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当代设计和商业激活传统手艺

2022-05-30 10:48
西藏人文地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藏香风铃西藏

文创礼品,以当代语言去表达传统文化

3月底,上海突然剧增的新冠病例和随之而来的隔离和封控政策,让在M50创意园醍醐艺术空间举办着的“智慧和无畏——西藏虎毯新春特展”提前谢幕。不过,原定展期也就截止到3月31日,影响不大,展品销售还挺不错,单价基本在一两万左右,来自喀瓦坚藏毯厂的手工编织精品,卖出了二三十条,甚至有藏家买走了4万多一条的藏北高原羊毛毯。

藏语中意为“雪绒”的喀瓦坚,是一个西藏重要的藏毯品牌。自1994年6月1日,由美籍藏族人格桑扎西先生创办于拉萨后,经历过新鲜感带来的市场追捧、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危机,甚至其在纽约中心的世贸中心店,也在2001年9月11日当天,跟着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那场恐怖袭击,湮灭于尘埃之中。21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同样卷走了藏族年轻人的注意力,至少,鲜少再有人还能对故乡的传统编织有着兴趣。可是,西藏毕竟有着最好的羊毛,世界也一直有着对雪域高原的美好想象和触摸欲望。由四位不同专业背景的好友创办的艺术和文创品牌“醍醐”,在2016年,决定以他们对现代家居的理解,去进一步拓展传统藏毯在当下的使用场景,让传承千年的美好记忆延续下去。

“佛经中强调,人生需要不断修习、精进,才能悟道。这相当于牛奶需要不断提炼,才能取得精华。也就有了‘醍醐这个名字。”创始人之一的张俊彦介绍道。就像一度偃旗息鼓的藏毯那样,张俊彦和创业的伙伴们,在以前的旅行中,也感受到这片雪域高原有非常深厚的底蕴,但缺乏当代语言的表述。“我们给‘醍醐设立了一个宗旨,希望用当代的语言去表达喜马拉雅文化,实际上贯穿到现在,也完全没有变过。”

醍醐聯合喀瓦坚在拉萨吉本岗艺术中心举办的“西藏虎毯特展”,图为本次展出中的手工织机。图/张静

吉本岗艺术中心此次西藏虎毯特展共展出20余件各具特色的虎毯以及艺术作品。图/张静

藏族虎毯中,有的如同被抽象化了的动漫形象,它们的形象让人联想到阿里日土的岩画,图案的纹理能让我们感知到百年前手工艺人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图/张静

虎纹象征了权利和勇猛,因此西藏寺院门口也有了这种虎纹的权威棒,驱邪避凶,如今在进入布达拉宫入口处便会看到抽象虎纹包裹的门柱。图/张静

位于冲赛康路的醍醐衙门店

应景虎年的虎毯,既有着自7世纪吐蕃王朝以来尊贵与守护的象征,又有着当下发达都市消费者所习惯和喜欢的线条、色块和图样。更能代表当代表达风格的例子,是包装成漂亮礼盒的日夜藏香。早C晚A(早上咖啡,晚上红酒),可能已经是一些城里人的生活习惯,而藏香也有着相应功效。“它不仅属于寺庙,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一样可以用。白天可以提神,晚上能够安神。从内部功能到外部包装,我们都用藏香提炼出当代生活需求,然后将它商业化。”张俊彦反复强调理解和做好商业,对于“醍醐”的重要性。“一座传统藏香制造工厂,可能同时也能做香氛、甘露丸和其他很多东西,但如果你没办法为工厂带来订单,开机一次成本都回不来的话,可能就只能把整条生产线放弃。接下来,生产工人、原来的手艺人,也就跟着消失了。所以不可能用理想主义去做事,一定得让上游手工业者有订单、赚到钱。”

工厂转起来了,“醍醐”品牌的玛尼石香氛跟着日夜藏香,出现在下游沿海消费者的家居生活中,并被上海前滩太古里选作了去年的开业礼物。这当然不是一堆真正来自西藏的石头,而是以陶瓷开模,然后用高温烧出形似玛尼石的陶瓷,孔隙够大,精油滴上去就能散发香气。只是借用了西藏的文化概念和视觉形象,就似乎能让一批可能从没去过西藏的消费者,嗅到西藏的味道。

醍醐的日夜藏香,白天可以提神,晚上用来助眠

摇响风铃,让艺术从象牙塔飘向大众

2014年,“醍醐”创办之初,还只专注于艺术领域,在上海和拉萨的两处醍醐艺术中心,策划不同主题的空间展览,再通过展览售卖,让一些艺术作品进入收藏领域。合作艺术家来源广泛,海内外都有。几位创始人原先就是媒体、金融和政府部门的资深人士,在文化尺度上的把关意识和能力都非常了得。合作前会去评估艺术家个人或机构,然后跟设计师和驻留项目的创作者一道,进入熟悉相应当地文化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符号,选取不那么敏感的中性符号。“任何一个文化里,都会有非常保守和传统的一部分人,会认为有些符号不能被商业应用。过了七八年发现,大部分人已经能宽容看待对文化符号的善意使用了,毕竟这是大家共同的文化资产,开发得好,有助于更广的传播。”张俊彦深刻感受到越来越友好的艺术创作环境和商业拓展空间。

去年7月25日,西藏首个古建筑保护性改造而成的文化艺术空间“吉本岗艺术中心”,在拉萨正式揭幕。“醍醐”请来了青年雕塑艺术家蒋晟,一道挖掘这处清代古建筑背后的故事,发现它过去是拉萨重要的音景地标,曾挂满数百风铃,晚风一来,整座“日光之城”都能听到。蒋晟挖掘了西藏各式各样的风铃形象,以雕塑家的手法,为中心塑造了一个风铃。开幕当天,嘉宾们共同搖响风铃,让古建筑重回人间。跟着的艺术家授权视觉元素和IP的风铃商品,都售卖得很不错。

艺术品的展览和售卖虽然不错,但张俊彦认为这始终还是个跟精英做买卖的小圈子,艺术品收藏家始终很有限,几年下来,也就一两百人。需要更大范围传播西藏文化产品,触及更多人群,就不得不线上线下一道发力做产品,这才有了前文所述藏毯、藏香、香氛等名为“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的中高端文创品牌。

大方美丽地走出去,不再做被同情的消费品

并非一切的传统手工艺都值得被商业赋予新生命,有的不符合现代使用习惯的,可能就该让它留在博物馆吧。“醍醐”参加过很多届自治区旅游商品大赛,也承办过其中两届,张俊彦认为:“旅游商品大赛中,90%的手工业和特色商品都没有太大商业化潜力,这在全球都如此。当然,比如藏靴,本身挺有特色、穿着也舒服,还能供养高僧,但至少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来说,很难商业化。”“醍醐”文创的购买人群主要集中在发达沿海地区,尤其是28岁到40岁年龄段、审美要求高、平时可能也会有奢侈品消费习惯的都市女性。渐渐地,喜欢艺术展的当地年轻人也成了第二块消费人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参与到“醍醐”工作中的当地年轻人,也都是本科以上学历的复合型人才。线下门店的还负责线上运营和客服,艺术中心的还负责新媒体推广。可能一个“店小二”,就能口若悬河地给你讲上两小时藏香背后的工艺和历史故事。到上海艺术中心“外出务工”的两个藏族青年,一位浙大文博专业,一位中国社科院大学毕业,正是最合适的藏文化传播者。这些年轻人的存在,让消费者意识到,西藏虽然永远具备特殊的文化魅力,但早已不是在高原雪山、牦牛草原之上茹毛饮血的刻板原始形象,而是和你我一样在当代产业里生产和生活的鲜活现代人。这些通过当代设计和专业手段来到眼前的漂亮文创,不会再是被同情地消费,而是真正让人喜爱、符合大众审美的国潮一部分,它从不低于也不高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

因疫情而在上海提前几天结束的“智慧和无畏——西藏虎毯新春特展”,已经挪到拉萨吉本岗艺术中心继续。时局再糟,虎毯寓意着的智慧、勇气和温柔守护依然生生不息地传承着。

醍醐印象派系列的牦牛绒围巾

由艺术家蒋晟老师设计的纯铜的藏式风铃

2017年设计的产品九宫八卦牌、嘎当塔、金刚铃,如今已被新产品取代

任何一个文化里,都会有非常保守和传统的一部分人,会认为有些符号不能被商业应用。过了七八年发现,大部分人你已经能宽容看待对文化符号的善意使用了,毕竟这是大家共同的文化资产,开发得好,有助于更广的传播。

猜你喜欢
藏香风铃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摇曳的风铃
风铃
“高原明星”藏香猪
藏香猪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
藏香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风铃
藏香治疗失眠的理论源流和依据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