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现实的碰撞:乔伊斯与贝克特的互文性解读

2022-10-22 05:20李敏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乔伊斯

摘 要: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和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贝克特在艺术技巧上深受乔伊斯影响,两人在创作中的相互影响也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从法国理论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视角来解读两位作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莫菲》,揭示乔伊斯和贝克特美学思想的互文和对话关系,贝克特没有彻底摒弃乔氏的美学思想,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贝克特美学思想的一个基点,贝克特在对乔氏思想进行反思、回应和批判的过程中,阐发和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考。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 塞缪尔·贝克特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莫菲》 互文性

出生于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是西方文坛现代主义文学中大师级的人物,极富创新精神,被学术界视为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可以与乔伊斯比肩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巨匠,是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理查德·艾尔曼的《乔伊斯传》和詹姆斯·诺尔森的《塞缪尔·贝克特:盛名之累》中都记录了两人长达13年密切关系,两人在创作中的相互影响也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乔伊斯和贝克特之间有着亦师亦友的密切联系,贝克特初识乔伊斯时还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文艺青年,而乔伊斯已经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大师了,贝克特十分崇拜这位德高望重的师长,并很快成为乔伊斯的助手。乔伊斯晚年患有严重的眼病,他的《进行中的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就是通过口述,由贝克特代笔记录完成的。[1]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后文简称《画像》)和《莫菲》分别是两位作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前者被认为是乔伊斯带有意识流元素的成长小说,而后者标志着贝克特小说实验的前奏。著名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1995)称《莫菲》是贝克特最传统的小说,称其具有乔氏风格,也是贝克特背离乔伊斯,开辟自己美学创作之路的尝试。[2]学者P. J. Murphy在专著《贝克特的迪德勒斯:贝克特小说中与乔伊斯的对话》(Beckett's Dedalus: Dialogical Engagement with Joyce in Beckett's Fiction,2009)指出斯蒂芬和莫菲的自我探索过程十分相似。[3]由此可见,乔伊斯和贝克特在美学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非正即反的对立关系,还有很多一致性和互通性值得深究。

一、自我放逐的艺术家:斯蒂芬·迪德勒斯的成长困境

成长和发展一直是乔伊斯写作生涯的重要主题,在《画像》这部自传性的成长小说中,乔伊斯从本人的生活经历与精神感受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经过提炼与艺术加工,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斯蒂芬·迪德勒斯从婴儿到青年、从幼稚到相对成熟的青年艺术家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精神觉醒和心理发展过程,可以看作一部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艺术家成长小说”(Künstlerroman)。在《画像》中,乔伊斯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主人公斯蒂芬·迪德勒斯从婴儿朦胧时期到青年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过程,小说自始至终以斯蒂芬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感受为基本内容,他通过感官、知觉、沉思和想象等方式来感受世界,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记忆意象以及精神顿悟的方式呈现斯蒂芬的自我探寻过程,因此小说所有的人物和景物都是透过斯蒂芬的意识呈现在读者面前,他敏锐的感官和强大的直觉将小说中描绘的现实世界转化为精神世界。

斯蒂芬出生在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父母身上看到了笼罩着所有爱尔兰人的狂热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固执保守的思想。在小说第一章中的圣诞晚宴情节中,斯蒂芬第一次与大人同桌吃饭,就见证了国内政治激烈冲突。六岁时他进入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斯蒂芬被老师不公正地体罚,之后他希望从校长那里为自己伸張正义,然而校长的反应令他失望。随着年龄的长大,青春期的斯蒂芬愈感孤独和疏离,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总是显得不合群,他总是试图从社会的束缚和人生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在学校的斯蒂芬经常觉得孤独不堪,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格格不入,诗歌文学和艺术成为他的思想启蒙和精神寄托。

斯蒂芬的内心世界的探寻和外部世界的抗争形成了两个相对立的体验,精神世界中充满想象的感官体验一定程度上治愈了他在外部世界所受到的压抑和挫折。斯蒂芬越来越从外部世界抽离,而倾向于探寻内心世界的真实。在小说第四章的结尾,在海滩徘徊时看到一位美丽的“涉水少女”,仿佛听到海上有人用希腊语在呼喊他的名字,实现了精神的顿悟。顿悟之后的斯蒂芬不再压抑在社会训诫之下那个被教化的“我”,而是有主体意识的真实之“我”。与传统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线性成长不同,斯蒂芬的成长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在瞬间完成的——即“顿悟”(epiphany)。直到斯蒂芬实现精神的顿悟之后,他的心理障碍逐渐被意识的觉醒所取代,从困惑走向成熟,最终拒绝了神父希望他担任神职的要求,决定追求崇高的艺术美学,离开他的故土爱尔兰,成为一个自我放逐、追求自由的艺术家。

二、精神萎靡的唯我主义者:莫菲的混沌自由界

一直以来,贝克特都以他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闻名于世,而贝克特本人也成为后现代悲观的理想主义者的代表。其实,实验派戏剧只是这位文学大师的辉煌创作生涯中的一小部分,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更多是通过他的一系列小说体现出来的。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贝克特对艺术形式进行了不懈的实验和探索,尽管我们不知道戈多何时到来,但是贝克特在寻找和等待的过程中不断地突破了艺术的极限,带给困顿没落的现代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莫菲》出版于1938年,是贝克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不仅反映了他的世界观、生活态度和创作风格,也展示了贝克特小说的基本模式,预示了他后期小说的发展走向。小说以伦敦为背景,用机智的语言、富裕的哲学隐喻和虚幻的情节令读者眼花缭乱。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的叙事角度描述了一个落破的知识分子——莫菲的矛盾混乱的思想历程,在经历内心与外部世界冲突的过程中,他始终没能达成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统一,于是在一片混沌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莫菲是一个“反英雄”(anti-hero)形象,他生活穷困潦倒,懒散成性,有悲观厌世的情绪,但他又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世界,是一个“精神萎靡的唯我主义者”(a seedy solipsist)。莫菲是一个矛盾的自我,摇椅是唯一可以使他逃避物质世界的束缚,从而达到他理想的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的工具。由于对社会现实不满,莫菲从爱尔兰逃到伦敦,期望寻求理想的生活,然而一成不变、困顿压抑的日常让他窒息,他总是想寻求一些新的东西,可是始终无法实现。莫菲在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内心世界之间徘徊,一直试图进入一种只属于他的绝对自由境界。

莫菲对混沌的向往反映的是他对一成不变、毫无生气的生活的一种逃避,或者说是对建立在科学和理性之上的生活秩序的逃避。莫菲向往逃离到没有任何秩序的、绝对自由的混乱世界,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解决他生活困境的办法,它是对事实世界和心灵世界约束的解决方案。小说揭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存在的危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现实世界已经逐渐瓦解,表面井然有序的生活实则已经是无意义状态,或许只有回归到生命最初始的混乱状态,才能找寻到真正的存在意义。莫菲想要回到混乱的自由界,也象征着回归到最初创世之前的混乱状态,整个宇宙就起源于混乱,从混乱道有序是一种进步状态,那么莫菲渴望从平庸无畏、没有意义的单调生活中抽离,从有序回归到无序的混乱状态,就体现一种对进步主义的荒诞讽刺。

三、主题意识的觉醒:贝克特对乔伊斯“顿悟”的戏仿

乔伊斯在《画像》看似线性的结构布局中展现了主人公斯蒂芬复杂的心理矛盾和跌宕起伏的精神发展过程,不仅在主题上颠覆了源自欧洲的传统成长小说中个体在社会、国家背景下的理想发展观,在形式上也尝试用具有革新性的实验派小说技巧来揭示现代主义成长小说书写的更多可能,这部小说不仅是关于现代艺术家主人公如何在与困境的对抗中实现成长,同时也在探讨如何用创新的叙事手法书写成长小说这一传统文类。与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传统成长小说和圣奥古斯丁式的忏悔体小说的主题不同,《画像》中具有艺术家潜质的主人公斯蒂芬·迪德勒斯的发展体现了一种 逆向成长过程:他冲破家庭、社会之网的束缚,听从内心本真自我的召唤,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顿悟,成为真实的自我——艺术家。乔伊斯以斯蒂芬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感受为基本内容,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书写了具有艺术家潜质的主人公斯蒂芬的成长困境。

在《文字、对话和小说》一文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融合了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号理论和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对话理论,首次提出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即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换[4]。如果说《画像》揭示的是一种现代人和社会的发展困境,而《莫菲》则是直接揭示了人类进步的荒诞,斯蒂芬通过感官来感知世界,而莫菲是放弃所有感官来进入绝对自由的混乱世界,小说结尾时除了莫菲有改变以外,其他的人物都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没有任何改变。与一般的宇宙起源文本不同,《莫菲》是将宇宙起源的顺序倒过来,从有序到无序,回归原始的混乱状态,来揭露生活荒诞的本质,质疑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害怕又渴望终结,将生命的历程倒过来写。小说的结尾反映了莫菲和作者本人在内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即一种身心疲惫,自我耗尽的状态,深刻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普遍感受到的自我的丧失和生存的毫无意义。

从互文性视角分析和比较两位主人公斯蒂芬·迪德勒斯和莫菲在外部大世界和内心小世界、精神和肉体、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自我探寻过程,可以看出贝克特在《莫菲》中对乔氏美学思想的反思、回应和改寫。乔伊斯的《画像》以主人公斯蒂芬·迪德勒斯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感受为基本内容,揭示了其内心世界同外部社会势力之间的冲突;《莫菲》也展示了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莫菲在大宇宙和自我的小世界之间徘徊。可以说,两位主人公都是笛卡尔式的人物,通过个人沉思来实现“精神顿悟”,因此两部作品存在一定的互文性特征,但又因社会历史背景和个体的不同,呈现出小说自身美学的特点,可以说,莫菲混沌虚空的绝对自由境界是对斯蒂芬·迪德勒斯精神顿悟的戏仿。

贝克特和乔伊斯的整个创作生涯既是他们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他们探索和实验各种艺术表达形式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自我生成过程中,他们不断颠覆传统的写实主义,呈现了更真实的存在,创造了更高层次的现实。贝克特没有彻底摒弃乔氏的美学思想,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贝克特美学思想的一个基点,贝克特在对乔氏思想进行反思、回应和批判的过程中,阐发和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考。

参考文献:

[1]王雅华.不断延伸的思想图像:塞缪尔·贝克特的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P.J.Murphy.Beckett's Dedalus: Biological Engagements with Joyce in Beckett's Fiction[M].Toronto:U of Toronto,2009.

[3]Harold Bloom.The Western Canon[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94.

[4]Julia Kristeva. 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作者简介:李敏(1997-),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塞缪尔贝克特乔伊斯
这下麻烦大了
论维柯对乔伊斯小说诗学的影响
教师被杀震惊法国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乔伊斯·卡洛尔·奥茨作品综述
《诗集:贝克特全集1》
维特根斯坦的梯子:语言哲学视阈中的斯泰因和贝克特
我为什么不鼓掌
我为什么不鼓掌
乔伊斯《小云朵》中的叙述聚焦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