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城市暴雨积水过程模拟

2022-09-01 15:11孙建军
地理空间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栅格积水降雨

陈 卓, 孙建军

(1. 天津市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191)

我国对城市雨洪模型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已取得许多研究成果[1-6],主要包括雨水管道计算模型(SSCM)、城市雨水径流模型(CSYJM)、平原城市水文过程模拟模型,城市分布式水文模型(SSFM),基于HIMS 的城市雨洪模型等[2,7]。总体而言,综合性和通用性是国内城市雨洪模型发展的方向。

1 城市暴雨积水预测模型

目前,SWMM 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及生态系统修复等领域,该模型包括水文模块、水力模块和水质模块。其中,水文模块包括降雨量计算、产流量计算、汇流量计算、排水模型。由于分布式水文模型能更好地贴合实际,本文以SWMM分布式水文模型为基础,简化部分涉及较多复杂物理公式的模块,增添积水淹没分析模块,模拟城市内涝的完整过程。

城市暴雨积水预测模型构建步骤分为基于DEM的子流域分割、降雨量计算、产流量计算、汇流量计算、排水模型、积水模型。

1.1 基于DEM的子流域分割

分布式水文模型一般通过将流域分割为多个子流域,每个子流域根据自身特征计算汇流,进而在考虑空间变异性的基础上得到整个流域的径流。本文使用ArcMap 的水文分析工具进行基于DEM 的子流域分割(其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子流域分割流程

1)洼地填充。DEM 的表面有一些凹陷的区域,导致在这些低洼区域计算流向时不合理,因此需要先填充原始DEM的凹陷区域,得到无洼地的DEM。

2)流向计算。采用D8算法计算流向,D8算法根据中心栅格与邻域的最大高程落差来确定该栅格的水流方向,如果与邻域的高差都相同,则会扩大搜索的邻域范围,直到找到最陡的下降方向[8]。

3)累积流量计算。指分析结果中每一栅格的值代表最终流经该点的上游栅格的数量。

4)河网计算。通过上述流量栅格可知,栅格值代表上游栅格数量,栅格值大于多少时可形成径流,该阈值与上游汇水总面积有关,也就是栅格单元的实际面积乘以栅格值,阈值需要人为设定。由于本文所使用的DEM是5 m精度的,阈值设置为10 000,也就是说如果某个栅格点上游的汇水面积超过0.25 km2,则认为这里是河流。

5)子流域划分。使用斯特拉勒(STRAHLER)或施里夫(SHREVE)分级方法进行河网链接和河网分级。斯特拉勒分级方法适用于通过DEM 提取河网,本文使用Watershed工具进行子流域划分。

1.2 降雨量模型

本文降雨模型的设计包括雨型、降雨强度公式及参数配置三部分。

暴雨雨型描述降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在缺乏降雨资料的情况下,芝加哥雨型所需参数较少,总体能满足精度要求,因此短期暴雨雨型宜采用芝加哥雨型描述[8]。

暴雨强度公式描述了暴雨强度与降雨历时、重现期之间的规律,暴雨强度公式如下[9]:

式中,q为暴雨强度;P为重现期;t为降雨历时;A1,nA1为重现期1 a 时1 min 的降雨量;C为降雨强度变化参数;b为方便计算而增加的参数;n为暴雨衰减指数,与重现期有关(根据当地降雨资料解算)。

1.3 汇流量模型

1.3.1 平均径流系数

由于城市地表较为复杂,每个等流时面可能包含多种类型的地块,因此可以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出每个区域的平均径流系数,公式如下:

式中,Si为某一等流时面上不同用地类型的面积;ϕi为对应不同地面类型的径流系数。

1.3.2 等流时线间面积的产流量

每过一个时间间隔Δt,生成一条等流时线,第iΔt和第(i-1)Δt等流时线之间的区域面积为Si,则结合式(2),其产流量为:

式中,Ii为产流量;ti为第i区域的汇流时间。

1.3.3 汇流量计算

第i个等流时面上,最终到达出水口的汇流量由下式计算得到:

式中,Qi为第i个等流时面上的汇流量;Ii为该区域的产流量;ϕave_i为第i条等流时线到出水口之间的区域的平均径流系数;Q为整个子流域的汇流量。

1.4 排水模型

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采用经验公式能够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前提下,简化管道排水的计算,本文采用经验公式进行排水能力计算:

式中,q为排水效率,单位为m3/(s ·km2);q0为设计排涝模数,单位为m3/(s ·km2);K为综合系数;为特殊原因导致的排水能力的变化,系统排水能力增加,q0'为正值;相反q0'为负值。设计排涝模数q0的计算方法如下:式中,Rp为设计日降雨量,单位为mm;F为排水口流域的面积,单位为km2;m为峰量指数,反映洪峰与洪量的关系;n为递减指数,反映排涝模数与排水口流域面积的关系。

1.5 积水模型

综合上述城市水文循环(降雨-产流-汇流-排水-积水)公式,得到积水量计算公式:

式中,Qz为积水点积水量,单位为mmm3;Qi为第ti时段末积水点的汇流量,单位为mmm3/s;q为排水效率,单位为m3/(s·km2);Si为该区域的面积,单位为km2;Δt为单位汇流时间,单位为s。

2 实验与分析

2.1 数据及预处理

贵阳市花溪区作为本文的研究区域,位于贵州中部腹地,土地面积为964.32 km2,其气候特点属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湿度高,年降雨量为1 178.3 mm。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数据(2017 年全贵阳市地理国情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原始数据

该渍水点的投影坐标系为CGCS2000_3_Degree_GK_CM_105E。Area 字段值为渍水点所在区域,Address 字段值为渍水点具体地址,X,Y为坐标,单位为m。

2.2 城市暴雨积水时空分布

2.2.1 基于建筑物约束的城市暴雨积水淹没分析

在积水扩散分析时,如果不考虑建筑物的存在,积水淹没区域就会蔓延到建筑物内,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建筑物考虑与否的2 种情况,图2 为在其他参数设置相同的情况下的积水淹没范围对比实验。

图2 积水淹没范围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没增加建筑物约束时积水会扩散至建筑物内部,加上建筑物约束后,积水会在建筑物外沿着建筑周围扩散,更加符合实际。

2.2.2 相同降雨强度下城市暴雨积水的时空分布

日降雨量为100 mm(重现期约为4年一遇),降雨持续时间4 h,每隔0.5 h 生成一次积水范围以得到积水的时空分布,如图3所示(图中白色部分为建筑物)。

图3 不同时刻的积水范围

雨停之后该区域的积水范围变化如图,为方便比较,将按时序生成的积水范围叠加显示(图4)。

图4 雨停后积水范围变化

从以上两幅图可以看出,在该区域(机场路小碧立交桥下交叉口积水点),降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积水范围扩散速度较快,雨峰到雨停这一段时间,积水范围增长很少。这是因为该区域地形低洼,雨峰前较低的区域在较小一段时间内会进入积水的状态,面积扩张迅速。达到一定面积后,降水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积水的水深,因此降雨后期积水范围增长较少。雨停之后,排水系统继续运作,积水逐渐消退,而消退的速度与降雨时积水扩散速度变化的趋势相反。

2.2.3 不同降雨强度的城市暴雨积水时空分布

不同降雨强度下,同一区域的积水水量、面积、水深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见图5。

图5 不同降雨强度下积水时空分布

图中表明,短时强降雨的情况下,积水区域的水量、覆盖面积、水深在雨峰后(2 h)内陡增,并保持一定数值直到降雨结束(4 h),且不同强度降雨下,积水量、水深峰值呈现明显的梯度,而积水面积由于地势的原因,峰值差别不大;降雨结束后,由于地表下渗速率和排水速率趋于稳定,因此积水量、水深呈线性下降趋势,但由于积水量较大,积水面积减少速度相对缓慢。此外,积水量与积水水深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为了更好地对比积水水量(或水深,因为二者趋势基本一致)与积水面积增长速率,计算出不同时刻二者的增长率,如图6所示。

图6 增长速率时间分布

图中紫红色线为积水水量增长速率,绿色线为积水面积增长速率,红线为y=1,高于红线表示数据继续增长,接近红线表示数据维持稳定。可见,积水面积增长在1.5 h左右就基本上稳定了,因为此时低洼地区基本进入积水状态;而积水水量持续增长直到3 h左右才保持稳定,这是因为此时雨峰已经过去,降雨强度逐渐降低,并与排水速率基本持平。

3 结 论

近年来频发的城市内涝问题影响经济民生,是推进城市现代化不容忽视的难题。针对该问题,本文结合研究区域和数据情况,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思路进行建模和优化,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根据研究区域DEM 划分子流域,考虑空间变异性;用建筑物面矢量约束DEM,并做了有无建筑物约束情况下的积水扩散对比实验。实验说明对约束后的DEM进行分析能得到更符合实际的积水淹没结果。

猜你喜欢
栅格积水降雨
基于邻域栅格筛选的点云边缘点提取方法*
降雨型滑坡经验性降雨型阈值研究(以乐清市为例)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基于A*算法在蜂巢栅格地图中的路径规划研究
小熊当当玩积水
龙王降雨
原来是输卵管积水惹的祸
泥石流
大决心
不同剖面形状的栅格壁对栅格翼气动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