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2022-11-22 23:44姜素兰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北京联合大学高水平应用型

周 彤,王 岩,姜素兰

(1.北京联合大学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北京 100101;2.北京联合大学 档案(校史) 馆,北京 10010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逻辑不断跃升的分类发展。从2010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到2017年教育部将新分类方式写入《“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思路逐渐明晰和成熟,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类型定位在制度上得到了确立。2018年,北京市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将市属高校分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高水平技能型大学4种类型[1]。作为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市属综合性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选择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这既是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经济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关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几个概念

1.1 关于应用

“应用”一词在《辞海》中的释义为:使用和具有使用价值的。在商务印书馆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应用”被解释为:一是动词,表示使用,如应用新技术;二是形容词,表示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的,如应用文、应用科学。本文经检索和分析发现,“应用”的含义广泛,概念较难界定,常与使用、运用、行使、操纵、利用等词具有互通和关联性,与对象、资源、工具、范围、层次等密不可分。我们可以针对行业、产业、操作环节及岗位谈应用,也可以针对生活甚至人生谈应用。其具体含义须根据对另一对象的功用或功效如何而定义,其核心是功用、功效产生直接针对性和可确定性[2]。

在当代诠释学者伽达默尔的用法中,“应用”是理解过程中的行为,是把普遍的原则、见解或观点运用于诠释者当前的具体处境[3]。在科技领域,“应用”是指一定技术、系统和产品的使用。在教育领域,布鲁姆提出的认知领域六级教育目标中,“应用”是指应用信息和规则去解决问题或理解事物的本质,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本文所提的“应用”,是对前述领域中“应用”概念的融合和拓展,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以外部需要为标准,适应社会需要;二是指受教育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1.2 关于应用型大学

“应用型大学”一词的出现, 经历了从应用性人才到应用性教育,再到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过程[4]。应用性人才概念的提出,缘于经济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分化而引起的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进而产生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等教育模式——应用性教育,实施应用性教育的大学是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区别于研究型和职业技能型大学,它既不独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使命,也并非是职业技能型高职院校的本科形式。

“应用型大学”的核心是“应用”。以对“应用”一词的含义为逻辑起点,应用型大学是以社会的当下需求为导向,重视与职业、就业需要的直接和密切联系,强调传授和训练应用性科学技术的高等学校。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实施包括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应用型教育,其专业设置、教材、教学内容和实践、师资结构都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建设和发展,在科研上注重应用型项目的研究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改造和应用,在社会服务上为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提供培训、咨询及技术等实用性服务[5]。

当前,在我国被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的高校多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及升格为本科的原高职院校。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建校历史不长,依托地方区域办学,以本科教学为主要任务,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且新兴和交叉学科专业较多,以培养从事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我国应用型大学数量众多,远超学术型和职业技能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牵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1.3 关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应用型大学在办学层次上的高水平发展,是我国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愿景目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以全面服务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2016年,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九场报告中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6]。哪些应用型大学可以选择高水平建设,怎样建设及如何判定应用型大学已具备高水平,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统一的标准或较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查阅各地为落实国家政策而制定的指导性意见,其内容大体可概括为:推动一些起步早、发展快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变,使一批应用型大学的应用型学科和应用型专业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推动发展较快的学科和专业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国内同类型高等学校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由此可知,具备高水平建设条件的应用型大学主要是起步早、发展快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及部分学科和专业达到领先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对其他应用型大学而言,发展为高水平是长远愿景目标,是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发展特色、实现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共生、在分类考核评价中谋划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7]。

2 外部导向:推动发展的必然性选择

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水平等的制约,同时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称之为教育外部规律[8]。这一规律是国家制定教育方针和政策的立足点,也是研究、分析教育现象的切入点。北京联合大学正是在这一规律作用下诞生、发展、壮大,并实施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作为市属综合性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走上应用型发展道路,确立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是顺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2.1 应时代呼唤之音诞生

北京联合大学的前身是1978年北京地区创办的多所大学分校。当时,北京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高等教育培养出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1977年和1978年的连续两次高考后,有大批青年的考分较高却不能进入大学。为尽快解决这一供需失衡的矛盾,北京市用3个月的时间创办了36所大学分校,首届招生1.6万余人,使当年北京地区大学招生人数扩大了近1倍。

此后,北京地区大学分校进行了两次大调整。第一次大调整是为了顺应北京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调配分校数量、规模、布局、办学条件及专业设置等资源要素,将大学分校合并调整为18所。第二次大调整则是响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三个面向”方针的要求,将15所大学分校联合起来办学,组建为北京联合大学,统一规划专业设置和培养层次,是主动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新举措。

北京联合大学的诞生历程响应了时代呼唤的强音,顺应了北京城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契合了应用型大学的起源,使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应用型大学的基因。

2.2 依教育发展之需调整

发展中的北京联合大学始终牢牢聚焦北京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应北京高等教育的需要适时调整和发展自己。高等教育有什么样的发展需求,北京联合大学就做什么样的调整;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深入探索如何培养相应的人才。

1994年,国家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旺盛。北京联合大学应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探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成效显著,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成为北京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因此获得快速发展,为应用型大学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999年,国家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号召高校大幅扩招。北京联合大学响应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克服困难,积极挖潜,扩大招生规模,为北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北京市教委提出本科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任务。北京联合大学再次勇担重任,积极探寻新的发展思路,逐步压缩高职生规模,扩大本科生规模,试办应用性本科专业,采取多项措施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北京市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2006年,首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为以发展质量为重点。北京联合大学压缩在校生规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调整理顺管理机制,以整合促建设;加大校园基建力度,解决发展空间瓶颈;顺利通过本科教学评估,首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层次实现质的突破,在全国应用型大学中初步确立领先地位。

2.3 怀服务北京之志提升

服务北京是北京联合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就怀揣的初心。2016 年以来,北京市围绕“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北京联合大学紧跟北京城市发展的步伐,加快提升自身能力,以提高服务北京的质量。学校服务北京“四个中心”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办学定位获得广泛认可。

1)服务北京“政治中心”建设,不断提升智库服务能力,为首都的“政治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为北京市相关决策提供学理依据,努力打造首都新型高端智库;台湾研究院为中央和北京市对台工作提供智库支持和服务;学校主持制定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行业法规和标准,参与制定国务院深化产教融合的指导意见。

2)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助力城市文化传承,探索北京文化引领人才培养的实践之路。学校主持开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汉语盲文语料库建设研究,参与出版《故宫服务》等旅游研究成果,举办“溯源红色”北京革命历史遗址采风创作展。北京学研究基地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为新版北京城市规划提供高水平参谋意见。

3)服务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应用型科研创新能力,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学校构建智慧北京学科集群,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质量强化工程,获批成立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解决了平谷区桃树病虫害防治问题。

4)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不断开拓国际办学资源和办学空间。学校与美洲、欧洲、大洋洲及亚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1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申办中俄联合交通学院,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举办第二届中国—中东欧“16+1”旅游院校联盟年会。

3 内部要素:奠定发展的必然性基础

大学内部的构成要素众多,包括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教师、学生、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及文化品牌等。这些要素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潘懋元先生称之为教育内部规律[8]。这一规律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着眼点,也是思考和剖析教育发展的解析点。北京联合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以应用为主线的办学理念推动了各要素的发展方向,学科专业的应用型发展、科学研究的应用型提升、师资队伍的应用型支撑形成了学校飞速发展的强大合力,使学校的应用型特征显著,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深根固柢。

3.1 办学理念的应用型主线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活动的出发点,指引和推动着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和行为。在4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北京联合大学始终坚持以应用为主线的发展思路,指引着学校的应用型成长和发展。

在大学分校时期,“统一规划、稳定发展,以适应北京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转变”,这一办学理念明确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在学校组建初期,“一切从北京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和开拓型的人才”,这一发展规划在全国较早地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此后,学校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应用为主线不断调整和发展。学校从1994年提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到1999年提出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再到2003年提出“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始终围绕“应用”而发展。2005年,学校将“学以致用”定为校训。2012年,学校提出“建设首都人民满意的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到2017年发展成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北京人民满意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并提出“到203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社会高度认可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远景发展目标。40余年来,以应用为主线的发展思路,使北京联合大学始终坚定地沿着应用型建设道路前进,指引着学校其他构成要素的适应性建设和发展。

3.2 学科专业的应用型发展

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应与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北京联合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产业需求,为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大学分校时期,各分校紧贴行业实际需求进行专业和宽口径专业的设置,为专业的应用型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在学校组建初期,“着重发展北京市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学科和第三产业有关的学科,加强短线专业;改造老专业,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是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的初期设计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北京联合大学紧紧围绕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本科专业,并于2013年开始实施常态化专业评估,构建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形成了面向北京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的适应型学科专业体系,与北京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升。同时,学校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加强优势专业建设,打造优势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至2010年,学校已建设22个校级骨干专业、5个国家级和7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22个,初步形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适应型学科专业体系。

3.3 科学研究的应用型提升

应用型大学的科学研究主要是以服务社会为主的应用型科研,其发展水平决定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影响着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北京联合大学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以解决行业和企业遇到的难题为己任,将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学校多年来持之以恒地结合社会需求提升科研实力,使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呈飞跃式增长态势,逐渐筑牢了学校高水平建设的科研根基。

在大学分校时期,各分校的科研工作就致力于服务社会,侧重应用研究。在学校组建成立后,“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科研工作,各学院的科学研究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重点”的科研规划,确定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应用型方向。在发展过程中,北京联合大学始终坚持面向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突出应用研究,以行业、企业在科技开发中遇到的难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重点课题,对有重大实际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开展研究。自2013年起,学校实施的“学术立校”战略使科研制度不断完善、科研平台不断拓展、科研投入不断增长,学校的科研实力得到稳步提升,科研成果日渐丰硕,服务北京的能力日益增强。“十三五”以来,学校围绕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及高精尖产业发展,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深化拓展与国家部委、区域、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产生众多高水平成果,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学校以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契机,加强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的孵化力度,推动科研平台项目团队建设。2021年,学校实现重大历史性突破,科研到账经费首次达到1.5亿元,单项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超过100万元,学校高水平建设的科研基础基本形成。

3.4 师资队伍的应用型支撑

应用型大学需要建立与人才培养定位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9]。北京联合大学的师资队伍,从建立开始就沿着“双师型”的方向发展,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契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学校的应用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高水平建设目标奠定了必要基础。

大学分校时期的师资以从大学本校聘请的兼课教师为主,在学校组建成立后,学校以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师资队伍。“要有一批稳定的专职教师和一批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并逐渐形成梯队,调入一定数量的中年骨干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教师”,这一规划是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的起点。1994年,为配合应用性人才培养,学校加大投入并调整师资结构,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从企业、行业常年聘请有实践经验的科技工作者担任教师,师资来源呈现多元化,初步构建了适应人才培养定位的师资结构。自2013年起,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高层次人才建设,深化人才引智计划、提升计划、培育计划和团队扶持计划,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人才培养需求的符合度不断提升,兼具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不断增加。至“十三五”末,学校形成了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在专业课教师中拥有半年及以上企业实践经历的达61%,“双师”素质教师达62.1%,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4 结束语

北京联合大学应时代呼唤之音诞生,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应用型大学的基因,较早提出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最早提出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学校应北京高等教育需要适时调整和发展自己,北京高等教育有什么样的发展需求,学校就做什么样的调整。在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坚守服务北京的初心,为提升服务北京的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应用为主线的办学理念指引着学校方方面面的应用型发展,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三大核心要素的应用型提升形成了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使学校拥有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底气。北京联合大学具备显著的应用型大学特征,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起步较早,经过40余年的积淀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具备高水平建设的基础和能力。学校选择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影响教育发展内外两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

猜你喜欢
北京联合大学高水平应用型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从校址变化看北京联合大学办学理念的变迁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实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