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报道的全方位全时段全媒体模式探索

2022-08-01 02:33张见悦
传媒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分社粤港澳大湾区中新社

张见悦

一、前言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由多年精心布局,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成了境内外媒体持续关注、报道的国际性热门选题。

作为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国际通讯社,中新社多年来持续聚焦大湾区,作为第一现场的驻地机构——广东分社,数年来更是将大湾区作为“第一选题”“基础选题”,每年以超过两千篇次的发稿量,向海内外讲述“大湾区故事”,在全方位、全时段、全媒体的报道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全方位的“第一选题”

作为国内两家国家通讯社之一,经过70年积累,中新社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各类新闻信息,传播中国声音。作为中新社最早设立、规模最大的分社,广东分社常年立足大湾区,从大湾区策划阶段便已开始关注报道,近年来,更是就大湾区建设展开了全方位的跟进。

(一)发稿数量最大的选题。

内部数据显示,从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中新社由广东分社采写向海外发出的文字通稿中,内文涉及“大湾区”关键词的,超过1500条,约占分社同期文字通稿总量的四分之一。作为广东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中新社广东分社每年发出各类新闻产品约一万条,按同比例计算,涉及“大湾区”的稿件,每年超过两千条。这在整个中新社的业务数据中,是少见的,对于分社来说,就发稿量而言,这是“史上最大选题”无疑。这个数字,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深入,依然在持续高位运行中。

(二)报道视角最广的选题。

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定位宽广,将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与此相呼应的是,中新社大量的“湾区稿件”中,报道视角空前广泛,仅仅从部分稿件标题的关键词上,就几乎形成“无所不包”的视野(见表1)。

表1 中新社近年涉“大湾区”文字通稿关键词(部分)

(三)传播效果最强的选题。

通讯社是“媒体中的媒体”,中新社关于大湾区的稿件,不仅通过中新网等自有平台展开有效传播,内部监控数据显示,这些稿件在全球各地合作媒体客户中,也持续获得了良好的落地传播,尤其是在海外华文媒体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传播体系,稿件转载总量已经难以统计(见表2)。

表2 中新社近年涉“大湾区”文字通稿海外主要采用媒体(部分)

三、全时段的“基础选题”

传统印象中,新闻选题总会有一定的“时效”,哪怕是非常重要的选题,一年之中,也会有“旺季”“淡季”之分,而“粤港澳大湾区”显然已经打破了这个惯例,在中新社新闻产品中,成了一年四季全时段热门的“基础选题”。

(一)四季恒热的选题

自从2019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发布开始,中新社相关的新闻产品便开始源源不断地发出,作为产品主要生产地的广东分社,更是保持持续高位运行。非常少见的是,三年多来,除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和2021年6月广州疫情反复的两三个月非常时期,“大湾区”通稿始终保持每个月数十篇的节奏相对均衡地发出,同题材的网稿、图片、视频产品,也基本保持了同频节奏,成为历史罕见的四季恒热的选题(见下图)。

中新社广东分社2019.1~2022.2涉“大湾区”文字通稿每月发稿量变化图

(二)选题中的选题

“大湾区”稿件持续高产的背后原因,在于广东分社在不同时期的重大选题策划中,始终不忘将“大湾区”作为“选题中的选题”,进行重点部署。从每年固定上演的省两会、全国两会、广交会、文博会、高交会,到各年度特别选题——2019年度的70周年国庆、华人华侨大湾区论坛、迎战台风;2020年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双决” 之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2021年度建党百年、广东新冠肺炎疫情、珠海航展;2022年度援港抗疫——“大湾区” 始终被作为重要视角进行特别安排,各种各样的“大湾区故事”自然也就在各个系列报道中不断涌现出来。

(三)采编的习惯思维

早在2019年初,广东省便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中新社广东分社来说,“大湾区”也不再是某一个记者,或者某一个采编部门的“口”,而是整个分社贯穿全时段、全方位的集体报道任务。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大湾区”新闻意识逐渐贯彻为整个分社每一位采编人员的习惯思维——在策划、实施、回顾每一场采访活动时,都不能忘记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重要视角。实际上,三年多来,分社的所有采编人员都持续、广泛参与了这个特殊选题报道,在各自的领域上刊发了一系列大湾区稿件,也才有了前述庞大的报道规模。

四、全媒体的“守正”与“创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之一,1995年便在香港建立了新闻网站。目前,中新社对外播发文字、图片、视频、版面、图表、网络、新媒体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用户遍及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涵盖海外主要华文媒体的全媒体客户网络。作为业务前沿的广东分社,也基本实现了全媒体新闻产品的发稿能力,针对“大湾区”的报道,除了核心产品“海外通稿”之外,也投入了网稿、视频、专稿、专版、两微一端等全部产品类别,初步实现了全媒体报道模式。

在媒体领域集体走向全媒体、融媒体的今天,以全媒体模式开展大湾区报道,早已经是工作的应有之道,本文不再就具体的媒体技术模式展开赘述。回顾中新社广东分社数年来的大湾区报道历程,在宏观层面上则有多个经验值得坚守。

第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具有长期性和综合性,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同样需要有全方位、全时段的长期战略安排,“大湾区新闻意识”必须成为一线采编人员“一代人的习惯思维”,操作每一个选题时,都要自觉地寻找大湾区视角下的报道角度。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着专业化的规划,有着清晰的战略定位、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等部署。媒体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时代的记录者,对此自身首先要有深入的研究和掌握,不可泛泛而谈,简单将信息往“大框”一装了事。更何况粤港澳大湾区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国际上没有先例,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挑战甚至质疑,媒体人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关键时刻专业发声引导,当好社会的推动者、正义的守望者。

2022年5月3日,中新社记者蔡敏婕和韦杰夫探访大湾区重要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的建设者。

第三,大湾区选题包罗万象,但媒体要有的放矢,重点围绕“经济互利共赢”“文化同根同源”和“青年发展机遇”三个重点话题展开传播,从而更加有效地在推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媒体力量。

第四,大湾区报道整体上是一项对外报道,尤其是对港澳报道,传播风格上不宜调子太高,必须更接地气,在突出人物故事、挖掘人物细节方面入手,把大湾区发展政策和实效,落实在一个个人物故事中,入情入理,为海外受众所接受。为此,中新社专门开辟“情满大湾区”“湾区同行”等栏目,集中呈现大湾区同胞之间血脉相连、共同发展的故事。

作为一项没有历史经验可循的国家战略,大湾区建设本身就是一项新时代创新工程,媒体也只有坚持不懈做好创新,才能完成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大湾区涉及粤港澳三地,牵连国内外发展动态,媒体要突破原有内部格局,进一步完成大湾区传播资源内部整合,真正实现大湾区团队、平台、策划的统一融合协作,才能适应大湾区未来发展的需要。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深厚的同根同源文化特征,媒体应充分面对和利用好这一客观现实,突破常年业务惯例,进一步加强本土化语言传播,更直接有效地实现同频共振,提高对港澳传播效果。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媒体产业来说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媒体要突破“旁观者”习惯定位,以“市场主体”的角色主动融入其中,加强与大湾区内各机构团体的深度合作,在媒体技术、市场开拓、国际传播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从而也为大湾区报道业务构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五、小结

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实施阶段已经三年有余,粤港澳三地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内涵的“硬联通”,和以规则机制对接为内涵的“软联通”两大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始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在相关报道中,中新社广东分社进行了全方位、全时段、全媒体模式的有益探索。三年多实践,对于大湾区建设的长征之路还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对于媒体来说,同样需要在总结坚持原有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内部整合,加强本土化语言传播,直接融入市场发展等突破创新,才能持续做好大湾区报道,完成自身的媒体担当。

猜你喜欢
分社粤港澳大湾区中新社
第二届消博会闭幕展会规模超过首届
海外视角 新锐表达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