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翻越嘎隆拉山探索秘境墨脱

2022-05-30 04:52
西藏人文地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南坡墨脱落石

世界只有一个墨脱,墨脱拥有整个世界。墨脱南有印度洋夏季风携带暖湿气流,北有喜马拉雅山阻挡冷干气流,加上巨大的海拔梯度,使得该地区在近5000米的直线距离范围内涵盖了从低山热带季雨林到高山冰缘植被带的完整垂直带谱系,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区景观多样性十分丰富。作为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墨脱有着“秘境”之称,墨脱在全国的知名度很高,是挑战和探险的代名词。墨脱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近些年,墨脱的物种新纪录、新物种不断涌现,徒步翻越嘎隆拉山是探秘墨脱的第一站。嘎隆拉徒步路线最高海拔约4200米,最低海拔约3400米,整个行程小于20公里,安全隐患较少,徒步难度较低,值得挑战。

对于墨脱,曾经的嘎隆拉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如今嘎隆拉隧道顺利通车,墨脱被茫茫雪山所阻隔的历史早已结束。

墨脱的声名大噪不仅仅是因为它与世隔绝,更有长期以来众多富有探险精神的朋友通过徒步的方式不断揭开墨脱的“神秘面纱”,徒步翻越嘎隆拉可以说是探索秘境墨脱的第一站。

嘎隆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岗日嘎布山脉,平均海拔4800米,在高山林立的青藏高原,这样的山比比皆是,嘎隆拉山并不十分特别,但它却是横亘在作为墨脱县运输生命线扎墨公路上的一道天堑,墨脱能成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并因此而闻名全国,嘎隆拉山功不可没。嘎隆拉山的特殊之处远不止于此,它是阻挡墨脱北边寒冷气流的天然屏障,是印度洋水汽北上的通道末端之一,也是南面印度洋暖湿水汽和北面青藏高原高寒水汽的交锋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造就了此处复杂多变的气候,暖湿气流在此受地形抬升多大雪天气,此地雪崩频发,让人望而生畏。嘎隆拉山南北两侧气候迥异,北侧经常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南侧则经常云雾缭绕。嘎隆拉山南北两侧皆有海洋性冰川分布,但两侧冰川的风格各有特色。南侧有3个冰碛湖,宛若3颗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璀璨夺目。在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下,嘎隆拉山南北坡有着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如此特殊的嘎隆拉山,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来客探索秘境墨脱。

2010年12月15日上午10点整,进口海拔3771米,出口海拔3630米,长3310米的嘎隆拉隧道成功贯通。3年后,2013年10月31日,扎墨公路举行通车典礼,墨脱正式摆脱了不通公路的历史,多少代人期盼的墨脱之门终于被打开。随着扎墨公路建成通行,嘎隆拉山上的20多公里的老墨脱公路逐渐被遗弃,每年只有零星的徒步爱好者和科学研究人员会徒步翻山,或一睹嘎瓦龙云端天池的绝美容颜,或探索自然的奥秘。

气象站搭建

2019年是我第一次翻越嘎隆拉山。由于墨脱地质灾害频发,道路经常受阻等原因,该区域一直缺乏完整的气候观测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对该地區大气、水文、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过程、灾害过程、冰川变化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2019年,中国科学院墨脱地球景观与地球系统综合观测研究中心(“墨脱中心”)全力推进墨脱垂直气候观测体系建设事宜。根据建设规划,需要在嘎隆山上南坡海拔4100米和3800米的两个位置架设自动气象站,我作为观测主管参加了气象站架设的全过程。

嘎隆拉山上的老墨脱公路已荒废多年,“之”字形的盘山路非常狭窄,弯道很急,道路一侧是陡峭的流石滩山崖,随时可能有落石,一侧是陡崖,没有护栏,稍有不慎,便会坠落下去。这里也是雪崩频发区,有多处道路被雪崩推下来的落石所阻挡,车辆很难通过。考虑到有大量仪器,人背的话难度很大,我们最终还是考虑清理落石,驱车上山。

清理落石

我们一行5人都没有翻越过嘎隆拉山,对嘎隆拉山南北侧的地理情况了解甚少,因此,我们计划先从北坡驱车上山,然后从南坡下山,对嘎隆拉山南北两侧的地形等有清晰的认识后,再选择理想的气象站架设位置。

当时已是十月天气,冰冷的雪花不断落下,路上已积有薄薄一层,驱车上山危险系数很高,但最头疼的还是挡在路中间的落石,貌似拦路虎般。为了尽快完成架设任务,我们所有人员都变成了修路工人,对大小不等的落石,我们推、拉、拽、撬,想方设法清理。由于我们边走边清理落石,行进十分缓慢。

在嘎隆拉山北坡半山腰处,首先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是24k冰川(24k冰川距离波密县城约24公里,因此被命名为24k冰川),对于一个从未见过冰川的人来说,与冰川如此近距离的相遇,震撼与激动涌上心头,瞻仰了许久才记得拿起手机狂拍,心里暗自感叹,自然的雕饰竟是如此的美轮美奂,无与伦比。对于我们来说,更关注冰川的变化,研究显示,近40年,24k冰川退缩了约140米。

经过一上午的清理,最后在三位藏族同胞的协助下,我们清理了大部分落石,终于到达了海拔4300米的嘎隆拉山口。当拖着疲惫的身躯翻过山口的那一瞬间,漫天大雾,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3个天池,顿时有些失望。我们在山口徘徊许久,确定了4100米海拔气象站架设点后天快黑了,随即返回了波密。

第二天雨、雪轮番上阵,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5米。因为昨天清理疏通了道路,所以这天很快就到达了山口处。嘎隆拉山口至3800米处更大、更密集的落石,恶劣的天气、低温及路况令人绝望。持续处于-10°C的低温室外环境,每个人的手脚被冻得没了知觉。在架设完成了嘎隆拉天池4100米气象站之后,我们继续清理落石,缓慢前进,天气越来越差,车开到4000米海拔点附近,一个巨大的落石挡在路中间,已非人力可以撬动分毫,意味着车不能再往前走了,剩下的路需要徒步。此处距离3800米待架设点尚有200米高差,大家都默不作声,自早饭后滴水未进而饥寒交迫,体能过度消耗而瑟瑟发抖。这么差的天气,越晚下山越危险。

24k冰川

眼看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雪一天比一天大,时间越来越紧迫,而我们对南坡的情况一无所知。这时,我和队长张林老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俩打算徒步至3800米处寻找气象站架设点,后步行下山至嘎隆拉隧道口(墨脱一侧),其他人员随车原路返回嘎隆拉隧道口(波密一侧)。此次冒险徒步主要是为了探明通往此架设点的道路情况,因为通往此架设站点的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北坡出发,翻越嘎隆拉山,下行至架设点,此路需要翻越嘎隆拉山,此时北坡道路已有积雪,比较危险;另一条是从南坡出发,上行至架设点,此路需要扛着仪器爬山、难度很大。当时云雾弥漫,完全看不清南坡道路情况。我和张林老师从天池沿废弃的老墨脱公路步行至南坡隧道口,终于摸清两条路况,最后确定了从北坡搬仪器上去、从南坡下撤的方案。我们沿着老墨脱公路向下前行的时候,整个山坡大雾笼罩,能见度很低,完全看不清周围的情况,一路上遇到多处落石、水沟,潜在危险不断,其中有5公里左右,我们二人走散了,手机无网络信号,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眼前白茫茫一片,仿佛闯进了迷宫一般,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涌上心头,真是进退两难。当时我们手中只有一根登山杖,再无别的防身武器,非常担心遇到豹、熊等野生动物。幸运的是老墨脱公路的痕迹隐约可见,岔路并不多,多年的考察经历,使我们师徒二人早已形成默契,两人都沿着老墨脱公路向南下行,最终会合,平安抵达目的地,圆满完成任务。

第三天早上,嘎隆寺的喇嘛发微信告诉我们,昨晚山上下了雪,我心里开始有点儿忐忑,这里是雪崩频发区。我们从波密驻地赶到嘎隆拉山,看到整个山体白茫茫一片,我们犹豫不决。这时,经验丰富的藏族老乡说:山下有雪山上未必雪大,山这边下雪那边未必下雪,建议上山完成最后一个站的架设。最有野外工作经验的纪明波老师考虑到这时候已到10月,气温逐渐降低,后期天气只会更恶劣,海拔3800米处的气象站,今天恐怕是今年的最后一次机会,抓不住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就要等到明年,于是我们毅然决定上山。

岩须

硫磺绿绒蒿

白顶溪鸲

暗绿柳莺

粉红胸鹨

棕朱雀

上山路上的雪比昨日厚了不止一倍,且有冻结迹象,大家预估山后的路况只会更差。若说不怕死那是假的,雪山路上车的每一次打滑和颠簸都让人的心提到嗓子眼儿。

“既然来了,那就硬着头皮走吧”。郭晓玉师姐安慰大伙儿。

车颤颤巍巍穿过嘎隆拉山口,南坡却是晴空万里。来了三趟终于可以一睹嘎隆拉天池的美貌,3个蓝绿色宛若翡翠般的冰湖便映入眼帘,这就是美丽的嘎瓦龙天池。伫立湖边,看着这如眼眸般纯净的天池,一种超脱于世俗的肃然起敬之意油然而生,此时此刻,终于悟到当地人为何称之为圣湖。

天气好,心情也好,大家瞬间满血复活,我们抓住稍纵即逝的好天气终于完成了3800米处的气象站建设。

接地气的徒步路线

适合旅行者的嘎隆拉山经典徒步路线包括南线(8.47公里)、绕湖路线(0.93公里)和北线(9.62公里),整个徒步路线基本沿着老墨脱公路,路面坡度较缓,徒步难度系数较小。南坡极限挑战路线(2.18公里),即52k至嘎瓦龙天池,此路线经过之处坡度较大,徒步难度较高,但路程较短,4个小时能够往返,但可以观赏到高山峡谷的心灵涤荡,可以观赏嘎瓦龙云端天池的静美,可以聆听海洋性冰川融化的天籟之音,可以一睹云山雾海的壮美,也可以走进嘎隆拉山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欣赏这种类繁多、相当惊艳的奇花异草。

自2019年嘎隆拉山两个气象站建立以后,我便和嘎隆拉有了约定,每年至少上山一次。2020年8月,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徒步翻过嘎隆拉山,2020年3月,几次大的雪崩推下来的大量石块将上山的路彻底堵死了,开车上山已变得不可能,摩托车也无法过落石堆,只能徒步。我计划从嘎隆拉山北侧的隧道口处出发,沿着老墨脱公路向上到达垭口,随后从垭口处向南,经过嘎瓦龙天池下行到52k。面对近20公里的徒步行程,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减轻负重,我们只带了少许干粮和工具等,登山杖必备,水可带可不带,山上的地表水可以饮用。

此次徒步任务有两个,一个是下载气象站数据,另一个是拍摄一张特别的冰川照片。嘎隆拉山作为嘎隆河谷水汽通道末端,其气候要素是此区域灾害防治的重要依据,之前此区域无专业气象观测设备,因此我们很期待这一年的观测数据资料。拍摄冰川照片主要是受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朱海峰研究员委托,拍摄冰川照片和40年前拍的一张冰川照片做对比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在翻越嘎隆拉山时拍摄了一张极其珍贵的冰川照片,我们这次计划找到当年的拍摄角度再拍一张同角度的冰川照片,对比此处冰川在近40年的变化情况。

我们爬到半山腰时,朱海峰老师打电话询问路况和天气,朱海峰老师是青藏高原冰川研究的专家,得知天气晴朗,路况不错时,他带着学生跟了上来。当我们爬到垭口时,已经到中午,朱海峰老师还在半山腰,真是烈日炎炎。有了去年的经历,我们熟知此处气候多变,一会儿晴空万里可能一会儿就会云雾漫天。我们拿出手机中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冰川照片,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比对,终于拍到了几张理想的照片。这时朱海峰老师一行也到了垭口处,晴空万里已不在,瞬间云雾缭绕,冰川若隐若现,朱海峰老师望冰兴叹,我们暗自庆幸。

嘎瓦龙天池

与有着“中国十大徒步线路之首”之称的“派墨徒步路线”相比,嘎隆拉徒步路线风景优美,海拔并不高,没有毒虫、蚂蟥等,较为安全,是一条比较接地气的徒步路线,徒步体验更好。

当我的电脑连接好气象站数据采集器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凑过来,大家很好奇,此处的水汽如此充沛,每年初春,雪崩频发,52k墨脱公路边的积雪可以达到1.5米,而更高海拔的山顶,雪能够累积多厚。我对气象数据做了简单处理之后,一条曲线出现在了屏幕,2月底嘎瓦龙天池周边的积雪竟然能够达到3米,的确不可思议。

当我们下载完数据以后,下午5点左右,顿时,大雾弥漫山间,白茫茫一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沿着南坡老墨脱公路缓缓下行,听着朱海峰老师科普此处冰川40年的变化历史。渐渐地天越来越黑了,每个人都打开了手机灯光,在漆黑一片的嘎隆拉山星星点点。摸黑进前到达52k时,已经快21点了。我们庆幸顺利徒步翻越嘎隆拉山,一次简单的徒步并不仅仅是徒步,在嘎隆拉山如此特别的地方徒步,是对身体素质的一次检阅,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致敬。

嘎隆拉天池。图/张静

2021年8月,我如约再次徒步嘎隆拉山,这次是沿着老墨脱公路从南坡上山至嘎瓦龙天池后从南坡原路返回,整个行程不到3公里。有了去年由北向南穿越的经历,对嘎隆拉山的南北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这一次我们一路爬山抄近路,直奔目的地,尽可能节省时间,往返加上下载数据总共耗时6小时。这次选择的徒步路线距离虽短,但难度不小,是当地牧民日常放牧、挖草药走出来的一条小路,若没有当地向导带路,普通人轻易不可挑战。

作为一个植物爱好者,这次徒步途中,我们看到了罕见的有“中药黄金”之称的野生黄精。野生黄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据向导老陈的采药经验,他判断此处的野生黄精至少有30年。在3800米的一个杜鹃灌丛旁边,我们还发现了几株冬虫夏草,这也是第一次在野外看到冬虫夏草,难免有些兴奋。

站在嘎隆拉山向南望去,嘎隆拉河谷清晰可见,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除了嘎隆拉山周边的雪山外,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见南迦巴瓦峰。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断沿着嘎隆拉河谷北上,遇到嘎隆拉山阻挡,大量水汽凝结在此处,顿时,整个山坡被云雾笼罩,真是云里雾里般。此地天气多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云雾缭绕,时而大雨倾盆。丰沛的水汽带来了大量的水、热,造就了嘎隆拉山奇花异草遍布的景观,漫山遍野的云雾杜鹃红艳艳一片,成片的乳黄雪山报春集中绽放,总能看见顽强的绿绒蒿在静静地盛开,岩须如铃铛般低头沉思,马先蒿、岩白菜、扭柄花、绣球藤等争奇斗艳,五颜六色的嘎隆拉山宛若仙境,是植物爱好者打卡的理想之地。不过,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墨脱,嘎隆拉山上的动物并不算很多,山顶常见老鹰盘旋,灌木丛中常见的有黑顶噪鹛、白顶溪鸲、棕朱雀、血雉等鸟类,偶尔能见到麝、果子狸等。

3年的嘎隆拉徒步经历让我对嘎隆拉有了不同的认识,回顾整个经历,真是雨水汗水似泪流,既是风雨也是晴,正如那句“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嘎隆拉山的老墨脱公路是最好的徒步路线,与有着“中国十大徒步线路之首”之称的“派墨徒步路線”相比,派墨徒步路线经过墨脱低海拔热带季雨林区域,气候湿热,阴雨连绵不断,羊肠小道满是地衣苔藓,非常容易打滑,泥石流不断,危险重重。最吓人的是蚂蟥(斑纹山蛭),整个徒步路边草丛中隐藏了成千上万只蚂蟥,经常会悄悄钻进衣服,被咬后,短时间内血流不止,血淋淋的场面惨不忍睹。闷热的气候加上严实的衣服包裹,衣服外面被雨水淋得湿漉漉,里面被汗水沁透,这种滋味确实不好受。同时还要提防蜱虫、蚋等小虫子的叮咬,更要警惕大型兽类,虎、熊、豺等。而嘎隆拉徒步路线路况相对较好,里程较短,徒步难度较低,风景优美,海拔并不高,没有毒虫、蚂蟥等,较为安全,是一条比较接地气的徒步路线,徒步体验更好。总之,嘎隆拉山的美值得我们好好欣赏,墨脱秘境值得我们探索。

猜你喜欢
南坡墨脱落石
基于机器视觉的高速道路落石检测
基于视觉识别的隧道落石预警系统
珠峰南坡传统攀登路线
引导式落石拖挂网落石冲击模型试验研究
祁连山南坡不同耕地类型土壤理化特征性分析
墨脱:揭开“莲花圣地”的绝美面纱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treefrog from Medog, southeastern Tibet, China (Anura, Rhacophoridae)
浅谈墨脱茶叶的合理发展
落石碰撞法向恢复系数的模型试验研究
滩坝发育的层序地层环境——以东营凹陷南坡沙四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