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2-11-25 08:21宗文红
新课程 2022年32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心理

宗文红

(积石山县双语小学,甘肃 积石山)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小、能力低,非常值得教师去关注、爱护与帮助。教师不仅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还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分析,并找到应对之策。因此,教师应积极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价值,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深度探究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更要找到高品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

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蓬勃开展,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成长情况以及心理健康情况,因此教师群体也自觉行动起来,积极从教育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定向救助与专项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开始深入探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根源以及有效救助方法等,力求为留守儿童输送高质量、高效益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心理教育与心灵鸡汤,确保留守儿童实现快乐成长。

一、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价值

首先,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送去特殊的人文关爱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自觉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快乐认知与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教师群体积极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帮助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开思想、意识、精神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隐性问题,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症结、思想纠结以及精神负担。

其次,教师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尽快消除心理障碍、思想包袱以及精神负担,真正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心态。教师利用无微不至的教师之爱以及博大深沉、真挚的父母之爱感动、感化留守儿童,使其理解父母的无奈,轻松快乐地开展独立自主、开心愉悦的生活,体现教师群体的角色功能与本位价值。

最后,教师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仅有助于解决一个家庭子女教育的实施质量问题,还有助于社会性热点问题的快速解决,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一)有的留守儿童存在厌学情绪,不思进取,自暴自弃

有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不思进取,遇到学习困难也毫无斗志,不去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而且有的留守儿童上课期间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经常走神,习惯干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已经对认知活动毫无兴趣,存在厌学情绪,缺失认知积极性。

(二)有的留守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约束意识

有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子教育,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提供的隔代教育又较为宽松与自由,导致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约束意识较弱。而且隔代教育中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质教育、纪律教育的次数较少,导致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以及精神境界等主体素质偏低。

(三)有的留守儿童有自卑心理、自闭倾向与孤僻性格

有的留守儿童来自贫困农户家庭,他们胆小怕事、性格内向、孤僻自闭、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流。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对周围人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与警觉思想,不愿进行社会交流。

(四)有的留守儿童有较强的敏感心理、过激行为与仇视倾向

有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关爱而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没有安全感与信服感,内心较为敏感。有的留守儿童孤独、寂寞、无助,因而对外界总是处于一种惴惴不安的状态。一旦有所刺激,留守儿童便大惊失色,而且应激反应往往非常过激,甚至具有仇视倾向。

三、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

教师不仅要正视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与健康状况,还要积极思考,深度剖析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根源,为解决问题储备信息。

(一)缺少父爱、母爱的慰藉

有的留守儿童缺失父爱或母爱,思想意识以及心理不积极,因为看不到美好的未来而灰心丧气、毫无斗志。因此,留守儿童没有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对学习、生活与未来毫不关心。

(二)缺少家庭教育的指导

隔代教育无法替代亲子教育,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严格管教,尤其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品质培养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这样亲子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精神灵魂等方面都处于弱发展状态。

(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有的留守儿童物质和精神需求处于“亏欠状态”,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只能“封存”个人的主观欲望与童真想法。因此,留守儿童会慢慢心理失衡,导致自卑、懦弱、胆怯与自闭等不良心理出现。

(四)心灵创伤

有的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关爱与关心,因而内心敏感,一旦有所触碰,就会引起留守儿童强烈的应激反应,甚至还是过激反应。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父母保护的过早消失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无法获得充足的安全感、依赖感与慰藉感,因而对突如其来的外界刺激总是处于惊慌失措之中,而且还经常出现过激反应。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教师既要正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深度剖析其根源,更要立足教育教学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帮助留守儿童尽快摆脱困境。

(一)用爱扬起希望的风帆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然要从关爱入手,帮助留守儿童看到希望。留守儿童看到了希望以后,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才会有所转变,因而教师要关爱留守儿童。

例如,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农村留守儿童渗透一些英雄教育,如利用董存瑞、黄继光的故事教育学生,告诉学生这些英雄也是来自农村,却积极跟随共产党成为一名英雄人物,为后人敬仰。教师要为农村留守儿童传递这些英雄人物的艰难成长过程,让留守儿童看到英雄人物在生活困难、成长磨难、人生挑战中积极表现、敢想敢干、锐意进取、永不言败的斗士气概、倔强意志以及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样,英雄人物的感人故事就会给予农村留守儿童一定的启发,使留守儿童能够借鉴英雄人物克服生活困难,借助英雄人物这个楷模为小学生输送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前进热情。而且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一些英雄教育、励志教育、红色教育的电影信息,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视频信息能够给予小学生较强的视觉刺激与听觉冲击,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主体情绪,有效促发小学生奋发图强、积极作为、挑战困难的拼搏意识。

(二)用爱提升教育的质量

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意识、道德觉悟、品质修养等方面薄弱,因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输送关爱信息、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应积极行动起来,为农村留守儿童建构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尽早摆脱不利的成长局面。

例如,教师可以将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人生感悟等思想教育信息传输给农村留守儿童,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人真事去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自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农村留守儿童对于教师的童年趣事以及成长感悟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亲密交谈中将自己的往事告诉农村留守儿童,用真诚的态度与真挚的情感开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悦纳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慢慢接纳、逐渐转变。在农村留守儿童认可与接纳教师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说出来,以此打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门”,在信息交流、思想交汇、心理宣泄、情感表达中让农村留守儿童“一吐为快”。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就能够在痛痛快快的语言交流中将负面情绪倾诉出去,有助于教师深度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自然也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高质量、高效率、高速度解决。

(三)用爱引发留守儿童的动力

有的农村留守儿童有自卑心理,处于自闭状态是源于安全感、依赖感、安慰感的缺失,因而教师要用爱感染农村留守儿童,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轻松、快乐地学习。教师的爱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点亮心灵之灯,鼓舞农村留守儿童。

例如,教师可以进行“多帮一,结对子”活动,悄悄将本班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小学生积极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有效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外在成长环境,感召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其中。而且,教师也可以组建“爱心小分队”,将一些性格外向、积极主动、乐于表现、阳光快乐的小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主动去接触、帮助、带动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小分队”能够将快乐进行有针对性的传递,以此为农村留守儿童输送更多更好的信息,将农村留守儿童有效吸引到小学生的“快乐大本营”之中。另外,快乐游戏是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与主体情绪的人文要素,因而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快乐游戏活动,让小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融入快乐游戏中,利用快乐游戏启发农村留守儿童充满活力。因此,“爱心小分队”也可以借助快乐游戏活动吸引农村留守儿童,使其形成参与意识,借助“双重诱导元素”去感召农村留守儿童。

(四)用爱推动生命的成长

有的留守儿童有偏激心理与过激表现,这源于农村留守儿童内心深处对外界环境的恐惧感、不信任感与抵触情绪,因而教师要用爱慢慢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悦纳意识与安全感。教师要将农村留守儿童从“边缘角色”重新拉回到学生群体中,让他们重新体验大集体的温馨与快乐,获得生命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要积极融入农村留守儿童中,用爱去陪伴,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例如,教师要以自己的责任心、育人心以及爱心为催化剂,借助小学生的群体力量,为留守儿童构建充满温暖、阳光与关爱的人文环境。爱的环境能够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同学的照顾、帮助,自然就会逐渐摆脱敏感、过激与偏激的不良心理状态,重新回归自然、快乐的班级大集体。有的农村留守儿童虽然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外界环境的良性改变而慢慢影响、改变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脱离困境。为此,教师要积极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语言交流与友好交往,真正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好朋友,切实拉近教师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距离与情感距离,使一切心理疏导活动都能够产生实际效果。因此,教师要经常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视野内,积极为其构建一个有设计、有目的、有效果的成长环境。

五、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要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自觉肩负起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活动、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精神意识培养,为留守儿童送去温馨的人文关怀、心理慰藉、精神安慰,确保留守儿童的快乐生活与健康成长,不让任何一个留守儿童落伍,切实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成长质量。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心理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