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汉文文献公文程式术语考释

2022-07-11 09:16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黑水城汉文大词典

于 薇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国古代公文源远流长,数量繁多。《汉书·刑法志》载:“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1]古代公文是朝廷和官府在行使职权、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文书。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古代公文形成了一套稳定而特殊的程式。在特殊程式的影响和制约下出现了很多典型的具有特定含义的程式术语,这些词语专用或相对较高频率地适用于公文语体交际领域的需要,具有稳定性和约定俗成性。黑水城汉文文献多以古代公文为载体,文献中有很多比较固定的、具有特定含义的程式术语。如常用“谨呈”“申”等术语使公文开合自然,常用“咨请”等术语使公文起承转合自然,常用“合行具申”“照验施行”作为公文结尾归结词。

本文就黑水城汉文文献中的公文程式术语考释如下:

【合行】

(1)除已取讫行人哈速丁甘结文状在官外,今将物色/价直开坐,卑司保结,合行具/亦集总管府, 伏乞/照验施行。

俄藏[TK201]

(2)谨呈:至正卄九年五月初八日与/ 丞相平章就省堂上抬饭用过酒羊未曾除破,合行具呈,/ 照験施行。

中国藏[F36:W6]

按:《汉语大词典》收录“合行”一词,释义为“应当,应该施行”。《汉语大词典》首引例证为宋代文献,偏晚。《旧唐书》有载:“是时,衡山公主欲出降长孙氏,议者以时旣公除,合行吉礼。”[2]“合行吉礼”即举行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礼仪活动。《旧五代史》亦有载:“礼部侍郞刘温叟失于选士,颇属因循,据其过尤,合行谴谪,尙视宽恕,特与矜容,刘温叟放罪,其将来贡举公事,仍令所司别具条理以闻。”[3]宋以后,“合行”一词使用频率渐高,《宋史》:“治平元年,宰相韩琦等奏:请下有司议濮安懿王及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合行典礼。”[4]《金史》:“择日奉册唐殷国妃、岐国太妃,仍别建宫名。合行典礼,礼官检详条具以闻。”[5]直到清代,“合行”一词仍有沿用,《大清会典》:“若各衙门追究钱粮、鞫问刑名公事,当该官吏,将奏准合行事理,妄称奉旨追问者,斩。”[6]

黑水城汉文文献中多处可见“合行”一词,且多与“具申”“具呈”相连,构成“合行具申”“合行具呈”的固定搭配用于公文末尾。如“合行具呈,照验施行”“合行具申,伏乞”。

【具申】【具呈】

【具申】【具呈】

(1)实有见在粮斛取八保结开坐,合行具申,伏乞/ 旧营粮壹阡肆伯壹拾石令贰斗柒合玖勺叁抄

英藏{Or.8212/754 [K.K.0150(b)]}

(2)本路/众官于仓内圆聚公座,造堂食用,合将用过小麦/各各名项开坐前去,合行具呈/亦集乃路总管府,伏乞/照验施行。

俄藏[Дx2158]

按:《汉语大词典》未收录“具申”,黑水城汉文文献中多处可见“具申”一词,且多与“合行”连用。如例(1)中的“合行具申,伏乞”。“合行具申”在黑水城汉文文献中一般出现在上行公文的末尾,义为“应该备文申请”,所呈报的部门多为“亦集乃路总管府”。“合行”一词唐代文献即有载,《旧唐书》:“其州府有出铜铅可以开炉处,具申有司,便令同诸监冶例,每年与本充铸。”[7]宋代文献亦有载,《宋史食货志补正》:“照籍及碑内四至,亲到地头着实审究,画定某乡某村,其旧田增围者有若干亩,及新创围裹者有若干亩,结罪具申提举司,并行籍记。”[8]“合行”与“具申”合用宋代文献有见,《全宋文》有载:“其净欠不该放者计三万九千余缗,一面催督,务要纳足申解外,合行具申。”[9]明《午梦堂集》文献亦有载:“为此,今将前由合行具申,伏乞照详示下,遵奉施行,申蒙学院倪批。”[10]

“具呈”一词《汉语大词典》收录,释义为“备办呈文”,首引例证为清代文献,偏晚。用例(2)为元代文献,比《汉语大词典》首例早。经考证,“具申”一词宋代文献即可见。《宋史》:“如蒙差委赍书前往所指去处,监临刊刻,至于锓梓之际,倘或工匠笔画差讹,就便正是,似为便宜。具呈照详。”[11]黑水城汉文文献中“具呈”多与“合行”合用为“合行具呈”,义为“应该备办呈文”。“合行具呈”元代文献有见,《全元文》:“所有建白事一十五件,逐一开具如左,合行具呈宪台照详,伏请闻奏施行。”[12]元《陵川集》亦有载:“抗孤身之危而待一国之毙,方之苏武,功则过之,礼宜优加爵谥,表异忠贤,以彰圣朝崇义报功之美。合行具呈,中书省照详施行。”[13]

【谨状】【谨呈】【谨具】

俄藏[ИHB.No.348V]

中国藏[84H·F116:W248/1420]

(3)湏至呈者:/ 羊一口叁斗; 打馕面叁斤,小麦叁升;/ 白米半升,折小麦半升; 酪壹升;/ 葱半升。/右谨具

中国藏[F36:W6]

按:《说文解字》:“谨,慎也。”[14]《汉语大词典》收录“谨状”一词,释义为:行状、书状结尾常用语,谓敬谨陈述。首引例证为南朝文献,偏晚。先秦重要史籍《世本八种》即有关于“谨状”的记载:“至居官莅政,以受任日浅,无所表见。且先生之足传者,不在一官,诸君子当共谅之,受业陈劢谨状。”[15]唐以后,“谨状”一词出现渐频,《全唐文》:“入东寺而掌壶。处南台而曳履。不谓藏舟夜涉。负杖朝兴。丹邱之化未寻。元扃之痛俄及。故怨深撤乐。悲躔罢市者乎。谨状。”[16]

“谨呈”一词《汉语大词典》收录,释义为“敬呈”。目前,可查证的资料显示,“谨呈”最早出现在南朝文献中。南朝·梁文献《真灵位业图校理》有载:“羲白,汉书载季主事不乃委曲。嵇公撰高士传,如为清约。辄写嵇所撰季主事状赞如别。谨呈。”[17]“谨呈”一词多用于呈状、书状结尾常用语。如《曾国藩全集》:“惟勉勤乎蛾术,益凛临深履薄之思。所有国藩感激下忱,理合呈请代奏,叩谢天恩。谨呈。”[18]此例中的“谨呈”出现在《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正考官呈请代奏谢恩状》中。“谨呈”一词除在公文末尾出现,亦可出现在句中,表示“敬呈”之义。如《陵川集》:“皇帝圣旨里,翰林国史院谨呈:照得故翰林侍读学士郝经始于丙辰年世祖皇帝召赴阙庭,己未年钦授宣命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19]

“谨具”一词《汉语大词典》未收录。黑水城汉文文献呈状中多次出现“谨具”一词,且多在末尾,亦是敬词的一种,义为“恭敬地奉上”。《汉书》中有关于“谨具”的记载:“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20]这里的“谨具”用于句中,是敬词。《宋书》:“谒者前北面一拜,跪奏:‘大鸿胪臣某稽首言,群臣就位。谨具。’”[21]这里的“谨具”是公文末尾常用语,表敬意。

【契勘】

俄藏[ИHB.No.348]

按:《汉语大词典》收录“契勘”一词,义为“宋元公文用语,犹查,按查。”《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载:“契勘本路积欠和籴,推嘉祐四年十月祫享赦恩及七年九月明堂赦恩,并截定年分,特与除放。”[22]宋《曾公遗录》:“御批:契勘入内使臣,自来缘求内中诸殿阁祗候,止是希冒逐时,非泛恩例及本家回授骨肉恩泽,仍有历仕岁月未深,已转充近上名目者,显属侥幸。”[23]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贴黄。契勘熙宁四年以后止元丰八年登极大赦以前,人户积欠,共计五万三百余贯。”[24]

【右仰】

俄藏[ИHB.No.348]

按:“右”,指右边,古代公文为竖版排列,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右”指右边的内容,即上文。“仰”,从人,从卬,卬亦声。卬,小篆字形是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跪着,跪者抬头看站者,为“仰”的本字,后借为“我”,遂加“人”作“仰”。仰,本义是抬头,脸向上。“右仰”一词《汉语大词典》未收录。黑水城汉文文献中多次出现“右仰”一词,用作古代公文的结束语,义为右面的也就是上面的情况希望大家知悉。《全唐文补遗》:“右仰准此指伪,不得违犯者。干祐四年四月四日。”[25]《永乐大典》:“收受,不许夹带旧年收低下之米及湿恶糠粞,请监官逐一点检,如有违者,并行断治。右仰仓官遵守施行。淳祐二年八月日。”[26]古代公文中,还常有“右仰知悉”的用法。如清《熙朝定案》:“合行恭录晓谕,为此示仰官吏及军民人等咸各钦遵知照毋违。特示。右仰知悉。道光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告示。”[27]《三晋石刻大全》:“社后务须立定条规,按年交替,俾可永远遵守,杜其后害,勿再因循,是为至要。着即遵照办理毋违,特示。右仰知悉 光绪八年十一月”[28]

【印讫】

俄藏[ИHB.No.353]

按:《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29]“印”,甲骨文字形左为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是官印。《说文》:讫,止也。“讫”本义是绝止、完毕。《汉语大词典》未收录“印讫”一词。黑水城汉文文献榷场使文书中多次出现“印讫”,“印讫”是公文有效性的证明,义为“盖章”。早在《隋书》中即有“印讫”的记载,“此印常在内,唯以印籍缝。用则左户郞中、度支尙书奏取,印讫输内。”[30]《宋史》中亦有载:“应合用宝,外符宝郞具奏,请内符宝郞御前请宝,印讫,付外符宝郞承受。”[31]元代,“印讫”一词有“印章”之义。《元史》:“诸试卷弥封用印讫,以三不成字为号标写,仍于涂注乙处用印。”[32]明代,“印讫”一词的用法承袭元代。《明史》:“次严,班首具服诣香案前,涤印用印讫,以表笺置于案,退立幕次。”[33]清代亦有使用,《登科记考补正》:“天成四年敕,诸色举人入试,前五日纳试纸,用中书省印讫,付贡院。”[34]

【照得】【照验】

(1)照得至正廿年十一月廿/ □□ 达鲁花赤〔贴木〕/ 儿不花亚中到任,将/ 本官代讫,本官禄/ 秩自当年十二月开除。

俄藏[TK194]

中国藏[F116:W554]

按:“照得”一词《汉语大词典》收录,义为“查察而得,旧时下行公文和布告中常用。”宋代公文中常用该词。《宋史》有载:“皇帝圣旨里。中书省据辽、金、宋三史总裁官呈:照得近奉都堂钧旨,委自提调缮写宋史刻板正本,今已毕功。”[35]宋时,在札子中可见“照得”一词。如《乞都关中权暂驻跸襄阳府札》:“保义郎、新提点广南西路纲马驿程徐格、干办公事义问再奏,今照得前后宰执出使,郎官已上多充参议。”[36]元《文献通考》有载:“奉此,照得近承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札付,钦奉圣旨节该。”[37]《大清会典》:“户部为盐法事,山东清吏司案呈,照得:某运司某处盐法题准各项事例,已经通行遵奉讫。”[38]

“照验”一词《汉语大词典》收录,义为“查验;勘合”。首引例证为明代,偏晚。《全唐文》有载:“官人调授,少得防冤,疏通蹊径,人情物理,无不曲尽,吏欲为欺于此,照验之端。”[39]宋代文献中,“照验”一词常见,《禁于远年帐案内搜寻名件下诸州根逐磨勘诏》:“诸子司多于远年帐案内,搜寻名件,直行指挥,下诸州根逐磨勘,年月深远,案籍不全,勾追照验,颇成烦扰。”[40]《辞免国子祭酒状》:“即日未能前去,除将元给之任铺马圣旨钦领外,候疾稍愈赴都,合行具呈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照验施行。”[41]

【伏乞】

(1)今申二十九日,实收粮叁拾贰石柒斗:/ 小麦贰拾壹石捌斗,/ 大麦壹拾石令玖斗。/ 右具如前,伏乞/ 亦集乃路总管府/ 照验,谨具

俄藏[B53]

英藏{Or.8212/754 [K.K.0150(b)]}

按:“伏”,从人,从犬。义为:人如狗一样地匍伏着,本义是俯伏,趴下。在“伏乞”中,“伏”为敬词。“伏乞”指向尊者恳求。《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但首引例证为宋代文献,偏晚。《旧唐书》有载:“伏乞宣令宰臣商议,何以遣臣得上不违宣索,下不阙军须,不困疲人,不敛物怨。”[42]宋时,“伏乞”一词常见。《宋史》:“伏闻大行皇帝受命宝及缘宝法物,与平生衣冠器用,皆欲举而葬之,恐非所以称先帝恭俭之意。其受命宝,伏乞陛下自宝用之,且示有所传付。”[43]清《江苏按察使臣胡季堂跪奏为恭谢天恩事》:“除谨将各书大指目录卷数缮具清单,寄交河南抚臣何煟,先行覆奏,仍一面上紧校订成帙,一俟完竣,即赉送原籍听候汇奏外,所有现在办理缘由及微臣感激私忱,理合恭折奏谢。伏乞皇上睿鉴,谨奏。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奏。”[44]黑水城汉文文献中“伏乞”主要用于上行文末尾,表达恳求之义。

【保结】

(1)除已取讫行人哈速丁甘结文状在官外,今将物色/价直开坐,卑司保结,合行具□/亦集□□总管府, 伏乞/照验施行。

俄藏[TK201]

(2)总府官台旨:以下架阁库验照王满/朝父祖等八十户元俱籍面,得见明白开坐,保结呈府施行。

中国藏[Y1:W47]

按:《汉语大词典》收录“保结”一词,释义为:旧时写给官府的担保他人身分、行为清白或符合某一商定的条款的文书。首引例证为明代文献,偏晚。《金史》有载:“尚书吏部遂拟,今随朝考满,迁除外路五品以下职事,并应验考次职满有才能者,以本官任满已前十五月以上、二十月以内,察访保结呈省。”[45]《元史》亦有载:“本处官司体勘房亲,揭照籍册,别无诈冒,及无废疾过犯等事,上司审验相同,保结申覆,令亲赍文解赴部。”[46]清代文献亦可见“保结”一词,《清史列传》:“又查吐鲁番为新疆南、北两路适中枢纽,必应安置内地户民耕种,方为妥协。据各工员分股招集,由吐鲁番同知取具保结,造册呈送前来。”[47]

【勘合】

俄藏[TK211]

(2) 一下广积仓 緫府除外今用往字九十八/ 呈半印勘合书填前去,合下仰照及/ 比对元奴号簿相同,更照验,依数/ 责领放支施行。

中国藏[F74:W2]

按:“勘合”指验对符契。古时符契文书,上盖印信,分为两半,当事双方各执一半,用时将二符契相并,验对骑缝印信,作为凭证。凡调遣军队、车驾出入皇城、官吏驰驿等,均须勘合。该词首见唐代文献,《汉语大词典》首引例证为唐律。《新唐书》亦有载:“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左二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48]宋汪应辰还撰写过《论勘合钱比旧增重疏》:“谨按人户输纳官物,以钱陌取之者,曰头子钱,以钞旁取之者曰勘合钱,此乃两事也。”[49]《宋史》:“二税勘合,每贯取二十钱,干道诏旨尝减三之一,有欲增之者,应辰与两漕臣列奏,言:‘勘合不以钞计,而以贯石匹两计,是阳为减而阴实增之也。’”[50]宋太祖开宝七年六月,司农寺丞桑埙为左拾遗兼点检三司勘合司。“勘合”亦可指勘合时所用的符契。《元史》:“如江南、陕西、河南等处富实之家愿纳粟补官者,验粮数等第,从纳粟人运至被灾处所,随即出给勘合朱钞,实授茶盐流官,咨申省部除授。”[51]

【咨请】

(1)中书省咨:至正十八年五/ 月初二日/ 〔奏〕准下项官员上见各各职名。〔钦〕此。都/ 省咨请照验依例施行。

[俄藏TK194]

(2)所据额造疋、屯田种子/除外,都省咨请照依上施行。

中国藏[F116:W555]

按:《汉语大词典》收录“咨请”一词,释义为“具文呈请”。首引例证为元代文献,偏晚。宋代文献可见“咨请”一词,《资治通鉴》有载:“时军国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请辐凑,维翰随事裁决,初若不经思虑,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议之,亦终不能易也。”[52]古代公文中,“咨请”常与“照验”连用。如元《文献通考》:“本省今将文献通考随此发去,咨请照验……得此,都省咨请依上刊印施行。”[53]“咨请”还常与“钦依施行”连用。如《金史》:“钦此,咨请钦依施行,仍令行省委自文资正官、首领官各一员,钦依提调,疾早印造完备起解。”[54]

“咨请”还常表示平行单位间互相商请意见。如《大清会典》:“各布政司法马,有督抚咨请铸给者,亦有该司解部较兑领回者,不许贪墨有司,明加暗重。”[55]

结语

古代公文以简明统一的表达形式和特定的表达内容使得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得到规范有序的处理。姚诗琪在《古代公文程式术语产生的原因》中说:“古代公文的程式术语是伴随公文发展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用语,不仅有别于现代公文中的语言表达,也有别于古代其他文章体裁的用语形式,是公文程式化的重要标志。”[56]对这些程式术语进行考释,为研究古代公文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猜你喜欢
黑水城汉文大词典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仁王经》补释
黑水城出土дx19022元代收付契研究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关于黑水城出土北元文书中若干问题的考察
黑水城所出元代劄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