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绘本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策略分析

2022-11-25 08:21奚秀红
新课程 2022年32期
关键词:表达能力语言表达绘本

奚秀红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江苏 昆山)

绘本以生动简明的语言和优美精彩的画面叙述完整的故事,表达特定的情感。儿童绘本对于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将此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只通过说话体现,还通过写作体现。基于其与阅读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借助绘本,通过读、讲、写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借此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形式多样,如有效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可让学生更全面地认知世界。教师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与学习特点,将语言表达与绘本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抒发情感,表达意愿,将语言表达训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中。

一、读,锻炼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一)教师领读,读顺语句

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拖腔、拖调、爱唱读”,产生此情况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关。拉长音的阅读形式对学生理解文本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教师要以示范领读的形式帮助学生改掉这些坏毛病。如进行绘本阅读教学前,教师要先提醒学生认真听教师在阅读的时候是怎样停顿的,以此让学生感受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应用,再在范读后让学生自主练习。例如,《有一天》绘本以简单、朴实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宽广,产生深深的感动。这种诗性的语言,将对母爱的感动抒发得淋漓尽致。如“曾经,我曾吻着你的每根小指头”“当那天到来的时候,亲爱的,你会想念我”等,每一句都能体会到身后的情感,因此绘本适合让低年级小学生阅读,感受真挚、深沉的爱。在教师恰当停顿的范读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想象,然后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引导其在想象的世界中沉思,学生会情不自禁朗读出声,以此形式来潜移默化加强学生对朗读的认知。低年级学生通过朗读锻炼语言感知能力,教师在班级中构建师生融洽阅读的氛围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例如,采用“设问引读”的形式,让小学生能够“有疑而入,无疑而出”,教师在范读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配合老师一同观看文本对应的图画,助其朗读通顺,进而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朗读变得清晰。例如,在《大嗓门妈妈》的阅读课中,教师通过范读解决字音的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大嗓门妈妈对‘我’做了什么?”“‘我’后来怎么样了?”然后教师朗读故事的开头,让不同学生进行逐段朗读,教师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其看文字与插图,进而通顺读懂文本。

(二)学生自由读,感受情节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认知世界与发展思维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生活、工作紧密相关,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与思维。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其思维以具象为主,通过良好的阅读为后期思维转变铺路。学生的自由读可促使学生更好地品读故事情节。阅读实际上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可以在其中拼读文本语言、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魅力。自由阅读可放飞学生思维,让其思想畅游在绘本中。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以绘本为主,其文字与图画都稍显简单,但是学生的联想与体验却是丰富无比。在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由朗读,并因人而异创设朗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很多时候低年级学生的自由阅读都趋于表面,即过度注重读的形式与次数,教师往往告诉学生“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对低年级学生阅读来说只是理想境界,倘若学生真的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那么课堂将毫无秩序可言。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的读不能像和尚念经一样,老一套,要协助其个性发展,让学生用自己适合的形式阅读,以此彰显个性。以“正确、流利、带感情”为小学低年级阅读的目标,学生多遍阅读,即第一遍纠正字音,第二遍流利读出,第三遍则是带感情走进一段情节进行品读,带有其独特的理解,以此读出自己独特的感觉与理解。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重要地位,恰当有效的朗读可增强学生阅读趣味,降低阅读难度。快速从字、词到段实施朗读,结合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培养阅读习惯,将阅读作为一种常态。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提升阅读教学趣味性。

二、讲,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一)听故事,简述情节

童话故事可带领儿童走进神奇的世界,精彩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可牵动学生的每一条神经,其内容可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探索欲望。但是基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看待事物以表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不成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特点,所以只有多说才能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基于小学生喜欢听故事与讲故事的特点,教师可让其将喜欢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同伴,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与理解讲述故事,让倾听者也融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中的情感,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以此在快乐的分享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在阅读教学前,教师可先将故事讲述给学生,以此代替学生阅读,让其在听完故事后重新组织语言,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以此增强学生说的自信心。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通过此环节可锻炼其认知能力、词汇组织能力与记忆能力。“听故事复述”的形式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要抓住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所以教师在读故事的时候要注重节奏的变化,整体阅读较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与记忆。

(二)发散思维,续编故事

人的思维是通过不断衍生而来的,其产生对生活意义重大。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象为主,即需要借助实际进行事物理解,但此时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萌芽,因此教师可通过阅读锻炼学生思维,扩展思路,通过续编故事多理解绘本内容,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思考与阐述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另外,借助孩子的“童话梦”,引导其在童话的世界中遨游,在此阅读教学中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需要放手,即依托每个人心中的梦,感受故事,借助课外阅读让学生沉浸在自己的书籍中,不受外界打扰,编制属于其自己的“童话梦”。如通过《在森林里》的故事,讲述小男孩在森林里散步,一路上遇到各种小动物,它们整齐地排着队,在小男孩身后,让安静的森林变得愈加热闹。其书籍中的森林则是作者心灵的慰藉之地,是作者心中想象。借此学生在沉浸故事中时会因为自身生活环境的原因,对自然与森林等环境有很多不理解,所以在阅读时,会有很多问题与想象,如为什么大狮子都愿意跟在小男孩的后面?为什么小兔子与其他动物的反应不同?小男孩还会和小动物见面吗?在此,教师可预设学生自己就是这个小男孩,立足于文本却又不局限于文本,续编故事,让其将想象大胆地说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说话的胆量。

三、写,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一)自由选择场景,续写情节

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是进行“写”的关键。在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后,进行写可实现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可利用“写”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此通过《我的爸爸是焦尼》中的情节进行续写,整篇故事较长,内容丰富,其中一共出现五个场景,分别为热狗店、电影院门前、图书馆与参观、站台等,文中反复出现“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而爸爸则在不同的场景中,用自己的行动回应儿子的话,如抱紧儿子、牵着儿子、搂着儿子、举起儿子等。在学生理清文本内容后,可让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个场景故事进行续写,进一步深化父亲的动作与对儿子浓浓的爱。续写情节,就是将自己心中所想展示出来,不能有假、大、空的语言,要立足于绘本,以情感触动思维,动情后用简单的、富含情感的语言表述出来,其情才更加真切。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基础上,教师要挖掘其“最新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写出最真情实意的情节,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二)赏析绘本,续写结局

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往往是图文结合的,在阅读教学中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只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还要让学生感受、体会,只有学生理解了,才能想象、表达。如《我的爸爸叫焦尼》一文随着“时间终于到了……”,爸爸与儿子愉快的一天到了最后,但是此不表示故事就此结束。最后一段为学生留有太多的想象,此为开放性解决,留给读者很多想象,以此可续写结局,让故事更加饱满。如教师可鼓励学生想象:“狄姆在站台上,最后在想什么呢?”“如果妈妈在站台上也看着狄姆,会想些什么?”“母子间会有怎样的对话?”以此让学生进行创作表达。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可将写话训练环节拆分,以此降低学生写作难度,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其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绘本中每一幅画面的细节都蕴含生动有趣的故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向更广、更深、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儿童绘本作为一种全新的辅助教学介体,为学生从仿写到创作搭建了语文学习成长的平台。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让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在绘本阅读过程中得以稳步前进,让绘本阅读成为他们语文听、说、讲、写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给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一个童心飞扬的天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语言表达绘本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绘本
绘本
绘本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