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猪养殖技术管理及养殖模式

2022-07-04 07:38李海苏
畜牧兽医科学 2022年21期

李海苏

摘要:生态养殖猪作为可持续健康环保的养殖方式,逐渐兴起,需要从环保、绿色、健康等方面对猪实施管理,才能得到高质量的猪肉制品,生态养殖方式对生态环境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文通过对生态猪养殖技术管理进行探析,旨在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为养殖户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养殖技术管理;养殖模式

中图分类号:S828;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21.011

Abstract:As a sustainable,healthy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way of raising pigs,ecologically raised pigs are gradually rising.Only by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Green and health management,can high-quality pork products be obtained the ecological culture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pig breeding technology,in order to explor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breeding model,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armers.

Keywords:ecological pig breeding,bree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breeding model

0  引言

传统的养殖业污染与养殖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采用生态猪养殖技术能满足市场对肉制品安全生产的需求,充分保障猪肉产品的健康,还能减少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资源优化。该文通过对生态养殖猪的技术管理进行探究,旨在形成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

1  生态猪养殖要点

1.1  科学选址

在进行养殖生态猪时,对于养殖场的选址工作需要重点把控,要保证选址的科学性合理性,不然会导致今后养殖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因此,需要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提前了解当地发展的规划,选择在适宜的养殖区内选址建场,以此杜绝后期搬迁的后果。具体是指在选址的过程中要选择一些地势较为平坦,通风流畅的地方,并且要避开污染源,如避开居民生活区、屠宰场、化工厂等,还要远离水源区、风景区等,防止因为养殖而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同时还要远离公路主干道路500 m,确保养殖环境的安静。在选址的过程中,还要保證周围的水源、电力等充足,尤其是水源,要确保能为养殖场提供充足的水源,更好地满足后期养殖的需求。

1.2  科学建场,合理分区

在养殖生态猪的过程中,为了能有效避免疾病的传播与防止污染,需要实施封闭式的管理,在进行分建设养殖场时,需要结合生态猪的养殖模式与特点,合理适宜科学地进行各区域划分。通过结合养殖场中的规模,对养殖场中的各个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此严格地控制好养殖场的面积,杜绝不断扩建,建设符合养殖场需求即可。在对圈舍进行建造时,可以根据南北朝向为依托进行建造,确保养殖场能具有充足的光照、通风等,并且在建造过程中要合理地对各个区域实施布局,如生活区、生产区、饲料区、隔离区、妊娠区等进行功能划分合理布局。通过科学性的划分,确保生活区、生产区、饲料区等处于上风口,隔离区、粪污区皆处于下风口,可以有效地避免区域内的交叉感染现象的出现[1]。此外,还需对养殖场的硬软件设施设备进行完善管理。如完善相关的水槽与料槽设备、通风设备、消毒设备等,确保能满足养殖场的基本需求。并且在建设猪舍时,需要依据猪的实际情况控制圈舍的面积,如肥猪一头占地0.8 m2,一头母猪占地5.5 m2,一头公猪占地1 m2,可以结合猪的实际占地面积进行建造圈舍。在地面安装上则可以使用漏粪地板,这样的安装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细菌的滋生,还能大幅度减少污水量,为生猪养殖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并且要合理控制圈舍的门窗面积,以此来保证光照的充足、通风顺畅,并在生态猪的栖息地上,要采用高架网床技术将上层作为猪的活动区域,底层则用来堆积粪便,促进生猪的健康成长。

1.3  放养舍养结合

在生态养殖猪的模式上,可以基于圈舍饲养模式中,辅之以相对应的放养模式,借此形式让猪群能实现自由活动,促使其适应性与抗病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在此种养殖模式下,需要养殖人员能大力重视养殖场的发展规划,在养殖场中为猪群能提供相对应的运动区域,划分一定的运动区。并且每天还要对猪群的运动区进行详细的检查,及时发现运动区域的尖锐物,更好地保障运动区域的安全与整洁。在白天则是可以采取放养模式,遇到极端天气时则要禁止放养;夜晚则可以采取舍养为主,能有效地保障猪群的安全。同时养殖人员还要及时地在养殖场和运动区域内种植适应的农作物,以此更好地满足生猪觅食需求,借此形式不仅能满足生猪饲料的多样性,降低养殖成本,还能不断提高养殖的效益。

1.4  改良养殖猪品种

在对生态猪实施养殖时,还要重视对生态养殖猪的品种改良工作,借此缩短生猪的出栏周期,提高生猪的养殖效益,降低生猪的患病的几率。在对生猪品种实施改良时,通常是需要做好相对应的引种工作,如通过从非疫区进行引种,并要做好检查的引种猪的健康工作,避免在引种过程中引入患病猪。在引种后,需要对引种猪进行隔离饲养1个月,在1个月后确保引种猪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再进行正常饲养,并在后期借助杂交的方式实现改良品种的目的。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好推广人工授精的工作,借助授精技术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并且在人工授精时,做好系列的研究工作,以此来更好地提高授精的成功率与养殖户的效益。

1.5  采用现代技术监控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让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可以采用监控技术应用于养殖场中,让监控设备对圈舍进行安装,对养殖场实施360 °无死角的监控,以便第一时间发现猪群出现异常,及时地采取相对应的处理。同时,还可以利用传感技术将传感器安装在猪舍内,借助传感技术动态化的监测,对猪舍的温度、湿度等实施监控,倘若出现数据异常,养殖人员需要及时进行调控,保证猪群的健康[2]。

1.6  保持环保卫生

为了能真正落实生态猪养殖的目的,在实施生态猪养殖时,养殖人员要高度重视环保卫生工作,为生猪提供一个良好且健康的圈舍环境,促使猪群的健康与安全,达到减低感染疾病的效果。养殖人员在养殖中需要控制好生猪的养殖密度,可以通过结合生猪的日龄、品种等因素采取分群饲养的原则,以此来规避拥挤导致猪群产生呼吸疾病。同时,在炎热的夏天还要做好猪群中的通风、降温等工作,避免猪群出现中暑现象,如有必要,还可以在圈舍内安装相应的排气扇、风扇等,以此来推动圈舍空气的流动,避免空气污染,直接威胁到猪群的健康安全。严寒的冬天,则需要做好猪群的保暖与御寒工作,确保猪舍的温度能在20 ℃,此为最佳温度,能规避猪群患病的风险。而在规模化的养殖过程中,高度重视对通风设备、温控设备的安装与应用,借此模式为养殖场后续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养殖人员还要做好养殖场的粪便清理、污水处理等相应工作,将污水进行收集,并灌溉于农业中,能有效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如可以通过采用漏缝地面—免冲洗—减排放养猪模式,借此模式不仅能起到缓解圈舍污染的问题,还能实现生态化的养殖效果。

1.7  重视消毒管理

在实施生态猪养殖中,要高度重视养殖场中的消毒管理工作,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消毒方案,确保消毒工作能落到实处,借此防止猪群疫病的传播与发生。养殖场还要配备相对应的消毒设施设备,如消毒池、消毒柜、消毒喷洒设备等,借此满足消毒工作的需要。并且还要落实对消毒剂的采购工作,购买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生石灰、高锰酸钾、氢氧化钠、75%酒精等,在使用消毒剂时要做好灵活地进行选用消毒剂,防治细菌产生耐药性,实现良好的消毒效果[3]。如在对生猪实施消毒時,可以首先选用硫酸氢钾、苯扎溴铵等刺激性相对而言较小的消毒剂;对环境进行消毒时,则可采用1%火碱、0.05%过氧乙酸、5%石灰水等消毒剂;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时,则可采用1%新洁尔灭、0.1%过硫酸氢;对圈舍实施消毒时,则可采用甲醛、戊二醛德国消毒剂。通过一系列消毒剂的选用,确保消毒能真正做到全面与彻底,更好地杀死细菌与病毒,防治疾病的产生。

1.8  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是生态猪养殖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养殖人员需制定可推广、可复制的饲养管理模式,借助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养殖场的效益。养殖人员在喂养时,需依据生猪日龄、品种等做好饲料的分配工作,确保粗细饲料的合理分配,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保证生猪的营养均衡,达到合理化的养殖效益。同时,还要定期地为生猪提供充足的微量元素与营养元素,如为生猪提供一些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矿物质等,满足生猪的营养需求,促进其抵抗力的提高。同时,还要做好相对应的饲料管理、储备等相应的工作,避免饲料霉变,针对霉变饲料要及时进行丢弃,禁止投喂。养殖人员还要养成良好的喂食习惯,做到定人、定时、定量等进行投喂,避免经常性地更换饲料,在喂食中秉持着少量多次与循序渐进的原则,杜绝生猪产生应激性反应。此外,还要做好对饮用水的监测,对水质实施定期的检查,一旦发现饮用水出现污染情况需要立即消毒,冬天要对生猪饮用水进行加热,避免疾病的产生。

1.9  落实防疫防治

疫病防治是养殖中最为重要与关键的环节,需要养殖场的人员能在养殖中树立起相对应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此来不断提高疫病防治的效果。养殖人员要发挥出数字技术监控系统的作用,对生猪实施动态化的跟踪,在监控过程中一旦发现生猪出现不进食、不合群等现象,则要第一时间采取相对应的治疗。同时,还要结合疫病发生的特点,做好相对应的防疫工作。现阶段疫病发生时,主要采取的手段是疫苗接种,此为疫病防治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养殖人员需要结合生猪的日龄、时期等落实相对应的疫苗接种工作,从而做好猪瘟、口蹄疫、流行性腹泻等系列疾病的接种工作,实现对疫苗的防控。另外,还要重视药物预防工作,通过将青霉素、土霉素、金银花等中草药融入饲料中,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此外,还要做好相关驱虫工作,通过采用驱动药物,如敌百虫、阿苯达唑、阿维菌素等,轮流进行更换,杜绝寄生虫的发生,而针对病死的生猪、污染饲料等,则要严格依据病害动物的相关规程进行处理,避免疾病的传播[4]。

2  生态猪养殖模式

2.1  农户单独运作模式

农村人口虽然众多,但由于农户的资金有限,养殖场规模通常较为狭小,加之农村的交通并不发达,生态猪养殖的发展具有局限性[5]。面对此现状,养殖户可以向银行贷款,以此作为启动资金,并利用农村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性搭建出具有农村特色的养殖场,从而为生态猪提供高质量与原生态的饲料。此种饲养模式是目前具有发展前景的养殖模式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大面积进行推广。

2.2  企业与农户互助运作模式

此运作模式具有良好的资金优势,从猪的质量上而言,企业具有能力、资金与技术,能培养出优质量的生猪品种。并且企业还能招聘较为优秀的技术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也能为猪肉的销售提供良好的计划。但在天然、有机及绿色饲料上,却无法找寻合适的渠道,需要企业能积极地与农户实施合作,打造互补互助的企业农户运作模式,推动生态猪养殖模式的健康发展。

2.3  信息化养殖模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态猪养殖技术中,借助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促使生态猪养殖模式能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能对生猪的生长情况实施监督,第一时间发现生猪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6]。并且还要建立相对应的资料库,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养殖实施深入性的分析,从而不断提升生态猪养殖的水平,促使养殖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此种养殖模式,能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养猪行业的健康发展。

2.4  立体化养殖模式

已有的养殖模式较为单一,饲养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而采用此种立体化养殖模式可以将粪便实现合理化的利用。此种立体化养殖的原理是一条食物链模式,能达到减少生猪养殖成本,让生猪养殖业实现循环式发展,达到降低污染的效果,此种模式对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推动性的作用,有效减少了传统养殖模式对环境的破坏。

3  结束语

生态养殖猪的技术将会不断进行完善,此种养殖技术会逐渐取代传统的饲养模式,在未来占据市场中的大份额,有较为良好的发展空间。相关人员需要在今后养殖工作中增强对生态猪养殖技术的研究,调整传统的养殖技术,促使生态猪技术能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源昌.生态猪养殖生产管理与疫病防控[J].畜牧业环境,2022(6):41-42.

[2] 王诵涛.生态猪养殖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畜牧业环境,2022(12):29-30.

[3] 黄建生.猪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与疾病预防管理探讨[J].畜牧业环境,2022(11):45-46.

[4] 王宏.猪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与疾病预防管理探讨[J].畜禽业,2022,33(8):30-32.

[5] 袁世池.生猪生态养殖技术要点[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4):123-125.

[6] 于燕波.生态猪的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控措施[J].畜牧业环境,2022(1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