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质量提升路径

2022-09-03 02:02张燕中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科农林思政

张燕中,李 宏

(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6)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重要途径,其内涵丰富且立意深远[1]。 2017 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实施以来,高等农林院校进行了在各类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在培养实用技能型新农科人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要利用体育独特的教育价值,把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和培育学生“大国三农”情怀联系起来, 把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增强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此各高等农林院校也都进行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然而, 部分高等农林院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体育课程思政与教学目标融入度不够;课程思政目标要求不具体和重点内容不突出的问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难以形成体系且缺乏示范性体育思政课程; 难以结合农林院校特色和体育课程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鉴于此,本文从阐述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质量提升的意义出发,通过对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素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寻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质量提升路径,旨在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提升的意义

(一)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乡村振兴,健康先行,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要求。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之后,党和国家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战略国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提出把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让“健康中国”无缝衔接“乡村振兴”健康村镇建设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高等农林院校是高等农林教育的主战场, 承担培养新型农林人才的重任[3]。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离不开大学体育教育, 因此,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体育教育也需进行改革,教育部2014 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也强调高等学校要全力发挥学校体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公共服务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增加大学体育教学的特色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内容,多渠道开展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融合,在应用性体育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4]。 由此可见,提升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质量,对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培育新农科人才“大国三农”情怀的必要性

2019 年9 月5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 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5]。 农林高校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既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任务,也是农林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需。农林高校在精心培育“懂农业、 爱农村、爱农民”新农科人才的过程中, 全面提升各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非常关键;农林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要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新农科人才的理念、任务、方法相结合,把“乡村振兴”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高等农林院校要重视大学生“神农精神”的培育。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农林院校承担了为国家培养新农科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中,要针对农林专业大学生的发展定位激发学生的服务“三农”的热情,高等农林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要利用体育独特的教育价值,深入挖掘农林特色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服务“三农”联系起来,把“大国三农”情怀根植于农林院校学生培养之中,强化高等农林院校办学的教育使命担当,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科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6]。

二、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了解55 所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本研究除了电话采访部分高等农林院校分管体育教学的主任外, 还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表, 分别对不同项目的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邮寄发放的方式, 其中对教学管理人员发放问卷55 份,回收46 份,有效问卷46 份,有效率83.6%;体育教师发放150 份,回收132 份,有效问卷132 份, 有效率88%。 问卷信度采用内部一致性检测,两份问卷信度分别为a=0.88 和a=0.92,说明问卷调查过程可信。 本文采用SPSS17.0 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定量分析。

(一)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素

高等农林院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要求不同,不同时期体育教学目标也存在很大差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高等农林院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对高等农林院校体育教学目标要进行重新审视,新时期高等农林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解构和重塑也迫在眉睫。 本文试图在“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中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 并结合高等农林院校特色体育课程,识别出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关键要素,并对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中的体育课思政融合深度、建立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师团队的建立和教师思政能力提高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以求找出提升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质量的路径。

(二) 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不够深入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颁布实施以来,高等农林院校在建设具有农林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不仅需要拓展,而且还需要融入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由于这些核心要素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内容选择上一时难以领会和把握。 调查显示,55 所高等农林院校中绝大多数院校都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育教学目标中要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元素, 其中有46 所院校出台了针对各门体育课的课程思政的编写,所占比率为83.6%,如安徽农业大学进行了包括舞龙狮和健康体适能在内的24 门体育课程思政的编写;但在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程的过程中,67.3%的院校只有在引导课中笼统根据项目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仅有16.4%的学校体育课程根据每堂课具体教学情境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具体见表1。

表1 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思政情况(N=55)

2.缺乏示范性体育思政课程

自2003 年4 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各高等农林院校经过近20 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打造了许多优质体育精品课程。一定时期内,这些精品课程在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四新”建设,“新农科” 建设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等农林院校在“北京宣言”中强调要以教学改革为先导,体育课程体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新农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体育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精品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之中。 调查显示,55 所高校中进行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设置的学校只有5 所,正在建设中的学校也仅有7 所。 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方面走在各个农林高校的前列:2019年建立了羽毛球、排球等6 项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 年建立了游泳、网球等9 项体育课程思示范课程,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设置情况(N=55)

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结合涉农相关体育课程实际, 把培育学生乡土情怀、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意识融入学生体育课程的内容中。从12 所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内容看,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 所以这12 所学校把排球作为示范课程的有10 所;把乒乓球、羽毛球和太极拳作为示范课程的学校占比达到了66.7%;但结合农林特色定向越野体育课程思政的学校有6 所,水、冰上课程的有4 所, 野外求救与自救技能示范课程的有3 所,占比均较低;把农耕技能课程等作为示范课程的学校没有(表3)。

表3 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设置内容情况(N=12)

3.体育课程思政教师团队不够健全

在全面提升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质量过程中, 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团队是重要的基层教学组织。体育教学管理部门要根据专业课程组建教师团队,通过团队的教研活动, 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农林人才培养新要求,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大国三农”元素,依此来提高教师思政能力。 调查显示,12 所建立体育课程思政的学校中, 东北林业大学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强调了教学团队的培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打造精品体育课程和项目化推进体育教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中,充分遵循体育教学特点,依托课程组创设计课程思政融入时机;安徽农业大学建立了篮球、排球、足球和舞龙舞狮等项目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在建的12 所学校中大部分学校都缺乏体育课程思政团队。

4.教师体育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能力是指教师将道德规范、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与教学之中,以此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能力, 它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能力、开发能力、组织能力、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构成[7]。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储备体现教师体育课程思政能力的基本要求,内容广泛、丰富,不仅包括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守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肩负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和实现中国梦的理想,而且还有体育赋予人的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担当、勇敢、努力拼搏和集体观念等精神品质。高等农林院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上述体育课程思政基本能力外,还要有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大国三农”情怀所衍生的德育功能渗透和植入到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结构之中的能力。 通过调查,55 所院校中绝大部分体育教师都具备课程思政的基本能力,都能结合当前新形势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体育课程思政当中,但大部分教师不能够将“大国三农” 情怀准确有效地凝练成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不能够将“乡村振兴”时代责任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针对性地融入到体育课程思政之中,在这方面教师的体育课程思政能力还需提高。

三、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质量提升路径

(一)以目标为导向,把课程思政纳入体育课堂教学体系

高等农林院校体育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新农科”人才。新型农林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全面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农耕文化知识和农耕技能,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确定新型农科专业人才所需的素质结构和核心能力框架[7]。 随着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更加丰富,课程设计也增加许多与农科相关的内容,绝大多数院校建立起了全新的体育课堂教学体系,2020 年5 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要求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之中,在新形势下,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要以新形势下高等农林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为统领,形成体育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以高等农林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为导向把体育课程思政纳入新的体育课堂教学体系[8]。 如安徽农业大学多年来一直把“大别山道路”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牢记培育农业农村专业人才的创校使命,不断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山西农业大学秉承学校办学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内涵发展,推动农业大学的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功能,逐步形成健康第一、农体融合的办学理念,以及弘扬农大体育文化、育山西体育英才的办学风格[4]。

(二)以校本课程为引领,建立高校农林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

随着高等农林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建立了野外生存体验、户外运动、素质拓展、攀岩、潜水和滑冰等校本课程。 如何挖掘这些校本课程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是提升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质量的关键所在。农林高校强化课程思政特色,要结合本校历史积淀和优势特色,通过校本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总体设计[9]。 如:安徽农业大学把“大别山”精神融入到体育课程思政之中;西北农林大学体育部党总支利用政治理论学习机会,举行课程思政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不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拼博精神、团队意识和守纪品质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而且还强调把学生“大国三农”情怀作为体育课程思政的主题,并将这一主题融入9 门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之中;安徽农业大学在舞龙舞狮体育校本课程中把“大别山道路”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建立极具特色的安徽农大体育思政示范课程。各高等农林院校在推进“新农科”建设中,不仅要建立适用于“新农科”人才核心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的校本课程,而且要以校本课程为引领建立学校特色的体育思政课程。

(三)以项群理论为依托,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名师团队

项群理论是我国著名体育学者田麦久先生以及研究团队在项群训练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凝练和拓展而形成的。 项群理论的创立,不仅拓宽了体育学其他领域研究维度,更是为体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 当然这也适用于对体育教学的研究。基于当前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质量提升的需要,高等农林院校要运用项群理论,在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中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的德育属性,把团队精神融入团体项目课程群;把弘扬民族传统精神的专项课程融入民传体育课程群;把大学生职业发展和服务“三农”理想融入野外生存、农耕技能等体育特色课程群;建立高等农林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团队,团队成员在教学时,把服务“三农”的一线专家、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科技推广人才请进体育课堂,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宣讲,把当前党史教育和“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相结合起来,协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10]。

(四)以教学研究为支撑,提高教师体育课程思政的能力

《纲要》明确要求,各高等院校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8]。 当前高等农林院校体育教师不仅要通过定期的政治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把在岗培训和课程思政能力专题培训常态化,而且要发挥教研室、 教学团队和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通过研究准确把握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校本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体育教学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和督促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问题的研究, 鼓励支持教师申报体育课程思政研究项目, 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在评价中的占比,依此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五)以培养效果为标准,完善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 首先,高等农林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评价要明确《纲要》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抓住“新农科”人才能力提升这个核心点,重点内容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要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机构成员组成不仅要有校领导和思政课程专家,而且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标准要从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和融入方法3 个维度进行建立;要采用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分层评价的方法,从课堂教学目标思政内容设计开始,到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到结束部分进行评价;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教师要依照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课程思政内容重新设计,要把评价结果作为今后教学大纲修订、教案编写和课件开发的依据;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年终绩效发放、岗位职级和评奖评优的重要内容[11]。

四、结 语

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当前农林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各高等农林院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不仅需要对体育课程思政质量提升进行顶层设计, 还需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 要科学有效地对体育课程思政在教学实效中做出精准评价, 对评价优秀的教师或者团队给与相应的奖励, 依此来提高体育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农科农林思政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