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

2022-11-23 05:21杨金洲刘耘姝
关键词:感性异化劳动者

杨金洲 刘耘姝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这个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更大贡献,都离不开劳动思想的涵育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新时代的伟大梦想、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我们用艰苦的奋斗和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感性活动,更是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在今天越发显示其真理和道义的价值与力量。新时代,我们要倡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增强全体人民的劳动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的劳动热情。这既是我们克服资本拜物教以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武器,更是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源泉。本文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为文本依据,阐释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探讨马克思劳动思想在新时代的现实价值。

一、劳动思想是贯穿马克思思想整体的一根红线

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者立场更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恩格斯也指出,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发展史的钥匙。马克思强调:整个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都要从劳动发展史来理解,大工业的历史和大工业创造的巨大物质文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结果,是感性地摆在人面前的心理学。共产主义者要消灭的不是资本本身,而是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目的是使劳动成为发展与完善自己的生命活动,使劳动者成为自由自觉的创造者和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共产主义意味着每一个人以劳动者的姿态走向感性解放,整个世界由此变成劳动者实现自我解放的条件、环境、手段和结果。

要全面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必须紧紧抓住马克思的劳动思想。马克思深刻指出,有产与无产的对立还不是真正的对立,如果私有财产还没有上升到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就不是本质的对立。私有财产一定要上升到资本和劳动的矛盾关系才能得到科学的阐明。因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与他对劳动异化的批判看成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用劳动思想这根红线统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

《手稿》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严格意义上应该理解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深入研究第一手稿经济学批判的前提就是必须先去研究第三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绝对精神以及神秘主义,批判他的逻辑和概念的拜物教。在全部批判完成之后,马克思敏锐地发现,黑格尔哲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是不能批判的。这就是“人是通过劳动而诞生”的思想,这是包裹在黑格尔神秘主义哲学体系外衣之下的思想精华。马克思指出《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98。人既然是通过劳动而产生的,那么人就应该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自由。这显示了马克思对从古希腊一直到黑格尔的哲学发展史的深刻理解。哲学发展史来源于人类发展史,而劳动是理解人类发展史的钥匙。黑格尔给予马克思重要哲学启示: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本源,人是劳动的产物。

马克思正是以此为根据批判国民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矛盾。既然人是通过劳动而自我产生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生命存在,劳动是创造美的人类活动。但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现实、经济过程以及经济活动的分析却证明了资本主义是通过劳动而毁灭人的。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使人成为工人,成为商品、牲口或机器。不管是亚当·斯密,还是大卫·李嘉图,他们的经济理论共同的现实结果却是:人越劳动越丧失一切属人的存在特性。正是根据这一点,马克思发现了国民经济学自身还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发现的理论矛盾。所以,对黑格尔的概念拜物教进行批判的哲学环节和对国民经济学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环节就紧密地结合起来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人类未来应该是通过劳动而感性解放的历史前景。未来社会,每个人是一个自由全面的存在。我们生活着的物质世界、感性世界、社会与人,以及精神世界,都是人的劳动活动的作品。人们在这个感性的作为人的作品的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确认自己、实现自己,所以未来是一个劳动者通过劳动而获得了感性解放的时代,这样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就和经济学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笔者认为,马克思《手稿》中贯穿的劳动思想是理解马克思思想整体性及其内在理论逻辑的重要依据,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理论支撑。劳动使人诞生,这是哲学的“应当”或“绝对命令”,但是异化劳动使人毁灭,这是资本主义的残酷经济“现实”或“实然”。未来就是要使劳动者通过劳动而解放,这是人类的历史前景,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在《手稿》中熔铸成一个非常完整的整体。

二、异化劳动、拜物教批判与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三个维度

1.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现实。马克思劳动思想不是起源于形而上学的价值悬设,而是起源于对工人生存处境的关注以及由此展开的对国民经济学既定前提的批判。国民经济学从工资、利润、地租三者分离,即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它“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1]46。没有说明私有财产是如何产生的,它把私有财产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前提。国民经济学家把各种经济学现象都当作偶然的、孤立的社会现实,把竞争当成是社会运动的根源。马克思超出国民经济学的地方就在于,他并没有停留于现象表面,而是试图分析“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1]47。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从四个方面揭示了异化劳动的现实。

第一是劳动对象对人的异化。劳动对象的异化集中表现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47工人是劳动的主体,而工人所生产的产品并不属于工人,这些产品作为资本的一部分反过来支配工人。马克思对这种异己的关系作了生动的说明,“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为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47。对象化关系表现的正是人与外部自然之间的关系,人通过对自然界提供的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劳动产品,在劳动产品中确证了自身的内在本质力量。而劳动异化却在对象化过程中造成“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人与对象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工人最终生产出了自己与感性的外部世界和自然对象异化的关系,陷入了与整个外部世界的普遍对立。

第二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工人与自身劳动对象的异化不过是劳动活动本身异化的结果。劳动的异化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劳动不再属于工人的本质。劳动是反映人的本质的生命活动,然而雇佣劳动不是对工人主体力量的确认,而是对工人本质的否定,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身心遭受摧残和折磨。其次,工人的劳动是被迫的强制劳动。这种强制一方面来自资本家的监督和严酷的工厂制度,资本家必须最大程度地剥削工人获取最大利润;另一方面这种强制来自工人的生存需求本身,工人必须首先拥有工作才能获得满足肉体所需的生活资料。最后,工人的劳动与工人分离开来,工人的劳动不属于工人自身,而属于资本家。工人仅仅成了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所以,工人的劳动的异化实际上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化:人的生命活动不再属于人本身。因此,马克思认为这是最深刻的异化。

第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类”概念来表达人的本质,“类”概念具有多维的规定性表现了人身上的感性丰富性。“类”具有普遍的、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的和社会的五种含义[2]。人作为类存在物,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具备普遍性,而且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是自由的和有意识的,能够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成是对象加以思考并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从而使得自己的活动成为有目的的活动。人身上的这种类特性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以证明。人通过有意识地改造无机界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人内在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人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也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可见,与费尔巴哈把类概念理解为生物性不同,马克思把类概念植根于人的劳动之中。因此,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就意味着人把自己丰富的、总体的、感性的生命活动,即劳动,贬低为仅仅用来维持单一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把抽象的个人生活变为类生活的目的,从而与人的本质相背离。

第四是人与人的异化。这是前面三个异化的直接后果。因为,人与外部世界、与人自身的对立必定会造成与他人的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1]54。前面三个异化主要是从劳动与主体关系的角度进行考察,第四个异化主要是从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进行考察。为了获得工作,工人必须与其他工人展开竞争,所以工人与工人之间是对立的。而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把工人当成融入死的资本的酵素,从而成为生产过程的零部件,所以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是对立的。不仅如此,资本家之间也充满了你死我活的竞争。所以,异化劳动最终造成的是整个社会内部普遍的对立与矛盾。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活动的异化。其他异化劳动是由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延伸或发展而来。因为劳动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它的异化就是人的生命的异化,是人的主体性的消亡。人的类生活沦为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从而导致人与人也陷入对立状态,其最终结果就是整个社会两大阶级的对立,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

异化劳动在其本质上就是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资本获得了独立性从而实现了对劳动或劳动者的支配。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社会的现实表现,它反映的是抽象的资本对现实的个人的统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把这种异化发展为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三者虽有形式的差别,但其本质上仍然是资本对人的抽象统治。

2.人的劳动社会性的丧失是资本主义拜物教的秘密。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在《资本论》中是通过揭示和批判生产过程中的拜物教现实来展开的。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的本质正是对劳动或劳动者的社会性的遮蔽。由于商品是渗透于资本主义社会每个过程和环节的最小单位或细胞,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以商品为起点揭示了资本主义拜物教的秘密。

第一,作为抽象人类劳动的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最难理解也最深刻的地方就是马克思对商品本质的阐述与分析,而商品蕴含的三对矛盾都只有从商品拜物教的维度才能得到透彻的理解。从一般意义上,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产品,这种理解看似明白无误,商品就是一种物。但马克思指出,商品的本质内容是价值,商品的特征是用于交换的社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具有社会有用劳动和抽象人类劳动的二重性。价值,作为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与自然物质无关,其对象性纯粹是社会性质的。它只能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或交换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马克思说:“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才充分地作为这样一种商品起作用,这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同时就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实现形式。”[3]停留在商品形式假象上的观念,就是商品拜物教。

第二,商品拜物教秘密。商品所具有的拜物教性质从何而来。从表面上看,商品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不过是一种可以使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却说它“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4]。我们不能从表面上看商品,商品有一种隐藏在具体的产品、使用价值之中又高居于它们之上的属性或魔力。马克思说,产品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成为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4]。商品的这种神秘性既不来自于其使用价值,也不来源于其价值规定的具体内容。因为价值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与支出。其次,价值是耗费的持续时间。再次,价值蕴含着劳动是以某种方式为对方的活动,因为商品是用来满足他人需要的劳动产品。这三点都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

商品的这种神秘性既然不是来源于商品的内容,就只能是来源于商品的“形式”。从哲学上理解的“形式”不能简单被看成内容的结构和组织方式,而应该把它看成赋予内容的生命或灵魂的东西,“形式”是能动的决定者或推动者。能够赋予商品的材料、质料以生命或灵魂的这种“形式”只能是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以及在劳动中展现出的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社会性关系。“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4]90商品交换本来是人与人相互交换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活动,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活动,但它必须采取这种物与物交换的形式或人与人的物的关系的形式。一旦具体物的形式被抽去实际内容的差别,被化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代表着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或一般形式时,特别是当这种物的形式变成一种最抽象的“物”,变成可以购买任何商品物的货币这种物的时候,这种形式的内在劳动本质和社会性质就会被物掩盖起来。马克思指出,“科学发现,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只是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物的表现,这一发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划了一个时代。”[4]91在这段话里马克思非常清楚地表明,一切劳动产品都是人类劳动的物的表现或结果。正是因为过去以私有制为特征的一切时代都是建立在劳动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受剥削受奴役的社会基础上的,现在这一关系颠倒过来,劳动是我们生存的感性世界的本原,劳动者是世界历史的主人。这就是马克思劳动史观诞生的划时代意义。

劳动的支出、劳动时间的耗费、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价值量、劳动产品的关系,这就是拜物教的秘密。如果在商品经济的交往活动过程中,我们只看到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交换而遗忘了劳动这种本质活动、劳动耗费的时间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就会产生拜物教。因此,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蕴含着马克思考察商品本质时的价值倾向:首先要看到人,不能仅仅只看到物;其次要看到人的劳动,不要仅仅只看到劳动的结果;其三要看到人与人的直接具体的社会性关系,不要仅仅只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物与物的交换关系。

3.劳动或劳动者解放是共产主义的历史前景。马克思提出了通过劳动实现人的感性解放的历史前景。在私有制下,劳动者异化为物和工具,劳动的社会性本质被遮蔽。由此使得私有制下的感性必然显示出其自私、狭隘、片面的物化倾向,必然产生崇拜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社会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它使人们的感觉变得极端片面,以至当我们面对丰富的感性世界时,任何一个对象,只在当它被我拥有的时候,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的时候,它才会引起我的关注与兴趣,对物质财富的需求成为唯一的需要,对消费和享乐的欲求代替了对劳动的需求。劳动沦为追逐物质财富的手段,而它超出手段的层次实现人的自由和本质的解放意义被遮蔽了。共产主义不是不要物质财富和感性世界,而是使物质财富和感性需要的性质发生了颠倒,成为自由的人的对象和作品,使社会性成为物的性质。

感性的解放应该成为历史的最高目的,甚至全部人类历史也只不过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做准备的历史。整个世界历史也可以理解为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因为“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觉的丰富性,......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84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化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谋求生活资料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唯一需要。这里不仅仅是指劳动由于科学技术的自由运用而节省出大量的自由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而是指人们真正发现,劳动才是人的需要。人们需要通过劳动发展自己的才能,通过劳动展示自己的自由创造,通过劳动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通过劳动丰富自己的解释世界、确证自己的社会性本质。只有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解放才能造就感性丰富的人、自由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从根本上消灭旧的社会分工下的“异化劳动”。

三、马克思劳动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主题是肯定劳动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劳动与人的生命的统一,主张劳动是人的自由才能或主体力量的展示。因此,劳动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为我们当前培育新时代的劳动观、弘扬劳动精神、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思想指导。具体而言,新时代劳动观的培育可以从主体意识、劳动目标和劳动品格三个维度展开。

1.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肯定劳动者的主体性,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对人类劳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指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人通过劳动不断实现自身,在更高的意义上为自己提出新的目标,由此人类社会从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进入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最终进入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劳动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所以,肯定劳动也就是肯定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后疫情时代需要全社会树立劳动意识,发挥劳动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辛勤劳动努力奋斗的成果。当前,我们已经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正迈向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要推动“四个全面”布局的展开,完成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性,高扬劳动者的主体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5]。我们应形成“劳动光荣”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及其倡导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在实践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创新。

2.培养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的劳动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我们及时调整当前的工作重心,即要把关注点从经济中量的增长转为质的提高,从整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事实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人类普遍追寻的目标,这个目标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基础。在马克思这里,人不仅是感性的存在,更是现实的实践主体,他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人类的发展目标。就当前的社会现实而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在发展中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不再是物质生存方面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人民生活得更美好的公平、正义、尊严、生态等问题。从整个社会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美好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从社会主体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近十四亿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正是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无数个“中国奇迹”。唯有劳动,才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唯一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号召全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6]。这一号召高扬了劳动思想,彰显其在新时代的重大价值。

3.锤炼以奉献为幸福的劳动品格。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内在包含了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马克思的幸福观与劳动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劳动应当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因而在劳动中可以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我们应当从劳动观的培育入手来构筑个人的幸福观,并寓幸福于劳动之中。

劳动观与幸福观的统一要求我们锤炼以奉献为幸福的劳动品格。就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而言,我们已经消除了异化劳动的私有制根源,因而在理论上异化劳动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然而,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把劳动看成一种束缚,甚至逃避劳动的现象仍然存在。要克服这种现象,在客观方面,我们应当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的地位,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主观方面,劳动者自身应当形成对劳动正确的认识,培养在奉献中创造幸福的劳动品格。我们要加强劳动观教育,在劳动中磨炼意志、锤炼品德、深化认识、提高能力、获得智慧,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劳动将个人与社会内在统一起来,劳动所具有的直接社会性特征将引导人们在个人价值的创造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而,培育以奉献为幸福的劳动精神将有力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社会风气,重塑新型的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将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感性异化劳动者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致敬最美劳动者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感性理性不拔河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