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学习共同体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2-09-03 02:02钱丰收张俊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分共同体园区

夏 华,钱丰收,张俊生

(1.安徽开放大学 文法与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开放大学 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管理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提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为教育开辟单独一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提到了高质量的终身教育[1]。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高质量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国际国内教育和社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2](P39-41)。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既需要独立的有边界的教育主体作为基础,也需要共生的无边界的学习共同体作为基石。 其中,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探索,将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建设及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富含重要价值的命题[3]。 本文结合区域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 探索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内涵、主要特征、核心要素和生成机制,归纳其推进策略,以期为学界区域学习共同体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区域学习共同体概念内涵与主要特征

(一)区域学习共同体概念内涵

“共同体”一词源于“Community”(社区),是一定区域内拥有共同特征和传统的社会组织,组织内具有依赖性、共有性、共享性[4]。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主要存在于乡村社会, 是富有人情味的较为传统的社会团体,是人们在情感动机的基础上形成的紧密相连的关系[5](P38-39)。

“学习共同体” 可追溯到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他认为学校教育是人们之间互助互动的社会活动[6](P21)。但他的教育观点已引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雏形。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科尔伯格、斯滕伯格、维果茨基等学者研究的重点均围绕如何做好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过程的链接。 当一个共同体以学习为主要目的时,就可以称其为“学习共同体”。

“区域学习共同体”是“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以学习者为主体,集合区域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习者、企业、行业等多方力量,以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实践式学习等形式为主,形成开放的、合作的、共享的、互相依赖的学习社区。 它以提升学习者学习能力、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共同目标。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区域学习共同体可以看作区域内拥有共同目标的组织者共同创设的多元的、系统的、民主的、平等的开放式学习环境。

(二)区域学习共同体主要特征

本文基于对区域学习共同体内涵的理论阐释,认为区域学习共同体的特征有一致性、 组织性、开放性、主体性、共享性。一致性是指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培育是以同一目标为奋斗方向的,共同的目标是学习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和纽带。组织性是指区域学习共同体是成员之间以高度的责任感,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情谊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组织综合体。开放性是指区域学习共同体是包含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应顺应宏观历史的发展潮流,开展内在调整与更新。 主体性是指区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体系,应明确自身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区域学习共同体内成员带来新的收获。 共享性是指区域学习共同体内部共享共同的事业、资源、成果、成员发展等等。这是区域学习共同体存在的来源,也是其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一致性、组织性、开放性、主体性、共享性是由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衍生出的,这五个特征应贯穿在区域学习共同体生成、发展、壮大的运作全过程及诸方面。

二、区域学习共同体核心要素与生成机制

(一)区域学习共同体核心要素

本文依据区域学习共同体概念内涵和主要特征,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方法,析出区域学习共同体的5 个核心要素,分别是共同目标、组织者、运行机制、学习者和课程建设。

1.区域学习共同体培育的前提——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区域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培育的前提。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只能称之为“偶合人群”,而不是共同体。 一个特定区域的人员因拥有共同的兴趣,需通过凝聚力量来达成一项学习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共同协作,彼此获得身份认同,且能营造归属感,这样的组织可以形成区域学习共同体。

2.区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主导——组织者

区域学习共同体是系统工程,需要聚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教务教学管理者、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他们共同构成区域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 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政策的制定者,明确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目标、质量标准和行为规范;学校负责政策的上传下达,依据目标制定“一校一策”的方案;教师是课程资源建设以及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教务教学管理者和行业企业共同构成学习活动的支持服务团队,在技术平台、课程开发、需求分析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物理和人文学习环境。

3.区域学习共同体运行的模式——各类机制

区域学习共同体的运行需要以各类有效的机制作为支撑,形成由各类角色组织者们构成的体制架构,建成各类角色融合发展的制度机制,搭建信息化平台、联盟、学分银行等为载体的运行模式。推进学分银行对于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共同体涵盖学习意义的建立以及学习成果的互认,学分银行应记录个体终身全部有效的学习成果,这对于各类学习共同体的搭建意义非凡。

4.区域学习共同体面向的主体——学习者

区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目标是促进共同体内学习者的成长。 学习者是区域学习共同体的主体,是共同体服务的对象。学习者的积极性、满意度、学习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区域学习共同体内,学习者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果分享,能够建立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友好关系。学习者及学习者之间的协商网络和身份建构是区域学习共同体的主体。 纵观教育的未来,学校教育要实现从以教师教学为主转向以学习者学习为主,主张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建立终身教育教学理念和“学习化社会”[7](P42)的学习理念。

5.区域学习共同体实施的终端——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在区域学习共同体中是学习落实的终端,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 联通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学习具有来源多样性、动态更新性、螺旋上升性和内外连通性[8],这对负责传播知识和学习的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则是为了满足更高要求,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用共享,从而服务更多的学习者,达到教育教学目标。课程建设应依据区域学习共同体建设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引,从课程建设理念、建设内容、建设方法和建设形式上实现颠覆性的变革,尤其注重通过课程建设引导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来建构满足自身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 在建设理念上,课程建设应遵循“以生为本、定位清晰、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重视学习共同体下情境、协作、会话、意义等学习环境的建构,重视课程建设的效果[9]。 在建设内容上,重视课程思政,采用“减法”式教学和学习[10],在精简内容的同时,通过区域学习共同体一体化设计,从整体性的行动路径对课程进行体系整合[11]。在建设方法上,注重融入区域学习共同体。课程落地是学校的重要任务[12],课程建设不再是一所高校、一个专业、某位教师的事情,应将课程建设融入区域学习共同体中,以协作、互助、共享的方式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并供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游学选修。 在建设形式上,按照区域学习共同体学习者的学习诉求,重视课程资源组织策略研究。

(二)区域学习共同体生成机制

区域学习共同体不是为完成某项具体活动而临时聚在一起的松散组织,而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社会界限、所有的成员在追求一个共同的事业的向心组织[13]。 区域学习共同体的生成过程为:由一定范围的主导者,基于既定的社会现实,制定建设理念和共同目标,通过一定的运行机制和积极互动,将建构成果以课程资源的方式落实并呈现给学习者。 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体验反馈再形成调整措施,反作用于主导者,实现区域学习共同体的不断优化和创新。 区域学习共同体生成构建主要有规范制定、积极互动、学习落实和反馈调整4 个环节(图1)。

图1 区域学习共同体生成机制图

区域学习共同体生成过程中,有若干关键点需要把握。 规范制定环节,主导者要通过协商的方式取得共同体成员间一致的思想认识,特别要对区域学习共同体生成和存在的价值取向、建设理念和目标追求达成共识。这是区域学习共同体生成、存在、壮大、产生影响的起点和内在动力。积极互动环节,要协商明确各类组织者之间的身份建构,这将有利于赋予组织者相应的职责,充分激发组织者的潜能和积极性,促成组织者在区域学习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更快获得成长。 要明确共同体内部运作的关系,有利于保障区域学习共同体有序并有效地运行。学习落实环节,要研究设计组织者认可的课程建设方案,协商确定组织者均能接受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制度,创设有利于组织者对话互动的课程学习方式等。 这是生成和运作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环节。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将决定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质量和运行效率,也影响着区域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其他3 个环节。 反馈调整环节,要注重收集整理学习者的学习反馈。区域学习共同体十分关注服务主体——学习者的收获和体会。因为好的学习体验将有利于区域学习共同体内学习者的成长,也有利于区域学习共同体的价值认证和良性发展。

三、区域学习共同体构建实践案例

近10 年来, 安徽省继续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学历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重要贡献,但一直存在治理体系不规范、 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信息化技术融合度低、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2013 年安徽省为了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建设了区域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习共同体——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持续致力于服务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如何构建区域学习共同体上深耕细作。 从概念内涵来看,园区是拥有一致目标的政府、高校、教师、行业企业等主体共同建构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具有一致性、组织性、开放性、主体性和共享性。

(一)园区学习共同体建设前提

共同的目标是园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前提。园区的建设目标是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现新型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高效融合,联合各类组织者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以帮助学习者提升能力素养,成为终身学习者,最终促成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14](图2)。 园区由教育厅主管,其主要功能:一是服务教育主管部门, 助力规范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实现有效督导和监管;二是服务高校,规范学历继续教育办学, 创建高质量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共同体;三是服务学习者,创设优质线上学习空间,供给优质课程资源, 帮助学习者有效收获学历和能力提升。

图2 园区学习共同体共同目标图

(二)园区学习共同体主导力量

安徽省教育厅、各高校、教师、教务教学管理者、 行业企业是园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力量。园区学习共同体建设形成了由教育厅出政策、引方向,高校之间互助合作、联通融通,教师、教务教学管理者、 行业企业共同结成支持服务团队的新型“互联网+学历教育”主导力量(图3)。 在省教育厅的引领下, 截至2021 年12 月,110 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陆续加入园区,园区开展线上教学教师总数近7 000 人,教务教学管理者近1 500 人,行业企业近30 家。

图3 园区学习共同体各类主导力量组织模式图

(三)园区学习共同体运行模式

平台、联盟、制度、区域学分银行等是园区学习共同体运行的保障(图4)。 园区搭建了服务于全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智慧型、开放性、共享性的公共支持平台,包含在线教学、资源管理、移动学习、自考助学等20 个互联互通的子系统。 园区在教育主管部门、省内外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安徽继续教育公共英语联盟和安徽高校继续教育合作联盟,为安徽省高校研究和建立学习共同体提供动力机制;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基于信息化条件下行之有效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融合发展规章制度。 2020 年12 月,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下正式成立,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平台完成开发并上线运行,初步实现部分专业、部分课程的学习成果认定、存储与转换。部分高校联合成立了安徽高校继续教育合作联盟学分银行建设专门委员会,研究并指导区域学习共同体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工作。

图4 园区学习共同体运行保障模式图

(四)园区学习共同体服务主体

学习者是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服务主体。园区内的高校在坚持“以生为本”[15]的办学理念上达成高度一致。 伴随园区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的深入,园区的学习者数量逐年递增(图5),园区内各高校累计上线学习者近55 万人。 不同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特征,园区高校服务的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习者,他们多半面临工学矛盾和家学矛盾突出、学习自律性不足、学习功利性较强等问题。依托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笔者向1 421 名学习者发布了课程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1 378 份。 问卷结果显示,学习者中97%对远程化学习模式满意,92%认为课程有助于职业生涯,93%对平台功能满意,91%对课程资源满意。调查显示,学习者的总体满意度高。在线学习的提升集中体现在:学习孤独感如何打破、学习交互性如何加深、个性化学习需求如何满足、终身化学习态势如何形成等等。

图5 园区学习共同体上线学习者规模增长趋势图

(五)园区学习共同体实施终端

课程建设是学习共同体服务学习者的终端,课程资源经审核后统一上传至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供学习者学习使用。园区作为区域学习共同体,课程建设有高校自建、校际共建、联盟合建、专业共建、校企共建等方式。截至2021 年12 月,高校自建完成课程共1 万多门次,其中视频资源30 多万讲。高校自建课程资源现已惠及30 万名学习者、70 多所高校。 校际共建共享课程达9 000 多门次。 省教育厅牵头共建学前教育、护理学、会计学等专业课程资源,安徽开放大学联合安徽大学、阜阳师范大学、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建艺术设计、小学教育、药学等专业课程资源,部分高校引进思政课程资源供校际共享。 依托安徽继续教育公共英语联盟,联合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开放大学等13 家高校, 由20 位教师共建学位英语网络考试辅导课程资源,选课人数达10 万多人次。依托安徽高校继续教育合作联盟,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开放大学等28 所高校,由40 位教师共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习指南”课程,供联盟内相关高校的学习者学习使用, 选课人数达4.5 万多人次。依托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联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开放大学和相关高校,联合制定学前教育本科、学前教育专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行政管理本科、行政管理专科、大数据与会计专科、会计学本科等8 个专业的课程建设标准与成果转换规则。 园区部分高校依托联盟在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方面有合作。比如安徽开放大学与宿州学院、阜阳师范大学、皖西学院合作授予本科专业学士学位,共同研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园区内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 共同建设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资源,比如安徽开放大学与餐饮公司合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科专业课程资源。自2014 年以来,高校合力凝聚为学习共同体,依托在线平台开设线上课程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图6)。

图6 园区学习共同体上线课程增长趋势图

同时,园区依托安徽高校继续教育合作联盟学分银行建设专门委员会,持续研究如何建立“高等院校-课程-学分银行”“技师院校-课程-学分银行”联动联通机制。 国内学分银行建设研究已达10年,现有的学分银行建设成果显示,学分银行建设必须遵循地方的发展现状和特色,历经从微观到中观,从中观再到宏观的过程。 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在园区及联盟搭建动力机制的背景下,开拓了“以课程为促发点”的学习成果认定存储机制:现已制定《安徽高校继续教育合作联盟学位外语学习成果存储、认定与转换实施方案》,其中包含学位外语辅导课程与“大学英语”课程间的成果转换;已制定大数据与会计专科、旅游管理专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等专业技师课程与学历教育课程间学习成果认定、存储与转换方案;正在研制“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习指南”课程学习成果存储、认定与转换实施方案。 这些实践表明,课程建设作为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实施终端,也是推进学分银行建设、促成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的有力抓手,在区域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四、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区域学习共同体推进策略

本文基于区域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一步总结归纳其推进策略。鉴于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任何一个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在建构实践中可采取如下推进策略。

(一)以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先易后难,由小及大,逐步发展壮大的策略

区域学习共同体的生成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工作的累积。 在其创建的初始阶段,更多的以围绕某一主题的建设项目为切入点,找准共同目标,强化过程意识。 找到难度小或条件较成熟的维度优先推进; 难度大的或条件还未成熟的维度,可创造条件再推进。成员的范围和数量依据推进的进度逐步扩大,推进的层次可逐步深化,渐渐使区域学习共同体成为有机的覆盖一定范围的综合体。

(二)以创建联盟为支撑点,需求驱动,因地制宜,探索适宜模式的策略

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可概括为促生、成形和成熟。在促生阶段,以共同的目标为支撑,在成形到成熟阶段则需要以创建联盟为支撑点。联盟能将共同体成员的理念、目标联结为一个整体,促进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不同类型的区域学习共同体都有独特的模式,核心在于寻求适宜的驱动点[16](P77-79),以及以驱动点为基础创建不同类型的联盟。以实现政府有效监管等职能为目标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可采用政府职能驱动模式,比如作为本文案例的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 安徽继续教育公共英语联盟、安徽高校继续教育合作联盟。 以满足院校自主办学、推进院校特色发展为主旨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可采用校本发展驱动模式, 比如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 以提升行业竞争力、建立校企良性合作关系为准则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可采用行业(企业)发展驱动模式,比如中国首个“互联网+职业教育联盟”。总之,驱动模式应依据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性质、类型灵活选择,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机动应变。

(三)以共同效益为生长点,互惠共享,互助成长,达成长效发展的策略

区域学习共同体内部组织结构、构成成员等均具有复杂性, 共同目标在其成立初期具有引领意义。但区域学习共同体长期存在且运行良好的前提是共同体能够为成员带来互惠共享的长效机制。这是推进区域学习共同体生成壮大的内在动力和核心。具体来说,即区域学习共同体在推进过程中,能够为内部组织者、 服务主体等成员带来新的机会、新的空间、新的效益和新的成长。

猜你喜欢
学分共同体园区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