是命运使然,她无力反抗是现实,但她不愿意接受,自然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学生在教师启迪下,开始思考这个人物,并做出及时的反馈。繁漪出身并不卑微,因为和周朴园门当户对,才走到了一起,她之所以失去了反抗的资本,应该是她的家庭失势了,没有和周朴园平等对话的权利。繁漪和周萍的关系是畸形的,不管什么样的社会,都不会容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对这两个人物只能给予谴责,虽然我们不同情周朴园,但也不会认同这样的做法。

學生阅读见解未必是正确的,让学生说出来,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学生阐释自己的观点,不受其他材料的影响,这是最为重要的。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而且是主动性思考,这是最为难得的。

三、优化互动,交流阅读心得

学生进入问题交互环节,教师要及时跟进,对阅读互动情况做综合分析,适时进行组织调控,确保阅读讨论顺利展开。小组讨论是最为常见的互动形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教师不妨推出更多交流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学习探索中达成学习共识。话题辩论、课堂演绎、网络交互、信息搜集、鉴赏讨论等,都属于阅读交互形式,教师有意识融入质疑性阅读内容,推出更多研学任务,能够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冲击。阅读是个体行为,讨论是集体活动,如何将二者融为一体,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

教师推出一些互动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申诉、交流、演绎、归结的机会,对促进学生阅读思维成长有积极辅助作用。在阅读《雷雨》这部话剧时,教师要求学生对剧中人物命运结局做估猜分析,学生积极回馈。大多数学生没有看过这部话剧,对剧情不是很了解,自然有主动估猜的热情,从学生展示的结果来看,其差距是显著的,表明学生阅读认知呈现个性化。如四凤和周冲的结局,学生大多设计成悲剧,这两个人物要么死掉、要么疯掉。教师展示剧情:四凤触电自杀,周冲营救失败,被电击而亡。学生对这样的结局无不感到惋惜和痛心。关于鲁侍萍的结局,学生推断,鲁侍萍承受不住这些压力,最终会疯掉。还有繁漪的下场会更可悲,肯定不得善终,不是被周朴园打死,就是被周萍害死。教师展示结局,繁漪疯掉。虽然这个结局在学生意料之中,还是引起不小的骚动。周萍的结局是大家想不到的,剧情发展,让周萍枪杀自己。还有周朴园的结局,很多学生都将悲剧的制造责任推到他身上,恨不能让他最先死掉,但剧情却让他活下来,没有疯,也没有死,这个结局有点意外。

为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意愿,教师推出课堂演绎活动任务,学生进入创编、彩排、展示环节。高中生对课堂演绎有不同期待,希望看到别人的表演。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自行成立表演团队,集体改编剧本,展开彩排活动。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呈现差异性,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角色,可以推出一些个性台词。在课堂彩排时,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个性演绎设计给予更多支持。如周朴园这个角色,学生将其塑造成霸道总裁的形象,台词中增加了不少命令内容,而且还有一些肢体动作,其形塑作用凸显出来。在彩排时,有男生负责演绎繁漪这个女角色,让剧情多了一些看点。学生进入剧情后,有意无意把悲剧演绎成喜剧了,教师及时干预,促使学生做出及时的调整。

学生对剧情和角色有个性理解,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设计,形成准确启动,让学生在个性创意设计中建立崭新学习体验和认知。剧本角色生活在特定年代之中,需要与剧情反映社会高度契合,教师在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和展示时,也要设定范围,不能超出当时现实局限。

四、延伸思考,巩固阅读体悟

阅读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渗透个性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在延伸探索中建立阅读认知基础。读后感、观后感、阅读笔记、学习心得等,都属于阅读学习内化的手段,教师要做好筛选,为不同群体学生准备不同训练任务,推出不同训练形式,以促进学生阅读体验的顺利内化。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延伸阅读和深度思考创造良好条件,教师结合网络交互特点,设计更多阅读训练任务,能够顺利启动学生阅读思维。

《雷雨》剧情复杂,矛盾集中,学生单凭课堂阅读是难以形成深刻理解的,教师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课外延伸阅读任务:关于这部话剧的鉴赏信息有很多,不妨进入网络,展开广泛搜集,并对相关鉴赏内容进行筛选组织,挑选具有个性观点的信息资源,推送到班级网络交互平台上,以便给更多人提供信息共享机会。学生对信息搜集任务比较熟悉,自然坦然接受。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在网络交互平台上获得丰富信息资源的支持。在学生推荐信息时,教师对推荐理由做重点解析。如关于繁漪和周萍乱伦关系解读的文本,网络上大多是批评的态度,而很多学生推荐了同情性更高的文章素材。在推荐理由设计时,学生给出的解释是:繁漪像笼中鸟,她飞不出周朴园的手掌心,自然会选择消极抵抗,与周萍建立不正常关系,应该是其报复心理使然,不能将其不良行为看成是道德沦陷,更多的要将矛头对准周朴园这个罪魁祸首。

教师组织学生延伸阅读思考时,推出了读后感、读书笔记,甚至是改编剧本的任务,为学生展开创意思考和探索提供便利条件。如读后感学习任务,学生都能够自然进入到自主感知环节,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

这部话题为什么要用“雷雨”作为题目呢?

其剧情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两个家庭八个人的命运和矛盾纠葛吗?

学生根据自然阅读体验进行深度思考,读后感撰写顺利进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推出一些精彩评价,让学生在读后感交流中建立更多学习共识。

学生有个性阅读要求,其辅助学习手段,教师布设网络鉴赏文字搜集筛选任务,成功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主动性。高中生应用网络展开深入阅读早已成为生活常态,教师要求学生选择鉴赏内容,写出阅读感悟,将读写结合作为训练手段,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其训练价值更为丰富。读后感评价环节,教师从“感”的角度展开评选活动,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大大提升阅读有效性。

《雷雨》剧情复杂,矛盾众多,教师对此需要理性思考,在引导阅读时,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提出更多个性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深度交互中达成学习共识。质疑性阅读,其阅读目标不是单纯为了“求同”,而是突出阅读的个性追求,即个性观点有存在的合理性,验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个说法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学生阅读心理,养成良好阅读思维习惯,促进其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朱鸿燕.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由语文版《雷雨》一文的解读延伸至整本书阅读[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11):11-12.

[2]刘卓一.“互联网+”背景下《雷雨》阅读教学探究[J].课外语文,2022(03):78-80.

[3]王岱.“整本书阅读”重在“整”——《〈雷雨〉整本书阅读》课堂实录(上)[J].语文教学通讯,2021(31):53-57.

李烨,上海市松江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繁漪鲁侍萍周萍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阁楼上疯狂挣扎的女人
繁漪“病”寓新探
繁漪“病”寓新探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我看《雷雨》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