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合唱教学、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25 08:21
新课程 2022年32期
关键词:音域气息歌唱

谢 芳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向阳小学,甘肃 庆阳)

童声合唱教学与训练在整个音乐课程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合唱教学与训练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其更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合唱活动,可促进小学生群体间建立起心灵的沟通,通过歌声促使大家凝聚在一起,同喜、同悲、同兴奋、同激动,美好而和谐的集体声音将会带给我们审美愉悦和精神的力量,给视听者以激励和震撼。

我自担任音乐学科带头人以来,长期从事小学童声合唱教学工作,组建了小学合唱教学课题组,制定了我校合唱训练大纲,采用突破传统教学与训练的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创造出一套适合小学阶段合唱教学的“预先针对训练法”。该法是在传统合唱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在不同的训练阶段,预先融入下一阶段的教学重难点,使学生通过本阶段的训练就可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运用此法,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训练效果。

一、对合唱队员的选拔,要做到精心筛选,突出音乐素质

以小学生为目标对象来组建合唱队不能采取统一的和模式化的筛选方法,应以符合学生实际、合理的标准来选择合唱队员。作为合唱指导教师,我采取的是以音乐素质为核心来挑选合唱队员。对入选的队员,进行逐个考察分析,做到熟悉他们的声音条件,把每个人的音色、音域、音准、换声点的运用、乐感、音乐表现力、识谱能力等各方面做仔细的文字记录,互相进行比较,突出音乐素质。以备在以后的合唱训练中有的放矢。筛选中坚决不能用声音个性突出的学生,如声音过白、沙哑、发抖、鼻音过重、吐字、咬字不清、方言过重等。这是因为,这些声音会导致整个合唱队声音音色不统一,影响合唱队的整体演唱效果。对合唱队领唱的选择要求:声音要明亮、清澈、有穿透力,而且有较强的艺术领悟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声音条件的学生,采用先开口训练再发声训练的方法

对合唱队员不分低年级与高年级,统一实行发声训练前的“预先针对训练”,即先进行较为严格的开口训练,其要领是:张大嘴巴,口腔呈咬苹果状,可摸自己双侧耳前处,若耳前呈凹陷状则表示口腔完全打开,这时应要求学生保持气息和力度,但不能过分用力,否则将会发出僵硬、毫无美感的声音,适得其反。开口训练是一切歌唱训练的基础。

进行发声训练时,可根据不同年级分组进行。对低年级学生,考虑到其声带稚嫩、音准较差,肺活量小,气息较浅,气息的控制力不稳定,往往容易在吸气后“一吐为快”。因此合唱训练前,需要训练呼气时的控制力,有节制的呼气。可用“吹蜡烛”的训练方法:在身体正前方伸出手臂,半握拳竖起食指做“蜡烛”,呼气时,要让“蜡烛”(手指)能感觉到缓缓呼出的气息,但不能一下子吹灭“蜡烛”(急呼“一吐为快”)并在心里默默数数,看谁坚持的时间比较长。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呼吸概念和方法。

在音阶发声练习时一般从中声区的中央C开始发声训练,先进行半音上行的发声训练再进行半音下行的发声训练,用哼唱状态,口腔呈打哈欠状,嘴里像含了一小口水的感觉,并强调呼吸时身体保持不动,找到气息的支点和头腔高位置的发声点,深吸一口气,发声时气息再缓缓吐出。并强调气息支持,音量可以弱但不能发虚,更不能松懈。在做有旋律的发声训练时以发展儿童的自然语音为主,同时注意发声要轻柔,可选取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歌曲《找春天》《柳树姑娘》等进行练习。练习时,要求学生语速稍慢,字音拖长。在此基础上,用“li-lu-la-mi-ma”逐步进行单纯母音练习,可选取如湘版三年级下册歌曲《钓鱼》《山谷回音》等。在音准训练和拓展音域时,以学生唱准自然音域为主,适当扩展歌唱音域。由中音区向高低音区两头发展,使学生的高低音歌唱能力均衡发展,气息要通畅,不可过度扩展音域,夸张发声状态,以免养成不良的歌唱习惯,损伤学生的声带。

高年级学生发声训练总体的原则是:在低年级学生训练内容基础上增加难度。我一般对其主要进行单音的连接练习,如:“mi-ma-mi-ma,lu-la-lu-la”等的母音练唱。音域方面继续向高低音两头扩展,巩固发声状态,声音保持高位置状态。也可以呼气时上下牙齿轻闭并发出“si”音,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气息量,另一方面可检查学生在保持气息时气息控制力的稳定性。演唱时,要求学生注意缓呼缓吸用气息托着声音歌唱。发声训练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能急于求成。按照“预先针对训练”的要求,我在整体的发声训练中,增加对合唱曲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解决合唱曲中的重难点。如童声合唱曲《夏夜》中休止符演唱的训练、《红蜻蜓》中渐强渐弱记号演唱的训练;《秋日》中顿音演唱的训练等。这些练习将为下一阶段的视唱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唱旋律教学中注重听音、视唱训练和声部训练,选取的练习曲难易程度要适当

长期的合唱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唱旋律教学中除常规的节奏训练、音准训练之外,更应突出听音训练、视唱训练和声部训练。

听音练习时,主要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和声听觉为目的。因此,必须给学生建立正确音程概念明确调性。学生可轻声跟琴哼唱音阶,再由易到难听音训练,如由听辨简单的三度音程到听辨复杂的属七等和弦的音色等,介绍其功能及关系,丰富学生的和声听觉。

视唱训练时,练习曲的选择要难易适中。一首练习曲学生练习两三遍能基本掌握时,越学越有劲。但学唱六七遍还不能掌握,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视唱训练中,练习曲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水准“量体裁衣”。

在声部训练时,在高声部与低声部要求声音位置统一的前提下,对高声部与低声部又分别细化出不同的要求。如要求高声部的声音要集中、明亮、高音点的位置要统一、声音要清晰、亮丽,如同“皇冠上的明珠”熠熠生辉;低声部则要求声音相对厚重一点、平稳一点,主要起扶持、烘托高声部的作用,使低声部与高声部相互形成“皇冠底座与顶上明珠”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情景。

在唱歌词教学过程中,使用“先哼后唱,先念后唱”。先哼后唱,以哼带唱,主要是为了辅导学生寻找高位置的感觉。声音的高位置指头腔中振动要在尽量高的位置,声音在头腔的走向靠前上方,即嗅觉区打开的位置。寻找高位置的方法:通过哼鸣区向上冲击。比如,在a1-bb1-b1-c2-#c2五个音上,先哼鸣练习,然后再用哼鸣的感觉来唱母音,让学生体会头腔共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中高音、中低音以及高音的发声训练。反复练习中,逐步把共鸣感觉固定下来,即使在低音区演唱,也要求学生坚持高位置的演唱感觉。

先“念”后唱,是以“念”带唱以求得真假声的结合与统一。让学生用双手触摸自己的腰腹位置,感受气息的支持部位、口腔呈打呵欠状,用中等音量“念”母音,再将“念”变成歌唱。通过“念”歌词,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深层意境,而且高位置“念”词更贴近歌唱的口腔状态,在此基础上巩固学生的咬字、吐字位置,更容易寻找头腔共鸣,有利于对歌曲情感的发挥。在“念”词过程中,选用优美、情绪适宜的旋律进行伴奏,学生的“念”词配合着音乐的起伏,犹如冲浪的健儿抓住了大海波涛的节拍,象一首美妙的配乐诗朗诵一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感受到音乐的美。

四、运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歌曲的意境

考虑到小学生接受事物的特点,学习唱歌词前可将歌词内容融入一定的情景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把这种感受融入歌曲的演唱中,从而使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更好的表现与延伸。如演唱童声合唱曲《夏夜》时,我娓娓道来:在一个夏日的傍晚,太阳徐徐落下了山,“吱吱”响了一天的蝉鸣渐渐消失,白天的躁热和不安似乎瞬间消失了,清凉的微风轻轻拂过远处的大树、近处的小草以及小朋友们的脸庞……一丝丝淡淡的花香侵入心脾,几点萤火虫似一盏盏亮晶晶的小灯笼在草丛中欢快的嬉戏、飞舞着……

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适当的合唱艺术作品

选择合唱作品时应慎重。低年级学生合唱作品的音域以学生自然音域为限,声部进行选择以轮唱为主,如:《老爷爷赶鹅》《嘹亮歌声》《白鸽》等,歌曲的难度和意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中、高年级在选择合唱作品时,视学生的水平选择艺术水准较高的合唱曲目,如《斑鸠调》《茉莉花》《乘着歌声的翅膀》《四季的问候》《哈利路亚》《亲爱的旅人》等有一定难度的歌曲,既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又提高了他们的音乐艺术审美。

六、在整个合唱过程中,做好起音准备,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歌唱状态

为了更好表现合唱作品,除了对学生加强听音、视唱、发声等训练外,合唱歌曲的起音也显得尤为重要,起音整齐一致,关系到接下来歌唱的统一。合唱的起音应该保持兴奋地歌唱状态,眉毛稍上扬,起音时平移而干脆,如果起音不整齐,就会显得拖泥带水杂乱无章。因此,起音训练时必须明确做到:气息要支持、声带要闭合、共鸣腔要打开、声音高位置,情绪高涨。

同时,必须要求学生歌唱时精神状态饱满,学生的精神风貌对合唱整体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通过给学生积极的分析作品、明确作品的情绪,重难点等,才能使学生在合唱时保持专注力,积极主动投入到合唱中去。

总之,上述的训练法是我多年训练合唱队取得的一点体会和心得。实践证明,在传统的合唱教学法中,逐阶段渗透“预先针对训练法”能使小学生合唱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我校合唱队先后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连续获得骄人成绩,就是对我的这一教学法最大的肯定。但这仅仅是我初步的尝试,合唱这门丰富多彩的艺术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音域气息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蕾丝气息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春的气息”
歌唱十月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午晤念
午晤念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