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让学生思维有效“增值”
——例谈群文阅读的“1+X”教学设计

2022-07-06 01:23
语文天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增值

许 伟

群文阅读,注重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教师采取“1+X”的阅读教学方法,以群文阅读为抓手,想方设法搭建助推学生思维品质的“脚手架”,精选有营养的教学篇目,聚焦有价值的教学议题,设计有方法的教学路径,进而提升学生深度思维品质的高阶发展。

一、异中求同,促进整合思维发展

求同思维又叫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是一种有目标、有范畴和有条理的思维形式。通过求同思维在阅读中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助于对事物进行归纳总结。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中环境特点,以及村人穿戴、劳作、精神状态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记”的文体侧重于记人记事,这和《大道之行也》侧重于议论的表达方式,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类型,而且属于不同年代、不同作家的两篇不同文章。但是在诸多的不同中,又可以发现其共同之处。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整合,对比推论,能提升学生“异中求同”的思维深度。

群文组合:《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

教学议题:不同年代的共同社会理想

教学设计:

环节一,绘思维导图,提炼社会特征。《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通过描绘桃源中的一些场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地。我们可以通过查找描写桃源社会特征的关键语句,来提炼其社会特征,进而通过思维导图(图1)的形式来清晰展现:

图1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儒家经典作品,作者在议论中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同理,我们也可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炼关键语句,来概括其社会特征,思维导图(图2)如下:

图2 《大道之行也》思维导图

环节二,异中求同,明社会之理想。这两篇文章虽年代不同、体裁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在文中展现了各自的理想社会特征。在环节二的基础上,我们能清晰地发现两文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特征。对比发现:《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中,人们生活富足,能自食其力,和谐幸福,且整个社会没有剥削、压迫、战乱,是安定和平的。这些在《大道之行也》中有着相似的表达,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相处和睦,人尽其力,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因此,我们可以在比较中得出两者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的结论。

环节三,结合背景,思作者之追求。联系两文的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正是一个王朝腐败、徭役繁重、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朝代。年轻时的陶渊明也有着 “大济苍生”之志,只可惜壮志难酬,他虽“心远地自偏”,可又“猛志固常在”,于是在永初二年写下了《桃花源记》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寄托自己理想中的但又无法实现的美好社会愿望。而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人民也常年流离失所,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西汉礼学家戴圣在编写此书时,也是表达了儒家自孔子以来的社会理想。通过对两文背景的补充介绍,我们可以发现,美好的社会理想是不分年代的,受着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这是从古至今文人志士的一致追求。

设计缘由:本教学设计把不同年代的共同社会理想作为教学议题,组合了两篇八下教材中的教读课文《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提炼出各自的社会特征,再通过对比分析,在异中求同,明确了两文有着同样的社会理想,最后联系背景发现,这也是从古至今文人们一致追求的社会理想。在上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传统的理想社会特征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教读课文的价值,同时开发和强化了他们“异中求同”的思维辨识能力。

二、同中辨异,提升逆向思维品质

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而群文阅读在方法上就非常注重联系与比较,意在提升学生思辨的思维品质。

统编教材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是对课内古诗词诵读的补充和拓展,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的古诗词整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同中辨异,品味同一题材诗歌中不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等,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

群文组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

教学议题:送别路上的达观与悲戚

教学设计:

环节一:朗读吟诵,明送别之主题。这两首诗歌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为不同诗人所著,但是在主题上同属送别诗,且都是送别友人之作。比读教学,基于教学理念,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上,可以选择同为 “送别”主题的角度,选择能体现该主题的关键词句,进行情感朗读,读出诗歌之韵味和深情。

环节二:聚焦细节,赏别离之情深。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通过“望”字,把目光从繁华的都城长安转向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而李白在《送友人》中通过两个比喻,把友人比作飘忽不定的“浮云”,把自己比作依恋大地的“落日”,表达了难舍难分之情。

环节三:比较分析,辨离别之情异。 虽不舍别离,但王勃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宽慰友人,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并劝其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一展诗人积极达观的胸襟。别离来临之际,李白无奈挥手离去,只留下“萧萧班马鸣”,那离群之马悲戚的嘶叫声似在传递着李白绵长的思念之情,意蕴深远,引人遐思。至此,两篇同为送别题材的诗歌,其不同的情感表达在学生的对比分析中就辨别出来了。

设计缘由:本教学设计紧扣促进学生“同中辨异” 思维发展的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组合统编教材八下语文书中的两篇课外古诗词诵读。围绕“送别路上的达观与悲戚”的教学议题,先运用求同法提炼共同的主题“送别”;再分别通过细节分析,体会共有的送别之深情厚意;最后,在相似的送别主题中,通过比较分析,赏析出情感之异,实现了对学生“同中辨异”思维的训练与发展。

三、质疑批判,挖掘审辩思维深度

审辩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也是检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体现,而质疑与批判是审辩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多角度去认识事物,进而健全和提高思维能力。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统编教材八上的一篇教读课文,通过一场“安知鱼之乐”的辩论,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思想流派的特点。庄子身为道家的代表,重物我合一,从审美的角度认识世界。道家思想虽博大精深,深奥难懂,但通过组合一类典型的选文,在对比阅读中质疑批判,多角度地解读庄子思想,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群文组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钓于濮水》《鼓盆而歌》

教学议题:积极,消极?——我眼中的庄子

教学设计:

环节一:课内教读,明庄子之“物我合一”“审美欣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小短文,里面有着大量的对话描写。通过创设出游情境,体会人物观鱼时的心情体验,进行情感朗读。在对人物说话语气的拿捏、理解上,可以分析出庄子为何能 “知鱼之乐”,进而提炼出庄子的思想有着“物我合一” 的特点,自然万物都是他个人心境的投射外化。同时进行对比阅读,在和惠子“不知鱼之乐”的对比分析中,得出庄子重审美欣赏,能发现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诗情画意的结论。

环节二:阅读延伸,感庄子思想之精髓。结合作业本练习,补充《庄子》中的另外两则短文阅读,通过提炼和解读关键句,完成表1,感受庄子的思想精髓。

环节三:审辨质疑,庄子思想之多重解读。小组合作讨论,对以上文章的解读有没有新的不同的理解,提出你的质疑,用圈点批注的形式呈现。

表1 选文关键句解读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批注1:我赞同惠子的看法,最亲近的人死去了,庄子还敲打歌唱,真是有悖于人之常情!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批注2:大丈夫当以“心忧天下”为己任,在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造福百姓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此拒绝自保,未免消极避世。

设计缘由:庄子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深奥难懂,既有其思想精髓,也有其思想弊端。本教学设计组合了三篇具有代表性的《庄子》选文,围绕“积极,消极?——我眼中的庄子”的教学议题,由浅入深地探究了庄子思想的特点。通过课内教读,带动课外拓展;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思想特点;通过情感朗读、提炼感悟、圈点批注,丰富和深化了学生对庄子思想的解读。在求同包容、质疑批判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考维度,带动了学生的思考广度,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有利于开发他们的审辩质疑思维能力。

总之,“1+X”的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创设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打通单篇教读和群文阅读的壁垒,搭建助推思维攀升的桥梁,用“1”去撬动“X”的多维度阅读,构建美丽的语文精神家园,让学生思维实现有效 “增值”。

猜你喜欢
增值
马克思的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关系
财产保险公司高管审计增值功能探究
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探析
我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增值探索
二维码在物资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增值运作
浅析如何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善用探究性学习促使数学课堂增值研究
从“添附”论知识产权的归属
对高校内部审计与增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