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特质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2022-05-30 04:15刘凤林王家迎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社交焦虑人格特质大学生

刘凤林 王家迎

摘  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社会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减少,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进行补充,以维持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但国内就业市场始终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对等现象,企业“无米可用”和大学生“就业无门”成为显著的矛盾,艰难的就业现状使大学生陷入严重的焦虑状态,最为突出的就是社交焦虑。本文从人格特质、社交焦虑概念解析入手,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现状及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情况,结合存在不足研究应对策略,以期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交焦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109-04

从国内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国内高等院校毕业生1076万人,同比增长167万人,庞大的就业人群等着市场就业机会,而受重大卫生事件影响造成的企业大裁员,使得国内就业环境变得更为恶劣,部分院校“毕业即失业”,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严重的焦虑问题,就业焦虑的核心是“社交恐慌感”。大学生始终在“象牙塔”中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就业的恐惧源于“未知”,与社会环境或群体存在疏离感,使得他们的社交能力降到一定程度,从而诱发其社交焦虑。基于当前的社交环境,大学生群体每天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平均超过4小时,社会交往行为大多都是通过智能终端完成的,虽然提升了沟通效率,但也将大学生隔离于真实世界之外,让他们产生一定的社交焦虑。赵一霖指出,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现象极为普遍,61.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特征。大学生人格特质差异对于社交焦虑状态的调适作用也不尽相同。人格是构成个体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每名大学生的人格特质都是不同的,导致他们的心理素质、应激反应及处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1]。基于此,加强大学生群体人格特质的研究与引导,能够更好地消除社交焦虑,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人格特质概念

人格特质(Personality)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希腊语的“Persona”,本意是指演员佩戴的面具,随着饰演人物角色的不同,佩戴的面具也发生变换,体现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能够让观众有更多的沉浸式体验。我国京剧中的花脸脸谱也是这样的,不同的表情及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形象,红脸表示人物忠诚耿直,如关羽;黑脸则表示该人物具有豪爽、正直的特点,如张飞、李逵;而白脸则意味着其奸诈多疑等,如曹操等。在心理学领域中,人格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个体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社会文化或习俗的要求,是人格特质的“外壳”成分,展示出个体外在的人格品质;另一层是指个体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或者不愿意展现出的真实自我,即人格的内在成分。

在心理学中,人格通常被用来描述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具体来说,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括个体气质、性格以及自我调控。气质是先天的,指的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是人格的核心,是指个体在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特质中的一种控制模型,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以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人格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独特性,即人与人不可能具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如同“世界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2.稳定性,即人格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3.统合性,即人格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并且受自我意志的调控;4.功能性,即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行为特点和生活方式等。目前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构成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包含着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这种独特模式规定了个人的行事风格,并影响着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显然人格特质就是个体所具有的人格的特点。

(二)社交焦虑概念

Casper(1846)提出社交焦虑的最早雏形——赤面恐惧;法国精神病学家Janet(1903)首次对社交焦虑进行系统的文字描述,他把社交焦虑定义为神经衰弱中的一类,初始用词并非社交焦虑,而是社交恐惧;在《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DSM-IV,APA,1994)中,编者将社交焦虑障碍专门设置为社交恐惧障碍中的一种类型;国内学者郭晓薇提出,社交焦虑是对人际关系、社交活动的紧张、焦虑,可能同时存在回避和拒绝行为。本文中的社交焦虑使用《张氏心理学词典》中的解释:“对社交活动或与人交往时的害怕、紧张和恐惧,害怕与别人对视,害怕别人的评价,且对社交活动有恐惧和回避行为”。

社交焦虑者担心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伴有明显令人尴尬的情绪反应,如面红耳赤、颤抖、心跳加快、流汗、恶心、结巴等,导致社交焦虑者会主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场合,如在公共场合下吃饭、饮水、写字或者说话、在组内发表意见、和异性或者权威人士說话的活动,来达到逃避他人负面评价的目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社交焦虑的状况会逐渐恶化,甚至产生社会孤立、抑郁、药物成瘾等严重的后果。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交焦虑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内因和外因。外因是指环境对人的影响,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生活和应激事件等,这些都和个体的社交焦虑有一定程度的关系。相对外因来讲,内因较为复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讨论:一方面是人格特质;另一方面是认知特征。人格特质包括很多成分,如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认知特征则由个人成长经历、生活经验、思维逻辑、理解态度等方面决定[2]。

二、大学生人格特质对社交焦虑影响现状

理论界针对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社交焦虑影响情况进行深度研究,得出很多具有建设性意识的理论成果,为推动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发展提供支持,为解决社交焦虑状态提供指引。

(一)大学生群体社交焦虑现状

數据显示,61.8%的大学生群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其中社交焦虑在焦虑大学生群体中占比高达72.5%,根据其占比区分,社交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群体现象,而非个例。社交焦虑也被称之为“社交恐惧症”,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焦虑大多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关。2022年1月,艾媒咨询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为95.9%,而且大学生群体大多都有2部以上智能终端;平均上网时间每天不低于4小时,网络世界逐渐形成完善的生态空间,购物、餐饮、服务、交往等65.8%的活动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使得他们与身边人或事的联系越来越少;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网上侃侃而谈,线下一言不发”的现象,当面发言的能力几乎为零,不敢说也不知道说什么。当处于人数较多的环境中时,患有社交焦虑症的群体就会出现心跳加速、手足无措、口干舌燥、躁狂易怒等现象,部分人甚至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这些都是典型的社交焦虑特征。

(二)大学生群体人格特质现状

大学生群体有着很多优秀的人格特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Tupes & Christal(2020)研究认为,大学生群体的人格特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开放性。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为活跃的积极因子,应该是最容易接纳新知识、新观点、新社交的群体,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网络开放性近10年增长了117.8%,而线下开放性则萎缩55.4%,说明大学生群体人格特质的开放性已经发生偏移,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交往。

二是责任心。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上是存在执念的,2021年国内考研大军高达422万人,同比增长81万,当然此数据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因,但也说明大学生群体在自我增值上付出极大的努力。

三是外倾性。外倾性此处理解为注意力指向。2021年,艾媒数据服务中心网络调查显示,52.2%大学生群体选择“躺平”,即不努力、不结婚、不消费,保持基本的维生状态,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在问卷调查的各种缘由中,“内卷”作为选择最多的答案高居第一位。研究生努力一辈子也无法在相对较好的城市买一套房子,结婚后双方的薪酬还房贷就不够生孩子;高端知识分子就业处于内卷状态。比如美团骑手有5%是研究生,截至2020年6月,美团官方数据显示,骑手中研究生有60000人,本科生多达170000人,就业“内卷”现象可见一斑[3]。

三、大学生人格特质影响社交焦虑的问题

(一)人格特质自我调控机制尚未形成

正常而言,人格特质本身就具有内在的调控机制,能够主动解决异常的心理状态。但由于大学生“宅”本质较为突出,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主动解决问题的动力,导致自我调控机制无法发挥作用。人格特质是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具备积极、向上、拼搏内核的价值体系,但当大学生群体不再努力、不再拼搏,那么人格特质就会转化为消极特质,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本质上,人格特质都具有自我完善的内核,根据外界环境需求不断优化,如大学生身边都是积极向上、“三观”端正的人,那么其人格就会自然而然地向着群体化特征方向发展,个性逐渐走向共性;但如果外界环境“非主流”人群较多,那么大学生的人格也会逐渐发生偏移。外界环境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但成熟的人格往往能够自我调控,也就是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但大学生作为人格发展中的群体,往往无法规避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自我调控机制的形成[4]。

(二)大学生群体尚未掌握消除社交焦虑的理论和技巧

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或部门,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但从2021年12月1日数据看,高校内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运行效率相对较低,大多都处于“空转”状态,很多大学生都不会主动去心理服务门诊。主要原因在于,77.5%的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没有隐私通道和保密机制,使得大学生群体很难向他们求助。普遍的心理学教育也处于缺失状态,33.5%的社交焦虑都处于初级状态,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自我调适完全可以解决,但大学生群体尚未掌握基本的判断、识别和调适方法,导致焦虑状态日益严重。社会和学校在教育宣传上都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都会告诉大学生“焦虑是有害的,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去规避”,但又很少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从教学实践分析,学校组织的心理学教育大多都是以理论或案例形式存在的,理论基本上不会产生太大的促进效果,只是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但案例解析能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却又存在分析和解释深度不足问题,很难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巧[5]。

(三)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社恐”的危害

张艺调研发现,61.8%存在社交焦虑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焦虑问题,反而认为虽然自己线下社交时间与空间被极大压缩,但线上社交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依托互联网可以实现90%左右的社交量,而且并没有耽误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娱乐等活动,反而让他们觉得各项事务都处于提速状态。如同网络发展的不确定性,这种思维并非百分百错误,但如果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当前的人际关系处于畸形状态,不符合人类正常的社交规律,长此以往破坏的是整个社会的关联基础,会让很多传统美德逐渐丧失,线上交往过多反而又是一种错误[6-8]。

四、优化大学生人格特质对社交焦虑影响的对策

(一)优化人格特质的自我调控机制

院校要帮助大学生群体优化人格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要从基础上进行引导,要让自我调控机制发挥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内在的心理问题。焦虑本身是一种心理状态,在发现初期大多都是不良心理状态,只有不重视才会逐渐转化为心理疾病,两者都是可逆的,但早期解决效果远远好于晚期。所以,高校要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帮助大学生优化人格特质。高校要从规律教育入手,学生人格特质中的自我调控机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学生快速成熟的基础上,心理、思想、认知都得到同步发展,让学生的人格发展得到优化,使之对外界的压力或信息能够产生应激反应[9-10]。

(二)依托网络教育,提升解决社交焦虑问题的能力

高校应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定期授课,直接采取实践教学模式,在大学生群体能够掌握和使用的范围内进行教学,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调适技巧,能够及时发现和诊断自身的社交焦虑状态,并进行自我优化,逐渐消除不良心理,迅速地回归和融入生活。为保护学生的隐私,学校可选择与校外咨询服务机构建立联系,学生可直接到校外机构去咨询,避免与其他学生见面[11]。

(三)提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认知水平

加强正面宣传工作,要让学生知晓正常的交往状态是什么样的,能够与自己的心理情况进行对比,及时发现不良的心理情绪,有意识地进行修正和调整。目前,大数据已成为一种生态,要让大学生群体主动区分虚拟与现实,两种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无须完全隔离或割裂,但必须要知道自己的社会属性是什么,是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符号,还是生活在现实世界活生生的人,只有对自己准确定位,从思想上意识到社交焦虑的危害,才能够有效修正。

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只要生存于世,就不可避免地与身边的一切因素发生联系,或人、或物、或事,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够正确面对。所以,理论界才有“只有社交才能够解决社交问题”的观点,意指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社交焦虑必须要通过反复尝试、参与到社交环境当中,才能够逐渐形成自我调控意识,更好地解决社交焦虑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一霖. 安全感启动对社交焦虑大学生认知偏向的影响[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1.

[2] 许静,王永保. 留守经历学生人格特质与社交焦虑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1):53-57.

[3] 王明杰. 农村高年级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9.

[4] 张艺. 拒绝敏感性与社交焦虑及社交回避:情绪调节策略和性别的作用[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5] 戴安.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及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 揚州:扬州大学,2017.

[6] 糜蒙蔓.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效果[D]. 苏州:苏州大学,2017.

[7] 谷梅梅. 元认知干预技术提升社交焦虑大学生人格的个案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8] 赵鑫,张雅丽,陈玲,等. 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6):1057-1061.

[9] 周碧薇,钱志刚.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抑郁的影响: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135-139.

[10] 杜春香,吴玉. 人格特质与小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赤子,2015(09):143-144.

[11] 林子江,谢林杉,赵永忠,等. 大学新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健康研究,2020,40(03):285-287+296.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社交焦虑人格特质大学生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团体性体育活动对改善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实验研究
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相关研究
发病6个月以上性早熟女童与在校女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差异研究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