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围绕“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展开

2022-11-24 23:20姚海峰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口译日语思政

姚海峰

(大连大学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引言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2]2016年7月,在党成立95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引入了大量的外资、先进的技术,同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意识形态也大量充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了解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哈日”“哈韩”“国外的月亮一定圆”这样的崇洋媚外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不利于青年人的思想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也是百害而无一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曾经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历史使命,高等教育不遑多让。作为地方综合型高等院校,大连大学紧握时代脉搏,不断砥砺前行,多年以来为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陆续输送了大量各种类型的人才。面对时代的召唤,大连大学日语学院全体教师不断探索,为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而不懈努力。下面以专业课程“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为例,对日语学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二、课堂思政与日语教学的融合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将学习的重点立足于听、说、译三个方面,通过课堂讲授、学生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最终实现对日语熟练掌握。但是,目前的教学存在以下的问题:

1.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我们的课程还是传统地以通过大量阅读、练习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日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的课程基本分为两部分: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即找出一篇文章通过反复听录音让学生熟悉文章内容,之后进行翻译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文章中提取重要的语法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

这样的方法,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可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达到提高听力、口语、翻译能力等方面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也是最原始的方法,大量枯燥的练习容易让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产生厌倦,从而出现厌学的情况,这也是很多外语学习者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之一。

此外,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属于被动式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属于被动“填鸭”,能学多少,主要看教师能填多少,同时又因为缺乏主动性,教师所填的内容真正能被吸收的大打折扣。

2.教材选择单一

教材方面,我们现在采用的是日本NHK的即时新闻。它的优点首先是在语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日本国内最新流行用语,在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上可以紧跟时代;其次,NHK是日本的主流媒体,对词汇语言的选用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避免在学习中用词不准确的问题;再次,通过对即时新闻的学习,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日本所发生的事情,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以及日本的文化,让学生日后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出国工作,都可以在语言和文化认知方面无缝对接。

不过,使用这样的教材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NHK的即时新闻主要是以日本新闻为主,对世界或者中国的介绍相对较少。几十年前中国的发展速度相对落后,我们学习日语是要通过语言去学习日本的先进之处,从而取长补短,建设自己的祖国。而现在,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我们已经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还要通过学习外语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中国观点以及伟大的中国梦介绍给广大的外国友人,让他们认识和了解真实的不一样的中国。所以,仅仅学习NHK的即时新闻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3.思政内容缺乏

由于日本与我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即使是同一件事情,在中国和在日本很可能看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通过对日语文章的学习,想让学生在知识领域和思想领域同时得到提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积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4.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我们的考核方式仍以听译为主。例如给学生播放一段日语录音,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对日语录音的翻译,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用词准确程度、表达流畅程度、翻译完整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评判,最终给出一个合理的综合成绩。

这种考核方式确实是从学习外语的最基本目的出发,以最实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但是,在教学方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方式却略显单一。我们是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对语言有综合运用能力的优秀国际性人才,所以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主观意识的考察也应该纳入我们的考核内容。

(二)对应性教学改革

基于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经过几轮教学实践,“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翻转课堂的采用

推动教学方式被动为主动。教师采用反客为主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课下学习小组讨论,结合课上发表的形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借用“翻转课堂”形式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薄弱之处,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弱点进行专项练习。同时,如果几个学生在同一个知识点出现问题,那意味着这个知识点学生存在一定的知识断层,有必要针对这样的知识点进行更详细或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训练。

在2021—2022年度春季学期2019级学生的教学中,我们就导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10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2~3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对传统故事的理解、自己的日语学习程度等,选择一个题目,经过自学后在课堂进行讲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发表分享的学生既锻炼了自己的日语口语表述能力,也巩固了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接受分享的同学在参与中锻炼了听力能力,倾听分享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翻译能力,并且在别人分享知识点的时候也实现了对知识点再次巩固的目的。

2.教材选择多样化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是日本NHK即时新闻,在本次改革中计划在规定范围内,由学生自选学习内容在课下进行学习,课上将自己准备的内容陈述。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习内容。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特别是从中国故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想知道的内容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2021—2022年度春季学期2019级学生的教学中,学生们选择了《白蛇传》《精卫填海》《梁祝》《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中国神话故事的题材进行学习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除了每段文章的日汉互译之外,学生们还能够自发地从每篇文章总结出6~8个重点语法点,并对每一个语法点进行详细的解说,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输入(课下自主学习)、消化(对难点和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再输出(课堂分享,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讲述出来)的良性循环,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端午节那周的课上,当天进行分享的学生恰到好处地选择了端午节的题材,其内容不仅涉及端午节的由来,还用日语介绍了屈原的故事,以及中国南方和北方过端午节的区别,让身处北方的同学大开眼界。

由此可见,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通常都是不一样的,学生之间通过对学习内容的交流,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信息。

3.思政内涵强化

课程思政一直以来是外语教学中的难点,本课程的改革基调定位于学习如何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从思政教育角度看,是完全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的。一个国家的民族故事、文化故事是一个民族智慧和文化的重要体现,我国的一些历史故事、传统故事凝结了中华民族高尚而伟大的精神。

而这一切的基础,可以从学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开始。通过古代中国故事,学生可以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和智慧;通过近代中国故事,学生可以学习革命先辈们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当代中国故事,学生可以知晓中华民族再次雄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奋斗历程。所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中国故事,是我们思政教育中完美而实用的教材。

4.考核方式多元化

针对课程考试,除在原有口译测试的基础上,增加对口译内容的评价以及平时课堂发表分享的评分环节。评价内容以日语口头评价为基础,要涵盖自己对所译内容的认识、观点等主观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加入课堂发表分享的评价,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模式。学习,特别是文科的学习,注重的并不是最后一张试卷的结果,而是日常的积累和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加入这一内容能够更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上述一系列改革,是与作为教学改革实践者的教师的修养、德行和学识密不可分的。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完成应试教育后进入社会前,补充非应试人文知识的重要保障,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补给站。因此,如何上好每一门课程,如何通过每一门课程向学生渗透我们的民族文化、国家精神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曾经指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要有坚定的信仰、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做好课堂思政的教育。此外,教师还需要有对祖国的情怀,只有把对国家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好有温度的课程思政。教师的师德也是重中之重。“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5]所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的教师是未来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

三、结语

坚持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想肩负起这份时代的重担,我们就必须具备坚忍不拔的品质、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外语专业的学生则需要用我们所学的技能,将我们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信念和中国梦传播给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日语口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立足课程思政建设,吸收中华优秀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通过深度引入古代和近代以来的经典故事,坚定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用日语讲中国故事”等方式,锻炼外语专业学生在迈出校园进入社会之后,能够用自己的所学,宣传祖国的伟大成就,歌颂祖国的不朽业绩。

猜你喜欢
口译日语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赢在耐心
思政课“需求侧”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