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2021年会纪实

2022-10-09 07:23王子熹崔乐李丽莎徐迎阳边赛男李论潘周娴杜志荣刘爽杨永仕王雪李俊达刘娟张莉珊侯沂博李欣郑卉爽詹梦媛朱丽萍姜楠楠顾建青汤蕊沙莉汪慧英李靖关凯尹佳
关键词:北京协和医院医师哮喘

王子熹,崔乐,李丽莎,徐迎阳,边赛男,李论,潘周娴,杜志荣,刘爽,杨永仕,王雪,李俊达,刘娟,张莉珊,侯沂博,李欣,郑卉爽,詹梦媛,朱丽萍,姜楠楠,顾建青,汤蕊,沙莉,汪慧英,李靖,关凯,尹佳

作者单位:100730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过敏性疾病精准诊疗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王子熹、崔乐、李丽莎、徐迎阳、边赛男、李论、潘周娴、杜志荣、刘爽、杨永仕、王雪、李俊达、刘娟、张莉珊、侯沂博、李欣、郑卉爽、詹梦媛、朱丽萍、顾建青、汤蕊、关凯、尹佳);100045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姜楠楠);100020 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沙莉);310003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过敏(变态反应)科(汪慧英);510120 广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健康研究院变态反应科(李靖)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以下简称分会)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第五届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年会(CCAA2021)”于2021年12月17日至19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召开。目前疫情虽尚未结束,但分会推广变态反应专科建设、过敏专科医生培训体系建设的脚步没有停下,在尹佳会长的领导下,分会为全国同道精心准备了一场学术盛宴,同时创造了安全而高效的学习、交流渠道。

考虑到近两年因国外疫情影响,全国同道难以出国同国外专家面对面交流,本次大会特别邀请了30位国外变态反应学界的知名专家进行线上讲座,规模空前,为全国同道们分享2021年度全球最新的学术观点和热点话题。为了提高参会者听会质量及讨论深度,协会特邀请了国内变态反应学界多位青年才俊,为英文讲座进行详实的翻译。同时,大会还邀请了众多国内著名专家作为演讲嘉宾及讨论嘉宾,讲解国内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并对国外讲者的讲座进行精彩解析、点评和讨论。本次CCAA2021线上学术年会内容精彩、讨论热烈,获得了参会者的交口称赞。大会圆满成功,影响力十分巨大。

1 青年论坛纪实

按惯例,大会在12月17日晚首先举行了青年论坛,由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关凯副教授向全体与会者致开幕辞,过去的一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全国变态反应青年医师们在保质保量完成临床诊治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仍然克服万难,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在前辈师长的引领下,为中国变态反应学事业的明天而奋斗。

本次青年论坛精选了变态反应青年医师当年的临床病例报告和基础研究成果,并邀请多位业内专家进行点评和讨论。

上半场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关凯副教授和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李锋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的崔乐医师、徐迎阳医师、临床博士后边赛男、李论、刘爽医师、刘娟博士分别进行了汇报。北部战区总医院过敏反应科柴若楠教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儿童呼吸科陈金妮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顾建青医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马燕副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沙莉教授担任了本场讨论嘉宾。

下半场由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皮肤科陈宏翔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陈正荣副教授主持。潍坊市人民医院过敏反应科刘凤霞教授,烟台毓璜顶医院变态反应科刘丽萍副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王子熹医师、李丽莎医师、临床博士后潘周娴医师、王雪博士分别进行了汇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邢燕教授、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王晓艳副教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变态反应科郅莉莉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呼吸科钟文伟副教授、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姜楠楠医师担任了本场讨论嘉宾。

2 主会场纪实

12月18日上午8时大会正式开幕,由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秘书长支玉香教授主持(图1),中国医师协会石丽英副秘书长代表中国医师协会致辞,向变态反应医师分会成功举办线上年会表示祝贺,并高度肯定和赞扬了分会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尹佳教授(图1),向所有与会者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尹佳会长回顾了近几年国内变态反应学界的几件大事:复旦专科排行榜正式推出助力了全国多所医院设立变态反应专科;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率先建立的过敏专科医生规范培训、考核、认证示范体系,即将迎来第一位出站临床博士后李论医师;2021年卫健委高级职称评审,变态反应专科已经作为独立的专科进入评审。分享国内学界大事的同时,尹佳会长也强调了协会办会的宗旨,就是要提高我国医生对过敏性疾病的诊疗水平,推动变态反应专科建设,培养合格的过敏专科医生,使我国过敏患者享受与世界发达国家过敏患者一致的诊疗水平!

图 1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秘书长支玉香教授(左)主持开幕式,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尹佳教授(右)致开幕辞

此后2天,先后进行“过敏疾病与环境因素”、“食物过敏”、“严重过敏反应”、“儿童哮喘”、“真菌过敏与哮喘”、“优秀论文口头汇报”、“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疾病治疗”、“鼻部过敏与疾病”、“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皮肤过敏”、“免疫缺陷病”等12个主题单元会议。

3 “过敏疾病与环境因素”单元内容纪实

大会第一单元主题为“过敏疾病与环境因素”,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王静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过敏(变态反应)科郭胤仕教授主持。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临床变态反应学系、赫尔辛基大学医院皮肤和过敏性疾病医院)的讲座着眼于疾病的免疫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假说。随着人口爆炸和城市化进程,生物多样性遭遇重大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将导致人体免疫功能障碍和过敏疾病高发。Haahtela教授还解释了生物多样性假说,即环境微生物组与人体微生物组相互作用,增加与自然环境接触可以丰富人类微生物组,促进免疫平衡发育并防止过敏和炎症性疾病。以芬兰和卡累利阿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为例,通过量化居民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力地证实了生物多样性越高,青少年越少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假说。还以2008—2018年芬兰过敏计划作为范例,通过适应环境而不是回避过敏原的策略,推广增加户外活动和动物接触的免疫疗法,可以大幅度减少过敏和哮喘的负担。最后Haahtela教授呼吁维护生物多样性应作为公共健康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系)为我们带来了2021年卫生假说新进展。从科学假说引申到卫生假说,英国流行病学家最初观察到花粉症的患病率与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数量呈负相关,1989年提出卫生假说,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扩展到微生物种群,包括外界及内源性肠道菌群,及其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均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近期发表的研究发现,细菌溶解物可通过树突状细胞及上皮细胞/白介素33/2型天然淋巴细胞轴抑制实验小鼠2型超敏反应、阻止哮喘发生。

[意大利帕多瓦帕多瓦大学医院食物过敏症转诊中心,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学会(EAACI)前任主席]论述了宠物与其主人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宠物过敏的管理建议。对猫过敏是动物源性过敏最常见的原因,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成人对猫过敏。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是宠物过敏最常见的呼吸系统表现,宠物过敏也可能累及皮肤。并且食物过敏和宠物过敏存在交叉情形,如猫-猪肉综合征。宠物过敏的主要干预措施包括:过敏患者移除或避免接触宠物,降低哮喘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患者应尽早开始干预。如果患者不想从家中移除宠物,建议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宠物应定期洗澡(至少每周两次)以减少Fel d 1数量,移除枕头和其他可能蓄积过敏原的物品,使用漂白剂和单宁酸,使用夜间温度控制的层流气流装置,在动物毛发上涂抹乳液。不应推荐所谓的“低致敏性”宠物给宠物过敏患者。最终目标是实现一个三位一体的健康概念,包括宠物健康、人的安全、环境健康,帮助患者实现和宠物生活的乐趣。

(德国慕尼黑大学儿童医院哮喘和过敏科)讲解了免疫疗法中微生物群组。农场和非农场家庭比较研究发现,如果非农场家庭室内环境中的菌群类似于农场家庭环境,则对哮喘发生有显著保护作用。环境中的微生物群组会影响个体呼吸道菌群组成,生活在微生物暴露丰富环境中的儿童,其鼻部和喉部菌群会变得更加多样性。热灭活细菌溶解物舌下或口服给药可预防儿童病毒诱发的喘息发作,但研究存在局限性,样本量较小,尚需更多数据支持,未来可能作为儿童阻塞性疾病喘息发作的二级预防用药。2月龄时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2~12月龄发育成熟速度及丰度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相关。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微生物制剂通过对皮肤或上皮屏障功能以及固有免疫等产生影响进而起到预防或治疗的作用,这些方法令人期待,但提出任何明确的推荐意见还为时尚早。

首都医科大学免疫学系孙英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赖荷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汤蕊副教授参与了大会第一单元讨论。

4 “食物过敏”单元内容纪实

大会第二单元主题为“食物过敏”,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邵洁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周薇教授主持。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儿童变态反应学系及伊夫琳娜伦敦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详细介绍了食物过敏的研究进展。首先,Santos教授指出,近30年来,食物过敏发生率显著增高,对患者及其家庭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随后,着重介绍了食物过敏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一种新的T滤泡辅助细胞亚群(Tfh13),能够诱导B细胞转化成IgE分化浆细胞,产生高亲和力IgE,在体外诱导效应细胞的激活,并且能够诱导小鼠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在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可能存在B细胞,并在局部产生IgE。抗体的功能特征在预测它们能否引起有效的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活化也很重要。此外,抗体糖基化模式在食物过敏中很重要,调整这些模式有望成为新的治疗方向。最后,Santos教授全面总结了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新疗法,包括口服免疫治疗,生物制剂,特异性IgG抗体治疗,为食物过敏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儿科变态反应科)详细介绍了花生的口服免疫治疗以及其他食物过敏的免疫治疗新进展。激动人心的是,首个花生口服免疫治疗药物Palforzia,于2020年1月获得美国FDA批准并上市。多个大型研究显示>2/3的患者应用花生口服免疫治疗后可以耐受较大剂量的花生,疗效及有效性均较好。另外,还有多种食物免疫治疗的方法正在研究中,例如表皮免疫治疗、免疫治疗联合生物制剂等。Cox教授强调,当我们拥有多种治疗方法时,综合患者的疾病严重度、生活方法和心理情况,以挑选最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现任主席、日本相模原国立医院变态反应及风湿免疫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报告了食物过敏的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进展。在既往研究中,该团队已经明确,坚持3年以上的全剂量食物口服免疫治疗(OIT)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达到减敏,约60%的患者可达短期持续无应答状态,尤其小麦、花生、鸡蛋疗效更佳,但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甚至存在需要肌注肾上腺素的情况。于是该团队探索了针对鸡蛋、牛奶和小麦的减量OIT,即将维持剂量降至全剂量OIT的25%左右,发现同全剂量组的疗效相当,同时因治疗不良反应而退出的患者比例较低。近年来该团队进一步研究了小麦及牛奶严重过敏患者进行低剂量OIT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其可以安全地诱导免疫学变化和减敏,持续低剂量OIT可能使患者能够耐受中剂量和全剂量的进食,并可以预防意外暴露后的过敏症状,因此建议对于严重食物过敏患者,OIT的初始目标剂量应设为低剂量。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李宏副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胡燕教授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沙莉教授参与了此部分内容讨论。

5 “严重过敏反应”单元内容纪实

大会第三单元主题为“严重过敏反应”,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尹佳教授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过敏反应科刘光辉教授主持。

[德国柏林Charité大学综合过敏中心、全球过敏和哮喘欧洲网络(GALEN)主席]首先介绍了严重过敏反应的定义。接着,重点阐述了严重过敏反应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机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后,IL- 4水平增加,IL- 4放大了IgE和组胺诱导的血管上皮功能障碍。因此,达必妥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IL- 4和IL- 13拮抗剂,可能会在严重过敏反应治疗中起作用。同时指出,在花生引起的过敏反应中,人体心血管系统发生变化,表现为身体核心部位缺血,从而强调,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除了药物治疗外,静脉输液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当没有肾上腺素时,在过敏初期大量喝水,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最后,Zuberbier教授总结了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要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美国布朗大学沃伦艾伯特医学院Hasbro儿童医院呼吸免疫中心)带来了关于遗传性α类胰蛋白酶血症的演讲。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缺陷,涉及TPSAB1(类胰蛋白酶α/β1)编码的α-类胰蛋白酶基因的1个或多个额外拷贝,导致α-类胰蛋白酶过度表达,骨髓活检可见肥大细胞数量增多,同时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升高。该病临床表现存在个体差异,约6%的健康个体存在该基因突变,约占普通人群所有基础血清类胰蛋白酶升高个体的90%,一些患者则表现为多系统受累,患者额外增加的TPSAB1拷贝数,同其基础血清胰蛋白酶水平及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基因剂量效应。治疗方面,需要避免诱因,可选用肥大细胞介质阻滞剂(如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奥马珠单抗、糖皮质激素、抗类胰蛋白酶药物,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时,首选肾上腺素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的讲座主题是关于“红肉与α-gal(α-半乳糖)相关的过敏疾病”。文教授从红肉过敏背景开始娓娓道来,先快速明了地讲解了一些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红肉过敏相关病例的报道、红肉与α-半乳糖过敏反应的特点以及目前的研究。文教授巧妙地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即已发现的红肉过敏病例与蜱虫分布区域重合和患者均有蜱叮咬历史,引入蜱叮咬后患者通过对α-gal致敏进而致红肉过敏发展的观点;并讲解了相关文献里的研究病例特点。之后文教授还拓展了α-gal与明胶可能有交叉过敏反应以及红肉和肿瘤的相关性。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孙劲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过敏反应科祝戎飞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抗过敏中心(变态反应科)汪慧英教授参与了本单元讨论。

6 “儿童哮喘”单元内容纪实

大会第四单元主题为“儿童哮喘”,由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赵京教授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农光民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就急性感染性细支气管炎(旧称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与儿童哮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呼吸道感染疾病与哮喘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洪教授强调,急性感染性细支气管炎与儿童哮喘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从感染病毒种类、遗传位点、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等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发展为哮喘的易感因素,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控制和预防儿童哮喘或反复喘息的发生,从而减轻疾病负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分享了关于儿童哮喘长程治疗管理期间肺功能变化轨迹的研究。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长程变化中婴儿早期肺功能衰减可预测成年期持续哮喘和肺功能持续减低,提示在生命早期可能已存在肺功能生长发育异常,其中致敏伴重度哮喘中,小气道功能降低更显著。多种早期过敏儿童中,肺功能下降现象在男孩中更明显。除哮喘发作严重程度外,过敏性鼻炎也会延长肺功能恢复时间,进而影响哮喘治疗和管理。诸多因素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哮喘的预后。

(美国科罗卡多大学儿童过敏学系及临床转化中心)就如何改善喘息儿童的治疗和管理做了详尽的阐述。来自美国城区的研究显示,约70%的儿童哮喘与过敏相关,尤其是与气传变应原暴露和致敏密切相关,且过敏程度越重,哮喘发病及疾病加重风险越高。呼吸道感染、过敏原致敏与IgE这三者在儿童哮喘急性加重中的角色及相互关系是由来已久的话题。来自英国研究结果提示病毒感染尤其是鼻病毒感染增加哮喘恶化和住院治疗风险,潜在的机制可能与IgE竞争性结合类浆细胞树突状细胞降低1型干扰素产生,进而降低对呼吸道病毒的反应能力;奥马珠单抗通过阻断IgE或治疗由IgE引起的过敏,可以增强机体抗呼吸道感染的能力从而减少哮喘急性发作。对于学龄前喘息孩子,特应性尤其是婴幼儿期就存在多重吸入过敏原致敏为发展为哮喘的高危因素。最近由波士顿儿童医院发起的一项研究,关注于哮喘高危因素的反复喘息的婴幼儿群体,早期给予奥马珠单抗治疗是否可以改变疾病结局或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风险,这项研究尚在进行中,研究结论或可告诉我们,是否抗IgE治疗可作为预防哮喘的一个手段。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郝创利教授、烟台毓璜顶医院变态反应科唐宁波教授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刘传合教授参与了本单元讨论。

7 “真菌过敏与哮喘”单元内容纪实

大会第五单元主题为“真菌过敏与哮喘”,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金美玲教授和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柯会星教授主持。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就“真菌:‘非典型’吸入性变应原”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王良录教授通过介绍真菌变应原的双重致病原身份、多重变应原身份、复杂的发病机制、致敏蛋白组分的蛋白酶活性和广泛的交叉反应性,以及霉菌致敏蛋白组分标准化的困境,详细讲解了真菌变应原的“非典型性”。真菌既是变应原又是感染原,既是吸入性变应原又是接触和食入性变应原,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多型超敏反应。王良录教授指出,早期真菌暴露是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但由于菌株、培养及接种条件、提取方法乃至气象因素的影响,真菌变应原致敏蛋白组分的标准化仍存在诸多困难,严重影响了真菌过敏的特异性诊断及免疫治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科)分享了题为“真菌过敏性呼吸道与肺部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报告。李教授首先分享了一项其团队2008年和2018年全国哮喘与鼻炎真菌致敏的流调研究结果对比,发现2018年5- 14岁过敏性哮喘伴鼻炎儿童患者比例明显高于2008年(14.1%9.0%)。在接下来精彩纷呈的20分钟内,李教授通过介绍一例典型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患者,着重分享了ABPA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与其相关的鉴别诊断要点,内容详实、丰富,进一步拓宽了临床医生对ABPA这一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思路。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传染病学及全球健康学系)为大家介绍了真菌相关哮喘和抗真菌治疗。真菌相关哮喘主要包括两种疾病: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和真菌致敏的重症哮喘(SAFS)。暴露在潮湿环境可增加哮喘风险,雷暴哮喘可能与吸入空气中不同种类的孢子过敏原相关,有些职业性哮喘与真菌暴露相关,真菌和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也有关,抗真菌治疗减轻了大多数ABPA与SAFS的哮喘患者的严重程度。全球2亿哮喘患者可能有6百万以上患有ABPA或SAFS;全球大约50亿人,ABPA的发病率为2.5%;全球大约有上亿儿童中的2%会发生真菌感染。重症哮喘与真菌过敏相关,更易导致死亡。不同的过敏原检测方法敏感度不同。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更有效。近来有一些关于奥马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等生物制剂治疗的研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韩国亚洲大学医学院过敏与临床免疫学系)围绕“阿司匹林加重性呼吸系统疾病(AERD)”这一主题,针对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诊断和分型以及治疗进展进行了精彩的分享。AERD是一种包括中重度哮喘、鼻窦炎、鼻息肉,摄入阿司匹林或其他环氧化酶- 1抑制性解热镇痛药后上述呼吸道表现加重的组合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上皮细胞以及多种炎症因子如PGD2、LTE4参与AERD气道炎症反应。Park教授指出,白三烯水平,尤其是尿LTE4检测是最可靠的体外诊断性检测。治疗方面,除避免接触阿司匹林类药物、经典的白三烯调节剂、吸入激素等外,Park教授还介绍了抗2型炎症的生物制剂如抗IgE治疗、抗IL- 5或抗IL- 5R抗体、抗IL- 4受体抗体等在AERD的应用经验和前景。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呼吸科蒋萍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许文兵教授和山西白求恩医院过敏反应科张焕萍教授参与了本单元讨论。

8 “优秀论文口头汇报”环节

12月18日大会最后一部分内容为“优秀论文口头汇报”环节,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王良录教授和支玉香教授主持。

吉林省儿童医学中心(长春市儿童医院)胡亮医师报告了长春市4751名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马婷婷副主任医师报告了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自报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王晓艳副主任医师报告了我国北方地区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的研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代冰医师报告了基于单细胞测序分析识别2型儿童哮喘的研究进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单丽沈副教授报告了来自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通过microRNA- 188/JARID2/Wnt/B-连环蛋白轴抑制哮喘小鼠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肺损伤的研究;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助理宋玉报告了“关于严重过敏反应100篇最高引用文献:一项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临床博士后杜志荣医师报告了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临床博士后边赛男医师报告了牛奶过敏及致敏患者特征和牛奶过敏自然病程;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临床博士后李论医师报告了基于聚类分析的中国人群性高潮后疾病综合征(POIS)的临床表型研究结果;中山市博爱医院黄东明主任医师报告了中山地区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的研究结果。

王良录教授和支玉香教授分别对各个汇报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进行了精彩点评,汇报人和听会者都受益匪浅。

9 “特异性免疫治疗”单元内容纪实

12月19日一早,大会第六单元准时开始,该单元主题为“特异性免疫治疗”,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尹佳教授和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王学艳教授主持。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为大家带来的讲座主题是“屋尘螨舌下片剂免疫治疗在常年性过敏症中的研究”。此演讲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免疫治疗在屋尘螨过敏性鼻炎中的证据、在屋尘螨过敏性哮喘中的证据以及长期获益的真实世界研究证据。Durham教授提到,屋尘螨免疫治疗是有效的,但存在很强的安慰剂效应。筛选患者在研究中非常重要,屋尘螨应是引起常年性症状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单一依靠皮肤试验的阳性结果入组患者。通过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可以发现屋尘螨舌下免疫治疗可以减轻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减少哮喘的药物治疗及哮喘急性加重。

(维也纳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Karl Landsteiner大学过敏与临床免疫学系)讲座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关于目前组分过敏原制剂、特异性免疫治疗以及它们如何在临床治疗中的转化以及结果。在临床诊治中,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受到交叉过敏影响,对于引起症状的过敏原诊断越明确,治疗的疗效才越明显。讲座以一例严重的草花粉过敏接受了20年免疫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生动阐述,患者的过敏原经常包括多种组分,致敏谱的明确对于治疗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而尘螨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商业制剂经常无法包含所有的主要、次要过敏原,导致治疗成功率大大下降。作者团队最近研究,对120例尘螨过敏患者进行精准的致敏谱检测后,进行个体化的特异性免疫制剂(包含了所有患者的致敏原组分)并取得了快速有效且长期持续的疗效。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精准的致敏谱诊断和更全面个体化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制剂是获得成功所必须的。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带来的讲座主题是“宠物过敏治疗的老方法和新方案”。在环境变应原控制和变应原免疫治疗以外,Wedner教授主要介绍了使猫对Fel d1产生免疫从而减少Fel d1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通过给猫打Fel-CuMV疫苗,使体内产生一种降低Fel d1水平的自身抗体,从而降低猫的Fel d1水平,达到减轻对猫过敏的目的。另一种方法是给猫喂食从鸡体内获得的Fel d1多克隆抗体,可以结合并中和游离的Fel d1进而减少其水平。该方法也通过变应原暴露实验证实对猫过敏的患者鼻结膜炎症状有所减轻。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对“协和制剂脱敏治疗的临床实践”进行了经验分享: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是唯一有机会改变过敏性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为防止哮喘的发生与加重,应尽早对严重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患者进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皮下方式相较舌下含服方式疗效更肯定,在医护管理下应用具有较好安全性,且能适用于多重过敏患者;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已有9种制剂获得北京市药监局正式批号,其他医院可通过院间调剂手续合法使用,经过数十年临床验证,使用“协和过敏原制剂”SCIT疗效可达80%左右,可满足临床“应用尽用”。未来,协和将进一步优化改良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案与制剂,探索机制与疗效相关生物标记物,会使临床应用广适性进一步加强,以为更多的过敏患者服务。

北部战区总医院全军呼吸内科及过敏疾病诊治中心林小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李华斌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过敏(变态)反应科魏庆宇教授参与了本单元讨论。

10 “过敏性疾病治疗”单元内容纪实

大会第七单元主题为“过敏性疾病治疗”,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春涛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黄克武教授主持。

(西班牙Málaga地区大学医院变态反应科)进行了关于“预测生物制剂的不良反应”演讲。目前,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逐渐扩大,由此产生的超敏反应也随之加剧。如何预测、诊断及评估这类反应显得尤为必要,否则可能采用疗效不佳的二线方案或进行不必要的脱敏治疗,加重患者和社会的负担。研究发现,患者性别、基础疾病、细胞因子水平及制剂种类等均可能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最新的生物制剂不良反应按照病理机制分为输注反应、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释放、IgE或非IgE介导Ⅰ型反应以及Ⅲ型和Ⅳ型反应,不同类型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在临床诊断时,以病史为基础,综合考虑患者状态,并根据不良反应的Brown严重程度分级,选择皮肤试验、激发试验和/或体外检测等多种手段。通常情况下,皮肤试验是首选,因其简单、快速,但如何选择制剂浓度、皮试阳性阴性预测价值数据尚不充分。而对于皮试阴性患者,激发试验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脱敏治疗。最后,希望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者共同协作,提高生物制剂不良反应的管理水平。

教授(维也纳医科大学)报告了利用固有免疫机制治疗过敏患者的研究进展。Jensen-Jarolim教授首先介绍了固有免疫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黏膜部位的固有免疫反应十分活跃,可以通过多种通路导致2型细胞因子活化,从而介导过敏反应。一些特定的过敏原可以作用于固有免疫系统。例如,屋尘螨过敏原(Der p 13)可以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相互作用,通过IL- 33激活ILC2细胞分泌2型细胞因子介导过敏反应。过敏原免疫治疗(AIT)可能通过多种机制纠正异常的固有免疫应答。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探索通过益生菌等刺激固有免疫系统对抗食物过敏/气道过敏,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未来有希望成为过敏治疗的新思路。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昀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姚欣教授和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和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谢华教授参与了本单元讨论。

11 “鼻部过敏与疾病”单元内容纪实

大会第八单元主题为“鼻部过敏与疾病”,由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候任主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程雷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金美玲教授主持。

(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分享了过敏性鼻炎研究和治疗的最新进展。王教授一方面强调了研究鼻黏膜炎症内型和相关机制对于精准医学、疾病诊断、治疗的选择和疗效评估以及新一代药物的研发等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王教授特别提出到呼吸道病毒可以诱发(加重)过敏性鼻炎,强调了上、下呼吸道共同治疗的理念。此外,王教授还就目前过敏性鼻炎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

(比利时根特大学上气道实验室、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做了题为“鼻息肉与生物制剂:治疗规则的改变者”的学术报告,介绍了难治性鼻窦炎的2型免疫反应机制以及如何早期识别以2型炎症为主的鼻息肉患者。针对复发性难治性鼻窦炎,提出了根治性Reboot手术理念。在手术和传统药物的规范治疗下,仍有相当部分患者会经历鼻息肉复发,因此进一步探讨了生物制剂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领域的临床应用,靶向IgE的Omalizumab、靶向IL- 5的Reslizumab和Mepolizumab及靶向IL4R-α的Dupilumab等多种生物制剂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望成为鼻息肉领域治疗规则的改变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带来了题为“基于循证的难治性鼻窦炎内镜手术策略”报告,讲解了基于循证方法的慢性鼻炎、鼻息肉,特别是难治性鼻炎临床治疗策略。周兵教授指出,轮廓化手术是重要的手术技术方向,可减轻炎症负荷,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目前仍需进一步研究建立生物制剂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中的治疗地位。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高金明教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耳鼻喉科医院鼻科及变态反应中心史丽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徐睿教授参与了本单元讨论。

12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单元内容纪实

大会第九单元主题为“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由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钱家鸣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李在玲教授主持。

(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儿童过敏科):介绍了两类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FPIP)和食物蛋白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FPIES)依靠病史的诊断方法。FPIP病史主要表现为婴儿单纯便血,多发生于纯母乳喂养婴儿。如病程小于4周,可不予处理,多为自限性;病程大于4周,则需要参考相应的诊疗建议诊治。FPIES的典型病史是婴幼儿每次进食致敏食物后1~4 h内反复出现的呕吐或腹泻等表现,通常伴随面色苍白,一般情况差,生长发育迟滞等。致敏食物种类多与该地区人口主要饮食种类有关,如牛奶,大豆,鱼类,鸡蛋等,通常牛奶过敏患儿耐受最早。临床上小麦过敏也较多,非乳糜泻性麸质敏感是其中非IgE介导的一类,多为年龄较大的患儿表现进食后出现胃肠道症状,疲劳等。有研究证实,除了麸质,可发酵的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s)也会导致这些患者出现症状,耐受也是几种食物一起建立。非IgE和IgE介导的速发食物过敏反应主要靠病史诊断,少数情况下需要进行食物激发试验确诊。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系统地介绍了嗜酸性粒细胞性食道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策略。在讲解发病机制时,将发病相关的要素与对应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让听众对治疗发挥作用的机制有更直观更细致的认识。例如,EoE发病与食物过敏相关,则治疗需要采用基于过敏原检测结果的膳食剔除疗法甚至要素饮食;EoE患者体内IL- 5、IL- 13水平升高,进而刺激趋化因子的产生促进嗜酸性粒细胞迁移浸润食道,对应的治疗是新的靶向生物制剂IL- 5或IL- 13的单克隆抗体。当然,EoE的基础治疗还包括抑酸药物以及局部用糖皮质激素。最后,费教授分享了关于EoE预后及与其他疾病之间联系的一些思考,并提出我国临床医生对于EoE的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过敏科)讲解了IgG4在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及其他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患者中,牛奶特异性IgG4抗体水平非常高,花生特异性IgG4水平则较低。分析了牛奶加工过程使蛋白质及脂质分子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经口免疫。他提到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的饮食治疗在儿童通常有效。在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患者的食管组织发现了IgG4沉积,提示IgG4在其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院教堂山分校)为本次大会带来的讲题是:治疗嗜酸性粒细胞性食道炎的新兴生物制剂。Dellon教授首先提出,目前很多患者对EoE的一线治疗反应欠佳,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患者对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没有反应,长期严格忌口过敏食物很难做到,而基于过敏原测试结果的选择性忌口在半数患者中无效。这些治疗的难题需要使用新兴的单抗生物制剂解决。其后Dellon教授逐一介绍了各种生物制剂治疗EoE的临床试验结果,其中抗IgE单抗omalizumab效果不佳,IL- 5单抗reslizumab在小样本长期治疗中展现了不错的疗效,IL- 13单抗RPC4046以及IL- 4受体单抗dupilumab治疗都能让EoE患者症状减轻,食道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最后,Dellon教授总结,初始治疗对忌食与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反应的患者是生物制剂应用的明确目标人群,但生物制剂在治疗流程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仍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明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吴捷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李正红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李丽莎医师参与了本单元讨论。

13 “皮肤过敏”单元内容纪实

大会第十单元主题为“皮肤过敏”,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支玉香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过敏与风湿免疫科姚煦教授主持。

(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皮肤病学系)介绍了关于特应性皮炎(AD)治疗应答的生物标志物和预测指标。A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多种临床表型,不同的表型与患者免疫失衡及皮肤屏障缺陷差异有关。考虑这些差异,才能为AD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皮肤特征性分析,尤其是开展微创皮肤取材(如胶带剥离法),是获取AD患者皮肤生物标志物信息的有效方法。Guttman教授对应用Dupilumab治疗患者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治疗组皮肤Th2型标志物显著下调、丝聚蛋白水平明显改善。此外,Guttman教授展示了IL- 22拮抗剂ILV- 094在AD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表达IL- 22患者比中等水平IL- 22患者皮损有更大的改善;而在低水平IL- 22组中,ILV- 094使患者病情加重。由此可见生物标志物在AD及其他疾病中实行精准治疗的重要性。

(德国柏林Charité大学医学院皮肤科及变态反应科研究中心)详细解读了慢性荨麻疹管理的最新指南,着重强调了新指南相较于旧指南更新的内容。慢性荨麻疹给患者带来相当大的疾病负担,部分患者症状迁延不愈,有的患者受荨麻疹困扰近20余年。在Maurer教授的调查中,78%的患者荨麻疹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因此临床医生需要重视这部分患者,对他们进行合适的诊治。新指南的推出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荨麻疹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通过7个C(confirm,cause,commodities,consequences.cofactors,components,and course),加强了对慢性荨麻疹从机制、诊断到治疗的全面认识。

(德国柏林Charité大学医学院皮肤科及变态反应科研究中心)带来了“何时应怀疑肥大细胞增多症? 如何诊断与治疗”专题演讲。Siebenhaar教授首先介绍了肥大细胞增多症的分类及不同类型的肥大细胞增多症有何差异。接下来详细讲述了肥大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并提供了一套完备的算法辅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此外,Siebenhaar教授还详细介绍了肥大细胞增多症的基因突变、常见症状、异常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等内容。最后Siebenhaar教授强调了肥大细胞增多症患者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及并发骨质疏松的风险,因此,多学科会诊和特应性免疫治疗对于此类患者至关重要。另外,新的靶向药物也正在研发过程中,患者有望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德国柏林Charité大学医学院皮肤科及变态反应科研究中心)带来了关于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的报告。慢性荨麻疹可以被分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及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两类,其中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包括皮肤划痕症、物理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延迟性压力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热性荨麻疹、振动性血管神经性水肿、胆碱能性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水源性荨麻疹。Terhorst-Molawi教授首先通过多组照片,展示了不同类型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的皮疹特征,接下来又详细讲解了如何确定每种可诱导性荨麻疹的诱发因素、疾病活动度和触发阈值,最后讲解了指南中对于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的推荐疗法。

(德国柏林Charité大学医学院皮肤科及变态反应科研究中心)报告了慢性瘙痒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瘙痒是使你想抓挠的不愉快的感觉”,但除了不愉快的感觉以外,患者承受着极大的疾病负担,很多患者因为长期瘙痒,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急剧下降。部分患者甚至因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因此,临床医生应该更好地了解为什么患者会罹患瘙痒,如何更好地诊治患者、帮助他们摆脱瘙痒的困扰。Martin教授提供了一套IFSI 国际瘙痒症研究论坛发布的的算法,用于临床分类。此后,还讲解了引起瘙痒的主要介质,包括IL- 33,IL- 4,IL- 31,IL- 13,这些介质有望成为治疗瘙痒的靶标。最后Martin教授又讲解了系统性疾病导致瘙痒的情况和潜在机制,加强了我们对于慢性瘙痒症的全面认识。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刘跃华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赵作涛副教授和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汤建萍教授参与了本单元讨论。

14 “免疫缺陷病”单元内容纪实

大会第十一单元主题为“免疫缺陷病”,由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宋红梅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过敏科王晓川教授主持。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从原发性免疫缺陷(PID)角度看高IgE综合征进行了深入讲解,首先对PID,新生儿免疫缺陷(IEI)进行了简单介绍,详细讲解了IgE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复杂性,从而引出高IgE综合征的定义及相关基因缺陷类型。进一步对高IgE综合征发生相关性较强的IL- 6及其信号通路相关调控分子通路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对WAS综合征、IPEX综合征等疾病特征及其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可能诱导IgE产生和升高的机制假设,为IgE产生、功能发挥和调控等研究提供了方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为与会者带来关于“慢性肉芽肿病”的专题汇报,针对该病病因、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赵顺英教授着重指出慢性肉芽肿病的诊断线索,在临床工作中如遇到肺部感染一般抗生素治疗后临床好转、但肺部影像学和血象改善不满意,若同时存在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皮肤瘢痕、腋窝淋巴结肿大钙化等表现,需要高度警惕慢性肉芽肿病。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童风湿免疫过敏科)从免疫专科医生的视角解读慢性荨麻疹。首先通过过敏和感染对Th2和Th1平衡的介绍启发与会者对荨麻疹的思考。荨麻疹的发病与多种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如食物过敏、甲状腺疾病。为排除特定病因,在接诊慢性荨麻疹患者时,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应询问患者有无新使用药物,近期感染、健康状况改变,有无其他过敏性疾病以及饮食和生活方式变化。接下来,杨教授对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的区别进行了分析。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真皮深层的局部肿胀。此外还要注意其他罕见病因,包括引起肥大细胞增多的特定疾病和荨麻疹性血管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依据最新的指南,杨思睿教授指出,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控制不佳者可以尝试2~4倍剂量。如果患者症状无法经较高剂量的抗组胺药充分控制,国际指南推荐使用奥马珠单抗。

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杨军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医学中心吴小川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免疫科毛华伟教授参与了本单元讨论。

12月19日晚20∶30,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副会长、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赵京教授主持了闭幕式,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秘书长、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支玉香教授进行了总结(图2),并向所有参会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图 2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赵京教授(右)主持闭幕式,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支玉香教授(左)致闭幕总结

2021年我国变态反应学界最重磅的学术活动之一,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第5届学术年会,因疫情原因几经推迟,终于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顺利召开。为了切实解决因疫情原因国内医师难以出国交流学习的困境,尹佳会长、赵京副会长、支玉香秘书长等协会领导亲力亲为,在美国AAAAI和欧洲EAACI精心筛选多位明星讲者和精品讲座,为大会邀请到30名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知名专家线上进行专题报告,并邀请了66名国内知名教授担任报告及讨论嘉宾,认真安排了过敏疾病与环境因素、食物过敏、严重过敏反应、儿童哮喘、真菌过敏与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优秀论文汇报及青年论坛等10余个主题,将两天半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全天会议都是从早上8∶00开到晚上9∶00,总观看28 490人次,即便到周日晚上大会结束时,参会者仍讨论热情不减,线上全国各地医师仍在积极留言,也表达了对本次会议形式及内容的认可,以及对协会领导精心组织会议的感谢。

本次会议继承之前成功经验,将外国讲者的讲座全部采用中文字幕翻译的形式,保证参会者们能够更方便、更准确地理解国外讲者介绍的学术内容,切实达到拓展新知、开阔眼界的目的。在这里,要再次特别感谢那些出色的医师及医学生翻译者: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科李靖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变态反应科汪慧英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沙莉教授、王宇璠同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姜楠楠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周园同学,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朱真真同学,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汤蕊副教授、顾建青、王子熹、李丽莎、崔乐、徐迎阳、边赛男、李论、潘周娴、杜志荣、刘爽医师和王雪同学。

虽然仍处在抗疫特殊时期,但在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的精心组织,以及全国同道的齐心努力下,本次学术盛宴的成功举办,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变态反应学界今后的蓬勃发展!期待明年再会!

猜你喜欢
北京协和医院医师哮喘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临床实习医师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
梁启超的宽恕
中国医师节
北京协和医院取消“窗口挂号”
过敏性哮喘者宜中午外出吗?
中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6例临床观察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中医执业医师全真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