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法探讨

2022-11-23 05:00孙中全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0期
关键词:苗圃病虫虫害

孙中全

(山东省齐河县潘店镇林业站,山东 齐河 251100)

1.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现实意义

1.1 经济意义

林业病虫害防治中采取的传统方法以各类杀虫剂为主,杀虫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使用人员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如可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皮肤黏膜病变等风险,而且杀虫剂等各类农药本身价格昂贵,尤其是对大面积的林业而言,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较大。随着杀虫剂等相关农药使用的日趋频繁,抗药性问题逐渐显现,使得原有部分农药效果下降。相对而言,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法的经济效益更大,无公害防治技术在于提高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节约病虫害防治中的成本投入,减少防治方法对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能够解决病虫害防治中的抗药性问题,兼顾病虫害防治的安全、高效与经济性。通过合理运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可提高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可减少病虫害对经济林的影响,帮助经济林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共同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

1.2 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化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够促进林业区生物多样化的发展。在进行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过程中,林业建设者可以利用病虫的天敌进行防治,例如利用瓢虫、螳螂以及草蛉等昆虫进行病虫害防治。其中,草蛉能够杀死多种害虫,能够有效提高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这种防治方法既可以无污染的进行病虫害防治,还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物种类的多样化发展。

1.3 生态意义

林业发展本身存在较高的生态效益,林业病虫害会影响林业自身的生态效益。针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无公害防治,主要是选择自然方法,一方面,可达到病虫害防治目的;另一方面,不会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破坏,保证正常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林业病虫害采取无公害防治技术,林木周边的环境不会受到影响,具有保护环境的作用,符合科学防控、生态防控的要求,兼顾林业病虫害采取无公害防治的生态效益。

2.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2.1 森林生态破坏严重

天然林具有较完善的生态系统,因此林业病虫害在天然林中很难蔓延。但20世纪以来,对天然林的乱砍滥伐、毁林开垦、土壤污染、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等问题使我国天然林面积急剧减少。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7954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仍居世界首位。数据表明,最近5年,我国人工林面积增加了40%,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约40%。由此可见,林业病虫害的增加与我国人工林面积的增加大致同步。现有人工林大多为单纯林,林分结构及树木种类单一,林内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害虫天敌较少,森林抗病虫害能力严重不足。一旦林业病虫害在人工林中蔓延开来,很难进行合理高效的控制,易导致林业病虫害频发。此外,大多数林业病虫害都只能在部分林木间传播,而人工林单一的林木种类也因此成为林业病虫害蔓延的又一主要原因。

2.2 主观因素

所谓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在林业建设过程中进行人为干预,也可以称之为造成林业病虫害问题的人为因素。具体来说,主要有这三点。第一,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高追求,人们对木材的使用需求不断增大,造成林业资源愈加匮乏,于是人工种植的林业面积开始不断增大。但是,人工种植的树木相比于自然环境生长下的树木而言,防御病虫害的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人工种植的林业资源产生林业病虫害的几率非常高。第二,人们在防治林业病虫害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化学试剂。虽然农药能够有效杀死病虫,但是倘若长期使用的话,就会使一些病虫对某类农药试剂产生抗药性,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同时,在林业区域利用农药试剂防治病虫,还会对树木生长的土壤和水源进行污染,不利于树木的良好发育。第三,高效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有待研发,同时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技术人员缺少专门防治经验以及缺乏防治林业病虫害的主动性,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在病虫害爆发以后才开始采取防治措施,缺少林业病虫害的预防意识。

2.3 资金投入不足,防疫检疫设备落后。

对于病虫害的防疫检疫投入的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已经不能适应林业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检疫设备老化,不能及时将有害生物检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实时对森林中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做好监测,不能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做好防范;基础设施不完善,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手段落后;护林员的交通工具、应急装备不足。

3.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法

3.1 林业种植前的有效规划与设计

林业种植前的规划与设计对提高林业自身抗病虫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林业植物密度较大,影响植物的生长;如果选择的林业树木种子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其抗病能力较差,也会增加病虫害发生概率。从林业种植前的有效规划与设计方面分析,主要包括两点。

3.1.1 强化播种设计,播种前需要明确林木种植范围,结合不同林木特点,合理确定种植密度,进行种植培育。重视种子质量的挑选,确保选择的林木种子成熟、饱满、无病、无虫、无伤、活力旺盛等,对于籽粒不饱满、霉变等种子则应及时清除。播种前可结合不同苗木、当地环境等对种子实施预处理,如预先消毒处理,减少种子在发芽之前可能出现的病虫害;整个苗圃也需要提前做好杀菌、杀虫工作,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种子种植后健康生长。

3.3.2 合理选择苗圃,苗圃的选择需要进行综合考量,部分地势较低、黏土成分大、湿度大的土地不宜作为苗圃用地,这种土壤环境出现树苗病虫害的风险较大,典型的如苗枯病等。苗圃用地的选择还需要保证苗圃周边的环境,比如将部分低抗虫性的植物种植在苗圃周边,这样可达到诱导害虫,减少害虫对苗圃中苗木的影响,使苗圃中的树苗健康生长。

3.2 注重检疫工作

当前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检疫法律法规来解决林业病虫害问题,检疫工作的实施也是实现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实际的检疫工作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很多检疫工作人员尚未对林业病虫害的检疫工作进行重视,导致林业病虫害能够在大范围内进行快速传播,给人们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在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过程中,务必要重视检疫工作。一方面,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重视林业病虫害问题的不良影响,定期对林业区的病虫害问题进行检疫。另一方面,检疫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时更新检疫的方式方法,对不同林业区的不同类型的病虫害进行针对性的检疫。

3.3 优化营造林技术及森林抚育管理

在进行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做到营造林技术与森林抚育管理的优化。

3.3.1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林木品种造林。

3.3.2 多种树种合理搭配,营造阔叶混交、针阔混交及针叶混交等多形式的混交林、复层林,丰富生物多样性,建立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

3.3.3 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制定出来的森林抚育技术规程及标准进行林分抚育管护,通过透光伐、卫生伐等抚育性采伐及施肥、补植、修枝、割灌除草及浇水等抚育技术措施,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和林分卫生环境,保证林木健康生长。

3.3.4 对于那些森林中已经出现的林业病虫害,则需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林业病虫害扩散蔓延。

3.4 做好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并做好科学预测

要做好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实时了解病虫害在全市的分布、发生以及危害情况。通过县、乡镇、林场等各级测报机构以及工作人员的实地调查,及时将病虫害的发生地点、面积、危害程度等进行汇总,报告给上级测报中心,上级测报中心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将各测报点的动态信息及分布做进一步分析,市、县林业局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作出决策。还可以根据不同时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掌握其发生规律,做好预测,将工作重点由防治向防御进行转变,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对于危害严重的病害、虫害,要进行专项监测,把握其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5 诱杀处理技术

林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使用性诱、光诱、色诱三诱技术,三诱技术是结合不同虫害的生物学特点采取的捕杀措施,如较多虫害有趋光性,通过设置相关的光照,吸引虫害,并将其消灭。结合对不同虫害的研究,可将昆虫信息素与人工信息素结合,实现对不同虫害的引诱,通过引诱达到消灭目的。不同虫害对某些颜色具有特点的兴趣,基于虫害的趋色性进行虫害的诱杀,如通过黏性剂与色板的共同作用使得害虫粘在色板上,达到诱杀目的。部分虫害对紫外线较敏感,依靠趋光性与紫外线结合实现对部分昆虫的诱杀。总之,对虫害的诱杀处理是以虫害的趋光性、趋色性、人工信息素等为依据。诱杀处理方法能够避免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使用化学农药,进而避免农药对环境中土壤、水分等影响,降少林业病虫害防治成本,综合效益较高。

3.6 注重生物防治

在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既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也能够促进生物种类的多样化发展。具体而言,林业建设者可以采取这两种生物防治技术。第一,利用病虫的天敌进行防治。在生物系统中,不同类型的生物之间彼此制衡,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样,林业病虫也有其相克的天敌。为此,工作人员可以在林业区投放病虫的天敌昆虫进行防治。例如,螳螂可以捕杀蝇和蚊等病虫。第二,利用益鸟进行生物防治。捕杀林业病虫除了利用天敌昆虫之外,还可以运用益鸟进行捕杀。例如,林业建设者可以在林业区域人工投到啄木鸟和喜鹊等益鸟,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此外,还可以利用微生物进行防治,例如利用白僵菌和绿僵菌进行微生物防治等等。

3.7 采用科学手段防治林业病虫害

在防治林业病虫害时,需在传统的、原有的防治措施基础上,将现有成熟、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融入进去,进行改进和完善。

3.7.1 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等化学类产品的使用,尽量选择低毒或无毒、对环境友好的生物药剂或仿生物药剂,减轻有毒药剂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破坏。

3.7.2 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使用新型林业病虫害防治装备,通过光、电、声等物理手段,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捕杀、诱杀,对其繁殖与生长发育进行干扰,从而达到预防和消灭病虫害的目的。

3.7.3 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如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研制生物防治农药并投入推广使用;通过选择合适的地点挂鸟巢保护益鸟;通过监测预报结果,在林业病虫害大规模暴发前,针对病虫害种类,人工繁殖林业病虫害的天敌并进行投放等都是有尤为有效且安全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手段。此外,可使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应用花角蚜小蜂、友恩蚜小蜂和黄蚜小蜂等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防治松突圆蚧等,均具有显著效果。

3.8 阻隔消灭方法

在对临床病虫害的有效监测与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病虫害较多的区域,可通过相关设备设置林间阻隔带,实现对较多虫害的有效隔离;再通过毒性杀虫喷剂予以集中杀灭,降低成虫迁徙、繁殖可能性,缩小病虫害的范围,降低后续处理难度,为林木的生长营造良好的条件。在大范围的榆树种植区域,可将塑料布条绑扎到榆树树干上,减少树干上的天牛繁殖,有效降低天牛对树木造成的影响。春季可在树干上绑扎细绳,细绳通过菊醋药剂浸泡,幼虫在爬树过程中遇到菊醋药剂浸泡的气味刺激,减少幼虫爬到树干上对树干造成损害。林木中老鼠防治,可在树干基部捆扎金属、塑料等防护材料,实现对树木的保护,同时也可以采取挖防鼠阻隔沟的方法,减少老鼠对树木造成伤害。总之,阻隔方法在林木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林业建设问题逐渐增多。其中,林业病虫害是林业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林业建设者需要不断的分析当前林业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并且不断探索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方法,以此促进我国林业建设的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苗圃病虫虫害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吕梁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农业农村部——紧盯病虫监测抓好防控措施落实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临汾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林业苗圃设计与苗圃管理分析
车顶苗圃
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