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班会为育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2022-11-25 08:21曹一彬
新课程 2022年32期
关键词:班会中华育人

曹一彬

(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江苏 常州)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应当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新课改已逐渐在各个学科实施。同时,教育系统大力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但是,近些年来,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展缓慢,在各个层面也出现了不同的分歧。因此,教师在日常的班会活动中,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与传习人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本文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育人活动、传统文化教育策略、传统文化孝道传承四个方面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与研究。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化的根基,是我国精神传承的现实体现。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情感与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各民族所接受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则需要依托年轻一代进行自信心的培养。因此,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我国的文化当中汉字拥有丰富的底蕴与内涵,在讲解“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汉字不同的词根进行理解。“文”和“化”最初是两个词,“文”如一个站立的人,胸前有文身。王世贞的《艺苑危言》卷一中记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中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从古代典籍中不难看出,人往往会对颜色与线条产生感知,同时又相互交错迸发出多样性,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汉字创造的不同意识。“化”则像是左边为一个正立的人,右边则是一个倒立的人。《庄子》中记载:“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周易》中记载:“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中庸》中记载:“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古人的文化当中,变化包括许多方面: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与思想。那么,“文”“化”的结合是何时发生的呢?经查阅,最早是在《周易》的第二十二卦“山火贲”卦,下面表示主卦是离卦,卦象是火;上面表示客卦是艮卦,卦象是山,山下有火。卦辞是:“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为:“天地间的刚柔交合促成了文。而在社会活动的制度与风俗则是人们的生活基础,是人文现象。对社会人文现象的观察就可以用教化改变天下人。”使用人类自己创造的文化进行人的教化就促成了“人文化成”。在此对词义的解释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化是社会实践独有的产物”的理解。

二、丰富文化育人活动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放眼世界,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凝聚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班会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解说,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形成育人氛围。

例如,为了庆祝祖国华诞,在班会中可举行一场“中华魂”朗读演讲大赛。首先,进行一次作文竞赛,选出好作品,之后由校方组织阅读和演说。竞赛既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又能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读国学经典,做现代文明人”阅读《弟子规》的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室、宿舍、食堂等都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地,所以学校要认真创造教室、宿舍、食堂的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如在食堂张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在生活中勤俭节约的宣传标语,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进而使学生的品德、品质逐渐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与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场景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使学生能成为一个道德品质优良的人。

三、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的教育来源于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要对古代的教育模式与现代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汲取成功的教育经验,同时在不影响当代教育框架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有效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例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小学的教育模式也应当随之增加国学经典的比重,普及语言文学以及古代历史相关知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为日后知识的阐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的班会中适当增加京剧、书法、国画、武术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从根本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古诗文的学习较常见,在抄写古文时,学生经常会出现厌恶的情绪,没有基本的知识储备进行支撑,难以培养出书法人才,这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流于形式,缺少文化内涵。同时在班会活动中可适当增加相关文艺作品以及传统文化语言文学相关的节目。如相声,在中华文化中,相声有很高的语言艺术底蕴。在班会活动中加入相声,同时对相声进行文艺的改编,可使相声寓教于乐,将传统语言文学融入相声中,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同样,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第一感知的是汉字,而汉字又是智慧的结晶。在小学语文生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汉字的基本意思以及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进行深度的拓展。汉字体系极为复杂,王筠曾指出:“夫文字之奥,无过形音义三端。而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义为本而音从之,于是乎有形,后人之识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义,而文字之说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其“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例如,在“虹”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对此文字进行字面意思的解释,再进一步带领学生揣摩其背后的字义,了解祖先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在此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四、传统文化孝道传承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孝道往往是人们关注的内容,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精华。而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特色教育来进行精神文明的传承。通过多种教学模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班级的布置过程中,教师可以致力于创设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室环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下传播孝道,如水墨画、印章、文化长廊;在墙壁上张贴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等故事图片;在教室的角落摆放师生的手工艺品及书画作品,使教室充满儒雅气息。同时带领学生进行相关文学的阅读,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通过个人诵读、课间齐诵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爱国之心、感恩之心,以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另外,教师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高雅情怀。教师可以安排一节阅读课,利用空闲或午休前作为阅读时间,使学生的艺术情操得以提升。也可以成立书法小组,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每周开设两节书法课并举办书法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长时间的努力,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底蕴。又或是成立古筝、二胡小组进行相关的艺术培养,由班级音乐教师与学生共同练习。在《三字经》《弟子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日常实际培养学生的行为举止,并配合读书活动使行为与艺术相互渗透,培养学生举止端庄、行为优雅的良好习惯。对于孝道的宣扬,教师还可以通过孝道故事的讲解、举办班级孝道文化手抄报、吟诵孝道诗文等活动,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深刻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也是重要的精神源泉,在世界文化相碰撞的背景下需要站稳脚跟,坚实基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当今社会,教师应注重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育人。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水平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推进过程中不能拔苗助长,需要准确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同时,在班会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无形中育人,同时进行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班会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基于“分年级、分目标”模式的主题班会设计的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