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背景下当代护生“4+X”就业指导模式探析

2022-08-27 13:12魏瑞均
智库时代 2022年3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专业

魏瑞均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十三五”规划将“健康中国”写入规划之中,大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渐渐深入社会各行各业。与此同时,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重要批示。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具有新特点、新思想的“95后”“00后”毕业生的就业不再全是对口专业从事对口行业,择业观念呈现多元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对护理人才需求量大,但部分地区部分岗位却又相对饱和,形成了截然的相互矛盾的现实,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相对也较难,就业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基于此,医学院校如何在大健康背景下创新加强就业指导服务,让护生投入到“健康中国”的事业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析建立“4+X”就业指导模式,即在不同的4个阶段开展集体指导以及全程性的个性化指导,为高校的护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思路。

一、大健康对护生的就业影响

(一)大健康的重要意义

健康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大健康则是在“健康中国”规划下形成的赋予了社会性和经济性的新概念,涵盖了人的方方面面,比如:个人的情况、生活方式和习惯、身体情况以及对健康的理解和态度等。大健康是时代、国家、民族对健康的一个系统要求,强调人、社会和生态的天然契合,是实现一个国家对人民的“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构建和期盼。

(二)大健康对护生的就业影响

基于大健康的价值理念,社会上各行各业均纷纷倡导“大健康”事业,各种以“大健康”为核心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方面,“大健康”的提出显然是增加了大批的就业岗位,能接纳吸收很多高校毕业生。但另一方面,也为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带来诸多挑战。比如:如何区分公司优劣,如何选择合适的行业,在传统医院与“大健康”产业公司如何决策等等。

二、当代护生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强势冲击下,当代毕业生的特点发生新的变化,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潮流思想、追求个性与自由、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呈现出两个极端分化的情况,一方面,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理性、务实,抉择时候的考虑因素也更加具体明了,在找工作的时侯,大学生已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单位的环境、以后的发展前途等都纳入了思考的范畴。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存在不积极不好的方面。具体来看,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更加看重工资高低和生活状态,更喜欢在省会城市等大城市,从而导致供需之间的矛盾格外突出[1]。

(一)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根据成都某医学院校的615名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该校生源均为一本生源,学生质量高,能够很好地学习护理专业,为卫生事业而作出奉献。根据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对护理职业较积极。其中,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有12%为单亲家庭学生,有近6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性格为兼具内外向双重性格,44%的学生表示自己为第一志愿报考护理专业,近60%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接受护理专业,但仍然有40%的学生表示不太能接受此专业,有转专业或者转行的想法。有72%的学生有意愿继续升学深造,7%的学生表示毕业后可能将直接投入工作,剩余的21%的学生表示有点迷茫,目前不清楚应该做什么,打算做一步看一步。

根据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特点在发生变化:单亲家庭学生增多;有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很清楚,但也有大部分同学规划不清楚,还在徘徊犹豫,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比较迷茫;对于毕业后的规划,也是呈现多种情况。因此,在大健康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明显重要。

(二)护理专业大四毕业生的特点[2]

同样根据该高校的大四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对毕业后的生活舒适度要求普遍偏高。对成都市、重庆市等大城市,以及生源地的地级市更加偏向,而对非生源地城市、小城市以及偏远地区城市等地区就业的意愿非常少。反映出学生的特点为丰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而导致的期望过高。(2)对毕业后从事工作的性质和社会地位要求较高。愿意从事护理行业的学生均想去大型的三甲医院上班;出于自己身体、爱好等原因考虑,一部分毕业生想从事非护理行业,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想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想拥有一个较为体面的工作单位和较舒适的工作环境。反映出学生的特点为对从事工作的性质和社会地位要求较高。(3)对毕业后的工作的薪资要求较高。但与本身应届生身份、实际的能力有一些偏差;对社会、行业了解太少,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引导,有好高骛远的心态。

根据以上护理专业大四学生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的学生在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后,呈现出一些特点变化:对自身定位不清晰明确;缺乏合理的期望;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就业指导不够;对于物质金钱的要求较高等特点;对事少工资高的工作比较向往。因此,在学生在校期间,做好相应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非常重要。

三、构建“4+X”就业指导模式的必要性

(一)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和不足

在2015年,教育部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我国开始了“双一流”高校的建设。随着高校“双一流”化发展趋势,招生一流化、教学一流化,那么毕业生就业一流化显得更加重要。据了解,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存在以下不足:

(1)就业指导观念相对落后,指导目标重眼前轻长远。重视就业率数据,但是忽略了就业的质量,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注重毕业生毕业季的就业相关的事务性工作,忽略从社会趋势、专业发展、学生差异等全局出发来整体布局,缺乏全程性、系统性、精细化的指导;就业指导深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存在“一把抓”“一刀切”等现象,未能很好契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从根本上引导帮助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然而,这样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是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想要向高级阶段发展,将工作做得更好,就一定要培养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大学阶段培养的全程性培养作为重点,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以便在社会和单位面前经得起考验。

(2)就业指导的内容不全面,丰富性、系统性比较缺乏。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入学专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就业课程讲述、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形势分析、政策宣传、筹办双选会、规范毕业派遣、创新创业等方面,偏向具体实在的事务性工作指导,缺乏对新时代的“00后”大学生的连续性和引导性,同时在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教育指导薄弱,甚至为了追求就业率,存在指导内容与毕业生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对于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而言,大班教室授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

(3)就业指导方法单一、精准度不够。目前只是学校、学院、辅导员等方面单纯发布和传达招聘信息,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精准”优势,对各类信息整合和梳理不深,未形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间的数据库;未充分发挥毕业生“重要他人”在就业指导过程的作用,以至于不能更好的起到指导和督促作用。

(4)就业导师团队建设薄弱。目前的就业指导人员一般都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毕业班辅导员、行政人员等。整体而言,以行政岗位人员为主,缺乏专业化、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专任教师,同时未能将各学院的就业工作人员形成合力。只能以广发招聘信息、团体指导等形式来开展,远远不能达到“一对一”的精准指导和个性化、可持续性服务。

因此,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必须将注重市场开拓和学生求职技能同时结合起来,不断努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配合协作、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为学生在校期间就为其搭建好各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之桥,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能够让学生获得成长的同时,有恩能够促进学生科学合理的就业,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一个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是不容易的,需要花功夫去创新、去做好,这是一个既艰难又长期的过程,基于此,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下功夫进行研究,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实、往深里钻研和探究。

(二)对护生构建“4+X”就业指导模式的优势

随着“大健康”理念的出现,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家对护士以及相关岗位的需求加大,如何让护理专业学生精准定位,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生涯路径,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就业指导模式。从想要什么、有什么、怎么做、做到怎么样等几个方面进行探寻护生的职业规划。

“4+X”就业指导模式是指在不同的4个阶段开展集体指导以及全程性的个性化指导。建立的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原则、阶段性与全程性相结合原则、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集体与个体指导相结合原则。其中,“4+X”就业指导模式中的“4”指在4个阶段(自我认知和巩固专业思想阶段、决策和能力提升阶段、技巧实训和成功就业阶段、延伸服务阶段)的集体指导;“X”指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个性化指导。显而易见,此就业指导模式的优点有以下几方面:(1)具有全程性,能够持续的帮助学生做好指导;(2)具有人文性,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进行指导;(3)具有阶段性,对于指导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不足可以随时进行调整。(4)具有现实性,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将优秀的护生指导到合适的岗位,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开辟一片自己的天地。

四、构建“4+X”就业指导模式

(一)搭建“三位一体”的就业导师服务团队

坚持多方联动原则,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三位一体”的就业导师服务团队(如图1)。医学院校具有较多的实习基地以及合作单位,以及各人力资源中心等各大单位。坚持多方联动原则,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集学校、校外(企业、人力资源局等)、家庭为“三位一体”的就业导师服务团队。实现多方位有效性的就业指导,增强了学生就业的内生动力,最大限度的增加就业机会和增强就业质量。为后续建立“4+X”就业指导模式提供理论到实践的有力保障。

图1 “三位一体”的就业导师服务团队

(二)建立“4+X”就业指导模式

“4+X”就业指导模式指在不同的4个阶段开展集体指导以及全程性的个性化指导。建立的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原则、阶段性与全程性相结合原则、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集体与个体指导相结合原则。其中,“4+X”就业指导模式中的“4”指在4个阶段(自我认知和巩固专业思想阶段、决策和能力提升阶段、技巧实训和成功就业阶段、延伸服务阶段)的集体指导;“X”指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个性化指导。“4+X”就业指导模式(如图2)具体如下:

图2 “4+X”就业指导模式

(1)第一阶段:主要以自我认知和巩固专业思想为主的集体指导,通过集中的指导让学生认识自己和专业,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在受到各种外界影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促进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情况,合理地制定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主要的开展形式有: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行业认知、校内就业参观等方式。

(2)第二阶段:主要以决策和能力提升为主的集体指导。通过进一步进行自我认知和就业启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就业目标、专业学习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进行调整,确保职业发展顺利。主要的开展形式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测试与评估、就业咨询、实践活动、求职模拟、职业定向、就业政策、单位用人标准咨询、社会实习、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思想和就业心理、情景模拟、朋辈讲座等。

(3)第三阶段:主要以技巧实训和成功就业为主的集体指导。在即将步入社会进行人生选择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努力提升技巧,最终能够成功就业,做一个敬业、爱岗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主要的开展形式有:举办招聘会、筛选信息、求职总结、就业流程、心理辅导、诚信教育、困难帮扶等。

(4)第四阶段:主要以毕业后的延伸服务为主。对某些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进行持续性帮扶,对已经成功就业的学生开展工作后的工作生涯规划指导。让毕业生能够很快了解并适应工作。同时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服务,了解相关培育体系的合理性,并及时做好反馈修正工作。对毕业后的学生进行跟踪调研,并及时进行反馈分析。

(5)“X”指导:在整个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规划方向进行个性化指导。“X”将以升学、就业、出国、创业、入伍、其他等就业方向为主,在不同的阶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并做好督促作用。确保“X”指导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真正地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做到“精准”和“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提升护生的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专业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