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约翰的“天使礼物”

2022-07-11 00:50何书彬
同舟共进 2022年6期
关键词:鼓浪屿约翰天使

何书彬

在厦门市第二医院门口,树立着一个外国大夫的雕像,他是谁呢?

在这个雕像的背后,有一个“天使礼物”的故事。1886年,荷兰尼尔保赤孤儿院,一名年轻的医生站在演讲台上。白喉病破坏了他的嗓音,使他特别害羞。他鼓起勇气,讲起遥远的中国。他说,那里有很多病人正在等待着医生的服务。

演讲结束时,一名小姑娘微笑着走上前来,递给医生5便士。那是她前天过生日时,舅舅送的礼物。“给那些生病的中国小孩!”她天真又骄傲地说。

这几便士,如同天使之梦,造就了近代中国的一所医院。这就是鼓浪屿上的救世医院,当今二院的前身。这名年轻的医生,就是救世医院的创办人——郁约翰。

在鼓浪屿上,郁约翰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名医,也是一名出色的建筑师,岛上著名的八卦楼、船屋,都是他设计的作品。

1861年,郁约翰出生在荷兰,幼时随父母移民美国。1886年,他获得密歇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按计划,他将由归正会派往厦门,做一名传教医生。对此,他充满期待,在密歇根大学里,他就组织了传教队,并做了第一任主席。但是,由于归正会资金不足,他暂时无法成行。一个朋友建议他,不妨前往荷兰故土,一边做医学研究,一边等待时机。

在尼尔保赤演讲时,他的听众都是孤儿。他万万没有想到,那个小姑娘居然要帮他圆梦。他不肯收钱,小姑娘却哭起来了。他只好收下,向她保证:“我会让这些便士照你说的去做。”

“天使礼物”的故事传遍当时的荷兰,人们纷纷向这名年轻医生捐款。5便士,倍增、又倍增为1200美元,这个数字,在100多年前的中国,差不多可以建起一座医院了。

1888年,郁约翰终于踏上厦门,随即被派遣到漳州平和的小溪镇。在那里,他创办了来华后第一所医院。总造价为1800美元,设有30张病床。一楼设有医务所、会诊室、女病房、礼拜堂、储藏室和厨房,二楼设有普通病房、眼科病房、外科病房、两间供学生使用的小房间以及一个宽敞的阳台。

郁约翰永远记得那名小姑娘天使般美丽的愿望。他因此将医院命名为尼尔保赤医院。从1889年3月到1895年1月,尼尔保赤医院一共治疗了约5万名门诊病人和2400名住院病人,进行了1500多次手术。

1895年,郁约翰返回美国,又募集了约1万美元。两年后,他回到厦门,准备把尼尔保赤医院迁至鼓浪屿,创办救世医院。

然而郁约翰没有料到的是,这个计划遭到了鼓浪屿外国侨民的强烈反对。49名外国侨民联名致信各国驻厦领事:“我们认为,在鼓浪屿专门为中国人设立医院,将严重危及岛上的公共卫生,并可能导致周边地区物业价值的严重贬值。”

在这些侨民看来,鼓浪屿本是一个“不洁”之地,在《南京条约》签订前后,留驻鼓浪屿的英军曾病死数百人。越来越多外国侨民来到鼓浪屿后,不断改造这里的市政及公共卫生条件。

1886年,鼓浪屿道路委员会成立,向外国侨民征税进行市政建设。这是厦门历史上第一个纳税人自治的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到了19世纪末,鼓浪屿在道路、排水设施等方面已向西方各主要城市看齐。

这时的外国侨民对鼓浪屿的居住环境非常满意,认为“作为居住的地方,鼓浪屿有许多优势”,也正因如此,他们决不允许郁约翰在鼓浪屿建医院,“如果厦门本岛社区需要,那里有足够的空间建立任何数量的中国医院。没有任何必要专门在鼓浪屿设立,并把疾病带到岛上”。他们甚至向清政府和美国政府投诉。

面對反对声音,郁约翰依然坚持把医院建在鼓浪屿。为了获取支持,他做出让步,提出可以为外国侨民和富人提供一些专门病房。他也请美国驻厦领事金渥德斡旋,以调和种种针锋相对的意见。

救世医院终于动工了,设计图出自郁约翰。他兴奋地在接诊间隙到工地上和工人一起忙碌。对此,他在一封信里写道:“你该来看看我干活时的样子,我从头到脚沾满了沥青。有一天,我的小女儿跟她妈妈来医院,居然说:‘这个人不是我爸爸。’……有时我手上的活儿正好干了一半,却被告知有急症候诊。于是我匆忙用煤油洗手,换衣服,出去接诊。想想看吧,这种情况下还得做眼科手术呢!”

1898年4月,救世医院竣工,郁约翰向归正会报告:“救世医馆是一座坚固的砖结构两层建筑,濒海而立,涨潮时三面环水。内设礼拜堂、食堂、厨房、办公室、门诊室、眼科、暗室、手术室、教室、浴室、两间储藏室、两间工人房、四间学生房、七间病房,共有45张病床。”这是男医馆的情况。医院还设有女医馆,最初有25张病床,一年后增加到40张。

“天使礼物”的故事还在激励着郁约翰的荷兰同胞。救世医院建成后,仍有许多荷兰人向郁约翰捐助,或者万里迢迢亲身来到中国,到救世医院做志愿者。1899年,郁约翰写道:“女医馆得到了荷兰朋友们如此热情而诚恳的支持,如果每个传教领域都能得到这样的支持的话,那么我们所度过的许多焦虑的时刻就会变成喜悦的时光。”

郁约翰忙碌不已。仅1900年一年,救世医院就治疗了约1万名患者,实施外科手术631例。郁约翰写道:“各阶层的人都来,富人、乞丐、清高的学者、官吏大员,还有目不识丁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苦力工……”

在工作自述中,他风趣地把医院的工作分为“四声部”。“第一声部”是门诊部,患者只需交3美分的挂号费即可就诊,获得免费的药品、包扎物。“第二声部”是住院部,医院免费提供医药、衣物、病床及床垫,可当时的中国病人一般不用,他们习惯于睡在铺了席子的木板床上,使用竹子做的枕头。“第三声部”为传教事务,传教士、传教医生在医院里向病人布道。“第四声部”为医学教育。为了培养医学人才,救世医院附设了医学专科学校,“每周9小时的教育,课程满5年,考核通过者颁给一份表明工作量的证书。此后,学生们到社会去从事救助苦难的事。”

再没有比看到病人痊愈更让郁约翰高兴的事情了。有一个失明的孤儿,生活不能自理,被叔叔赶出了家门。他在路边乞讨时,听人说起救世医院,就一路摸索到鼓浪屿。他走进门诊部,大声问郁约翰:“医生,我是个瞎子,你能让我复明?”没过多久,这个乐观的孩子就看见了鲜花、青山和大海,高兴地离开了医院。

郁约翰感慨:“这是一段优美乐曲,它能消弭那经常萦回在我们心中的痛苦悲泣。”“你再也找不到比在中国从事医疗传教更愉快的工作了。”

从救世医院附设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有许多自愿留下来和郁约翰一起治疗病人。对此,郁约翰写道:“有一个毕业生现今已在救世医院担任了15年以上的学生和助手……虽然曾经有过年薪至少1000美元的职位,但他却留在医院里每个月才赚15美元的工资。”

当然,郁约翰更不会离开。1910年,他在一封信中写道:“领事馆多次以75金元的月薪请我担任医生职务。我很抱歉,我所承担的工作使我有必要予以谢绝……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他也觉得,自己在厦门生活得越久,就越喜欢这里。1901年10月,在一封信中,他写到厦门人在元宵节期间跳火盆的民俗:“有一项中国的运动,我想霍普大学(郁约翰本科母校)胆大的人也肯定不敢一试,体育系里最开明的人士也不敢提倡。我指的是跳火盆……在中国待得越久,我就更多地感受到,中国人不仅奇特,而且有趣。我相信,我对中国悠久、伟大的历史与她的其他方面一样感兴趣。”

到了1910年,即救世医院成立的第12年,历年来的门诊病人数量已经超过13.5万人次,住院病人超过1.7万人次,实施的外科手术超过7500例。

长年以来,郁约翰鲜少有机会回美探亲。他的妻子因为孩子们的读书需要,在1901年便已带孩子们返回美国定居。他的下一次假期将在1911年到来。

1910年4月6日,郁约翰提起笔来,给家人写信:“我亲爱的小玛格丽特:现在是周六下午,虽然才两点钟,爸爸已经做完了本周所有的工作。通常情况下,爸爸是很难得这么早就做完工作的……我都等不及要去看你了……”写到这里,他突然要出诊,于是匆忙在信纸上写下:“一个病危的女病人送到了医院,我得工作至少两个小时。所以,最终我还是没能有机会休息一下。爱你的,爸爸。”

这是郁约翰平生的最后一封信。当他的家人在遥远的美国接到这封信时,他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天,郁约翰在医院里接诊后,又前往厦门城里的一个病人家里。他很快诊断出这个病人患的是一种严重的病毒型鼠疫肺炎。尽管他有预防,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还是受到了严重感染。

4月11日,他忙了一整天。傍晚,他疲惫地回到家里,开始发冷发热。12日,他感到浑身疼痛。13日,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病倒了。14日清晨,确诊鼠疫肺炎。病情每个小时都在加重,郁约翰心里明白,康复已经无望。生命时钟在倒计时,他一句都没有抱怨,只是担心看护他的人会受到传染。他说,他对妻子、对家人感到抱歉,他交代看護他的人尽量代他安慰他的妻子。

最后,他想到的仍然是救世医院。他希望医院的规模继续扩展,添置更好的设备。由于在厦门多年,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甚至连遗言都是用厦门话留的。临终前,他要求人们把他安葬在鼓浪屿上的公墓。

14日晚上9时,郁约翰溘然长逝。去世之前,他还在计划着如何度过探亲假期——他想好好地在家里陪孩子们一年;希望能为救世医院的基金募集到足够的钱,使医院有一个持续发展的基础。他还想到,过完这一年,4个稍大一点的孩子继续在美国读书,妻子和最小的女儿就可以随他回到厦门。多年来他一直孤身一人,把一颗心分成两半,一半放在救世医院,一半放在美国家中。

在郁约翰身后,他的事业继承人扩建了救世医院,使之成为一个建筑群。1910 年,郁约翰去世前,男女分部均扩建至三层,并在两翼围合部分建了小礼拜堂。后又扩建了西翼,与东翼对称。当时医院已配置有内科、外科、产科、眼耳鼻科,手术室两间,实验室、X光室、药房等,问诊室6间,特别病房30间,普通病房9间。

1926年,医院开办护士学校,兼办助产士学校,校舍建于救世医院东北侧山坡上,总共招生22届,毕业生160人。这是闽南地区最早开设的护士学校。

鼓浪屿救世医院和护士学校旧址见证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医疗机构在中国创办、发展的历史,也见证了鼓浪屿近代化医疗体系的建立及医科、护士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

郁约翰的学生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医院大门前树碑纪念。碑文写道:

郁约翰牧师……手创医院三、授徒成业二十余辈,功效聿著,愿力弥宏,以身殉志,生不遗力,殁不归骨,卒践誓言,葬于兹邱,追念功德,表石以纪。石可泐(音lè,指石头裂开——编者注),骨可朽,先生功德不可没。

曾经,“天使之梦”不断口口相传,打动了千万人。郁约翰为鼓浪屿带来了“天使的礼物”,又使鼓浪屿成为“白衣天使”的摇篮。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猜你喜欢
鼓浪屿约翰天使
鼓浪屿
天使很平凡
天使之爱
DesignER CHINA
约翰·科林斯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鼓浪屿:迷途在这里
曾经不是说好,要好做,彼此的天使吗
新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